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上,草書相對於正書或楷書。古之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漢隸、今隸(漢末稱今之楷書)、今之楷書,俱可稱正體、正書,古人亦有通稱楷書者,正者正式也,楷者楷模也,實為官方認可規範字之代稱。廣義草書則相對而言,草率之謂也,為實用之便而然,或可以正體前加草字名之。周金即見草篆,其著者如散氏盤。至東周時,考古所見與金文並存者尚有簡帛、盟書,為正體金文之草化,而為蝌蚪古文、古隸。西漢,仍以小篆為正體,草化則仍為古隸,並出現古隸的進一步草化形式,即考古所見之漢簡草書(古人論著以為漢興有草書,且為章草,傳史游始作急就章 ,存疑),東漢漢隸又成正體,卻出漢簡草書之盛而有如張芝一代草聖,現今草、今行、今楷之端倪,蓋漢末規範演進而為傳世章草、而為行押書、而為今楷書。至魏晉出今草、行書、楷書之集大成者,成一代新風,唐人更出狂草,傳承至今。今所謂草書,實即狹義草書,可有傳世章草、今草、狂草也,漢簡草書則不在其中,以其出土近晚,識之者少,大異於傳世章草,釋讀多疑,遂為學者之專務。狹義草書之審美和創作標準,古今論者或玄奧空洞或淺顯無識,異論頗多。今之草書者眾,有贊為大師、有貶為醜書,標準殊異之故也。
回覆列表
-
1 # 狂喜淡墨a
-
2 # 有聽不為
毛筆書寫漢字,古代主要是溝通的功能作用,考試要求寫工整,記帳,審訊要求寫迅速,毛筆字寫快了就變成草寫了,過幾天翻開看到隨心所欲草寫字有美感,於是人們開始了追求毛筆草寫所產生的美感,較為突出的《張旭》一次出遊,看見公孫大娘舞劍,快慢張馳的節奏使他從中悟到了什麼,於是專心研討,最終成為草聖,草書動感節奏及飄柔蜿蜒的線條,給人以美的享受,在古代唯一能稱《書法藝術》的只有草書,因為它是由寫字透過線條蛻變而來的,是在寫字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處理的,至乾草書發展的前世今生,歷史淵源一兩句也難說清道明,就到這裡吧。
草書之稱,起於草槀,始創於漢初。時通行者為草隸。
盛行於漢魏間,為章草,特徵各字不相連綿,爾後去章草之波磔,圓轉用筆,遂成今草。
晉王獻之又創諸字相連草體,到唐張旭,懷素髮展成了字字相連屬之狂草。
記載於《說文解字》雲:“漢興有草書。”至章帝,齊相杜度號善作草之。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則予解體隸而得草意。
而今俗成述曰:草字,草體,草法,草隸,草篆,草書狀,草書尺牘,草意,皆為草書。
草書意大於法,《藝概·書概》雲:“他書法多於意,草書意多於法,故不善草者,章法相害,善草者,意法相成,草之意法,與篆隸正書之意法,皆有對待,旁通,若行,固草之屬性。”
草書須剛柔相濟乃得佳,這是明代趙宦光書論短語。
草書,箸馳不失範,瀟灑有涵蓄,厚重有精華。
若簡無檢,曠而無歸,亂古而作,今稱亂書,王冬齡作草,後為亂草。古語稱謂“書之蠹也。”
草乃古眾體之兼,若莊以存正,縱以出奇。牽絲,帶筆,線條,點畫,構架草之律動。意動情馳,表現誇張矣。
能夠意法相輔,草書大成者。而今草書能者,間雜於底層。非上層“知名”人士。俗語真金埋於深沃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