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心明

    中國傳統文化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並不高深,應該是非常簡單的文化,通俗點說就是教小孩如何長大的文化。

    小孩為小人為凡夫俗子,大人即是聖人,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超凡入聖的文化,教凡夫俗子天人合一的文化,就是修身正心,正心就是正能量,擁有了正能量即可天人合一成聖賢,成聖之後再齊家治國平天下。

    可惜凡夫俗子不知道,天天講法講道,胡說八道,就是不修身正心,一天淨裝聖賢,天天喊治國醫天平天下。連自己的魂魄丟了都不知道,一身附體到處講學。

  • 2 # 雅志居士

    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當代竟然還有人去探索"儒釋道""某子曰"的融合效果,不就是"怎麼為人"?"如何治國"?結果呢?

    侷限思想制約沒有去構出更多"生產力提高"但卻"人口不斷出"的生長形成固化和極不相適應生產關係是其中華文化桎梏,又怎麼不"社會動盪""民族衰弱"?

    近代華人漂流在世界各地也做出映證,誰又願離開故土艱難舉遷?

    中華文化如果說該摒棄是絕大部份,而應該用新中國的制度和法律來指導民眾是許多人含全球華裔感情自尊都是無法接受的,我們五千多年或上萬年的華夏民族史不就理論上許多成為了"無法立足",而思想上大多卻成了"一堆廢紙"?

    資料:秦朝到1949年的可耕土地陸續8億畝,產量1百斤左右,人口累積8億人口左右,如何人均都食飽?現2015年公示18億畝可耕土地,有科技含量1千斤左右,人口己14億多,能大家富足過好否?

    是的,不是以"成敗論英雄"更不是"以貧富斷智商",而是"地域環境"的"生產方式"造就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所有皆為"人工手功本能"加"辛勞時間成本"的宿命,如讀書只有"文科寫"沒有"數理化"的不能"量力行"產生"科學性"一樣!

    "中華文化""華夏文化""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具像:"農耕種田過日""孔子老子訓教"幾千年的結果人們從歷史現實即己可知其文化文明結果!

    是什麼讓我們現在"脫貧致富""齊奔小康"?是新中國學習借鑑西方的"工業文明""科技創造"加"獨立自主""艱苦奮鬥"而新增加的80%以上的價值利潤後才讓我們質量上升的工作生活著年青人要知,還過去式就只會"吃不飽飯"又還"讀不起書"!

    知道了真歷史實國情也就該明白了我們己是新中中國人,新中國文化!

    它就應該只能的文化是"法律文明"是"科技文化"而該學習運用之,封建落後的東西對現在己無多大用處,若都好使就不會有1840年的屈辱悲劇史生!

    吾曰:不能還只光懂文科能說經道幹活不行總老牛拉車慢步會餓肚子,時代發展了得有科學思想法律意識才能進步神速行高鐵大發展 !

  • 3 # 自覺自學

    樓主這個問題問的好!在思考的過程中讓我一下子把很多模糊的概念,清晰聯絡起來了,多謝多謝!中華傳統文化從體系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釋)教文化三大文化體系的為主體,以巫術文化(包括薩滿教文化),法家文化,兵家文化,墨家文化,農家文化,商家文化,伊斯蘭教文化等多元文化體系為輔助,共同組合聯合構建起來的,在這個構建過程中,各家互相借鑑取長補短交流融合,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生產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軟體條件。但是生存生產生活的硬體條件真正成型改善脫胎換骨是一百多年來,隨著西方文明的持續引進,與中國人的智慧結晶勤勞奮鬥,逐漸形成了中國現代網路。即文化是生存生產生活的核心軟體,網路是生存生活的核心硬體。更確切的說文化是幫人成長的,應該叫成長文化,網路是為人服務的,應該叫服務網路。我們可以發現二者有非常有趣的內在聯絡:目前人們最喜聞樂見的網路是網際網路電信網和廣電網,恰好可以與儒家道教佛教對應。從最初的目的來看,電信網有助於社交,類似於道教遊世(交遊逍遙遊),廣電網有助於娛樂,類似於佛教出世(佛教藝術),網際網路有助於工作,類似於儒家入世(自強不息)。出現的時間來看,先有電信網,後有廣電網,再有網際網路,類似於老子先出生(據說公園前571年),再有釋迦牟尼(據說公元前565年),再有孔子(公元前551年)。電信網和廣電網都是電纜光纜網,歸屬於不同的分管機關,類似於道教佛教有教規教會。而網際網路不存在實體網路,沒有具體的分管機關,類似於儒家只是思想與知識的分佈傳承。而電網水網煤氣網交通網商業網等則類似各家文化共同構成了生存生產生活的服務網路。應該說無論是哪種文化還是哪種網路,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不同的需要而被創造出來的,能夠長期存在而沒有被淘汰,就必然有其可取之處和存在價值。那些被捨棄的,比如墨家文化和傳呼網,其特有的功能也沒有消失,只是被吸納更替了。而能長期存在的,併發揮重要作用的,都已經在原有功能之上,容納學習了他者的長處,無論是道教佛教儒家還是電信網廣電網網際網路,現在都是複合體了,但依然保持主體的不變,並不斷開發主體的新功能。比方廣電網雖然相對弱勢,但是如果沒有廣播電視臺,很多新聞和節目依靠網際網路和電信網都製作不出來。這就是偉大的史伯所說的: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盡乃棄矣。(這篇回覆用時較短寫的比較簡單粗糙,但我個人認為文化軟體與網路硬體這個思想很有研究價值,希望拋磚引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多多思考一下,我也會繼續深入研究,再次感謝題主!!!)

  • 4 # 張永平3060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在歷史的長河中,易經為鼻祖,儒家的思想有易經的影子,道家有易經的味道,佛教雖然是外來文化,但進入中華之後逐步的演化,接受了易經的衣鈽。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其真正的核心是在歷史的程序中好像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吸收併兼完全融合了各種文明和文化遂步完善,但萬宗不離其祖,易經從華夏始祖開化之後而成,強調的是天人合一,陰陽相合,剛柔並舉。人與自然,個體和社會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生生不息元享利貞如何把握,催生了各種流派,分而合之,合而分之。使得中華文化星光燦爛。有限理解,望以指正。

  • 5 # 徙竹散人

    都不是,三家都是“究竟”。

    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六經之一的《易經》所謂“生生之謂易”,便是那份“生人意”,是“生機”,此二字正是先秦時儒家獨步天下的絕技——正是“天人合一”的銜接點,天生萬物,人亦最當“寬仁”,孔子所謂“知不可為而為之”,孟子所謂“雖千萬人吾往矣”,都在講“做人做事不問能不能做,但問應不應該”,故而有如文天祥等真大儒慷慨赴死者,這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氣”充塞天地之間;

    道家“喻物於心”,一切從“有”走,亦即“肯定”一切,再導人以“承載”一切,所以要理解中醫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西醫毀也罷、罵也罷,中醫的思想就是“承載”;

    佛家“推心及物”,一切從“無”走,亦即“否定”一切,所謂“一切有為法,去夢幻泡影”,一切都是自心中的光影,同樣等於是“承載”了一切,佛家雖然示人以“出世”之相,但“普度眾生”的巨集願卻是實實在在的入世。

    道家的人物出山,常常在亂世的撥亂反正時期,而佛家是教人解決和自己的“關係”,如果人人都解決了和自己的關係,這個世界也就太平了。

    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三條通向真理的路。

  • 6 # 傳承文化堅守者

    少室山有一幅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 !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需要知道儒釋道各自特色理念。儒家思想文化是孔子所創,講究的是“倫常”。道家是老子所創,講究的是“命”,佛教是禪宗六祖慧能為代表,講究的是“心性修養”!

    中中國人其實是實用主義者,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需要儒家思想來統一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號召學子“治世”!而老子道家講的是“命”,單個生命和命運,人生價值生命的意義,所以重在“治身”!佛家講的是個人的修養修心,突出個人“心性”重在“治心”,那麼可以這樣歸納一下,人生命中的意義在於堅定的心性,對生命的正確理解,對自己行為的準則,從而出世入世!說法不一樣,但本質都是與人為善,積極向上的!長期的演變其實已經深深融入社會各個層面,三者相輔相成,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方方面面,當然了,中中國人是實用主義者,什麼時候需要哪種思想就側重哪一點!生活中一般用的是儒家思想教育孩子,孩子漸漸長大,又該給孩子灌輸道德的規範與準則,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後又該學會為人處世之道修煉自己心性,定自己的人生!

    因為三種思想的組合,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本能,不要刻意去理解三種思想的區別,其實本質是一樣的,而好的東西中中國人都會用的,所以儒釋道已經完全融入,並且昇華!少林寺有一對聯這樣寫的“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已經說明了是融入而不是簡單的組合!

  • 7 # 風清雲淡水天一色

    我來回答吧。

    傳統文化的綱領是封建帝制的皇家思想:家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父子相承、一成不變、千秋萬代。古代的一切事物幾乎都圍繞這種思想進行。

    傳統文化的源泉是:民眾文化,樸實善良、忍辱負重、顧大局、辛勤勞作、忠義孝……

    以上這兩種文化特色從石器時代後期就逐步形成,初期根本還沒有儒、釋、道……,後期逐步出現皇儒一體的特色,皇家是綱領、儒家是附庸,也就是權貴階層。

    中華民族一直屹立的核心還是民眾文化:辛勤付出、逆來順受、顧大局,這是基礎。王朝更迭了多少次,理論更迭了多少次,這個“家”那個“家”思想更迭了多少次……,唯此長存。其實這種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各個偉大的民族都有這種特色……

    任何文化傳統也是不斷髮展的,如黃河之水浩浩湯湯……

  • 8 # 蓮蘊佛心

    這個問題很深奧,我試著來回答一下。"儒、釋、道"三教從興起到現在,幾千年的時間,經歷了“分立、對立、融合的過程,到現在依然能共存共榮。這就印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融合,它兼具"諸子百家"之長,不光是“儒、釋、道"三教。中華傳統文化能綿延五千年,從未滅亡,融合傳承是根本。

    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多部分組成。我們常有這樣的說法:諸子百家、三教九流。但一般說來,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法四家,籠罩了全部文化思想。到了唐宋以後,成了儒道佛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儒、釋、道"三家,"儒、道"是本土的,在中國最先產生;東漢以後,中經兩晉南北朝與隋唐,佛教文化傳入,形成三足鼎立、相輔相成的局面。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

    中國傳統文化特性,有"連續性,滲透性,吸納性;穩定性"幾個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有其固有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一般說來,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以追求人的內心世界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平衡為最高目的。換言之,中國文化側重於社會和人生問題的探討。中國傳統文化是要試圖解決“修齊治平”、“性命雙修”、“法身慧命”這一“安身立命”的根本問題 。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的。這種思維模式特別注重研究宇宙事物的有機統一,自然協和、生生不已和綜合整體,進而把宇宙人生或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看做相互聯絡、和諧、平衡的有序運動。

    三、“儒、道、釋"三家的文化價值及其特質

    對於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及其特質,古人多有論述。"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這是南宋孝宗的話,大體上是這樣。

    (l)不學儒家不能“入世”(經世、治世、濟世),它強調的是一種“有為”精神,因而具有“現實”的特點。

    儒家著力挖掘人性中的道德本質和社會本質。至聖先師孔子的“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恭寬信敏惠”。亞聖孟子的“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先秦最後一位大儒荀子的“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宋明理學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論述,都是在強調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性”在於她有愛心,有同情心,有道德性和社會性。儒家的正心誠意、修身養性、存理復性、格物致知正是要人們發現、培植、擴充人性中的“良性”的一面,從而成賢成聖。由此可見,儒家的思想具有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它強調了人的價值,凸顯了人的主體性;強調人與人的關係應當相愛;強調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應敬畏、和諧;人與天道的關係是相互貫通。正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道家人生智慧:身重於物;知足知止。

    道家論為君之道:自然之道、無為之道、柔弱之道以及“四不”之道。道家論為臣之道:功成身退、天之道。

    最常見的煩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取蘊。佛家深刻明見人性中的本心本性。也即佛性,而“佛性”即人之心性,即清淨,

    即平等不二,即慈悲歡喜。佛教之本懷乃在於“離苦得樂”。佛家所要明見的本心本性乃是指蘊藏在人性中那光輝的一面,是人性中的慈悲、和平、良善等本質屬性。佛家通過“三學”(戒、定、慧)、“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修行要使人們達到圓融不二的境界,從而覺悟成佛。

    儒道佛三家思想對中中國人的靈魂多面性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所謂的中中國人的靈魂多面性主要指中中國人的內在的和本質的“根性”的那種存在性。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終的是要揭示人性中光輝的一面,使人們獲得符合人性的對待生活方式,以突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就要參研其經典,不是為了學而學,而是要兼收幷蓄,傳承發展。

  • 9 # 布衣先sheng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佛”,三大思想構成了中國民族文化

    儒家核心思想是:“仁義”;道家的核心理念是:“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普度眾生”。三家思想同出一轍、就是“仁愛、博愛、大愛”!教育人們放下“自私自利”去愛護別人、幫助他人、關心民眾;人們要像大地和水一樣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已有、普度眾生種下善因必得善果、更像母親一樣養育孩子不求回報的慈悲為懷!只有這樣國家才能真正繁榮昌盛、人民才會安居樂業!

    儒表、佛心、道骨,是我們中國這幾千年來所維繫的三大主流價值觀

    這三大主流價值觀,面對當今的世界大潮流,這三者合而為一,都還無法站立得住腳,無法形成能影響世界的普世價值觀。因為活在這個社會,你空有其表是沒用的,只有內心也不行,更沒有人能夠獨居境內,獨享安好!只要有貧窮、有落後的存在,我們都無法平安,生命的存在基於物質和運動,證明世界是活的。

    Ps: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奮鬥和追求(求知、求索才能辨明真理)才有信心和能力關心這個世界……!

  • 10 # 水泊之聲

    這個問題應該有遇到“三教合一”而提出來問題的影子。

    首先我們要看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在當代,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釋很是合適。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

    而讓中國傳統文化有別於其他文化的地方,在中國傳承已久的自然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

    在《季羨林談國學》一書中提到:

    一、《白虎通》當中的"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季先生也提到,發展到今天,就像裡面的夫為妻綱,都男女平等了,哪還有這種說法?

    六紀就是:第一紀諸父,即父親叔伯這一輩;第二紀諸舅,即母親這一系;第三紀兄弟,即自己的兄弟;然後是族人,即自己父系家族裡的一批人;最後是師長和朋友。

    其實這個三綱六紀就是一種規則、制度,需要大家共同來遵守,正常的社會生活才能繼續,而且把人際關係也都做了規定。

    二、文化特點

    格物、致知、正心、修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套理論也是由內而外的鍛鍊,是其他國家沒有的。

    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這兩條則從倫理道德方面進一步做了闡述。

    有了以上三個基本觀點認知,我們再來說到底是什麼融合?

    其實有了這些基本認知,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是多個思想的融合。

    儒家代表思想:仁、義

    墨家代表思想:兼愛、非攻

    兵家代表思想: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法家代表思想:依法治國

    縱橫家代表思想:縱橫捭闔,為國爭利

    道家代表思想:無為,不與民爭利

    釋家代表思想:持善心,行善舉

    等等。

    所以說是儒釋道三者之上的融合,畢竟,合體才能更強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知道,清華北大近些年有哪些科研成果或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