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典守望者
-
2 # 失樂的彌爾頓
公元663年8月,在北韓半島的白江口海域,唐軍與日軍展開了一場實力懸殊的大規模的海戰。
最終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艦船數量皆數倍於己的日本水軍打得大敗,日本舉國的精銳部隊在這次海戰中付之一炬。戰敗後,日本本土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
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進行的第一次戰爭,唐朝和新羅聯軍取得勝利,這也奠定了東北亞此後一千多年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那麼白江口之戰後唐王朝為什麼不直接入侵日本本土呢?
(1)、日本列島對於唐王朝而言沒有重大的戰略和侵佔利益。
在唐王朝眼中,打敗裝備簡陋的倭國只不過是它平定東北邊境系列作戰的一部分,其目的也僅在於東北邊境的平穩。
雖然今天的日本列島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經濟發達,但當時的倭國卻是農業落後,經濟貧困,人口貧瘠的小國,沒有太多有利可圖,即使佔領倭國,對於唐王朝而言意義也不大。
(2)、唐軍主要兵力分佈在西域和北疆,以陸軍為主。
自古以來,中原文明一直視西域諸胡和北方諸狄為主要敵人,畢竟西羌、匈奴、狄人等少數民族對中原政權的威脅性更大,而白江口一戰後,唐王朝隨即轉入對西北羌人、西南吐蕃的防禦作戰當中,無暇顧及征討倭國的事情。
此外,對倭國點到為止,也避免了唐陷入兩面受敵、兵力分散的境地。
(3)、跨海遠征,經驗不足,代價過大。
作為農業和大陸文明,唐王朝對於跨海作戰的經驗相對不足,而跨海作戰更是對唐的後勤保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獲勝的可能性很難說。
當時的唐朝完全有能力攻佔倭國本土,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東征倭國,是一樁極不划算且賠本的買賣,代價過大。
(4)、出師無名,違背禮義。
自古華夏文明以禮為用,以兵為器,向來不喜興無名之師。白江口一戰,已經給了倭國足夠的教訓,如果繼續追討用兵,有違唐王朝在東亞地區的宗主形象。
-
3 # 記錄歷史人生
中日兩國的恩怨古來有之,很多人都知道早在明朝時期就有日本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後來有戚繼光連戰連捷蕩平沿海倭寇,還了百姓一個太平。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唐朝,中國就和日本發生過海戰,並且以少勝多打的日本慘敗。
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的白江口之戰,是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的一次水上對決。公元663年,倭軍(此時日本還不叫日本,統稱倭國)一千餘艘戰艦,在其統帥阿倍比羅夫、廬原君等人的率領下,聯合陸上的百濟軍隊,共計五萬餘人,氣勢洶洶的向熊津江口殺來。不料,卻被大唐劉仁軌一萬人的軍隊,打的大敗,大將安曇比羅夫戰死,百濟投降,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日“白江口之戰”。
這場對決兵力對比懸殊,倭軍戰船1000餘艘,唐軍戰船隻有約170艘,然而唐軍卻四戰連勝,唐朝、新羅聯軍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白江口之戰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那麼白江口之戰後唐王朝為什麼不直接入侵日本本土呢?
一是日本對於唐來講並沒有那麼大的誘惑力。處於強盛時期的大唐可謂地大物博,它對於一個島國並沒有什麼胃口,這一點從唐朝對於倭國的重視程度就能看出。唐朝對於倭國並沒有做太多功課,連倭國距離唐朝到底多遠都不甚清楚,關於白江口之戰的記錄也很簡略,在強盛的大唐眼裡,打敗裝備簡陋的倭國只不過是它平定東北邊境系列作戰的一部分,其目的也僅在於東北邊境的平穩。簡單來說就是倭國在唐朝眼裡似乎是個落後貧瘠的國家,即便是入侵倭國本土,也沒有絲毫油水可撈,而且在白江口之戰中大唐已經斬斷了倭國伸出來的進犯之手,可謂把倭國打服了,倭國對於大唐來說已不具威脅性,因此絲毫沒有必要佔領日本領土。
二是唐的主要精力在西部一線。白江口一戰發生時,唐正陷於與吐蕃的焦戰之時,吐蕃憑藉其優越的地裡環境和驍勇的作戰方法使唐軍在高原地區吃了大虧。中原文明一直將主要的禦敵精力放在西線內陸,畢竟西線外敵對整個中原地區的威脅性更大一些,因此在白江口一戰結束以後,唐隨即轉入對西北、西南一線的防禦作戰當中,無暇顧及征討倭國的事情。此外,對倭國點到為止,也避免了唐陷入兩面受敵、兵力分散的境地。
三是唐沒有必要打這種沒有把握的仗。興兵遠征本來就不受百姓待見,而且東征倭國也沒有特別名正言順、非徵不可的理由。除此以外,唐對倭國的環境不甚瞭解,跨海作戰更是對唐的後勤保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當時的唐朝完全有能力攻佔倭國本土,然而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唐朝統治者必須要考慮,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東征倭國,是一樁極不划算且沒有把握的買賣,唐朝統治者是不會去做的。
-
4 # 鳳凰花兒開
不是有沒有能力地方問題。是想不想的問題。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送給大唐,大唐都不要,更不要說去征服了。唐朝去日本不是一般的難,鑑真去日本,歷盡艱難險阻,險些把命丟掉,才勉強到達。那時候,每次出海,都是一次生死經歷。你把日本徵服過來有啥用?陸地上的土地你還征服不過來呢,還有工夫管一個島國。
-
5 # 博士軒轅
唐軍是有能力征服日本的,別的不說,宋朝就有能力下西洋貿易。
只是唐朝皇帝算是馬背上皇帝,對陸軍比較重視,對海軍作戰還屬於白痴。大部分皇帝認為船隻是用來運兵的,所以中華在宋明以前,都是重陸不重海的朝代。
否則別的不說,讓東部沿海地區,自由出航造船,用不了幾年,憑中中國人賺錢不要命的習慣,早環遊世界了。
-
6 # 真正鱷魚不哭
打敗和征服是兩個概念。
白江口一戰劉仁軌才幾個兵?打敗日軍已經是超水平發揮了,再要犁庭掃穴殺到日本列島上,怎麼也得幾萬人吧?他能撒豆成兵?
唐滅高句麗後,一度控制大半個北韓半島,但最終在心懷叵測的盟友新羅步步蠶食下,最終將安東都護府撤回遼東,因為後勤撐不住。在當時的條件下,真的做不到在如此邊遠地區維持有效統治——當年漢武帝也曾一度在北韓半島設郡統治數百年,最後還是一場空。
-
7 # 堯天舜地
看來你不瞭解中國歷史,或者說不懂中國歷史。
華夏特殊的地理特徵,造就了華夏文明,這個地理環境是封閉的。
你現在可以看一下東亞地形圖,中國所處的位置,北面是沙漠苦寒之地。西面以及西南是崇山峻嶺,東面以及東南是浩瀚的太平洋,而中國內地平原廣闊,氣候適宜,物產豐富,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在古代,是極少數民族所能擁有的。
但是,這種優越的環境也造就了中華民族固步自封的性格,我不會出去,也不希望別人進來,所以修了長城。
所以近在咫尺的東南亞寧可被歐洲殖民,我們壓根也沒想過去殖民。甚至去南洋謀生的華人被認為是叛國!
你想,在這種文化這種文明下生長的中中國人如何會想到征服日本呢?
只求日本人不過來就阿彌陀佛了。
回覆列表
這個答案應該是確定的,沒有。即使能夠在日本登陸,也無法立足。
首先,白江口之戰的勝利是建立在唐軍和新羅部隊有效配合藉助地理優勢的一場勝利。白江口位於北韓半島中部,當時是日本軍隊聯合了百濟的殘餘勢力前來犯境。劉仁軌依靠地理優勢在陸地上以火箭攻擊日本的船隊,日本船隊都是木質結構,遇火則燃,這樣才有了全殲日本船隊的戰果。
可是,如果要征服日本就需要大量堅固的船隻前往進行渡海作戰。這對於士兵和船隻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在數百年後的忽必烈率領著所向無敵的軍隊和已經遠比唐代先進的船隻進行渡海時,依舊被風暴席捲,最終鎩羽而歸。如果唐代時期貿然進攻日本,那麼下場也會很慘。
同時,唐代時期的日本還沒有進入到幕府時期,當時攝政的就是曾經主持過大化改新的中大兄皇子,後來繼位為天智天皇。他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卓有政績。這次出兵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北韓半島的爭端,並不是打算和唐朝正面為敵。所以,如果唐朝在擊敗日本後率軍進入日本本土,那麼遇到的就很有可能是非常激烈的抵抗。按照當時的情況而言,縱使能夠站穩腳跟,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完全沒有必要。所以,唐朝也沒有將戰爭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