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舍我談歷史

    王莽,歷來被後世作為臣子的反面教材。作為漢朝臣子也是外戚的他,直接把漢朝天下據為己有。他的頭顱也被後世收藏了270餘年,就是為了警醒後人,告誡臣子謀朝篡位的下場。那麼對於王莽建立的新朝要做如何評價呢?

    首先,王莽是歷史上唯一的一位代理皇帝。曾經有人說王莽是民選的皇帝,這個是不靠譜的。那個時候民眾還沒有資格選好慌的,而且大臣們把王莽請回來是讓王莽處理政務的,也沒有讓他做皇帝。而頗為謹慎的王莽並沒有一步到位的篡位,他採取了試探措施,做假皇帝。假就是代理的意思,歷史上,韓信管劉邦要過假齊王。皇帝乃是天下至尊,有一句就國不可一日無君,沒有皇帝怎麼能行,弄出一個代理皇帝更是奇葩。但從一個側面看,面對西漢末年的社會矛盾,王莽是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人,為了讓他解決問題,不惜一切代價讓他回來,代理皇帝也是可以的,如果他姓劉,就可能直接轉正了。形成了歷史上奇葩的現象,代理皇帝姓王,皇太子卻姓的情況。

    其次,王政君是王莽稱帝的最大推手。王政君是劉家的兒媳婦,也是王家的姑娘。她的本意絕不是要把劉家的天下給王家。作為一個女人守住夫家的財產是本分,從歷史上她的表現看,她也是想守住劉家天下,丈夫死後,面對不爭氣的兒子,他只能重用王家。如果她的兒子不死,王莽可能沒有機會。可惜他這個天天就知道留戀女色,最終縱慾過度緊而死,沒有留下一個子嗣。皇位只能讓曾經情敵的孫子即位,就是漢哀帝。並且把自己和王氏家族從大漢權力的中心擠出來。如果自己和王氏家族沒有遭受這樣的打擊,她也不會對權力那麼執著。一個女人失去丈夫,又失去兒子後,她更大的可能是安靜的度過餘生。但家族的榮辱和情感的失敗,讓她無法忍受這樣的奇恥大辱。機會來了,她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孫子很短命。她和王氏家族順利控制了權力,並且不打算撒手,這樣的局面就給了他這個非常能夠的侄子機會。可以說她的權力觀念,讓王莽一步步從新都侯變成了新朝皇帝。

    第三,一個死於改革的王朝。改革在古今中外都是一個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筆者認為,改革的核心應該是去除舊的不合時宜的東西,補充或者變革進來積極向上,具有生命力的東西。王莽絕對是西漢的好青年,學識和能力是沒有問題的,甚至他的改革思路也是對的。他實際上已經把準了當時社會的問題,也進行了對應的政策。但是為什麼他的改革失敗了呢,筆者總結了,三點:

    第一,王莽食古不化。王莽是標準的儒生,對孔子這一套特別痴迷,甚至走了一些復古的路子,明顯與當時的社會實際不適應。

    第二,王莽的改革沒有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改革不能指望很快就完成。人們接受改革需要一個過程,沒有改革成果,人們很難信服改革。

    第三,王莽的點比較背,新朝建立以後出現較大的自然災害。在當時的情況下,自然災害即使國家儲備充足也很難應付的來。何況西漢已經疲憊不堪。天災激起民憤,又被反對者利用。

    王莽的新朝在這樣的情況下,被風起雲湧的起義軍最終擊垮,本人也被殺。並且新朝不被後世歷史承認。因為時間短,屬於陰謀篡位者所建立,後代統治者自然不希望臣子效仿。但新朝確實存在,併成為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2 # 老實人侃歷史

    激進的改革

    王莽篡漢以後,他開始實踐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進行了一系列激進的改革。他下令禁止奴隸買賣,宣佈奴隸為國家低等百姓,等若干年之後,奴隸就可以變回正常的百姓。這項改革是有道理的。

    但是,王莽推行的其他改革,幾乎都是癲狂的、災難性的。他是個典型的書呆子,認為任何事情只要名字改了,實質也就跟著更改了。為了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全國的各縣的地名、山川幾乎全都被他改了名,有的不止改一遍。他把錢幣、官制全都改換,甚至連鄰近的匈奴、日本的國王都叫他們改國號。

    短短十餘年間,王莽改革幣制五次,先後造出約30種錢幣,三番五次地逼迫百姓兌換新錢幣,使用舊錢者治罪。

    王莽宣佈廢除土地私有制,樹林、水產、鹽,私自買賣者治重罪。他說天下所有的田地都是王田,就把田地改名為王田,就有不許私人壟斷的意思。他也不許百姓有過大的商業利益,做生意不許囤積居奇、不許敲詐……

    王莽實施的,就是一種國家管控的經濟體制。在遭遇抵制後,王莽又採取嚴刑峻法的方式強制推行。因此,胡適說王莽是中國第一個烏托邦主義者。

    王莽相信自己的確有上天的恩賜,有特別的責任,也有特別的權力:責任就是改革天下,權力就是做皇帝。

    當時改革也有特別的契機:漢朝還在時沒人覺得某個王朝應該永遠存在。王莽也秉持著這樣的信仰,認為社會應有一定的公理和正義。而他的書讀得很多,相信自己是天命所歸、責無旁貸,“大同社會”必須要在自己的手裡完成。王莽用意在於避免貧富不均、實現社會公平,但這些舉措都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全國性的經濟混亂,終於導致民不聊生、起義不斷,劉氏宗族趁機起事,清算王莽篡位的罪行。

    王莽的失敗

    他以為發個命令出去,事情就做到了,名字改一改,就以為實質也改了——這就是讀書人的通病。最好笑的是,當綠林軍打進長安、就要取他性命時,他還說自己有天命保護著,不必在乎,自己做了北斗的模型,他坐在斗柄,以為有北斗七星保護著他,就高枕無憂了。

    王莽的故事,告訴我們:改革者不能太理想化。

  • 3 # 一陽復史

    王莽∶爭議的改革者

    從古至今史學家對王莽的評價就褒貶不一,大致分為三種∶

    一、傳統觀念認為,王莽是“逆臣賊子”是佞邪之材

    主要代表就是班固,他在《漢書•王莽傳》中稱王莽是“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肆其奸匿以成篡盜之禍“,“自書傳所載亂臣賊之,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這一評價影響深遠,乃至一千九百多年中的史學家對王莽大多是沿用了這個評價。

    二、在近現代的觀點中出現了三種聲音∶

    、認為王莽受了冤枉,其中以胡適為代表的,認同王莽改革中土地國有、均產和廢奴三大政策,並稱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也認為,以歷史為出發點,將王莽的做派全部用一個“偽”字來掩蓋,是對其歷史評價的不公。

    、認為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政治,是一個政治投機家,是以改良主義、復古主義作掩護,來進行其政治投機勾當的,李鼎芳在《論王莽》中說:“王莽曾經實行過一系列違反歷史發展的所謂改制,這是想把歷史拉回頭的復古行徑。”

    、對王莽持有中庸謹慎的態度,認為“王莽具有超人的智力、辯才和威嚴,但也有重大的缺點,如過度的自信,一味的復古以及猜疑部下等。認為王莽是實際政治的失敗者,也是復古思想的殉道者”,他在政治上所有的表現,雖然最後都失敗了,但實在是不平凡的。

    三、綜合以上觀,站在前人的思想上,我總結一下∶

    、我不認為王莽是一個花言巧語和偽善的小人,這麼說王莽無非就是因為王莽的新朝是“偷”來的,就像不能說造反和搞政變得來的政權就是高尚的一樣,不能因為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去讚揚,同樣是奪取政權,用什麼方式、方法,本質都是一樣的。

    、如果說他是社會主義者,那麼那就應該具備實事求是的素質,顯然他並不具備這項素質,我更傾向於他是一個實際政治的失敗者,而且非常失敗。因為王莽的一系列改革將統治階級和窮苦百姓都得罪了,既要復古,又要超前,最後的結果各項改革阻力重重,只憑一己之力是無法成功的。還因為改革與周邊國家大打出手,導致南北兩大勢力起義,最終被起義軍殺死。

  • 4 # 剪影集結號

    王莽新朝,與其說是一次新政改革,還不如說是一個外戚干政,重新分配地主階級利益的一次赤裸裸的行為。

    王莽的改革內容非常豐富,改革的核心是“復古”西漢末年社會危機嚴重,因為土地兼併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形成流民。宦官外戚交替專權政治腐敗。社會動盪不安,西漢政權岌岌可危。

    王莽作為外戚集團首領奪取皇位建立新朝,但仍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他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持“新”朝的統治,打出《周禮》的旗號,宣佈實行改制。

    公元9年,王莽宣佈全國土地改稱“王田”,不許買賣。仿照古代井田制,規定一家男口不滿8口而田過一半(900畝),多餘的土地分給九族、鄰里、鄉黨。無田的人,一夫一婦可以受田百畝。同時,他還把私家奴婢改稱“私屬”,也不許買賣。

    王莽所用“五均六管”官,都是些大富商。如薛子仲、張長叔等人,都有家資數千數萬。這些人有了特權,便乘機收賤賣貴,投機倒把,大發橫財,幣制改革已給商業帶來嚴重的創傷,百姓更是一貧如洗。貧苦農民無處謀生,就連上山打獵、放牧,以及捕鳥、捕魚、養家畜、養蠶、紡織,甚至縫補、算卦都要上稅。

    在王莽當政期間,還挑起了對東北和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大量徵發徭役和物資,使人民更陷入悲慘境地。王莽卻用搜刮來的民財肆意揮霍,大興土木,修建廟宇。

    有些東西在今天看來都是比較創新的,因此有人說王莽是穿越的人,當人這只是一種無稽的傳說罷了。

  • 5 # 鄉村教育築夢人

    一、西漢後期形勢

    西漢後期,統治者荒淫無度,政治危機日益嚴重;豪強地主、貴族官僚的土地兼併活動愈演愈烈,經濟疲軟無力,社會動盪不安。面對這些問題,劉姓皇室表現出束手無策的窘態,施行的一系列措施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削弱了劉姓統治者的威信,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二、王莽建立新朝

    三、王莽改制的主要內容

    1、為了解決社會財富過於集中的問題,王莽廢除五銖錢,推行一系列新幣制。但是由於幣制的複雜混亂,影響了貨幣的流通和信用度,導致經濟狀況更加混亂不堪。

    2、為了解決土地兼併嚴重的問題,王莽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禁止土地自由買賣。由於這一舉措嚴重損害了豪強地主的利益,而且沒有切實的強制措施,從而導致新的土地制度難以順利施行。土地自由買賣的制度不久又被恢復。

    3、禁止賣賣奴婢,但是這一措施沒有有效的土地制度作為保障,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奴婢的社會身份,同時由於遭到官僚地主的反對,新政不久便被廢除。

    4、實行五均六管制度,所謂五均,就是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城市設定五均司市師,管理市場。所謂六管,就是由國家對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進行管制,不許私人經營;控制名山大澤,對採集者徵稅。由於施行不當,加重了民眾負擔,影響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5、王莽一味追求周禮古制,對地名、官名等都進行了修改,甚至任意調整行政區劃和行政部門的職權。反覆無常的修改引發一系列麻煩,最終導致官民對改制的反對。

    四、新政失敗及新朝滅亡

    總之,王莽的新政未能解決西漢末期以來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的問題,同時王莽的對外戰爭也加劇了國內矛盾的激化,從而導致各地農民起義相繼爆發,新朝政權在無力抵抗的情況下走向滅亡,公元23年,王莽死於戰亂,新朝滅亡。

    五、新朝歷史地位

    王莽作為一介書生,熱衷於周禮古制,他推行新政,一方面是試圖通過新政改變西漢末期的混亂局勢,一方面他也將新朝作為了自己實現政治理想的試驗田。雖然歷史程序證明了王莽新政的失敗,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其應有的歷史地位。歷史認識的侷限性和熱衷古制的個人追求決定了王莽新政中出現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內容,社會環境的複雜和新政推行的不當又決定了王莽新政中先進的內容不能有所成效。

    總得來說,王莽的新朝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產物,新朝推行的新政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也客觀上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 6 # 自主擇業黑龍江

    提到王莽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王莽篡權的故事,然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新“,成了新一代皇帝。其實王莽篡權也是經歷八年才得以成功帝位,其中的功勞也歸功於當時西漢自漢武帝以後皆由外戚輔政的結果。

    那麼王莽怎麼會得以篡權?在漢武帝之後一直都是外戚王氏掌權,王氏子孫多為驕奢淫逸。而王莽卻恰恰相反,得以姑母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信任和賞識。王莽也四處結交名士,大臣。提出一些自己的思想,新政來促進經濟,教育的方面的發展。經常拿出自己積蓄資助窮人和學堂等,以致家徒四壁,博得大家公認的清廉好官。

    王莽建立自己的王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進行社會體制的改革,推行新政。以周禮第三代作為指導思想,確定國家的經濟基礎。

    立王田制度,將土地國有化,國家管理,不得買賣,放到農民手中去耕種,井田制正是廣大群眾的想法。

    六筦政策,即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等有國家統一掌控,利用公權力控制市場經濟,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

    王莽的新政看起來不錯,但是,下面的執行者官商勾結,卻利用新政大肆為自己斂財,而平民卻沒有得到實處,故而引發平民的怨恨。此次改革再一次的養肥了高官,壓榨了正常的商人及百姓,讓這些人再一次的收到了壓迫,最終導致自己的毀滅。

  • 7 # 天寧閣

    提起王莽,立馬想到歷史教科書中“王莽篡權”,王莽建立的新朝是夾在西漢與東漢中間的一個朝代,史稱新王莽,存在15年。

    1王莽的改革

    王莽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抱負的改革家,一生修禮學、儒學,遵守道統,建立新朝後,就開始了改革。

    王莽推行新政:廢止奴隸制度,停上奴婢和土地買賣;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恢復井田制,重新分配耕地;平抑物價,節制商人過度盤剝;建立貸款制度及幾次貨幣改革,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也回到周禮時代;還把官名、地名、建築名都改了,王莽改革帶有濃厚的理想和復古成分。

    王莽改革觸動了權貴階層的利益,他在沒有完成統一之前就大規模的搞改革運動,等於把自己往火坑裡推。

    他大搞形象工程,做虧本買賣,造成了國庫短缺,到處碰壁,遭到了從上到下的強烈反對,不但沒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遭遇了旱災,蟲災和黃河決堤,最終引發了農民起義,反莽浪潮席捲全國。

    王莽派大將王尋、王邑率領43萬兵馬,從洛陽出發,直奔昆陽與起義軍戰鬥。可笑的是,為了虛張聲勢,還找來一個叫做巨毋霸的人帶一群猛獸前去助陣。

    當時駐守在昆陽的漢軍不足1萬人,漢軍將領在城上看見王莽的軍隊人馬非常多,覺得抵擋不住。想帶人馬退回據點。但劉秀(後來的漢光武帝)堅決不同意,認為想要勝利所有人都要擰成一股繩,否則昆陽就要失守了。最終起義軍頑強抵抗,王莽軍隊真的敗了。大將王邑帶著剩下的將士逃回洛陽時,發現43萬大軍僅剩下幾千人。

    沒過多久,漢軍攻入長安城,燒掉未央宮的大門。威脅王莽出來投降。王莽跑到了一處漸臺,四周是水,火勢燒不到那裡去。漢軍把漸臺一層層圍起來,等到漸臺上那些兵士們把箭都射完了,他們就衝到上面去,把王莽殺死了(一說被一商人所殺) ,王莽享年69歲,新朝土崩瓦解。

    王莽雖做了短命皇帝,卻被列入一般大臣名士的“傳記”中,史學家不把它看作一個正統的朝代,不承認王莽的皇帝身份,東漢朝對他的失敗更是進行極大的貶低和醜化。

    王莽是歷史上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但說他是篡位的鉅奸並不準確,他確是大臣們推上去的,只不過他的改革太超前了;他坦誠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是有能者居之,非劉家一家人的天下,與當代社會主義改革有同工異曲之處。

    新朝僅存15年,跟秦朝、隋朝比,時間上差不多,但比秦朝還多1年。如果算一個朝代,它夾在西漢與東漢之間,這使人想起武則天的20年政權堂而皇之擺在李顯、李旦之後,都是短命的朝代,而新朝對後世的貢獻和影響力都沒有這幾個朝代大;要說篡位,歷史上多著呢,曹丕篡漢建立魏國,司馬炎奪魏建立西晉,趙匡胤黃袍加身變周為宋,唯獨不承認王莽,好像王莽屬於改革者中的異類。

    史學家錢穆認為: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胡適認為:他是1900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

  • 8 # 病毒629

    王莽於初始元年(公元8年)建立的新朝,是中國古代史中的一個短命王朝,它是以空前的動盪而著名於世的,而這種動盪又和王莽附會《周禮》的託古改制中所出現的混亂息息相關。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四月,王莽頒詔曰:“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買賣。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王莽此項改革,旨在緩和土地兼併,緩解貧富分化。但詔令頒行後,分田授田的規定並未能施行。因為在土地私有既已成制、一夫多妻習以成俗的當時,規定本身是不現實的。地主、官僚“買賣田宅”現象亦隨處可見。儘管如此,詔令的針對性也足以觸及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從而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激化。如南陽大地主劉縯“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峻,伺機反莽”,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已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社會上層的敵對,使土地改革急劇混亂,“自諸侯卿大夫至於庶民”“坐買賣田宅”“抵罪者不可勝數”,加劇了社會動盪。結果始建國四年,王莽不得不宣佈“王田”皆得買賣。王莽以王田令為嘗試的土地改革徹底失敗了。

    王莽執政期間,幣制屢更屢改,堪稱幣制混亂之最。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開始幣制改革,加鑄錯刀、契刀、大錢等三種錢幣,與原有的五銖錢共為四品同時流通。很明顯,商品媒介時難稱便。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廢錯刀、契刀與五銖錢,另作小錢,與大錢一值五十者並行;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改作金銀、龜、貝、錢、布,名曰寶貨,凡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隨即又廢龜、貝等物,只行大小錢;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又盡廢舊幣,改行貨幣、貨泉二品。王莽的幣制改革,從幣制的本身而言就弊端良多,如改後的貨幣名目繁多,紊亂不一;用小錢換大錢,比值極不合理,違反經濟規律等。在實施過程中,王莽又朝令夕改,在短短的幾年裡,竟五改幣制,如此的幣制改革實屬歷史之罕見,亦堪稱幣制混亂之最,它帶來了連鎖的社會問題。由於貨幣混亂,使盜鑄迭起,故在改革幣制的同時,王莽又加重盜鑄的禁令,濫行五家連坐的盜鑄法,這在實際上是恢復了殘酷的孥相坐律。貨幣的不合理改革,引起了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的動盪。不難想象,如此改制只能加速人民的破產和莽新的財政崩潰,加深新社會危機,其失敗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王莽下詔實行“五均六筦”,試圖以此節制商人對農民的過度盤剝,抑制高利貸者的猖獗活動,使國家獲得經濟利益。可以說王莽的此項措施具有進步性,與漢武帝時的五均六筦同屬於一樣的經濟管制,但在實施過程中其發揮的作用卻不大相同。由於王莽所依靠的是西漢故宮,是由貴族、官僚地主、大工商主和高利貸者組成的,決定其莽新政權極為腐朽,王莽極乏控制力,而推行這些措施的官吏又多為大商賈,改制極難正常執行。據史料記載,王莽任用富商執掌五均六筦大權,這些人貪婪腐敗,與地方政府、豪民富戶勾結漁利,而使“百姓愈病”。此舉措非但沒有收到預想的成效,反而使新朝經濟狀況日益惡化,商人、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更加猖獗,加之此時稅收的繁苛,處罰的嚴酷,使工商業遭到極大的破壞,國家無利可獲,五均六筦在實施過程中已完全背離了改革初衷,造成了社會更大的混亂,終致與新政同時消亡。

    王莽大搞形式主義和繁瑣哲學,對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縣名和行政區劃亦大事更張,甚至屢易其名。如公元五年王莽就據《尚書·堯典》“肇十有二州”“諮十有二牧”二語,奏改行政區劃十四部為十二州,後又據《禹貢》改為九州;如官名多所改易,改大司農為羲和,後又改為納言,改大理為作士,改御史為執法等等;對郡縣名更數變不迭,甚至有五改郡名而最終恢復原名者,就連新朝的國名也歷經數稱。客觀地說,名稱之易實無意義,唯使低效率的行政更加低效,混亂的局面更加混亂,甚或國家機構陷於癱瘓。

    更亂的是,王莽在屢易官名的同時,還頒行五等爵,大肆濫加封賞。據統計,在王莽統治時期其封公侯伯子男七百九十人,又有“附城”一千五百五十一人,如此就有二千三百餘爵額了。此外,又巧立名目,增設官職。對於一個初建而基礎不鞏固的政府,封設如許的爵官,造成了不堪的惡性迴圈效應。由於爵官冗濫而致冗祿冗費,使國家財政入不敷出。致使有的人因俸祿無著,不得不擁作為生,更多的官吏則“併為奸利”,受賄賂以自給,導致貪官汙吏層出不窮,政治日趨腐敗,人民負擔日益加重,階級矛盾愈加尖銳,而致社會空前混亂,結果加速了莽新政權的滅亡。

    王莽改制,原是想解決現實社會中的矛盾和問題,想有所作為,成為一介明君聖主,然而,改制的混亂卻徒添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引發了更大的混亂、更尖銳的矛盾、更深的危機,反倒加速了農民大起義的爆發。公元二十三年,莽新政權覆亡,曠日持久而混亂的改制亦最終落下了帷幕。

  • 9 # 忘川666

    首先是王田政策,針對的是土地兼併問題和奴婢問題,詔令: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稱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男口不足8人而土地超過1井的人家,把多出的土地分給九族鄰里。無土地者都按一夫百畝的制度受田。土地國有化有效地緩解了土地兼併問題,緩解地主與農民之間的矛盾。但是因為地主的強烈反對,王莽不得不改變詔令,又宣佈王田都可以買賣,奴婢也可以買賣。這一政策宣告破產。

    第二,實行五均六管,限制商人對農民的盤剝。五均就是在長安洛陽邯鄲等大城市設立五均司市師,管理市場,評定物價,叫做市平,如果商人物價高於市平,就強制按市平出售,低於市平則聽任買賣。六管是由國家掌握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不許私人經營,同時控制名山大澤,對名山大澤中採取眾物的人課稅。這一政策的本意是抑制大商人,但是因為王莽不像漢武帝那樣能憑藉強大的國家力量控制商人,所以最終也沒什麼成效。

    第三為幣制改革,王莽多次鑄造新幣,又予以廢除,引起了經濟混亂,加速了財政崩潰。

    政治制度方面,大肆封賞,改變中央和地方官名

    外交方面,挑起與周邊各族的鬥爭,把匈奴單于改名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為下句麗,連續發動對少數民族的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

    王莽因竄漢自立而被正統史學家所否定,但他是一位銳意進取的改革家,王莽改制的失敗,固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輕於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這些性格特徵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因此改革註定要失敗。總之王莽是一個志向很高,富有遠見,但是能力不足無法有效實行改革的改革家。

  • 10 # 飛哥說史

    在中國歷史上,短命王朝比較多,大一統的短命王朝相對來說就比較少了,大概有兩個,一個是秦朝,一個是隋朝。而王莽建立的新朝,雖然版圖只有405萬平方公里,沒有西漢那麼大(600萬平方公里),但也跟後來的隋朝(467萬平方公里)差不了多少,按比較寬鬆一點的標準來講,算一個統一的國家。

    新朝作為西漢和東漢中間過渡的一個朝代,它為什麼會像流星一樣,瞬間消失呢?九爺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非正統

    我們知道,王莽所在的王家一直是朝廷的權貴,到王莽和他伯父、叔叔這兩代,更是達到了頂峰,家族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任大司馬,再加上他姑姑又是孝元皇后王致君,所以王莽一路順風順水,做到了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後來篡漢(西漢)建立新朝。

    在古代封建禮制盛行的年代,大家都遵循傳統父死子替、兄終弟及、男尊女卑的思想,王莽篡了劉家幾百年江山,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不僅社會權貴層會牴觸,就算普通老百姓內心深處也是不太容易接受的。雖然在歷史上也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以及後來的曹操、司馬昭、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他們雖然也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都屬於非正統的皇權更替。

    第二,改革方法不對

    胡適曾評價王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者。王莽是一個野心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抱負的改革家,一生修禮學、儒學,遵循道統,作為西漢末年朝廷第一大臣,自然他知道整個國家存在的問題和普通老百姓所遇到的問題,所以在他建立新朝後,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

    王莽是一個民權主義者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改革的核心就是追求一切平等,比如廢除奴隸制度,恢復老百姓自由之身,由國家來管理工商業和物價,國家向老百姓發放低利息貸款……,這一切措施,在當時看來無比新潮,對老百姓更是實行了仁政。

    但是,這種改革有幾個不妥的地方,一是造成了國家財政支出,就像現在的創業公司,本身實力不強,一上來就要搞形象工程、虧本買賣,最後不死才怪,所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在任何時候都適用。二是改革觸動了權貴階層的利益,沒有了奴隸,土地重新分配,相當於所有的人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王莽篡漢,建立政權時間太短,一個新的政權,沒有任何底蘊的情況下就開始一系列改革運動,除了前面講的那些核心改革以外,甚至還把官名、地名、建築名等等統統都改了。

    秦始皇能推出辣麼多好的制度,影響到現在,是人家有老秦家幾百年積累下來的實力和底蘊,隋朝也是到了楊廣時期才開始各種擴張和公共設施建設。而王莽呢,新政建立沒幾天,就覺得自己已經是皇帝了,可以開始實現自己抱負了。

    其實,在北方的赤眉軍,東邊和南邊的綠林漢軍,都對這個新政權虎視眈眈。在沒有完成真正統一之前,就大規模的搞改革運動,相當於把自己往火坑裡推。他跟後來取代他的劉秀相比,還是差了那麼點火候,劉秀統一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政權穩定了後,才開始大張旗鼓的改革,所以才有後來的光武中興。

    所以,王莽的改革時機不對。(所以歷史上更多的把他的作為稱作“改制”。)

    第四,遇到牛逼對手

    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更何況是一個國家的政權。王莽篡奪權位後,還沒有完全統一中國,可以說是四處開戰,北方的赤眉軍,地方漢宗室後裔政權,南方的綠林漢軍……,劉邦第九代孫劉秀,就是從南方綠林軍起來的一代霸主,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就是他聯合赤眉軍後來搞死王莽,建立了東漢政權。

    王莽,一個有抱負的人,卻敗在了自己的手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炅誇歐陽娜娜演技後,微博道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