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語錄體,記述的大都三言兩語,少數幾章也只記了談話時的場景。此文卻寫了一個具有一定情節的小故事,有時間的推移(某天下午到第二天),有子路等人活動場所的變換(丈人耘田處,丈人家,孔子所在處),有幾個相關的情節:子路向丈人問孔子去向,丈人留子路食宿,子路把上述情況告訴孔子,孔子又叫他去看丈人,丈人便又不在。更重要的是透過上述情節,透過有關人物的言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觀和政治觀。如丈人的語帶諷刺的話,說罷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動,表現出他的態度倨傲,對孔子等不參加生產勞動卻熱衷於政治而去周遊列國的不滿。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並讓兩個兒子與子路見面,又表現出他對長幼之節的重視。孔子的話(包括子路根據孔子的意思說的話)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舉動,表現他對丈人過隱居生活的某種讚賞的感情,而對丈人那種逃避現實“不仕無義”的處世態度,卻給予嚴厲的批評,同時表達了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處世的態度。這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併成為彼此思想矛盾的根源。
課文分兩部分,即兩段。第1段以敘為主,敘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況。第2段是子路對“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的一番議論。
在儒家看來,君臣之間是恩義關係:君對臣有恩(賜其奉祿),臣對君就應有義(守其大義)。所以,荷蓧丈人這樣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就應該出來做官,幫助君主平定天下,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說:“不仕無義”。他們認為:連長幼之間的禮節都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麼可廢除呢?荷蓧丈人為了在亂世之中保持自己潔白之身,卻忘記了君臣之間的大倫,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君子出仕,不過是為了踐行這種君臣的大義,即使自己的學說不被當政者採納,也應該出仕,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認為,不逃避現實,積極行道,是人臣應盡的職責。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比起隱士來是積極的。
《論語》是語錄體,記述的大都三言兩語,少數幾章也只記了談話時的場景。此文卻寫了一個具有一定情節的小故事,有時間的推移(某天下午到第二天),有子路等人活動場所的變換(丈人耘田處,丈人家,孔子所在處),有幾個相關的情節:子路向丈人問孔子去向,丈人留子路食宿,子路把上述情況告訴孔子,孔子又叫他去看丈人,丈人便又不在。更重要的是透過上述情節,透過有關人物的言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觀和政治觀。如丈人的語帶諷刺的話,說罷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動,表現出他的態度倨傲,對孔子等不參加生產勞動卻熱衷於政治而去周遊列國的不滿。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並讓兩個兒子與子路見面,又表現出他對長幼之節的重視。孔子的話(包括子路根據孔子的意思說的話)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舉動,表現他對丈人過隱居生活的某種讚賞的感情,而對丈人那種逃避現實“不仕無義”的處世態度,卻給予嚴厲的批評,同時表達了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處世的態度。這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併成為彼此思想矛盾的根源。
課文分兩部分,即兩段。第1段以敘為主,敘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況。第2段是子路對“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的一番議論。
在儒家看來,君臣之間是恩義關係:君對臣有恩(賜其奉祿),臣對君就應有義(守其大義)。所以,荷蓧丈人這樣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就應該出來做官,幫助君主平定天下,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說:“不仕無義”。他們認為:連長幼之間的禮節都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麼可廢除呢?荷蓧丈人為了在亂世之中保持自己潔白之身,卻忘記了君臣之間的大倫,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君子出仕,不過是為了踐行這種君臣的大義,即使自己的學說不被當政者採納,也應該出仕,繼續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認為,不逃避現實,積極行道,是人臣應盡的職責。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比起隱士來是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