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項羽過不過江和見沒見劉邦沒有任何關係。
與其說是項羽因為遇到了劉邦才不渡烏江,還不如說是項羽知道自己已經迴天無力,所以選擇了一種體面地、合乎自己身份的死法。
畢竟不能把烏江自刎這件事孤立的拿出來看,也要看這件事發生前有什麼鋪墊。
固陵戰敗後,項羽帶領他的部隊撤退到垓下,從垓下突圍後又逃到東南方的烏江。
從項羽的撤退路線上,他應該早就有撤退江東,以圖東山再起的打算,所以他一路逃走,不做停留。
如果項羽因為江東子弟的死而感到羞恥愧對父老的話,那麼當項羽被圍困在垓下時,他就應該羞愧地自殺,為什麼要帶800人逃跑?
過了淮河,只剩下一百多人,他沒有羞愧地自殺。
當他在陰陵迷路,向一個農夫問路時,他被欺騙了,陷入了大澤之中,被漢軍追上。在這樣一個尷尬的情況下,項羽仍然沒有羞愧地自殺。
一直到東城,還有28名騎兵。雖然他“自度不得脫”,但他仍然沒有因為羞愧而自殺。
直到這時,項羽仍然組織了剩下的28名騎兵,並再次戰鬥,“亡其兩騎”。即便如此,項羽仍“欲渡烏江”。
千辛萬苦,逃到烏江後,項羽怎麼可能才突然覺得不好意思見到江東的父老呢?
事實上,項羽說他拒絕渡江是因為感覺羞恥、愧對父老那只是一個藉口。他不是不願意過江,而是不能過江。項羽是知道大勢已去,“魚死不可復活”,他一生自詡是個英雄,還是覺得自己死後最好留下一個好名聲。
正如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在《烏江亭》一詩中說: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亦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肯為君王捲土來?天下大勢已定,將士疲憊不堪,渴望和平,即使項羽過江而去,江東弟子又哪裡還會擁護他呢。
我認為項羽過不過江和見沒見劉邦沒有任何關係。
與其說是項羽因為遇到了劉邦才不渡烏江,還不如說是項羽知道自己已經迴天無力,所以選擇了一種體面地、合乎自己身份的死法。
畢竟不能把烏江自刎這件事孤立的拿出來看,也要看這件事發生前有什麼鋪墊。
固陵戰敗後,項羽帶領他的部隊撤退到垓下,從垓下突圍後又逃到東南方的烏江。
從項羽的撤退路線上,他應該早就有撤退江東,以圖東山再起的打算,所以他一路逃走,不做停留。
如果項羽因為江東子弟的死而感到羞恥愧對父老的話,那麼當項羽被圍困在垓下時,他就應該羞愧地自殺,為什麼要帶800人逃跑?
過了淮河,只剩下一百多人,他沒有羞愧地自殺。
當他在陰陵迷路,向一個農夫問路時,他被欺騙了,陷入了大澤之中,被漢軍追上。在這樣一個尷尬的情況下,項羽仍然沒有羞愧地自殺。
一直到東城,還有28名騎兵。雖然他“自度不得脫”,但他仍然沒有因為羞愧而自殺。
直到這時,項羽仍然組織了剩下的28名騎兵,並再次戰鬥,“亡其兩騎”。即便如此,項羽仍“欲渡烏江”。
千辛萬苦,逃到烏江後,項羽怎麼可能才突然覺得不好意思見到江東的父老呢?
事實上,項羽說他拒絕渡江是因為感覺羞恥、愧對父老那只是一個藉口。他不是不願意過江,而是不能過江。項羽是知道大勢已去,“魚死不可復活”,他一生自詡是個英雄,還是覺得自己死後最好留下一個好名聲。
正如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在《烏江亭》一詩中說: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亦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肯為君王捲土來?天下大勢已定,將士疲憊不堪,渴望和平,即使項羽過江而去,江東弟子又哪裡還會擁護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