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嗑瓜子小仙女

    古人從商周起就開始束髮扎頭了,今天我們來說說古代男子的髮型,首先先來說下古代男子少年跟成年的區別。

    未即冠的男子將頭髮向上梳,攏結與頂,再盤結挽髻,並以簪貫之,使其牢固不會脫落。

    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商周時期的髮型

    上古時期,男子髮式比較或相當的放飛自我,頭髮是散開著的,無論是用古代語言還是現在的說法都稱為“披髮”,也就是現在的披肩。在周朝時期,確定了禮法的存在,髮式也是做了硬性的規定,成年男子要綰髻束髮,也就是把頭髮梳到頭頂,綰成髮髻束起來。貴族通常是以戴冠來固定,休閒點的就用頭巾包裹。小孩兒是不需要綰髻的。

    秦朝時期的髮型

    秦漢以後,男子多采取綰髻束髮,披髮者漸少。當時百姓漸漸由披髮演變成束髮,除了道士喜愛披髮外,未成年人也多是披髮,直到行冠禮時為止。軍官戴冠,士兵不戴冠。

    漢朝時期的髮型

    漢朝男子的髮型並沒有多大變化,當時的文士喜歡戴頭巾,所以諸葛亮有“羽扇綸巾”之說

    唐朝時期的髮型

    唐朝大部分除了束髮以外還是喜歡戴帽子的。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李白的畫像就是戴的這種帽子,唐朝是一個比較時尚的朝代,女子的髮型非常多,基本上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準!男子的髮型還是以束髮為主,不過服飾也發生了很多變化。

    唐朝男子流行帶襆頭,類似於帽子。襆(fu第二聲)頭,又名折上巾、軟裹,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唐代的襆頭是圓頂形的,兩腳下垂,有點像兔子的耳朵。因襆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也稱“烏紗”,俗稱為“烏紗帽”。襆頭是中國隋唐時期男子的普遍服飾。襆頭就是像這樣的帽子。

    宋朝時期的髮型

    唐朝是一個很奢華的朝代,而宋朝恰恰相反,宋朝的皇帝大部分都非常節儉,皇帝都節儉了,地下的大臣跟臣民自然也就節儉了。和唐朝一樣,宋代男子也帶襆頭,但跟唐代的還是有差別的。宋代的襆頭是平頂形的,兩腳平直。宋代襆頭可以隨意脫戴。其式樣有直角、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身份不同,式樣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份低的公差、僕役則多戴無腳襆頭。宋朝如果不戴帽子話可能還是束髮也可能是半束髮,宋朝的官員都是這種長翅帽(展腳襆頭),發明人就是趙匡胤,主要是為了防止官員在朝堂上交頭接耳發明的一款帽子。

    元朝時期的髮型

    元朝,少數民族第一次統治中原大地所建立的政權,髮型和漢族的差距十分大。元代蒙古族男子的髮式也是別具一格,元代男子髡首辮髮的習俗極為普遍,髡首辮髮就是將頭頂的頭髮剃除,只留下兩鬢角和這前額頭少量的頭髮擰在一起辮成小辮,這在元代中外史料記載和影象資料中可以大量見到。南宋趙珙《蒙韃備錄》載元人髮式:『上至成吉思汗下及中國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在囟門者稍長則剪之,兩下者總小角,垂於肩上。』《長春真人西遊記》載:蒙古『男子結髮垂兩耳』。宋鄭思肖《心史·大義略敘》雲:『韃主剃三搭,辮髮。三搭者,環剃去頂上一彎頭髮,留當前發,剪短散垂;卻析兩旁發,垂綰兩髻,懸加左右肩衣襖上,曰不浪兒。言左右垂髻,礙於回視,不能狼顧。或合辮為一,直拖垂衣背。』

    明朝時期的髮型

    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結辯現象漸漸消失,一般勞動人民是將頭髮在腦後挽成三股或兩股髮髻,讀書人、秀才、官家貴族等一般都在頭頂結髮髻,還要在頭上纏繞網巾來固定頭髮,這個形象可以在韓劇《明成皇后》中看到,所以,漢族男子的髮型有時代表著身份的高低。並非人人相同。

    清朝時期的髮型

    明滅亡後,清朝成為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當時講究“留髮不留頭”,強迫漢族男子剃頭。清朝男人的髮型是遵照滿人的習慣而來的,表示滿州人入主中原後,各族人對滿人的臣服.這種髮型不能簡單的叫做"留辮子",而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打成辮子。

    其實我們從古代男子髮型的演變歷史,就能夠看出:各個朝代男子髮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社會背景不同,男子的髮型也不同,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古代都認為身體之膚受之於父母,所以都不會剪掉自己的頭髮,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慢慢的就會在自己頭髮上動一下,例如清朝就已敢剃頭,到了近代人們就已經剪掉了自己留了非常久的頭髮。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著我們的審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眼角內眥會越老越嚴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