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451710051916

    魯迅主要是透過小說、雜文來揭露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敗,批判奴性,這是他與梁啟超、陳獨秀對奴性批判的重要不同之處。

    小說《阿Q正傳》是活生生的“畫出了沉默的國民的靈魂”,阿Q的精神勝利法集中暴露了國民性中奴性的醜陋、可氣和可悲。

    阿Q是無家、無業、靠打短工為生的農民。他有自尊、自負的一面,村上所有的居民,全不在他眼裡,甚至也很鄙薄城裡人。他也想造反、革命,改變自己的境遇,由奴才變主子。另一方面,他受盡趙太爺、假洋鬼子和強者們的欺壓和凌辱。眼見強者要打他時,他“趕緊抽緊筋骨,聳了肩膀等候著”捱打,絲毫無反抗之意。在受強者的欺壓和凌辱後,他心裡雖一時憤憤不平,暗暗罵一句“他媽的”之類的話,但很快就認為,這是“兒子打老子”,精神上得到了自我安慰,以為取得了勝利,心滿意足,過後也全忘了。

    阿Q自輕自賤,奴性十足,明明是為強者所打,所侮,所辱,卻找種種說法,藉以為反敗為勝,在精神上得到了勝利。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精神。在官府審他的大堂上,他嚇得身不由己的下跪,被當差人斥之為“奴隸性!”。

    但他在自認為比他弱的小尼姑、小D等弱者面前又顯出是強者,伺機欺負、羞辱他(她)們。他周圍的人們也常常欺負他,取笑他,對他的命運麻木不仁,在槍斃阿Q時,他們是喝彩的看客。魯迅對阿Q及其周圍麻木不仁的民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的《孔乙己》、《藥》、《端午節》、《孤獨者》等作品也都從不同的方面暴露了舊社會的病根和國民弱點,目的是催人留心,喚起覺醒。

    魯迅的雜文,是刺向舊社會的匕首、投槍。他對奴性的批判,小說很形象生動,蘊義無窮,令人品味咀嚼,久久不能忘卻;而雜文則文字雖不多,但思想深邃、犀利,有震撼力,同樣令人難忘。魯迅對國民性中的中庸、守舊、好面子、虛偽、勢利、媚外、麻木、奴性等病態劣根性多有揭露。總起來看,魯迅認為,總病根是卑怯、奴性,無自主、自立、自強的反抗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50萬的住房有人買?50萬的門面卻沒人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