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埃why
-
2 # 經典歌曲音樂欣賞
你說的古典樂應該是高雅音樂的意思吧?
古典樂仍舊有很多受眾,只不過門檻稍高,對聽眾的修養、審美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它一直在發展,不斷更新,只是方向不太追求被大眾接受,而是更重視形式、技術革新,反映藝術家個性化的審美與獨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幽蘭在山谷的方式存在。
也有一部分作曲家嘗試往更容易被理解的方向發展,如我撰寫的《蒂皮特交響曲創作分析研究》的學術著作中的蒂皮特,音樂上稱他的風格為“折中主義”,作品不強調技法革新,形式探索;而是重視題材現實性,注重音樂與聽眾的易理解性,他的很多音樂十分寧靜,優雅,高貴。
流行樂是工業化音樂,和藝術音樂不一樣,可以參看我相關問題的答案。
20與21世紀的古典樂異彩紛呈,各種風格都有,寧靜,優雅的,神祕奇幻的,憂鬱深沉的,狂暴粗礪的………推薦聽巴托克,蒂皮特,雅那切克,貝里奧,魯託斯拉夫司機,潘德雷司機,施尼特凱什麼的。
現在的高雅音樂有可能會成為以後的“古典樂”,比如勳伯格是20世紀早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是現代音樂的研究範圍,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所為中心的樂派被稱作“新維也納樂派”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呼應。20世紀早、中期活躍的斯特拉文斯基、興德米特與法國“六人團”的作曲家也被稱作“新古典主義”作曲家。
當代中國的郭文景、譚盾、姚恆璐、秦文琛等人的作品完全有可能會被後世稱作“古典。
-
3 # 巴漢
不會。古典音樂不僅是歷史,也是模式。流行音樂可能成為歷史,但不會成為某種模式。因為現在流行音樂模式太多,等於沒模式。古典音樂作曲與演奏都有自身的模式,均源於宮廷生活。流行音樂是音樂史中文化風化的結果,在未來繼續風化中一方面會消失些模式,還會創新些模式。猶如中國宋代出現的板詞,到近代演變成天津快板或山東快書,如今通過美國黑人舞樂演變成了說唱Ruk。換言之,古典音樂不會消亡,但流行音樂卻會向民歌一樣消亡。
-
4 # 捲曲的維
不會,或許因為古典音樂現在也是個專有名詞,有其特指的內涵!雖然流行音樂的深度與廣度達不到古典音樂的水平,但也能給我們平常人帶來深刻的藝術感觸和體驗,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這樣說,現在的一部分流行音樂有成為“經典”音樂的潛質,但是不會成為所謂的“古典”音樂,即使它產生的時間在很早之前。流行音樂沒成為古典音樂的原因是它與古典音樂有明顯的、可以區別的不同!儘管兩者都有稱其為經典的部分。
-
5 # 千枝萬葉74080886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搞清楚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音樂作品。
在今天,流行音樂所包含的內容極其廣泛。
在器樂作品中,它包括豐富多采的輕音樂、以及各種不同風格的舞曲和各類小型歌劇的配樂等。
流行音樂中器樂作品的特點是:節奏鮮明,輕鬆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法多種多樣,音響多變,色彩豐富,織體層次簡明,
樂隊規模不大,
現代作品多使用電聲樂器。
聲樂作品的特點是:生活氣息濃郁、抒情、風趣、音域不寬,手法通俗、曲調順口、易於傳唱;
歌詞多用生活語言,淺顯易,易為聽者接受和傳唱;
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不受聲樂學派的約束,演唱時感情重於聲音技巧,動和自由不羈,自然親切,易引起聽眾的共鳴;
小樂隊的強聲伴奏與歌聲融為一體。
由於流行音樂具備上述特點,所以就能夠和群眾連在一起,無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於接受。
根據《牛津音樂大辭典》,對“古典音樂”提供了以下四個方面的說明:
1.大致指1750-1830年間,即巴赫去世至貝多芬去世期間創作的音樂,包括古典交響曲和協奏曲。
2.具有規律性本質的音樂,明晰和平衡是其特點,在形式美和情感表達之間,更注重前者。
3.一般認為具有持久的價值而非僅僅風靡一時的音樂。
4.作為類稱,其含義相對於輕音樂和通俗音樂。
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狹義的“古典音樂”概念,是指西方音樂史上有一個“古典時期”的音樂,以“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巨匠巴赫去世(1750年)到貝多芬去世(1828年)為標誌。
其音樂核心就是“平衡性”與“規律性”。
所謂“平衡性”,就是由“巴洛克”時期復調音樂強調的“對比”(由於各聲部之間互為模仿,相似度高,故只能通過對比的方式區分主次)轉而“主調音樂”中各次要聲部服從主要聲部的“平衡”,從而達到理想的和諧狀態。
所謂“週期性”,即音樂的發展變化有規可循、有章可依,主要體現在旋律與曲式;
廣義的“古典音樂”,指的是有年頭的、經過歷史沉澱的、至今仍為人們所接受的音樂,其實就是“經典音樂”之謂。
作品的音樂風格不同;
作品的受眾不同等等。
現在的流行音樂僅僅有可能成為那個年代的“經典音樂”,
但絕不會成為“古典音樂”!
-
6 # 蘑菇帶你逛全球
我個人認為不會,古典音樂的風格跟流行音樂本身就是兩個方向,聽歌群體也不是一類人,流行音樂沒辦法用時間沉澱到古典,只能變成經典。
-
7 # 海風電影院
古典音樂如何理解。一般認為古典音樂都是指西方主流文化下發展起來的音樂,它是一個很完整的體系,一項獨立的事業。大多數古典音樂的作曲家寫音樂,主要都是為了寫音樂本身而寫,或者為了發展音樂的體系,創新來寫,一定要寫別人沒寫過的音樂,用別人沒想到的想法。在創新上非常高,同時比較悅耳,一般人比較容易接受,這樣的作曲家就會成為廣為流傳的“偉大作曲家”,比如莫扎特就是這樣。
“流行音樂”是什麼。流行音樂簡而言之,指的是作為商品出售的音樂,它創作的目的主要是盈利。這樣看來,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有很大的差別,古典音樂主要追求創新,同時兼顧一下聽眾的感受;但是流行音樂完全可以為了買的多,獲利多而把100%精力都放在旋律的悅耳程度上,可以完全不管創新與否。古典音樂以前也是流行音樂啊”這句話不對。從狹義的角度說,流行音樂指的就是商品音樂,而20世紀以前幾乎沒有這種商業體系,壓根不存在流行音樂,所以不能說“古典音樂就是當年的流行音樂”;從廣義的角度說,如果“流行音樂”指一切當時比較火,很多人愛聽的音樂,那麼古典音樂在當時也不一定是流行音樂,有的確實是,比如舒伯特的各種歌在當時的歡迎程度和今天流行歌差不了多少;但有的就不是,比如貝多芬寫的就不見得流行,可以從一件事上看出。貝多芬晚期寫絃樂四重奏Op130這一首,起初把一個很長的《大賦格》(賦格這種規矩比較多的復調音樂一般人可能不太喜歡,肯定悅耳程度上有一定損失)作為最後一個樂章,然後去演出,完了以後他問現場聽過的人“聽眾最喜歡曲子的哪個樂章啊?”別人說大家都喜歡曲子的倒數第二樂章(旋律很優美舒緩的曲子),但是最後那個賦格都不怎麼喜歡,貝多芬很失望,他認為重頭戲在最後那個樂章,因為那集中體現了他的創新思想,他希望音樂理念有新的發展。最後他重寫了一個末樂章,把大賦格單獨作為Op133出版了。不光是貝多芬,在沒有流行音樂的年代也是有很多作曲家是這種想法,要發展音樂的理念,而不是讓大家聽上去好聽。只要是這類作曲家寫的,當時肯定不怎麼流行,但是照樣流傳下來了。
二者的區別帶來的影響。因為古典音樂內在的有意思的那些因素需要你認真聽,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才能體會到,所以古典音樂有一定的門檻;而流行音樂不需要,因為很多流行音樂作曲家不會期望聽眾不做其他事,專門聽音樂,感受音樂本身,因為一般的流行音樂聽眾都僅僅是把音樂作為一種陪襯,當做背景或者心情的裝點。所以流行音樂創作更多考慮第一反應抓住聽眾,並不是聽眾仔細聽、剖析了以後發現其中可貴的創作理念。第一,上面大致說了,古典音樂的生存依靠的是音樂本身創新程度綜合社會影響,“創新程度”這部分完全是客觀的,可以從譜子上就分析出來,所以評價音樂好不好,人們願不願意傳承它,都有相對比較明確的標準;但是流行音樂靠的是悅耳程度、第一印象(往往多聽幾遍就會煩,但是古典音樂變化非常豐富,的確不太容易聽膩),或者人生經歷什麼的(很多人喜歡一首歌都是因為這首歌出來的時候他經歷了什麼事所以才喜歡,但是下一代就不見得這樣),這些我覺得都偏向於主觀,不穩定,按照什麼標準歸類,創立什麼理論,都不太好辦。第二,現在是資訊大爆炸時代,垃圾資訊對比較有用的資訊具有埋沒作用,說不定有那麼幾首可以流傳的流行音樂,但是一大堆流行歌,它在第3頁,聽到第2頁就睡覺去了,第二天列表重新整理了有沉到第4頁去了,到頭來你壓根沒去聽它。
我覺得“古典音樂到今天仍然能夠被奉為至聖”這句話很不好,這種觀點有點秀優越感的嫌疑,古典音樂和其他音樂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誰更神聖,古典音樂流傳都是一些客觀條件造成的,主觀上誰都有權力不喜歡,如果說古典音樂是至聖,那麼並不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就是害怕神聖的不死生物麼?古典音樂聽眾始終要清楚,聽古典音樂是因為喜歡,就和別人聽流行音樂是因為喜歡一樣,聽哪種音樂和人的“品味”“人生境界”等沒有關係。
回覆列表
你好,對於您提出的這個問題,暫時不能直接回答,得弄清楚流行音樂,流行的是什麼,古典音樂之所以是古典,自然有它獨特性,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在樂譜方面也是有差異化的。
流行音樂是跟隨時代感,有輕盈歡快的,有憂鬱憂愁的,有激情澎湃的,有憂國憂民的,有壯志雄心的,有兒時的童歌。流行就是傳播速度快,受大眾喜愛,被大眾所熟識,流行的歌曲基本上隨意一首歌,大家都能哼上兩句,這便是流行音樂的魅力。《我未來不是夢》這歌詞激情澎湃,每每失落時,就聽聽它,便有奮鬥的目標。“流著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著追求。”
古典音樂的區別呢!就是韻律方面是流行音樂無法超越的,古典音樂別說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都是那種惟妙惟肖的情景。經典老歌果然名不虛傳,是現在流行音樂無法達到的巔峰。如《高山流水》《花好月圓》等古典音樂,具有獨特的樂譜。《花好月圓》中的詞“好花美麗不常開,我是春風化絲雨,鮮花它只能贈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