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菩提佛學

    道德經通行本全書共八十一章,約五千字,分為上道經,下德經兩篇。它是古代道家學派的主要經典,內容富贍,思想深邃,說理透徹,思想辯證,文字雋永可謂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在中國思想文化開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構成和開展產生過極端深遠的影響。3老子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因而他有時機看到和有時間去看很多不同的書籍,而由於他終身並沒有做過什麼高官,都是人一些閒職,所以在官場上他是比擬不得志的,另外他擔任“守藏室之官”這型別職位是一種比擬清閒無爭的官職,因而這也招致他的思想比擬無為。但是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什麼都不做,不是一種消極的無為,而是一種積極的無為思想。而老子在道德經中的無為思想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指政治上的無為思想道另一種是指道德上的做人中的無為思想。政治上的無為思想:(第三十七章)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它的意義是道永遠是順任自但是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假如能依照“道”的準繩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沛開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慾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用“道”的真樸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但是然到達穩定、安寧。(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度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它的意義是以無為、喧囂之道去管理國度,以奇巧、詭祕的方法去用兵,以下擾害人民而管理天下。我怎樣曉得是這種情形呢?依據就在於此:天下的忌諱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於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度就越陷於紊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鬧得凶猛;法令越是森嚴,盜賊就越是不時地增加。所以有道的聖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富足;我無慾,而人民就自然憨厚。以這兩章來講老子的無為思想,這兩章都是老子在管理國度上的無為之治。從這兩章中能夠看出老子以為在管理國度上統治者應該要遵照“道“,而這個道在我看來則是自然界中萬物生長到死亡的規律。而同時統治者在管理國度中不應該管的太多,應該要還權於民,規則的越多,違背的就會越多,置信他們,他們就會自我教化。在這兩章中我比擬認同第三十七章的思想,不論是在哪個朝代,哪個國度,國度指導人在管理國度中必然要遵照一定的“道”(規律),而這裡的道喔覺得除了自然界中萬物生長到死亡的規律外,更應該包括歷史社會開展的規律。這兩個規律都客觀存在的,我們要遵照它,而不能違犯它。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什麼都不做,我們應該在尊重它,遵照它的根底上能動的改動它。讓它更有利於現代社會的開展。而關於第五十七章的思想我以為這只是一種理想的想法。而我覺得這種管理國度的辦法只合適應用於兩個社會:一個是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人的人還處於一種混沌的狀態,並沒有過多的個人認識同時那是後每個人都在與強大的自然界做鬥爭,他們當時只是在一種“生存”的狀態,目的是生存下去。而原始社會中也不存在所謂的統治階級,因而無所謂的有無或無為。由於在原始社會中的人,所曉得的少以及所具有的也少,所以願望與貪念也少,因而這樣的社會能夠做到無為而治,無為而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樸。而事實是原始社會已是一個過去式。而另一個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由於共產主義社會是在消費材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興旺的社會消費力的根底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準繩的勞動者自在結合的社會經濟形態。這樣的一個社會消費力高度興旺,物質資源十分豐厚,人們按需分配,素質十分高。因而就算不需求管理,人們都曉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到達了無為而治的境地。但是又有誰曉得什麼時分可以抵達共產主義社會呢?所以說第五十七章的這種思想在當今這個世界,這樣的一個社會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我覺得假如把這種思想開展成一種自治思想,我覺得比擬適用於當今時期。以中國的民族自治制度為例,中央政府不過多的干預少數民族的自治,在一定的限制下放權於他們,讓他們本人管理本人,這也是執政黨對少數民族地域的一種無為而治。我覺得要在當今社會要做到這樣的一種無為而治一定要做到兩點:第一讓民眾本人選舉當家人。第二則是在一定的規範下放權於民。但是要做到這兩點必定要有一定的社會根底的,以中國的實踐狀況來說能夠小範圍的試行,隨著時間的推行,無為而治可以越做越好的。而老子的無為思想中關於人的,主要是關於德方面,經過無為而做到德。事實上老子的無為思想博大而深遠,細嚼慢嚥會越來越有滋味。但是不論是那一種思想我們都要辯證的去對待,要分離當代的時期背景,吸取其精髓。

  • 2 # 街坊貳佰

    大家都知道,老子在《道德經》中十分提倡“無為”這個概念。但對《道德經》中這一重要概念,通常人們存在兩種相反的看法。

    第一種看法解是,認為老子推崇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因此批評老子哲學消極避世,不能積極進取。這種看法似乎有道理,因為後世道家往往多是以隱者身份出現的。特別是與老子並稱的莊子,他不願做官,把自己比作一隻大烏龜,寧願在泥中逍遙自在地打滾,也不願被供奉在宗廟之中。

    第二種看法是,認為《道德經》是教人表面無為,背地裡無所不為,讓人做一個偽君子、陰謀家。這種觀點似乎也不無道理,因為《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明確地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豈不是讓人無所不為嗎?

    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是錯誤的,與老子的本意背道而馳。

    首先,老子與莊子不同。莊子的書是寫給普通人看的,他要教普通人如何在戰國這個黑暗的亂世保全自己,那就是避世隱居,做一個無用之人。

    但是老子身處春秋時代,天下的局勢並不像戰國那麼混亂。而且老子的《道德經》是為君主寫的,他要教君主如何治理國家。

    所以老子的思想絕不是消極的避世隱居,絕不是讓人什麼都不做。老子也不是一個隱士,他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類似於現在的中央檔案館館長。

    其次,《道德經》中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也不是讓人背地裡什麼做。“無為”與“無不為”並不是指表面上與背地裡採取兩種不同的行事策略,“無為”是指做事的態度與方法,“無不為”是指“無為”產生的效果。

    所以“無為而無不為”的真意是,只要採取“無為”的態度,很多事都能水到渠成,比如《道德經》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

    那麼,“無為”這個概念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無”這個字是《道德經》中的核心概念,因為它是“道”的別稱。如《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萬物的本原,而“道”也是萬物的本原,所以道=無。

    道為什麼是無呢?這個“無”並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指道沒有具體的形狀與性質,惟恍惟惚,彷彿是一片虛無一樣。

    有具體形狀的東西都是在特定時空中具體的東西,有固定的界限,有生有滅,不是恆常不變的。而道是永恆的,所以它不能有具體的形狀。

    道是萬物的本原,生成天地間一切事物。而萬事萬物具有種種對立的性質,如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冷,有的暖,有的美,有的醜。如果道有具體的性質,那麼它就無法生成這些對立的性質。如果道是長的,就無法生成短;如果道是冷的,就無法生成暖;如果道是美的,就無法生成醜。所以道不能有具體的性質。

    因此,用“無”來解釋“道”,說明道不是具體之物,卻能創生萬物、蘊含萬物。

    其實“無為”的道理也是同樣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要刻意地作為,正如道沒有具體的屬性一般。無為就是順應萬物本身所具有的潛能去成就萬物,這又被稱為“自然”。所以《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文中說過,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當時的統治者看的,所以《道德經》提倡“無為”,也正是為了針對統治者的“有為”。當時的統治者強作妄為,肆意地擴張自己的慾望,對百姓指手畫腳,甚至橫徵暴斂,造成了天下混亂,百姓痛苦不堪。

    如《道德經》第五十七章說:“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第七十五章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禁忌太多,法律森嚴,讓老百姓手足無措。可見當時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都在於統治者的有為,統治者越有作為,天下就越難治理。。

    因此,老子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無為”,他寫《道德經》一書的最大動機,就是為了闡發“無為”的思想。老子認為,只有無為,才能消滅整個社會的混亂、貧困與痛苦。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說: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只要統治者能無為、好靜、無事、無慾,百姓自然富足淳樸,國家自然穩定繁榮。可見無為的具體內容就是:好靜、無事、無慾。

    《道德經》第六十章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就像煎小魚一樣,你不能頻繁地翻動它,因為那樣會把魚弄碎。

    其實不僅老子是這麼認為的,西方人也是這麼認為的。十八世紀在西方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最懶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句話與老子的思想如出一轍,但老子在公元前五世紀便提出了這一說法,早於西方兩千多年,堪稱偉大。

    無為的關鍵是自然。這個“自然”指的不是我們今天說的自然界、自然規律,而是“自然而然”,即讓事物順著自己的潛能去發展,而不要用外力去幹涉它、打擾它。

    《道德經》第十七章說:“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最好的統治者悠哉悠哉,不輕易發號施令。等到事情辦成功了,百姓們都是:“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其實,“無為”的道理不僅可以用於治國,還可以運用於方方面面。如養育孩子,要輔助他發展自己內在的潛能,而不是以外力強迫他學這學那。做任何事,都有順應事物的內在規律,推動它自我發展,而不是違背規律強作妄為。

  • 3 # 老李嘚吧嘚

    "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 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即"有為",老子看到的"有為"的禍害己經 非常嚴重了,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 有為,是以難治."

    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的,卻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為,結 果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極力 呼籲統治者為政要"無為",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幹涉者百姓的生活.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

    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佈,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裡,"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

      

  • 4 # 可以更換

    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為,並非什麼事都不做,他所講的不為是治國之道,是君王處事,不為是不干預任何事,他說不為而無不為。

    帝王,一國之君,一言九鼎,他的一言一行,對國家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力,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政策,方針,指示。

    不為,不直接表態,指不直接參與各項事務,但又必須樣樣都做,都管,都下指示。這是一個策略,從側面上,用智慧進行管理。

    比如古代的信佛,菩薩,神鬼,帝王參與修廟,修祭事臺等,看似些迷信與政務無關,其實關係非常大。

    以前皇帝為天子,他是上天派下來的,你信神佛,菩薩的同時,也產生了對他的敬仰,達到他一言九鼎的目的,心服口服天下人跪拜他。

    封建建立禮制,看是一些禮節與政務無關,其實他把下屬管的非常死,唯命是從。一句話不對可要你的命。抗旨殺頭之罪,人人都怕。

    還有三綱五常,誰敢違背,殺頭之罪。

    帝制封建強調德也是側面詒國,不為之事。

    孔子的成功,是他為封建制度創立的禮制,仁,義,禮,智,信。而為帝王獲取了取巧妙治理國家的辦詒。

    以上等等,都是治理國家所處的無為之事。

    在國家太平之時,搞些神魁之事,搞些禮儀之事,搞等級尊俾,禮節,都是處無為之事,他當時做的事是無為,而產生的效果是無不為。

    封建制度,只要你稍有偏差,就可用這些禮儀等之類的無為東西定你罪。

    過去帝王什麼都不做,建立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宮.娥綵女三千,任意玩樂,每天早晨接愛官員朝拜,聽政,一切由大呈管理事務,這也是無為。他的無為是亨愛榮華富貴,無不為就是批閱湊章,只要是你涉及皇權,違背皇家利益的事,硃筆一點,人頭難保,就有人處理執行。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勵害之處。

    作為百姓,你的不為就是,不違背國家法律法規。你的無不為就是吃,穿,住,都得自已打理,爭錢養家,餓了自巳煮飯吃,衣服髒自已洗,地板自已擦小孩自巳帶,油鹽米肉自已辦。你也有不為而無不為。

  • 5 # 謝慈進居士

    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為而不爭,水過不流痕。不爭是無為的核心。下士好爭,上士無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 6 # 宴會方酣時

    老子提出“一日慈,二日檢,三日不敢為天下先”,三個要求相輔相成,緊密聯絡。

    《道德經》被奉為曠世奇書,萬經之王,享譽世界。

    “無為”和“不爭”都是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張,也是《道德經》全文的核心概念,全書81章“無為”出現過12次,“不爭”出現過8次,由此可見其地位。

    但“無為”和“不爭”真的是不爭不搶,無所作為嗎?

    一是“爭”下,委屈之中求大功。

    二是“爭”德,主張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三是“爭”與,爭取多給別人。

    “為而不爭”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結果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想要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和他相爭。

    所謂“無為”,自己不妄為,不亂為。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無為而治”也是道家的治國理念,比如清新洞察,知人善任,相信下屬,大膽使用。

  • 7 # 張闖說易學

    無為,用我們可以理解的話來說,就是道德純粹到極致以後,沒有情緒的干擾和波動時的一種境界。這是我們一般人能理解的無為境界,更深更高的無為境界無法用語言表述,不在邏輯範圍內,但一定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產生。因此,從不忘初心開始,腳踏實地訓練自己做任何事的利他動機,從而承辦更高的心靈境界。

    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幹,也不是什麼都幹,而是認清、打破、超越各種名目繁多的攀緣心。

    很多人把不執著解釋錯了(包括一些和尚教導),凡是叫你“不要執著這,不要執著那”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執著,能不能聽懂?

    所以真正的不執著的“解”是什麼?就是不攀緣、不執著,簡稱無執。無執就是無為,無為和無執是同義詞,當我說無執的時候你要知道我說的是無為,當我說無為的時候你要知道我說的是無執,就是不執著、不攀緣。

    所以無為是一種修行,它更主要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是一種宇宙觀,一種價值觀。

  • 8 # engr石山

    道德經中的“無為”是真的什麼也不做?

    道德經曾沒有認真的讀過,懂得的也只隻言片語,並還是一知半解,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本應是國學大師的事情,今答此題似是班門弄斧:

    什麼是道?道是這個宇宙的終極意義。道是道不明的,世界上存在的與不存在的,皆“道”也。

    什麼是德?德是修道的方法,是通向道的路徑。德就是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本領。

    所以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就是教育人通過修德而得道,以達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什麼是“無為”?無為就是要“輔萬物之自然”。就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道德經中的“無為”不是說什麼都別做,而是要求無為而治。道德經對無為是這樣論述的:“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作而弗始,為而弗恃”;“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成而弗居,功遂身退”。

    按照現實的理念對老子無為的論述的理解應該是:一、遇事要未雨綢繆。要處事不驚,必須未雨綢繆。二、處事要防微杜漸。要發現問題,不能讓蟻穴毀壞大堤。三、辦事因勢利導。要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掌握事物的發展趨勢。四、成事必須善始善終。凡成事者一定是首先要識準目標,始終不逾,不會中途而廢。五、成功後急流勇退。為了全已修身,選擇在仕途頂峰時急流勇退,是被歷史證明了的好辦法!

  • 9 # 今古雜壇

    “無為”是《道德經》裡邊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道家講的無為是什麼?

    第一條就是不妄為,不瞎折騰。大家要不信的話,你看一下第七十五章開頭這句話,就說我們要了解他的無為,可千萬不要理解為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做,那就跟他這個裡邊的意思就相差太遠了。大家看一下七十五章第二句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所以它這個裡面講的有為指的是什麼?就是妄為。“無為”就是針對它的,百姓為什麼難以治理?是你上邊老瞎折騰,你把民心都折騰亂了,你不要老罵這些人民是刁民,那都是你上邊瞎折騰,把民心折騰亂了,所以難治的。所以道家講的無為首先針對的就是不妄為。妄為則是道家最反對的,這個為是瞭解事物的規律、規則,瞎折騰胡折騰。

    大家如果覺得這個第七十五章的這個第二句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大家覺得這話說的不是特別清楚,那我不妨再用另外一章。大家看一下第十六章中間的這一段,中間這六個字,“不知常,妄作凶”。“常”不就是規律、規則嗎?不瞭解事物的規律、規則,瞎折騰胡折騰,結果是非常糟糕的,所以大家知道道家講的無為第一條是不妄為。

    第二條是不多為,抓住事物的關鍵,該為的為,不該為的事情,不要穿越邊界,什麼事都干涉干擾。所以這是講愛國治民,如果你內心虛靜,你沒有那麼多的貪利,沒有那麼多的貪念,沒有那麼多的是為了自己的政績,為了一個政績工程,沒有這樣的雜念的想法,那不就是無為嗎?按照事物的規律、規則,自然而然,我跟大家講,其實《道德經》翻來覆去就講了幾條原則,每一條原則你在多章裡邊都有表現。

    大家看一下第五十七章。第五十七章裡邊最後這一段,四句話,這兩句話最有名,“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這不是李克強講話中引用過的嗎?我無為我不妄為,不多為,該我管的管,不該我管的不去幹擾干涉。百姓自我化育,自我成長,你不要認為百姓都是小孩,什麼事都非得你來弄!有些規則定清楚了,有些事他們自己做,不是做得很好的嗎,有些民間做的事情不是做的更好的嗎?你看跳廣場舞又沒人組織,一開始不是辦得很好嗎?當然氾濫的時候你得去約束一下。還有“我無事而民自富”,不多事不擾民,百姓不自然富起來了嗎?你看,這就是我們知道他在這一章裡面,把他要論述的後邊的一些內容都用這種反問句,其實答案就在這裡邊了,能不能這樣,能不能夠你別妄為,別多為。有些事情放給他們自己去做,不要老幹擾干涉捆綁束縛。挺有意思。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 10 # 明心自覺

    這個問題很有趣。

    首先,“無為”絕不是什麼都不做。人要是什麼都不做,那就等同於行屍走肉。汽車要是總也不動,那就是一堆廢鐵。天地要是不動,就不會產生萬物?

    我們學習老子的《道德經》。要靈活的去認識,前後句要聯絡起來去理解。有時候字雖然相同,但是在不同的句子裡,卻代表不同的意思。這也是漢文字的一大特點,即:同一個字。多音多義。體現了“易經”文化裡的易變特性。所以我們不能機械和刻板地,去理解《道德經》。

    首先說“無”字,從字面理解,似乎代表沒有。可“無”真的就是什麼都沒有嗎?如果沒有米,我讓你給我做出一鍋米飯來。能嗎?就算你能把魔術大師請來,恐怕也白扯。所以說,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就像一件事情的發生。背後肯定會有陰謀。只是它隱藏在背後,我們看不見而已。

    那就需要我們靈活的來理解,這個“無”字。首先老子說,“無”生“有”,可同時又說“道”生“一”那麼這個“一”又是什麼?其實這個“一”就是“有”就是太極。就是萬事萬物的起點。可見“無”就是“道”,“道”就是“無”。“道”與“無”是同一個意思。只是因為它們即看不見,又摸不著,既無形,又無象,但又確實能夠感覺到它們的存在。以至於,連老子也無法形容。只好權且用“道”和“無”來表示它們的存在。“道”和“無”都是代表著永恆不變。你總不能說,“道”分陰陽和“無”分陰陽。可一旦生“一”生“有”,就會分陰分陽。就會生出不可分割的兩個對立面。因為,陰陽,是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

    所以說“無為”,就是指符合道的行為。而老子又說“道法自然”。因此,“無為”,也可以理解為符合自然法則的行為。

  • 11 # 田中行A

    《道德經》中的"無為"是不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不做違背倫理道德的事,不做自己沒有準備,不瞭解的事,不做超出份外的事。

  • 12 # 天地詩詞館

    《道德經》是老子一生心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銳,其中的“無為”其實有幾個意思。

    一,無為而治,順其自然。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二,有所為,有所不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三,不貪,不嗔,不妄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四,過猶不及,適可而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驕、果而勿強、物壯則老。

    五,大智若愚,持之以恆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為無為、則無不治。

  • 13 # 天淵雜記

    《道德經》中的“無為”是指做事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去強行打破事物本身的規律,順勢而為,而不是說真的就什麼都不做。

    漢朝初年用來休養生息的政策遵從的就是無為而治的原則。但它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政府該盡的基本管理職責還是有的,但是除此之外不通過紛繁的政令給百姓增加任何負擔,讓百姓自由耕種,自由發展,於是漢朝的農業和人口很快恢復。

    這就是典型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知道百姓有自發的爭取美好生活的願望。因此僅僅是順應趨勢給百姓一些助力,比如輕徭薄賦的政策環境,比如興修水利便於農民耕種,百姓自發就會把農業和人口很快恢復並開始增長。

    因此,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趨勢之後儘量減少人為的干預,僅僅在某些關鍵的地方少量的給予助力,順勢而為,水到渠成。

  • 14 # 靜水流深89930

    《道德經》中的“無為”,如果理解成什麼也不做,那就大錯而特錯。那麼,“無為”兩個字,應該如何理解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回到《道德經》全書,從整體上來把握。在這整本書中,老子在描述“道”的時候,藉助了自然界中的水來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道。自然界中,水是最接於道的。“無為”是道的特性,那麼,水自然也具備“無為”之特性。把“無為”理解成什麼都不做的話,那水就應該什麼都不做才是對的。

    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水如果什麼都不做,那麼如何滋養萬物呢?什麼都不做,就值得稱頌的話,那麼那些好吃懶做之人,就應該得到表揚,石頭瓦片就應該得到褒獎。

    那麼,“無為”到底該如何理解呢?其實,“無為”的意思就是不妄為。該做的,還是得去做。只不過是要順從自然規律去做。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水的特性。水遇到懸崖的時候,一定是流向低窪之處。遇到阻礙的時候,要麼從旁邊繞過去,要麼積蓄足夠的力量,將阻礙衝開。所以,水會根據當下的具體情況,做出合理的應變。順自然規律而行,做正確的事,不是盲目地去亂為,瞎搞。

    因此,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合法的去應變,不妄為,把該做的事做好,才是“無為”的正確解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雲社仍未開箱。為什麼不和抖音之類互娛合作線上開箱直播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