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太上清淨經》。是重要的修行指導心法。原文中是"內觀其心",不過,用"自觀其心"也並無不可。本身也就是"自內觀其心"的意思。有了"自"反倒是更好理解了!
由於人類文字的侷限性,導致這段經文看起來意境雖玄美,似乎邏輯不通!
若心無其心,那麼能夠自觀其心的是什麼?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就字面上去推究,好像說有心無心都不對。
但是,就我個人的理解。這句話不但有道理。而且,其理高妙,是修行的根本所在。也是佛道兩家相通相容的法門。這其中涉及的內容太龐大。想要跟你說清楚確實不可能。我只能給你提示幾個重點,把這句話的糾結根源幫你指出來。以助你讀懂這段經文。
"自內觀其心,心無其心"中的"自"包含了宇宙身心的一切,它超越了心的範疇太多太多。我們稱之為道。道家講修真修道,就是要用這個來修。這個道才是真的。而心只是道的一個幻相。這裡的"內"是用道的觀照以身心的角度來講的。好比我們觀察一個杯子,杯子裡面叫內,杯子外面叫外。是杯子的內外,不是我們內外。同樣的道理。用道來觀照身心,身體裡面沒有一個真正的心,這個外面的身體都是五行四大假合而已,也沒有一個真正獨立存在的形態。其中的"觀"是超越了心意識的深層次覺觀,不是我們用心用眼來思維觀察能做到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站在道的本體上來觀照心意識,它並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叫做心。
注:原文中,前兩個心指的是心意識。第三個心指的是構成心的本體。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中的"外"不是"自"的外,是"心"的外。因為"自"是道的本體。一切宇宙身心都包含在內了,何來"外觀"之說。解釋同上杯子比喻。原文的意思是:站在道的本體上來觀照身體,它並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叫身體。
注:原文中,前兩個形指的是身體。第三個形指的是構成身體的本體。
這句話出自《太上清淨經》。是重要的修行指導心法。原文中是"內觀其心",不過,用"自觀其心"也並無不可。本身也就是"自內觀其心"的意思。有了"自"反倒是更好理解了!
由於人類文字的侷限性,導致這段經文看起來意境雖玄美,似乎邏輯不通!
若心無其心,那麼能夠自觀其心的是什麼?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就字面上去推究,好像說有心無心都不對。
但是,就我個人的理解。這句話不但有道理。而且,其理高妙,是修行的根本所在。也是佛道兩家相通相容的法門。這其中涉及的內容太龐大。想要跟你說清楚確實不可能。我只能給你提示幾個重點,把這句話的糾結根源幫你指出來。以助你讀懂這段經文。
"自內觀其心,心無其心"中的"自"包含了宇宙身心的一切,它超越了心的範疇太多太多。我們稱之為道。道家講修真修道,就是要用這個來修。這個道才是真的。而心只是道的一個幻相。這裡的"內"是用道的觀照以身心的角度來講的。好比我們觀察一個杯子,杯子裡面叫內,杯子外面叫外。是杯子的內外,不是我們內外。同樣的道理。用道來觀照身心,身體裡面沒有一個真正的心,這個外面的身體都是五行四大假合而已,也沒有一個真正獨立存在的形態。其中的"觀"是超越了心意識的深層次覺觀,不是我們用心用眼來思維觀察能做到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站在道的本體上來觀照心意識,它並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叫做心。
注:原文中,前兩個心指的是心意識。第三個心指的是構成心的本體。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中的"外"不是"自"的外,是"心"的外。因為"自"是道的本體。一切宇宙身心都包含在內了,何來"外觀"之說。解釋同上杯子比喻。原文的意思是:站在道的本體上來觀照身體,它並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叫身體。
注:原文中,前兩個形指的是身體。第三個形指的是構成身體的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