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背上吉他去找q
-
2 # 銀河系邊緣1
以色列是猶太人的希望之國,相當於猶太人的天堂,兩千年來受盡了顛沛流離寄人籬下之苦的猶太人終於有了自己的家,但是!自立國之後把自身的遭遇完全轉嫁給了巴勒斯坦人頭上。二戰時期,納粹成了猶太人的惡魔,以色列立國猶太人卻成了巴勒斯坦人的惡魔,受夠了惡魔的迫害自身卻成為了惡魔,這可不是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這是值得全人類反思的事情,西方為什麼總在製造惡魔?一戰,二戰,中東戰爭,阿富汗,敘利亞,中東難民,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朗核問題,北韓問題,無論哪個都少不了西方貪婪的雙手。世界和平還很遙遠吾與君共勉。
-
3 # 雨夜的發一條
一個偉大的國家,曾經苦難深重,如今富強民主!不會喊口號,一心只幹實事!屬於世界優等民族,無論在金融,軍事,科技,教育,農業上都極有成就,其民族,國家前途不可限量!
-
4 # 果敢風浪AA
謝邀!以色列是中東的強國,包括經濟、科技、軍事。而且幾乎是從一無所有到變成強國只用了幾十年,猶太人真不簡單!以色列被阿拉伯國家環繞,而且關係也不怎麼好。以色列硬是生存了下來,除了美國撐腰以外猶太人用自己的聰明智慧。也離不開猶太人在世界上好多國家都有影響力的人物的幫助。
-
5 # 竹山屋埸
以色列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勤勞,智慧。但設立重新建國是西方的險惡用心,是西方的一個抓手,從此中東永不安寧,這符合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利益,雙方都是受害人。
-
6 # 真李11
以色列國家是我們追求真理起源,沒有以色列的存在,我不會做信耶穌的,更不會看聖經,我今天能作見證,是見到整本聖經都是貫通以色列國家的每個歷史過程。
-
7 # 軟著陸6
智商第一的偉大國家;
災難深重的國家;
與狼群共舞,讓群狼垂涎又懼怕的國家;
富的流油的國家;
科技、教育、軍事排名都進前十的國家;
愛恨分明,說幹就幹的國家;
總之一句話,牛逼克拉斯的國家!
-
8 # 史海尋蹤
這是一個自我保護意識強烈的國家,甚至有時顯得用力過猛。
以色列全國八百多萬人,其中猶太人有600多萬,他們的不安全感來自於長期遭受的不公平對待,以及二戰中險被滅族的悲劇。
在好不容易得到一塊安身之所後,猶太人又遭到了中東阿拉伯各國的圍攻。從以色列建國第一天,便有四萬阿拉伯軍隊企圖剷除這個眼中釘,而且在以後的幾十年裡,這個念頭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愈演愈烈。
已經退無可退的以色列,唯一的出路就是令自己強大起來,拿起武器保衛最後的家園。經過多次教訓之後,他們終於看清了一點:“只有以色列才會保護猶太人”。
也正是這種壓力下,猶太人在中東那塊乾旱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土地雖小,資源雖然貧乏,但是他們透過全民教育塑造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
別國鬧饑荒,他們的糧食吃不完;別國賣資源換錢,他們依靠智慧發展科技換錢;別國的武器靠買,他們有能力自產。拿起武器是優秀計程車兵,放下武器又成了能幹的建設者。
既然世界秩序就是弱肉強食,那麼只有將自己變成身具利齒的狼。沒錯,以色列就是這麼幹的。如今羽翼漸豐,昔日的對手已退避三舍,然而輪到自己強大時,也不能放過呲牙的機會。
別忘了,以色列的身後,站的是美國。
-
9 # 薩沙
說我在以色列看到的幾個細節。
大家都知道以色列人口不多,所以道路上面沒幾個人。
結果我們發現前面有兩個身材很好的美女,穿著比較性感的衣服,走夜路。
當時我們互相說,看看以色列治安不錯,這麼漂亮女孩,穿的這麼少,還敢走夜路。
結果,我們走快了一些,超過了她們。
在這一瞬間,我就知道為什麼她們敢走夜路了。
因為這兩個美女,胸前都揹著一支短自動步槍。
可見,這也是兩個正在服兵役的女軍人,今天是放假回家。
而根據以色列軍隊的規定,士兵必須自己保管槍支,直到退伍。如果槍支丟失,是非常嚴重的罪行,需要坐牢。
所以,這些女兵回家度假也一般隨身攜帶槍支,而且很多人還會帶著實彈。
這就是以色列,一個連女人都可以時刻備戰的國家。
突然看到一個以色列美女躺在那裡裸曬,只穿著內褲。
然而我隨後發現,距離這個裸曬以色列美女不遠處,就有一個阿拉伯女人,帶著孩子玩耍。
雖然是在海灘上,天氣又非常熱,這個阿拉伯婦女從頭裹到腳,臉上還有面紗。
而她的女兒大概也就三四歲,在沙灘上海水裡面跑來跑去。
當時還有以色列小孩,幾個小孩子就在一起跑。
相反,阿拉伯人則始終堅持老一套的東西,拒絕學習和進步。
就拿這幾個小孩子來說,那個阿拉伯小女孩到了7歲以後,也必須這樣裹起來,不能出去工作,只能在家做家務和生育,還要服從丈夫的話。
一個連自己民族的女人都如此的壓迫,又有什麼戰鬥力呢?
這也許就是阿拉伯人打不過以色列人的原因。
-
10 # 寰宇風雲錄
以色列是國防,安全,科研,教育,發展,旅遊,當然還有猶太文化十分強大的國家。讓我們逐一考慮每個部分。
國防:以色列向比以色列更大的國家(例如印度)出口國防技術和裝置,例如導彈和大炮。所有國民必須在軍隊中工作,由於服兵役,紀律處在他們的血液中。
安全:整個國家一直都很安全。您可以在大多數城市中隨時行走,而無需擔心。
科研:這是該國最強的地方。該國大部分地區都被沙漠覆蓋。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種很多蔬菜,種很多樹。而且,他們將自己在沙漠中維持生計的技術輸出到不同的地方。
教育:該國擁有6到7所大學。只需要查下以色列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人數,就知道以色列的教育水平比許多國家都要好得多。旅遊:有很多城市可以參觀。最著名的城市是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和埃拉特是其他著名的城市。此外還有死海,海法港,馬薩達等景點。
死海。
猶太文化: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的猶太國家。因此,如果想詳細瞭解猶太文化,請去那裡生活5-6個月。這是一個有趣的事實,他們將為你提供10天以上的逾越節和猶太新年假期。 -
11 # 甜甜要天天開心呀
從維基百科:
以色列每10,000名僱員中有140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這是世界上比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相比之下,美國每10,000人中有85人,日本每10,000人中有83人。[6] 2012年,以色列每百萬居民有8337名全職研究員。相比之下,美國為3,984,南韓為6,533,日本為5,195。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得益於該國受過高等教育和技術熟練的勞動力,以及外國高科技公司和尖端研究中心的強大存在。
以色列的IAI Harop是全球最大的無人機出口國。
以色列士兵用釘子導彈:
內窺鏡膠囊“ Given”:
Silicon Wadi(希伯來語:סיליקוןואדי,點亮:“矽谷”)是以色列沿海平原上高科技公司高度集中的地區,類似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矽谷,這就是原因以色列被暱稱為創業國家。
-
12 # 十全鬥
聊聊以色列
以色列國(THE STATE OF ISRAEL),位於亞洲西部。東接約旦,東北部與敘利亞為鄰,南連亞喀巴灣,西南部與埃及為鄰,西瀕地中海,北與黎巴嫩接壤,是亞、非、歐三大洲結合處,海岸線長198公里。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最高氣溫39℃;冬季溫和溼潤,最低氣溫4℃左右。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1948年至1973年間,以色列在四次中東戰爭中佔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領土,20世紀80年代後陸續部分撤出。目前實際控制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與中國江西吉安市面積相當。以色列人口926萬(2020年10月資料),與中國山東濟寧市人口相當,其中猶太人約佔74.4%,阿拉伯人約佔21%,其餘為德魯茲人等。猶太人多信奉猶太教,其餘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希伯來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以色列建國時首都在特拉維夫(TEL AVIV),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JERUSALEM),但未獲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目前,國際社會同以建交的國家基本上將使館設在特拉維夫或其周邊城市。
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歷史概述
猶太人遠祖是西亞古代閃族支脈,起源於約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現伊拉克境內),後因躲避自然災害遷徙至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因而得名“希伯來人”(意為“渡來之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巴勒斯坦地區。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以色列國。此後先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古希臘和羅馬帝國征服。公元70年被羅馬人趕出巴勒斯坦地區,開始長達近2000年的“大流散”。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猶太人開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對巴勒斯坦地區實行委任統治。1917年11月,時任英國外交大臣阿瑟·詹姆士·貝爾福致信英國猶太復國主義同盟主席萊昂內爾·羅斯柴爾德,表示英國政府“贊同地看待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史稱“貝爾福宣言”。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透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和一個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根據該決議正式成立。
以色列文物古蹟
以色列官方旅遊機構宣稱:在以色列有大約兩萬處公認的古代遺址,每年都會在全國各地挖掘出數十個各個歷史時期的遺址。以色列的考古研究表明,它明確地揭示了猶太民族、《聖經》和以色列故土之間的歷史聯絡,將猶太民族在自己的祖國留下的文化遺產的遺址展現了出來。耶路撒冷(以色列控制地區)一直是考古活動的中心,也是迄今揭示出擁有5000年曆史遺蹟的地方:在大衛城,有Canaanite城的城牆和以色列聯合王國首都的建築遺址,包括複雜的地下水道系統;有自第二聖殿時期以來沿著至今尚存的聖殿山遺留圍牆而建的公共建築的遺址,有處於老城中今日猶太區的上城令人矚目的住宅遺址,有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人毀壞後殘存的廢墟,數以百計的石窟陵墓,其中一些裝飾豪華,證明著被毀壞城市昔日的富庶;有拜占庭時期的許多教堂和宗教建築,其中最著名的是聖墓教堂;有穆斯林統治時期聖殿山上的清真寺以及在聖殿山以南挖掘出的政府中心的遺址;有十字軍時期的城牆、教堂和有屋頂的市場;有馬木留克和奧斯曼時期的尖塔,以天空為背景映襯著老城的輪廓。老城的那些城牆和雅法門旁的城堡,興建於奧斯曼帝國蘇丹蘇里曼統治時期。
以色列史料採集之一:三教異族同源
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之一,是三種一神教精神遺產的共同家園。
猶太教於公元前2千年在西亞北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猶太教的主要誡命與教義,來自《托拉》(妥拉),又稱律法書或《摩西五經》。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起初是一個新興猶太教派。基督教基本教義是聖經,由《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構成,《舊約》是用希伯來語寫成的,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
伊斯蘭教產生於公元7世紀,由默穆罕默德創立。基本教義為古蘭經,古蘭經稱是由天使啟示默穆罕默德口述而來,但經文內容圍繞猶太教舊約和基督教新約中的人物和故事論述自己的教義,在穆罕默德創教之前的阿拉伯人中沒有古蘭經、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伊斯蘭教。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被稱為“世界三大一神教”,他們反對偶像崇拜、多神崇拜,只信仰和崇拜一位主宰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造物主;都相信自己所敬拜的神是先祖亞伯拉罕(易卜拉欣)所信仰的神;相信所敬拜的神是全知全能的;相信世人原是出自同一始祖亞當(阿丹)。猶太人相信到了所定的日期上帝必按公義審判世界;基督教相信上帝在末日必施行審判,相信末日和復活日;伊斯蘭教相信末日,相信復活日。在創始人方面,猶太教認為是摩西,基督教是耶穌,伊斯蘭教是穆罕默德。
猶太教的信仰只侷限於猶太人內部,猶太人生下來就是猶太教徒(男子出生後第八日要受割禮),除非以後他改信基督或其他宗教。信仰皈依伊斯蘭教的人,他們的後人即是穆斯林,同時無論性別種族國籍,只要願意歸信安拉,都可成為穆斯林。基督徒的後代不一定是基督徒,凡接受耶穌作自己的救主,相信耶穌是基督、真心悔改的人才稱為基督徒。
以色列史料採集之二:君主國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多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蹟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以色列意為“與神角力者”,來源於《聖經》猶太人的祖先雅各與神(天使)角力並取勝,神(天使)將雅各的名字改稱以色列。雅各帶領他的子孫前往埃及並旅居430年之久,約在公元前1450年(公元前15世紀)摩西率猶太人離開埃及遷回到迦南地(巴勒斯坦地區)。
以色列的第一位國王掃羅(公元前1020年)領導以色列跨越了一個過渡時期,從鬆散的部族組織過渡到他的繼承人大衛建立的完整的君主國,巴勒斯坦地區出現了希伯來王國。希伯來君主大衛(公元前1004-公元前965年)透過成功的軍事遠征,包括最終擊敗腓力斯丁人以及透過同鄰近的王國結成友好聯盟,將他的王國建成了該地區的大國。後來,從埃及邊界和紅海到幼發拉底河兩岸,他的權威都得到了承認。在國內,他將12個以色列部族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王國,並使他的首都耶路撒冷和他的君主政體成為該國國民生活的中心。《聖經》的傳說還將大衛描繪成一位詩人和音樂家,相傳《詩篇》中的詩句為他所作。
公元前10世紀,希伯來王國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太王國。前者於公元前722年亡於亞述帝國,後者於公元前586年亡於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39年以後,巴勒斯坦地區先後為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等帝國統治。公元前168年,猶太人在猶大·馬加比領導下發動反抗塞琉西王國統治的起義。公元前141年,猶大之弟西門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圍地區建立了馬加比家族的統治,即哈斯蒙王朝。公元前63年,羅馬人佔領巴勒斯坦地區後,猶太人遭到殘酷鎮壓,絕大多數猶太人逃離巴勒斯坦,流散世界各地。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後來分別被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花剌子模和蒙古帝國征服,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留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帝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散於全球各地,連中國的開封都有猶太教會堂的遺蹟。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
以色列史料採集之三:馬塞達
馬塞達又譯馬薩達,是羅馬統治時代巴勒斯坦地區一要塞名。馬塞達山是死海邊的一個孤零零的小山,靠近死海東南岸,建於呈船形的山頂上,高出死海海面434米。公元前103年,羅馬帝國佔領了古以色列國(巴勒斯坦地區)。公元66年,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大起義,反抗羅馬帝國的統治,起義軍奪取了馬塞達。公元70年,耶路撒冷包括第二聖殿被羅馬軍團摧毀,起義軍領袖Menachem也已在耶路撒冷被殺。他的外甥以利亞撒(ElazarBen Yair)僥倖逃出耶路撒冷,在馬塞達建立了自己的統治。此後,被羅馬帝國追捕的猶太人陸續來到這裡,馬塞達成為起義軍的最後據點。
不久,羅馬統帥提多(Titus)的部將施維瓦(FlaviousSilva)率領羅馬第十軍團等部隊約11500人趕到,對要塞合圍,並在西側築臺攻城。當時,據守馬塞達城堡的近千名猶太人包括婦女和兒童。羅馬軍團動用了一萬多名士兵圍攻馬塞達山。但是,羅馬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沒有能夠攻破城堡。於是將該城堡圍困了長達三年。最後在公元73年4月15日猶太教逾越節日,起義者決定集體自殺,絕不被俘。他們的計劃是:每家的男子先殺死自己的妻兒,然後全體男子抽籤留下10人,殺死其他男子,最後一名男子先放火燒燬房舍,然後自盡……
當猶太人集體殉難前,起義領導人發表了一段慷慨激昂地演說:“我們是最先起來反抗羅馬,堅持到最後一刻的人。我們感激上帝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當我們從容就義時,我們是自由人!明天拂曉,我們的抵抗將終止,不論敵人多麼希望把我們生俘,但是他們沒有辦法阻止我們自由地選擇與相愛的人一起去死。可惜!我們沒有能打敗他們。讓我們的妻子不受蹂躪而死,孩子們不做奴隸而死吧!……讓我們把所有財物連同整個城堡一起燒燬……但是不要燒掉糧食,讓它告訴敵人,我們之死並不是由於缺少糧食。自始至終,我們寧可為自由而死,也不做奴隸而生!”
在馬塞達要塞的猶太抵抗者共967名,犧牲的共960人,有2名婦女和5名兒童躲藏在一個蓄水池中得以存活。弗拉維斯·約瑟夫(Flavious Josephus)寫的那本《猶太戰記》中詳細描述了公元73年馬塞達抵抗戰士最後的情況。 “馬塞達”已經成了以色列人不屈精神的象徵。
現代的考古發現對馬塞達要塞自殺的故事提出了懷疑,有人認為這是約瑟夫在刻意編造猶太人的英雄事蹟。因為雖然他後來投靠羅馬人,但作為曾參加起義的猶太人,他內心深處仍懷有作為猶太人的自豪。事實上,馬塞達悲壯故事的真實性已不再重要,它的現實教育意義遠大於考古意義。馬塞達現在成為了猶太民族進行傳統教育的場所。每一個以色列士兵在新兵訓練時都必須在這裡發誓:“馬塞達將永不陷落!(Masada Shall Not Fall Again!)”
以色列史料採集之四:以色列國獨立
以色列駐華外交機構網站這樣描述本國獨立的過程:1948年5月14日,根據聯合國分治方案(1947年)以色列國宣佈成立。不到24小時,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規軍就入侵該國,迫使以色列奮起保衛它在其祖先的家園上重新獲得的主權。在這場被以方稱為獨立戰爭的軍事行動中,剛剛組建、裝備低劣的以色列國防軍在15個月時斷時續的激烈戰鬥中擊退了入侵者,這場戰爭奪去了6000以色列人的生命(佔全國當時猶太人口將近1%)。在1949年的頭幾個月中,在聯合國的主持下,以色列同每個入侵國(伊拉克除外,它至今拒絕同以色列談判)進行直接談判,結果達成了一項停戰協定,協定反映了這場戰鬥結束時的國土邊境形勢。這樣,沿海平原、加利利和整個內蓋夫都歸入以色列的主權範圍,猶地亞和撒馬利亞(西岸)歸約旦人統治,加沙地帶由埃及人管理,耶路撒冷則被分而治之,約旦控制包括舊城在內的東部,以色列控制西部。
以色列史料採集之五: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歷史糾葛
歷史與宗教是解讀巴以衝突的兩個基本維度,民族敘事是新視角。無論是對千百年以來的巴以交往中,還是對兩族衝突本身,巴以的民族敘事幾乎都是炯異,甚至對立的。除此之外,也有從普通民眾視角來解讀巴以衝突,即著重考察普通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實際生活中的不同體會與感受。迥異的民族敘事是巴以衝突的表象,其根本原因在於巴以兩種民族主義的對立。從長遠來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分治方案仍為巴以衝突最現實的解決方案。
千百年來,猶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地,過著浮萍一般的生活,在十九世紀末,大部分猶太人寄居於東歐及中歐,備受當地人的歧視和迫害。在他們心中,一直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到他們的“應許之地”,建立一個以猶太人為主要民族的獨立自主國家。
於是,在猶太復國主義的引導下,大批的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回到中東,他們從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開始在這一地區定居。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大約有兩萬七千名猶太人返回這一地區定居,這一時候,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不足四萬人,此時當地尚極少發生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教徒的宗教及民族衝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對奧斯曼帝國作戰失利,於是便打算從內部瓦解敵人。他們和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領袖達成協議,號召阿拉伯人起來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作為交換,英國將在戰後承認阿拉伯獨立。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從西方人的視角,敘述的就是這一段歷史故事。1917年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承諾全力支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以猶太人為主的國家。由此,英國獲得了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支援,有效地削弱了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的勢力。
一戰後,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這一地區由英華人託管。得到了英國承諾的猶太人開始大批返回這一地區,由此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迴歸浪潮,到了1931年,猶太人在約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區佔總人口的17%。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再次出發大規模移民潮,到了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大批猶太人的湧入導致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急劇激化,再加上猶太激進主義者多次發起針對阿拉伯平民的襲擊,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939年針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局勢發表一份白皮書,白皮書規定1939年之後的五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到這一地區,此後這一地區不再接收猶太移民。這份白皮書立刻遭到了猶太人的反對,他們認為這違背了《貝爾福宣言》。值得注意的是,不光猶太人反對,英國的盟友美國也公開反對這份白皮書。
美國之所以反對得益於美國的猶太移民。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而在這些移民中,猶太人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大約有300萬猶太人移民,這批為數眾多的移民大多是精英階層,從事金融、貿易、律師、文化或者教育行業,是議員以及總統選舉過程中一股不得不爭取的力量(不光當時,現在猶太人在美國政壇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力,現任總統拜登的內閣成員中有一半是猶太人)。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老牌帝國英國急速衰退,與此同時,偏安一隅的新興帝國美國逐漸取代英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位置,對國際事務越來越具有話語權。1942年5月,猶太人在美國紐約舉行世界猶太人大會。在美國猶太組織代表的鼓吹下,會議通過了猶太人將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共和國”,並提到了建立一支猶太人自己的武裝力量。1944年,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先後在總統的競選綱領上提出,贊同猶太人建立“猶太共和國”的主張。美國支援以色列建國的言行,自然得到了阿拉伯國家的一致反對,儘管羅斯福多次向阿拉伯人保證,未與阿拉伯人協商前,美國不會接受任何改變阿拉伯地區現狀的決定。但美國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傾向於以色列的態度,不是欲蓋彌彰就可以遮掩得住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受到猶太人大屠殺的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越來越極端化,巴勒斯坦地區暴力和衝突不斷加劇,令實際控制這裡的英華人很是苦惱。1947年,鑑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英國將這一問題拋給了聯合國,聯合國為此專門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並於同年11月表決通過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該方案將巴勒斯坦地區再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值得注意的是英華人在這一方案中表決的態度。英華人估計被兩方衝突攪得心煩意亂,索性當起了甩手掌櫃,徹底不管了,在投票過程中直接棄權了。不僅如此,在這一方案被雙方否定後,英國的軍隊在兩方衝突時,徹底袖手旁觀,任由暴力和衝突的發生,並提前結束託管,將軍隊撤出了這一地區。
在英國的最後一支軍隊撤出這一地區之後,以色列國正式宣佈成立。在此之前,以本-古裡安為首的建國協會積極籌措資金,購買武器,並以現有的游擊隊為基礎,攻城掠地。而阿拉伯人由於準備不足,且互相之間不信任,讓猶太人佔據了大量土地。
從《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的內容來看明顯是偏向於以色列的。以色列當時在這一地區有60萬人,約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實際只控制了這一地區6%的土地。不用說,阿拉伯人不會同意這一方案。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以色列宣佈建國十六分鐘後,美國白宮就宣佈,在“既定的事實”上承認以色列。三天後,前蘇聯也宣佈承認以色列(當時蘇聯地區也有大批猶太人移民以色列)。這讓一眾阿拉伯國家很是惱火。以埃及為首的五個阿拉伯國家在以色列建國第二天便向以色列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序幕。
中東戰爭一共打了五次,原本被一眾阿拉伯國家圍在中間看似處於劣勢的以色列卻越戰越勇,實際佔領的土地也越打越多。這就有了下面這張近期在網上廣為流傳的圖示。
而原本居住在這些被以色列佔領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在戰爭過程中不得不逃離家鄉,等到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發現家鄉早已被猶太人佔領,而猶太人已經不允許這些難民再回來了。及至今日,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而原本在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很多也開始逃離或遭驅逐,其中有六十萬遷移至以色列,該地區猶太人口在以色列建國一年多後翻倍,由此開始超過阿拉伯人口。
巴以衝突看似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衝突,實則這其中的複雜性非同一般。宗教,民族,歷史,以及大國之間的博弈等,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激化,形成了和平之路上的障礙。可以預見,和平不會很快來臨,而在和平來臨之前,必將伴隨著更多的暴力事件發生。
今日以色列
以色列經濟屬於混合型經濟,工業化程度較高,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高附加值農業、生化、電子、軍工等部門技術水平較高。以色列總體經濟實力較強,競爭力居世界先列。2020年主要經濟資料:國內生產總值3854.5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57萬美元,失業率4.8%。
以色列資源短缺,礦產資源較貧乏。主要有鉀鹽、石灰石、銅、鐵、磷酸鹽、鎂、錳、硫磺等。國土森林覆蓋率約5.7%,總面積約11.43萬公頃(127萬杜納畝)。
以色列工業發達,主要發展能耗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注重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工業部門門類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及寶石加工行業,在電子技術、計算機軟體、醫療裝置、生物技術、資訊和通訊技術、鑽石加工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以色列農業發達,科技含量較高,其滴灌裝置、新品種開發舉世聞名。農業組織結構以基布茲(最早形式是集體農莊,其中居民沒有私產,沒有工資,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均免費,後逐漸發展成為集體社群,現在也從事一些工業和高科技產業)和莫沙夫(通常是一個約60戶人家的村莊,每戶人家擁有自己的房屋和土地,自給自足)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棉花、蔬菜、柑橘等。糧食接近自給,水果、蔬菜生產自給有餘並大量出口。
以色列陸、海、空運輸業發達,其中陸地運輸的貨物佔一半,船舶和航空運輸各佔四分之一。國內公路運輸發達,主要城市之間有高速公路相連。主要港口有海法、阿什杜德、埃拉特港等。主要機場有本-古裡安國際機場、埃拉特機場、杜夫機場等。主要航空公司有以色列航空公司(EL AL)。
以色列對外貿易活躍,國內市場相對狹小,經濟對外依存度高。以色列是世貿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與美國、加拿大、土耳其、墨西哥及歐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南方共同市場簽有自由貿易協定。歐盟是以色列最大貿易伙伴,美國是最大單一貿易伙伴國。
以色列重視壯大軍事力量。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於1948年5月26日,其前身是猶太民兵組織“哈迦納”。國防最高決策權和國防軍的最高統帥權屬於政府。國防部長是國防系統的最高領導,總參謀部是軍隊最高指揮機關,具體負責全軍的作戰指揮和軍事訓練。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現役部隊18萬人,預備役人員45萬人。國防預算多年保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7%。
以色列教育發達。政府重視教育事業,3至16歲兒童享受義務教育,免費教育至高中畢業。以色列教育經費長期佔國內生產總值的8.5%左右。著名的高等院校有:希伯來大學、特拉維夫大學、海法大學、以色列工程技術學院、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巴伊蘭大學、本–古裡安大學等。
以色列新聞出版業較發達。主要報刊有:《國土報》(HA"ARETZ),創刊於1918年,希伯來語日報;《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創刊於1932年,英語日報;《新訊息報》(YEDIOTHAHRONOTH),創刊於1939年,希伯來語日報;《晚報》(MA’ARIV),創刊於1948年,希伯來語日報;《今日以色列報》(Israel Hayom),創刊於2007年,希伯來語日報。以色列廣播局(IBA),1948年成立,直接管理國有電視臺電視一臺和“以色列之聲”電臺。以色列電視臺:電視一臺,國有電視臺,1968年開播,每天播放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電視節目。其他主流電視臺包括電視二臺、十臺、十一臺、十二臺、十三臺等,均為私營電視臺。以色列電臺:除“以色列之聲”,“以色列國防軍之聲”也是最主流電臺之一,1951年設立,軍方電臺,用希伯來語廣播。
以色列對外關係。以色列奉行以美國為中心的非平衡外交政策,同歐洲國家聯絡密切,積極發展同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關係。在中東問題上長期持強勢立場,同巴勒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的領土爭端至今沒有解決,經常在多邊場合因此遭到批評。受此影響,曾同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關係長期緊張,但近一段時間以來同海灣阿拉伯國家關係有所改善。2020年8月至12月,以色列先後與阿聯酋、巴林、蘇丹、摩洛哥實現關係正常化。視伊朗為頭號威脅,支援美國對伊朗實施“極限施壓”。已經同160多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回覆列表
以色列是個有信仰,多災多難的民族,能建國都屬於奇蹟了,被阿拉伯國家環繞,四面為敵,今天的以色列可以發展到如此強大,一定是有原因的,除了美國的支援外,更多的是自己民族的凝聚力和努力,看看諾貝爾獎的數量就知道了,以色列的教育很有特色,他們不會在乎孩子在校考了多少分,更在乎今天孩子是否提了問題,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