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玉舒
-
2 # 遁世迷糊人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算是開始和最終,但是起點和終點之間,你若無病無災,少說小几十年,往大里說百來年。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朋友,你得養命、你得達意、你得遂心。不管你說順命也好,逆天也罷,還活著就拽著這條命。“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活著就是根本,你順著它是率性,你逆著它叫克己,憋屈也是活、率性也是過,豐儉由您嘞。
至於終究得放下,大限到了麼?反正就算你拽著最後也是放,不拽最終也得放,於生命中考慮放下沒意義。那你是活著還是死了,既然活著就是人,生而為人就有人當有的意義與擔當的,死從來不是主動選擇放下的理由!選擇在心、由心。
人若一味依天順理而去人慾,又何必明理?反正不管你怎麼做都是天理因果之中!明理在於倚理順意而求外達;人為本,理為宜。反正不管如何那理都是客觀恆常,你我爭的不過是生而為人的那一份為所當為!既要順意又逾矩,因為活著就是人,而不是一具行屍。
-
3 # 味哎兒
因而,大道理讓人傻點,提倡吃虧是福。
現實,誰吃虧了,就不願意,起脾氣,發憤怒了。
所以,老實的人,最危險,是因為忍受力強,呈啥都不計較,吃虧不惱的狀態,當將這樣的人認定憨,不顧一切佔他便宜成常態,他忍不住時,打殺毀突然暴發,才顯危險的。
因此,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僅適用於勸解他人用,不適用其它任何項的。
0歲的嬰兒,得不著所需也哭鬧抗義反對的。莫將老實人再當憨傻了。
不憨不傻即計較,也就是啥都不能吃虧的,否則起急發惱氣憤,就入爭吵打殺毀狀態了。
事實上人及人生迷入,好壞.對錯.得失.利弊.捨得,十大計較中的,從而忘記還有死亡項了,不得不斤斤計較,否則活的沒勁無趣了。
這就是人及人生是爭能賭勝的一生,只不過更多的呈:我活的比你強。
這就是有人很窮,可傲骨一生的原因。更是有人技術高超,可很貧,但有人出天價購其技術或顧聘他,他不賣也不任顧聘的原因。
-
4 # 草根聊健康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為什麼很多人明明知道卻做不到
曾經有一個和尚和虛雲老法師的對話值得引人深思
和尚:虛雲老法師!我學習佛法多年,至今未明白何為佛法?今日向您請教,請老法師開示?虛雲老法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尚:老法師這就是佛法嗎?這不是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嗎?虛雲老法師:三歲小兒都知道八十老者未必做得到啊!是啊!三歲小兒都知道,八十老者做不到。有些大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
有時候我的朋友遇到一些煩惱,我可能就會比心理輔導師還專業的勸導他。但是呢,當我自己遇到一些煩惱的時候那些大道理我反而聽不進去了。這可能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大家明明都知道帶不走為什麼還是放不下呢?
人生在世幾十年286,有些人可能活得瀟瀟灑灑,有些是忙忙碌碌,還有些是平平凡凡。但是不管是瀟瀟灑灑、忙忙碌碌還是平平凡凡,當我們離開人世間的時候卻什麼也帶不走。
有些人放不下的是親情,有些人是愛情還有些人的是身份地位與金錢。不管放不下的東西俗不俗,終歸是放不下。
一個母親去世的時候可能會想我那你個臭兒子會不會工作的連吃飯都不吃呢?我家那個老頭會不會照顧不好自己?
一個富豪可能會擔心自己的財產沒有繼承人、古代的開國皇帝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子孫後代能不能守得住這個國家……皆如此類。
這些東西為什麼放不下?因為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這些已經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是金錢還是親情或者又是名利地位,這些是他們曾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過的痕跡,無法磨滅的痕跡。
-
5 # 旅途寫意
我認為,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
一方面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中一生一死之間是人生,是生命的過程。是過程人就有追求,從最初的溫飽,到溫飽後的精神需求,正是由於人在不斷的追求中才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人的意識又會隨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獲得新知,也就有了更高的追求,追求利益也罷,追求名望也好,只要是採取正常手段和方法去追求而得到的就無可厚非,正是由於認識到人的共性,所以司馬遷才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之說,所以這方面說,雖然沒有帶任何東西來到人世,死的時候也不會帶走一分一毫,但人的意識絕不可能讓人有生下來什麼也不做就等死的想法,在臨死前一定會有“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的意念!所以,對生活的正常追求不會讓人抱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消極觀念去生存!所以,這方面上,人人都做不到。
另一方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是一句很富有哲理的話,是告誡人們在名利面前別太貪戀,得失面前別太看重,悲喜之前別太在意,不要刻意去追求那些夠不著的東西和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抑或是非法的東西。要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平常心去看待那些似乎是唾手可得的名利,任何你苦心追求來的金銀珠寶、嬌妻美妾、豪宅別墅等都帶不走,所以,別枉費心機,損人害人地去和別人爭這爭那,人生要“節慾”,要追求自己必要的,遏止自己的濫欲,順應生存規律,心平氣和的度過一生,這樣才能死得其所!從這方面來說,一般人也都做不到,因為一般人的境界達不到這麼高!
其實,人有追求才能推動社會進步,所以,人以自己之興趣愛好拓展自己的學識,並將學識付之於實踐,然後在取得
-
6 # 靈犀之聲
人活一世,活的就是一口氣,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與死的結果,誰也無法左右。
生與死之間的這段路,都在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而奔波勞碌。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人都懂的道理,卻人人都做不到,為何?因為放不下。
我們每天所奔波和奮鬥的,也都是為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要想放棄這些,自然是有所不捨,有所不甘。
人,來時赤條條,去時一縷青煙,隨緣而來,隨風而散,沒有什麼可糾結的,無非就是為名為利,為錢為財,累了自己,沒了朋友,散了愛情,舍了性命。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放不下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物質,是因為付出了太多,不管是名利也好,錢財也罷,都是那些刻骨銘心的印記,放下談何容易。
終其一生,我們能留下的,不過是一推黃土,一點身後名,其餘的,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便不復存在。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風過無聲,雁過無痕,留下的,就是別人的評價。
-
7 # 關公精神
是因為情感,修行最難過的也是“情關”,唐僧去西天取經,差一點就倒在了女兒國哪一關,如不是妖精把唐僧劫走,唐僧能否過情關還真難說。“情”是什麼?是青澀的心,也就是不成熟的心,因為這顆不成熟的心,才導致我們對世界的眷戀,我們這個世界是“有情世界”,在有情世界裡想做到心如磐石,如如不動,太難太難了,而天道呢,天道是無情的,道是不跟你講感情的,如果道還講感情,豈不是跟佛陀親近的人不用修就直接得道了?成佛了?顯然不是,天道看起來無情,其實是最有情最公平的,道是無情卻有情,而人呢?看起來是有情的,其實是最無情的,只要是有情了,就會涉及到利益分配的多少、情感付出的多少,等等,扯不清楚,所以在人間玩就必須解決“情”的問題,把對親人朋友的情擴大一下,就是佛教講的“慈悲”,慈悲不是有情也不是無情,慈悲心是有情和無情的中間點,只有真正有了慈悲心,才知道天下有情眾生都是我的親人,能拿起也能放下了,就不會因為親疏關係而煩惱,才能真正體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含義。祝博主和大家身心健康!
-
8 # 杜寶金801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句話,經常掛在一些人的嘴邊,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安慰的話,一是安慰自己,二是安慰他人。人必定是有思想的,如果沒有追求和貴任與畜牲無別,就是畜牲撫養幼崽還要盡心盡力,當然,對動物來不是貴任,是本能。有追求有責任,從人的本性來說,名和利是一般人追求的首要目標。人的一生忙祿奔波都是為了生存,解決了溫飽還要生活的更好,對慾望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除此,是否還有沒有其它的追求呢?當然有。人的境界不同,追求的目標也不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則重是名和利,為己為家人生活的更好。:境界高的人,社會責任,人民的利益是追求的主要目的。這不能不說中國共產黨人,以天下蒼生謀利益為己任,為人民服務是他們的宗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有為此而獻身的先烈們,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人民。所以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些人做不到,有人做到了。
-
9 # 自由寫作人阿尚青子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事物太多,誰都知道,為啥放不下?(問題)
一方面,由於自卑。
自卑的人內在缺失,往往會把自信建立在外在的求諸當中。當他們體驗過金錢的可靠和物質的牢靠之後,他們會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追逐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事物當中。
他們振振有詞的觀點就是,雖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活著,為了更好地活著,就要努力追逐,唯有此才有存在的感覺。
另一方面,由於空虛。
沒有提高自己的意識和勇氣。那麼就什麼現實來什麼吧。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最現實,它們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一個人的衣食住行,於是,不斷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總不為過吧?!
他們的宣言是:雖然金錢不萬能,但沒有金錢萬萬不能。一股腦兒扎身其中,直到精疲力竭。否則他們無所事事,事實上這型別人只要有錢了,也是無所事事的。他們似乎在飲鴆止渴,充裕的物質財富會使他們更加空虛。
所以,儘管事物大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但談及此事的人基本上在說假話,搭了自己的老命,拼的就是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事兒。
-
10 # 愛誰就是誰2015
放下了又當如何呢?
你只要還在世上活一天你就得面對這一天的生活。你就得要吃喝拉撒,你就得面對喜怒哀樂,最關鍵的是死亡沒有到來之前你不知道這最後一天是哪一天。你就還得一如既往的面對眼前的現實。
你知道到你能夠理解到和你能夠做到直至能做好,這中間的距離是超出你想象的,有些可能是你一輩子都無法完成的跨越。
有些事是知難行易,就是知道這一步就將很多人擋在門外,對於當代的任何一個人來說我們未知的一定遠遠大於我們已經知道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我們浸淫一生的職業和專業,我們所能知悉的仍然只能是很小的一部分。
同一個道理,因文化積澱不同,學識修養不同,閱歷經驗不同,所能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都會不同,經書的文字我們不識得的少,有些篇幅也不長,比如《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多字,然而若要理解透徹可能需要很久的時間。
而有些事是知易行難,比如你知道鍛鍊是好的,也知道如何做,然而真正能持之以恆堅持做下來的往往只有很少的人。
一件事情做到八十分可能是大多人可以勝任的,但要提高到九十則是困難的,而如果要到九十五,那就只能是極少的人的專利,倘若要一百分,那個難度要比九十九難的可不是一分。
另外,一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個具體的環境裡,理論和現實是不能畫等號的,理論只能用來幫我們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指導我們改造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然而具體的實踐中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連線的複雜性根本不是一個理論能夠完整詮釋的,就像陸游的那首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人不是一個執行程式的機器,人是這個神祕宇宙孕育的神奇的存在,人之複雜根本不亞於面對宇宙的浩渺。
-
11 # 我愛我家51245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多話確實人人都知。還有一句話,一天不死要天糧,一夜不死要張床,人人也皆知。為什麼明明都知道,人人都做不到呢?甚至還在努力拼搏努力攢錢呢?很簡單,道理有兩個:第一個是,人人算不準自己什麼時候走,每個人活的時間又不一至。第二個是,在生存的時候要成家立業,生活又想要過得好一點,還算不準天突人禍。正因為如此,所以就出現這個現象,有些人還做到最後一天。
-
12 # 雨點帶清風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句話是流傳很久的經典名句,簡單理解它容易,但真正做得到的很難,首先肯定的是,生不帶來這是事實,但死是否帶去,帶多少,這個還不好說,古代的皇帝大臣,死了就會帶去一部分金銀財寶和美人陪葬,你能說這不是死了帶去嗎。所以,這兩句話人人都懂,也常提到,而真正理解和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
13 # 淡淡的雲子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句話只能當口頭禪而已。現實生活中,人性的本質就是慾望,而且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當今社會,五十歲以上的人,大部分人都經歷過貧困的日子,因此危機感較重,即使是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不會把家財散盡,這就是人性。這種想法也沒什麼糾結的,中國的很多老年人,有的經濟條件很好,甚至已到耄耋年齡,他們還是捨不得花錢,你說他們是為了留給下一代?也未必,他們好像就是為銀行存款數字活著。因為銀行數子的加大,就會給他們帶來快樂和安全感。
-
14 # 天馬909張冰河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事實。人人知道,但做不到,也是事實。為什麼?
一;做不到是正確的,也是人生常態!因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站在人生終點站的回顧,是人生的結束語,並非是從人生起點來剖析人生。
二;生不帶來!正因為赤裸裸而來,要生存,要成長,就必然有所需,有所求,有願望,有理想。這是生活的自然現象和規律,人人如此,無一例外。
三;死不帶去!隨著生命的結束,任何的身外之物,對逝去之人而言,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沒有人能逃避的現實,這是人生之必然,
一己之言。供參考!
回覆列表
題主好,如題:
這句話大約跟我們平常吃飯穿衣住房是一個道理吧。
明知道吃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卻要講究口味,吃法,環境等等。
明知道穿衣只是為了不冷不熱,卻要講究款式,面料,漂亮等等。
明知道住房只是為了遮風避雨,卻要講究寬敞,舒服,地段等等。
但若人真的就只圖個溫飽,怕是這世界就不會進步了,人與人之間也就不會存在這麼多的恩怨糾纏了。
所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句話,對於某些人來說是不上進,不懂得追求的表現,對於某些人來說是看淡人生的高雅境界,但後者是極少數的,大多數人還是做不到如此坦然從容。因此才有了芸芸眾生在世俗裡的諸多痛苦,為情苦,為親苦,為錢苦。
生而為人,總是要有各種各樣的體驗的,如果只是來走一遭,大約沒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