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學教師李長虹
-
2 # 鵬鵬8218
1.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2.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
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3.孟子以為,為人子,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譯為: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對於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
一)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註疏學通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註》皆持該觀點。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 》的批註是對孟子這段話的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現代人普遍認同這種觀點,認為這是"不孝有三"中的"三孝"的真正含義。
二)近現代有人根據上下文,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
我個人比較傾向第二種解釋或者說觀點。
理由一,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這裡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