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彭翔原創短影片

    《道德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屍體就變得僵硬了。萬物草木活著的時候都很柔軟脆弱,死了以後就乾枯僵硬了。所以,堅硬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一類。因此,兵勢強大就會滅亡,樹木高大就會摧折。所以,強大的居於劣勢,柔弱的處於優勢。

    作為日本動漫《火影忍者》的死忠粉絲,我和其他很多人一樣疑惑,為什麼宇智波家族天才輩出,卻人人遭受悲慘的結果,直到家族瀕臨滅亡。有一位網友的回答非常貼切,那是因為宇智波家族太過於強大,強大者往往會遭受悲慘的結果。

    雖然這只是動漫故事,卻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整個世界的歷史變化規律,那就是物極必反。而這樣的規律,在當下,仍然無時無刻在發生。所以 ,老子一直在警告我們,不可逞強鬥勝。

    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強大之後就會走下坡路的例子。比如說,曾經無比輝煌的諾基亞。它因為強大到了極點,無法再強大,所以就開始走下坡路 。也因為強大以後驕傲自滿,不屑於順應時代變化,不肯創新,所以走下坡路。

    我們只是弱小的人群,沒有極度的強大。但是在我們當中,同樣有很多逞強鬥勝的人,這些人即使獲得一時的滿足,是否能夠長久呢?在我們當中,還有很多人獲得不小的成就,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些人也不得不遭遇下坡路。

    我們常說,面對社會和人生,要有深刻的洞察,使自己能夠坦蕩釋懷的活著。而這樣的深刻洞察,正是來自柔弱的態度、寧靜的心境、開闊的思想。

  • 2 # 哲海衝浪

    在學習《道德經》的時侯,如何理解各章各段的本義,我以為首先要自清兩個前提。一是自選對比的參照物,二是放在《道德經》通篇的主題背境下去考慮其要乂。前者是對照標淮之定位,後者是個別,部份與整體的內在聯絡。

    據此,以馬氏哲學為參照物,試答如下:

    1,此處的生與死,指的是哲學意義上的對立統一現象。它的表象是生柔死剛(僵)。比如籐,生柔纏樹而上,樹耐之何?死則枯萎,僵硬而亡。後人延伸到以柔克剛,智慧克強。

    2,《道德經》,是人類社會樸素唯物辯證,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哲學體系的開山之作(道生萬物,道比帝先。福禍輪迴即否定之否定)。比馬氏哲學早二千多年。什麼是中華文化的㡳蘊?豈能數典忘祖!

    可見《道德經》,選擇不同的參照物鏡,便有不同的影像和價值取向。

    3,《道德經》類似生死現象之論,貫徹全篇。如實與空的論述,以房子為例,若無門窗之空,何以居住?

    《道德經》中的道,指的是宇宙自然萬事萬物內部產生,架構,運動,變化,輪迴發展的規律。老子說,上善似水,幾近於道。水為何善,潤萬物而不居功。水為何惡?蒼海桑田,何論善功?故曰善中有惡,善豈可獨存?這就是辯證法。

  • 3 # 突然發你

    柔,因為具有生命,所以身體是柔順靈活的;弱,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順應的舉措,而不是毫無反應的面對;

    堅,因為沒有生命,所以身體無法自主改變形態;強,一直保持原本的形態停留在原來的位置。

    人因為有生命,當雨落下來的時候才能夠找地方躲避,如果沒有了生命,身體就變得僵硬,雨會直接落在身體上使身體腐爛;草木因為有生命,當風吹過來的時候能夠隨風搖擺卸掉風的力量,如果沒有了生命就會枯萎,風會使枯萎的草木破碎。

    在理解之前我想給這句話打上標點符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因為有“柔”的特性,具備“弱”的能力,所以活著;因為不能正確的判斷,不能及時做出正確的反應,所以死亡。

    在這裡我想用一張悲傷的舊照片進行說明

    在侵略者面前,他放棄了抵抗,才會悲哀的死去,這張照片一直在警示著我們,他在侵略者面前的反應是錯誤的

  • 4 # 魏永臣550

    “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在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中,全章即:“人之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本章似乎很具哲理或人生哲理,正確理解本章不僅僅看哲理,重在結合自然之道和自然之理,才能悟到最大最深的意義。

    前兩句列舉了人(動物)在生命存在的時候是柔弱柔軟的,在死後僵硬的自然現象;三四句又列舉了草(植物)也是同樣;透過這四句就可以得出總結論,即柔弱是生的指標或方向,堅強是死的指標或方向。這兩個方向可供選擇,也即“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徒”,即學徒,或跟在後面學,“死之徒”,就是學死或朝死的方向走;“生之徒”就是學生或朝生的方向走。恐怕沒有人,沒有哪個國家民族願當“死之徒”的。那麼,“生”就是“活”,就要學會柔弱或守雌柔。這不僅僅是人類的現象和規律,也是整個大自然的規律,同樣是自然之道的規律。“道法自然”就是言能夠孕育產生各種特殊性物質的道就是順應(柔弱)各種自然物的特性而成物的。道之生就是最偉大的“生”。連四大之首的“道(道大)”都順法自然而生,而居四大之一的人更應該順法自然及各種自然規律。因此“人之生”必須柔弱。“人之生”不僅僅指人的生命,而且還指人類所創造所創新的製造奇蹟,也即人類先進製造技術的產生。“知其雄,守其雌(雌是柔順柔弱的)”就是為了“人之生”。“雄”,就是自然事物的特性和自然規律,“守其雌”就是人類的製造和生產活動必須遵循順應自然事物特性屬性和自然規律,只有知雄才能順從不違背。怎樣才能知雄?就必須堅持不懈地探索研究未知自然並逐步驗證印證實證。人類的這樣的作為就是“生之徒”之作為。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就是言所謂強者都不是真正的強者,都是暫時的,並非永久永恆的。“木強則折”很容易理解,也即木強必受大自然制約,樹大招風,就是折的原因之一。“兵強”是暫時,恃強凌弱連續用兵必然造成物質供應貧乏枯竭,破壞了“人之生”的根基,就是“滅”的重要原因。因此,維持永久的強大,永久的兵強就必須堅守“雌柔”以促進“人之生”,也即當好“生之徒”,促進製造技術的創新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也即使製造技術和生產技術進步創新永不滿足,積極勇於學習別人他國,就是“處下”。

  • 5 # 周問天下

    這句話說的就是生死本質,最簡單最真實的狀態而已,生命的起始就是肉,嫩,弱,經過成長慢慢變成堅硬,枯槁,也就是老的狀態,或說死前的狀態。

  • 6 # 悟本知源

    這裡含有多個道理,人出生時其身體柔而弱,人死亡後即失去生息而堅而強。

    人做事情時應謙卑,與合作人有親近感,生意就會生生不息。如果對外失去了應有的尊敬,死亡只是等待時機而不長遠。

    人生有必要依靠自然,自己很渺小,經不住自然的懲罰。如果不敬畏自然蔑視一切都是死亡。

  • 7 # 心哥心語

    強者,都是那些貪慾貪念過度的人,什麼都想要,什麼都去爭,表面看更強大,結果卻引來殺生之禍!

    弱者,看是表面柔弱,但內心純粹強大,能明辨大是大非,不爭不搶,能容忍他人,包容互惠,得到他人支援,到最後長壽快樂!

  • 8 # 元吉利他

    如何理解《道德經》,首先我們應該明白《道德經》和《易經》都是透過大自然裡的各種現象,來給我們人類以啟發,以使我們能更好的生活!

    那《道德經》裡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也就是說人在活著的時候,他的身體是柔軟的,而一旦死亡的時候,他的身體就會逐漸變的僵硬。這是一種自然現象,相信大家都知道。

    那這句話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私以為,人生在世,我們在與人交往中應該要像自己的身體一樣柔弱以對,而不是採取僵硬的態度來處理,也就是說要學會變通,不能一成不變,畢竟世界上的如何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之中,唯有變化才能適應變化的事物和社會,這也是《易經》告訴我們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賀蘭縣:車輛加氣站內轟燃,加氣員教科書式滅火,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