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小姜心理學
-
2 # 濱州市張芳心理諮詢師
心理陰影的確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甚至持續很長的時間。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心理陰影很難克服,甚至會出現“越克服越嚴重”的傾向。因此,要想真正擺脫心理陰影的干擾,“克服”這種對抗的方式是無法做到的,真正能夠幫助您擺脫心理陰影的方式,是看到陰影背後的光源。
我們都知道一個簡單的生活常識,那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正如那首歌中所唱:沒有黑就沒有白,沒有恨就沒有愛,沒有糊塗就沒有明白,沒有歡樂就沒有悲哀。世間萬事萬物,無不如此。所以,一切陰影的背後,都會有光源存在。而您要擺脫陰影的干擾,就需要找到它背後的光源,並運用這光源帶來的溫暖和力量。
這個光源就是事件的“正向意義”。
我們的生命中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件,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任何事件都是中性的,真正影響我們的從來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認知。換句話說,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事件本身,決定了這件事對我們的影響。所以,是看到事件所散發的“光源”還是看到“光源背後的陰影”,是由我們的認知決定的。
中國古代的典故中“塞翁失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說的就是如何看到事件背後的積極意義。而心理學家艾利斯的“ABC理論”中,亦闡述了通過改變個人的認知,去改變事件對自身帶來的影響。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無法改變的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但是,我們能夠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去決定“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
俗話說:禍不單行,這個成語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是“吸引力法則”。也就是說,當我們相信這件事是“壞事”,自然會產生心理陰影和對抗情緒,隨之而來的是與“壞事”相關的一切;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相信這件事是“好事”,或者說發現這件事背後的積極意義,隨之而來的就是與“好事”相關的一切。
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我在諮詢過程中幫助許多來訪者擺脫了自己的心理陰影。操作的步驟很簡單:說出這個心理陰影-找到心理陰影背後的光源(事件的正向意義)-運用事件的正向意義去決定接下來的事件走向。
所以,請您試著把您的心理陰影寫下來,然後去尋找它背後的光源,並在找到光源後充分運用這個光源去決定接下來的事件走向。一段時間後,當您真正感受到這件事為您帶來的蛻變和成長,您就會感謝曾經被您認為是陰影的事件的發生,並在今後的生活中始終保持積極Sunny的心態。
-
3 # 鮽沉
首先你要明白是什麼型別的事情,問題大小解決方式都是不同。
當然了,每個人年少的時候多多少少有恐懼的事情,比如不敢跟女生說話,不敢和陌生人說話,在領導面前唯唯諾諾的不知道任何放鬆自己。
要想克服一件事情,要從你對它的根源出發
不管因為什麼事情的話,都是根據自己內心對這個事物的瞭解有多少看法有多少?就比如你平時騎自行車的話都是起的非常順手,不會騎的話自行車的話,只是你不瞭解這個事情的本質,然後沒有去實踐而已。
任何事情的話都是由陌生再到熟練。再到盡頭。你沒有去實踐過,然後沒有不敢嘗試,都是因為內心的恐懼,然後自己不夠,強大內心不夠自信。
第一,培養自信
比如說什麼事情達到是有一個重頭學習的地方。你只要從這個根源出發的話,你慢慢有了解他的流程下來,在對症下藥。就比如你學英文字母,你不會26個字母。你就去把這26個字母一個一個地背熟。然後再去嘗試,出發第一步很重要。
第二,實踐
往往人在實踐的過程當中踏出第一步的話的是,是很難去踏出的,如果說你能踏出這第一步的話,後面的相對來說就簡單一點。你只要考慮想著好處慢慢的就熟練了。
第三,保持冷靜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以及平穩的處事方法,你給說到仍有不急,那你可以第一時間找到解決方案。
-
4 # 嘻嘻寶貝兒媽
這件事能讓你有心理陰影,就說明你對這件事曾經的一瞬間非常在意,深刻。只有去面對它、接納它、理解它,給它一個重新的定義,然後再去增加自己內心的強大。
一,讓自己處在一個幽靜、放鬆的空間,不用害怕,想一想這件事給你帶來的具體是什麼樣的情感體驗?是羞愧、憤怒、悲傷、害怕、恐懼,還是遺憾……,去面對這件事情的全部,再去找到讓你在意的這個點。
二,有事情,就是和人相關,站在對方的角度看看對方這麼做的理由,對方的當時處境和內心的需求。人和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各自的做事方式是不一樣的,甚至有的可能讓人難以接受,可以不接受他的行為,但他內心的需求是不能被忽視的。
其實內心有陰影也是自我保護功能開啟,還有沒被解決的東西在裡面,內心的情緒沒有被疏理。
不要著急,不要回避,一步步的去解決它,時間壓的越久可能就會需要的越長點,但只要往前走一步就能解決一步。
-
5 # 羅夏的生活日記
這個問題有些大,我們說詳細點吧,就比如,你對"看見蜘蛛"這件事有心理陰影。
①暴露療法
治療各類恐懼症的常用手法,具體操作是,你怕什麼就給你來什麼你怕蜘蛛的話,就間歇性地讓你近距離和蜘蛛接觸一下,慢慢提高頻率和蜘蛛數量。聽起來嚇人,但久而久之你會驚喜的發現你對蜘蛛不再那麼害怕了~
生活裡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拿我自己來說,我剛來南方上學的時候,第一次見到和手指一樣大的蟑螂時,整棟樓都聽到我慘烈的咆哮……幾年過去後,你看我現在都能徒手打蟑螂了
電視裡高頻率不斷播放的廣告就是利用了這種心理效應。
言歸正傳。
②正視並接納
很多心理陰影之所以長期困擾你,其實是你沒有從心裡正視並接納它。
比如你有一個同學(我保證大多數人都有一個這樣的同學),她學習比你好,工作後賺錢比你多,還嫁了個比你男友更帥更有錢的男人。於是你自己總說,一輩子活在她的陰影裡。於是嫉妒、不滿等消極情緒不時出來困擾你。
其實這種情緒的原因是你從未正視過你和這位同學的關係。我們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必強求自己什麼都要做到最好。她也許比你家境好,你用草稿紙學習的時候她在用iPad;她也許比你有天賦,你一本書看一個月勉強懂了,而她只需要一週。但更可能的是,她既比你家境好,也比你有天賦,還比你努力。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咱還怎麼比?再去比不是給自己添堵嗎。所以這種事情要看透徹,要從心底正視人和人之間的差距,要接納這個並不怎麼優秀的自己。同時,努力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發現自己不一樣的地方。別說自己沒有,只是你沒有用足夠的時間去發現。
簡單來說:克服心理陰影,要麼埋頭硬剛,要麼凡事看開~如果兩個都能做到,那你就沒啥可怕的啦~
-
6 # 白雲一片
不得不說,走出陰影很難。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待在舒適區裡面,要走出陰影就意味著要走出舒適區,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與毅力。
我覺得方法很簡單,首先認識到自己有這個心理陰影;其次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挖掘自己真正害怕的東西是什麼;再者逆著這個心理陰影來,怕什麼就去做什麼;最後就是不停的去挑戰自己這個心理陰影的極限,直到你已經接受它了。
最關鍵的是你敢於邁出那一步,並且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克服這個心理陰影。
-
7 # 劉天寶愛的療愈
成年後所有的心裡陰影來自你的原生家庭。你要回顧0-18歲的經歷,有沒經歷過同樣的事,要回到源頭去療愈。療愈內在小孩,治癒童年創傷,活出力量人生。
-
8 # 哥姿
怎麼說呢,每個人心裡承受能力不一樣的,別人的建議不見得適用你,有人越戰越勇,有人越戰越疲,有人可以選擇戰勝,有人就只能逃避,有人甚至心碎一地!堅強不是說的那麼輕巧的!但是我告訴你,弱者總是厄運纏身!你自己看著辦!
-
9 # 芝加哥流氓
能對你造成心裡陰影的的事情,肯定對你來說是大事。
要想克服它,必先接受它。此話怎講呢?就是你要弄清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你多大,發生了什麼,有幾個人參加,這件事對你過去 現在未來造成的影響多大。
當你充分分析了這些後果之後,你的會有一種掌控感,會覺得即便這件事即便沒克服造成的最嚴重後果也就這樣,慢慢地,你的身心在這件事情上會放鬆下來,直到有一天,你發現原來可以跟傷心事共存時,你就克服了。
你的學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你認識事物的角度及見解也會不斷髮生改變,當你格局大變大了,心理陰影也就克服了。
-
10 # 百富博覽
方法/步驟1:
更換環境
你首先要徹底離開2113以前那個給你留下心理陰影的地方,換成一個全新的環境,最好跟以前那個環境沒有5261任何一丁點相似之處。
方法/步驟2:
自我暗示
每當感到恐懼的4102時候,就告訴自己,你已經永遠擺脫那種可怕的場景了,所以不需要再保留那段回憶,可以找很多開心的1653事情去做,慢慢地就擺脫陰影了。
方法/步驟3:
求助朋友恐懼的時候,你也可以選內擇向最親近的親人朋友傾訴,讓他們安撫你的情容緒,藉助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力量來給自己增加安全感。
回覆列表
對一件事情的陰影其實是因為因為這件事情而產生了焦慮情緒。
要想克服這種焦慮,就必須先了解焦慮和害怕的不同。
害怕是對眼前的真實存在的危險產生的一種恐懼。這種恐懼讓我們身體準備逃跑或者迎戰。害怕是人類進化產生的一種情緒,對於我們的生存起到重要作用。
焦慮是基於害怕的基礎上,對潛在的,可能出現的危險而產生的恐懼情緒。俗話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就是說的害怕和焦慮。被蛇咬是眼前的危險,因此人會產生害怕情緒。怕草繩是因為過去被蛇咬過,而擔心未來潛在又會被蛇咬,這次產生的就是焦慮。
理解了焦慮如何產生,那麼想要克服焦慮或者說克服您問題中提到的陰影就有辦法了。克服焦慮和陰影的核心就是我們需要把思維關注在當下,而不是關注在未來潛在的危險。
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常常利用正念來幫助來訪者,關注於當下,而不是未來或者過去。您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學習正念,熟練掌握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方便的使用。
另外一種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即改變自己的不正確的自動化思維而改變焦慮情緒。例如,在公共場合,發現有人盯著我看,我會覺得這個人一定覺得我很醜。那麼我會產生焦慮情緒。而如果我改變我的想法:這個人覺得我的衣服好看,那麼我就會感到高興。認知行為療法需要不斷練習,去改變我們的負面自動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