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鄜延路節度使李
-
2 # 參習處
不是重視程度不同,而是根本就打不下來。
不能光看到地盤大小,卻忽略了人口。新疆220萬平方公里有不到100萬人口,而越南不到20萬平方公里有300萬人口。
古代兩個國家的全面戰爭,就是拿人命去填。況且,清朝對準格爾是正統性之爭,敗了就徹底退回山海關。清朝與安南純粹是幫個忙,敗了無非是退回鎮南關,大體上沒什麼損失。沒損失,也就不會全力以赴。真要是跟安南陷進去,可能很快就把清朝拖垮。都不用後來的鴉片戰爭了。
安南,是越南的古稱。越南最後的三個王朝依次是:黎朝、西山朝、阮朝。與清朝發生戰爭的是西山朝。雖然現在我們認為乾隆時代沒能滅了安南(也就是西山朝),清朝是輸了。但在乾隆看來,這不是輸。因為平安南一項,被乾隆恬不知恥的包含在自己的十全武功裡。
乾隆的武功有多水呢?基本上,和他寫詩的水平是一樣的水。
而十全武功之首,就是平準格爾部。可以說,當時已經是把平安南與滅準格爾,看成都是一樣的軍事勝利了。
可即便準格爾部是被乾隆平滅的,也是因為準格爾的內訌起了主要原因。清朝經過康熙、雍正兩代皇帝數十年的努力,也只是讓準格爾表面臣服。並沒有能力做到實際統治準格爾。
直到準格爾的大汗策凌去世後,因為內部權力鬥爭,清朝才找準時機,進軍準格爾,將其滅掉。
這個,只能算是乾隆自己的運氣實在是太好。與能力大小真的關係不大。
所以,拿滅準格爾戰功與平黎朝相比,也是沒有可比性的。說白了,清朝即使是鼎盛時期也沒有那麼牛。
那麼清朝與西山朝作戰,是什麼目的呢?原來,在這個時候,鬧出來個越南版的南北朝:南部的西山朝與北部的黎朝對峙。
西山朝北伐成功,黎朝末代君主黎維祁跑路到中國,向清朝求救。
乾隆覺得,黎朝才是正統,經過清朝冊封的,且一直與清朝關係不錯,按時進貢。為了維護黎朝國王的正統性,乾隆打出“興滅繼絕”的旗號,調動兩廣、雲南,總共兩萬人出鎮南關,與西山朝國作戰。
只用了20天時間,就收復了都城河內。西山朝國王阮惠敗走。黎朝國的百姓喜迎清軍和黎維祁。
到此,這次出征的性質就看出是與對準格爾的不同。對準格爾是對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統性。對西山朝是給黎朝撐腰,是為了維護別的國家的正統性
可當時出兵是冬天的十一月。打了二十天仗,再原地修整一下,就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大家在軍中準備過春節,卻遭到西山朝國軍隊在夜裡的偷襲。清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兵敗如山倒。
這算是什麼?清軍打出去一拳,對方還回來一腳。那麼,乾隆之後怎麼辦呢?天朝上國,讓附庸國的叛軍給收拾了,能有面子?乾隆一定會再次出兵作戰,找回這個面子。但是,面子不能當飯吃,況且幫別人也要有個限度。之前與緬甸作戰,就已經消耗慘重,清朝沒有實力與安南打持久戰。那還有沒有其他方式找回面子的?
有。福康安作為第二次出征的統帥,到了廣東先按兵不動,給阮惠寫信,“黎維祈棄國而逃,天朝斷不復以黎朝畀之”。福康安是乾隆的親信。他的話很可能就是乾隆的意思。
這時候,就看出西山朝國王阮惠是個會來事的人了。阮惠得到這個訊息,立刻服軟,表示要向清朝請降、謝罪、稱臣。面子功夫做得十足。
乾隆又不傻,出兵是要花錢的,不可能被拖進越南這個無底洞裡去。即使勝了,能在小小的越南撈到什麼好處?既然人家把面子遞過來了,就得接著。不過,也開出條件,也就是所謂的阮惠“乞降請封四條”:
1、 送清軍散落士兵回國;
2、 將殘害清軍大員者正法示眾;
3、 阮惠在乾隆八十歲生日親自赴京;
4、 為清軍許世亨等陣亡將士建立祠宇,春秋祭奠。
這四條,阮惠都一一照辦。而且,乾隆八十壽辰的時候,阮惠還屁顛屁顛的跑到承德避暑山莊來祝賀,成為有史以來唯一到過中國內地的越南君主。乾隆也就此,認可他成為新的安南國王。
清朝的超規格待遇在清朝的朝貢體系裡,最親密的是北韓。歷代北韓國王去世,都會得到清朝皇帝賜予的諡號。而越南歷代國王,只有一個被賜予諡號的,就是這個西山朝阮惠。阮惠去世後,清朝賜予諡號“忠純”。
多諷刺的諡號,曾經反叛上臺的越南國王,打得清朝一個措手不及,死後被清朝稱為阮忠純。
-
3 # 世界人文通史
安南就是越南,清朝如果用盡全力,是能夠消滅越南的,但是對於清朝沒有太大的必要。清越戰爭發生在1788年,距離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左右,此時正處於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朝廷腐敗加劇,官吏貪腐成風,軍隊戰鬥力已經比不了30年前。
不過,清朝如果用盡全力,依然是可以消滅越南的。不過對於乾隆皇帝而言,貧瘠的越南沒有太多價值,勞民傷財打下來也沒有意義,所以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主動放棄了越南。但可笑的是,打了敗仗的乾隆皇帝還把這列入十全武功之一。
第一、準噶爾汗國是清朝的西北強敵,無時無刻不是巨大的威脅。準噶爾在康熙年間曾經打到過內蒙古一帶,逼近京師;雍正年間,準噶爾汗國又在和通泊之戰全殲2萬清朝西征精銳,令清廷朝野震動。
第二、準噶爾汗國是蒙古族的一部分,而清朝皇帝同時兼任蒙古大汗,所以清朝方面把準噶爾汗國視為叛亂而不是外敵。平定準噶爾是為了維護蒙古的統一與清朝的統一。
第三、準噶爾汗國佔據著富饒的新疆。新疆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沒有新疆,清朝就必須在甘肅、蒙古地區設防。
相反,清越戰爭距離清朝消滅準噶爾已經過去了將近30年。清廷政治腐朽,軍隊戰鬥力急轉直下。乾隆後期,趁越南國內發生分裂,曾出兵越南,這就是清越戰爭。1788年,乾隆皇帝派兩廣總督孫士毅出兵安南(越南),領兵八千多人,以扶持越南的黎朝皇帝復國為名,打擊越南的西山朝。
這場戰爭雖然以清朝失敗而告終,但清朝畢竟國力強大,佔據主動地位,遠遠不是越南能夠撼動的,所以乾隆皇帝最後放棄了出兵越南。這場戰爭從開始到結束,僅僅持續了一年多,起因是清朝干涉越南的內政,最後因為損失慘重而撤兵,性質上與清朝和準噶爾的戰爭不可同日而語。
-
4 # 酉陽749
感謝邀請。越南和北韓一樣,在歷史上長期都是中國的勢力範圍。中原王朝還曾在這兩地設立過郡縣。今天,同在儒家文化圈內的越南和北韓/南韓,早已脫離中國自立門戶。反倒是長期不在中央政府有效控制之下的西藏、新疆、東北等地,成為了中華民族,永遠不可分割的神聖國土。那麼,全盛時期的清朝,為何沒有將越南收歸中國治下。筆者認為,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第一,人口。越南北部的紅河平原,氣候適宜、土地肥沃,面積廣闊。秦漢時期,中原王朝就曾大力開發。這一地區的人口增長很快,人口密度堪比中原。只是,中原王朝並未改變此地的人口結構。中原人在當地所佔比例較小。第二,歷史。因為人口眾多,人口結構又與中原大不相同。當地的民族自覺及獨立傾向愈來愈強。宋朝時,越南即與中國劃分了邊界。元朝,忽必烈三徵安南皆失利。明朝,曾短暫收復越南,因為政策失當,當地人又激烈反抗,明軍,只好撤出越南,準其自立。清朝汲取歷史教訓,對越南,保留宗主國地位,以蕃屬國待之。
-
5 # 江南御史臺
準噶爾是由元朝的殘餘勢力發展而來,清朝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才將準噶爾滅掉,付出的代價相當慘烈,而為什麼沒有滅掉安南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性質不同
準噶爾在順治三年納入清王朝的版圖,而後迅速擴張,於康熙十七年國力達到鼎盛,並建立了準噶爾汗國。到了康熙二十九年,野心勃勃的準噶爾準備搞事了。首先,準噶爾想要一統蒙古,蒙古的各部一看搞不過準噶爾,很沒出息的認慫了,他們一起聯名向當時的康熙皇帝請求支援。康熙皇帝一聽,大怒,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於是決定御駕親征,誓要弄死準噶爾,最後在乾隆時期終於幹掉了準噶爾。
而安南呢,與清朝只是宗藩關係,清朝出兵攻打安南,僅僅只是當時的安南國王-黎維祁被臣子欺負了,安南的阮氏造反了。而當時的乾隆皇帝一聽小弟被欺負了,於是派出大臣子替小弟出氣。後來乾隆皇帝一看黎維祁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再加上阮氏的阮惠多次投降,於是最後冊封了阮惠。
所以準噶爾的性質是謀反,而安南只是本國內亂。
攻打準噶爾時,清王朝的態度很明確,表明了我就是要幹掉你。康熙時期出兵三次,滅掉了大部分主力;雍正時期兩度出兵,但是隻取得了一勝一負的戰績;直到乾隆時期,又兩次攻打準噶爾,最後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才將準噶爾滅掉。可見清王朝的用兵之頻繁。
而安南一次派遣兩廣總督孫士毅前往,被偷襲後,乾隆皇帝又派遣大將軍福康安前往,然後阮惠就投降了。
3 準噶爾和安南對待清王朝的態度不同
準噶爾的態度就是用兵跟清王朝死磕,一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架勢,直到被清王朝打殘。而安南沒多久就認慫了,一月三次瘋狂向乾隆皇帝示好。
總的來說,清朝就沒有要滅掉安南的意思,只是為了維護小弟的政權;而跟準噶爾就是死敵,關乎到政權的穩定和領土的完整,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滅掉了準噶爾。
-
6 # 遠古的星辰
關於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準格爾部和安南在清朝統治期間各自的歷史背景。
先說準噶爾,清朝入關通過若干次重要戰役,剿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朝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南明”,最終完成了對中國版圖形式上的統一。順治三年(1646年),活動於西北廣闊地區的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上表,以示對清朝皇帝的臣服,這其中就包括準噶爾部在內。順治帝厚賜各部兵甲金銀等,至此正式確立了,西北諸部族和清朝之間臣屬關係。所謂準噶爾的由來,最早可以上溯到被明朝擊敗驅至漠北的瓦剌,瓦剌後來又分化成四部,準噶爾就是四部之一。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噶爾丹率軍兩萬,以追擊喀爾喀蒙古為名,大舉南犯,事實上正式向清朝宣戰,戰事進展神速,短時間內,準噶爾騎兵就推進到烏蘭布統,這裡距清王朝統治中心北京僅數百里距離。到這個時候,清朝統治者終於看清楚,這隻崛起於西北大漠的餓狼的嗜血性,噶爾丹已經成為威脅清王朝統治的心腹大患。康熙不得不正視這一對手。更會可怕的是,在噶爾丹的身後,康熙隱約看到了一頭“巨熊”,俄羅斯在暗中支援噶爾丹叛亂。為此清王朝舉全國之力開始了長達70年的平叛戰爭。戰爭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中康熙朝比較重要的戰役包括: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統戰役,重創噶爾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昭莫多戰役,基本上殲滅了噶爾丹的叛軍力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寧夏戰役,噶爾丹兵敗身死。
噶爾丹死後,準噶爾部由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接任,繼續背靠俄羅斯,大搞叛亂。康熙已近暮年,但他對準噶爾的高壓軍事政策,被完全的繼承下來,雍正、乾隆繼續圍剿準噶爾,這期間,準噶爾部歷任統治者降而復叛,清軍經歷大小無數戰事,終於在1759年8月,徹底的剷除了這股民族分裂勢力,解除了清王朝的心腹大患,新疆、青海、西藏的版圖納入清王朝統治。
再來看看南邊的安南。安南,古稱交趾,大概就是今天的越南,與中國的南部省份交界。秦始皇派大將打通嶺南後,受到歷代中原王朝文化的影響,一直是內陸王朝的屬地。中央政府負責委派最高行政長官,五代末期,獨立建國,但仍為藩屬。元朝末期,天下大亂,安南乘機脫離中央政府的控制,野心開始膨脹。
至於說,評定安南之戰失敗,其實真說不上,頂多也就吃點小虧,關鍵是乾隆就沒打算在安南身上消耗太多精力。能用一張敕令解決問題多好。猴子再強壯,終究也是猴子,和百獸之王比起來,一定要掂量清楚。多說一句啊,按說他們久受中華文明的薰陶,應該懂得“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句話。老老實實種香蕉、荔枝多好,千萬別做不該做的夢,要不然又得損失一代人,經濟停滯30年。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妥之處,望大家斧正。
-
7 # 請詞同學
清朝與準噶爾汗國之間的恩怨並非由之言半語就能講得清楚的,今天我們主要來講講為什麼清朝能滅得了準噶爾卻滅不了小小的安南呢?
大清軍隊對這些地方相對不熟悉,它的軍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清軍很容易遭到伏擊,或者半天找不到敵人。軍事行動拖得越久,軍隊的士氣就會耗盡,戰鬥力就會下降。此外,戰線過長也是清朝運送物資的一個大問題,容易受到攻擊。西部地區的氣候也是對清軍的一大考驗。位於西部內陸地區,晝夜溫差大。中原的清軍還沒有像準噶爾汗國的軍隊那樣完全適應這種問題。此外,西部地區有許多戈壁和沙漠,綠洲的分佈必須瞭解和掌握。然而,水卻少了。戰後,它將面臨滅絕的威脅。更可怕的是沙塵暴的威脅。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塵暴足以消滅一支軍隊。可以看出征服準噶爾並不像想象的那麼容易。
安南小國一直在中國雲南邊界滋事擾亂,但是在康熙年代時還有所收斂,到了雍正期間,就三天一小鬧,兩天一大鬧,私底下更是想盡辦法佔領中國的領土。雍正帝在領土上的佔據意識十分模糊,不僅沒有討伐安南國,還賜予他們領土,最重要的原因是,安南國私底下佔領領土,明面上卻對大清朝恭維不已,尤其是對雍正的馬屁拍得很響,讓他很是受用,就忽略了他佔領領土,反而獎勵他領土。
-
8 # 黃老師講寫作
這個問題裡面有兩個概念要搞清楚,首先是“全盛時期的清朝”是指什麼時期,一般來說是界定為“康雍乾”時期,即從康熙到乾隆年間。其次是“安南”是指哪裡?康雍乾時期的“安南”,指的是今天的越南北部。
自從十二世紀南宋朝廷冊封當時的“大越”李朝君主為“安南國王”之後,元明清三代都沿襲了這個稱呼。與中原王朝改朝換代不太一樣的是,安南雖然也有朝代的變化,國號卻基本不變,除了被明成祖出兵消滅的短命胡朝(1400-1407年)與其同樣短暫的“大虞”國號之外,“大越”一直是安南的正式國號,在驅逐明軍重獲獨立(1428年)之後,黎利建立後黎朝,國號仍然恢復成了“大越”。明朝中後期,安南政治形勢急劇動盪。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安南權臣莫登庸殺死黎昭宗,逼迫黎恭帝禪位於莫氏,建立莫朝,取代了持續百年的安南後黎朝。莫朝建立後,莫登庸大肆殺戮黎朝舊臣,導致許多官員和地方勢力反叛,“人多逃竄山林,或隱匿姓名不出,或群聚為劫黨,或去臣於外國以偷生”。盤踞在今日越南和寮國交界的後黎朝舊將阮淦,集結反對莫氏的力量,並於1532年訪得黎昭宗之子黎維寧(黎莊宗),復辟後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大臣阮淦支援下,黎昭宗幼子黎寧在義安、清化等地建立“中興黎朝”。自此,北方的莫朝和南方的中興黎朝開始了長時間的對峙,整個安南進入了分裂、動盪的“南北朝”時期。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後,南方的中興黎朝再度一分為二,在安南南部又逐漸形成了廣南阮氏地方割據政權。到明末清初,安南實際上存在4個政權,由北向南依次為高平莫氏政權、宣光武氏政權、中興黎朝、廣南阮氏政權。而明朝通過對中興黎朝和高平莫氏的冊封,確立了“不拒黎、不棄莫”政策。此後,安南只是作為明朝的外藩,履行定期朝貢、“遠夷事大”的職責。這種藩屬關係一直延續到清初,成為清朝處理安南問題的基本模式。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了樹立自己政權的正統地位,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孤立南明政權,清廷極力拉攏周邊各國,採取招撫政策,清朝在入關以後,多次詔諭琉球、安南、暹羅、日本諸國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和統治的合法性,但清對各國的招撫並未取得實效,尤其是安南,仍奉明朝為正統,繼續向南明各政權進貢請封,保持藩屬關係。在順治二年(1645年)時,南明隆武政權建立後,隨即派都督林參出使安南求援。次年二月,安南“差正使阮仁政,副使範永綿、陳槩、阮滾等同天朝都督林參駕海往福建,求封於明”。但因清軍佔領福建,隆武政權覆滅,安南使節被俘虜。永曆政權建立後,安南派仁政等“順道奉表回謁桂王於肇慶”,永曆帝於順治四年(1647年)五月“遣翰林潘琦等齎勅書誥命,並塗金銀印往本國,冊封太上皇為安南國王”。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永曆帝派使臣敕諭黎朝國王“資其兵眾糧銃,以助恢剿”,希望黎朝支援永曆政權一起對付清軍。安南黎朝則答應“每年,助銀二三萬兩”。順治八年、1651年)十月,“明差官捧齎敕印來,封清王(鄭梉)為副國王”。由此可見,順治年間安南黎朝一直與南明各政權保持著傳統的藩屬關係,拒絕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而南明政權則積極拉攏安南黎朝,不惜改變明朝萬曆以來冊封黎朝皇帝為安南都統使的慣例,提高其地位,冊封為安南國王,以此拉攏安南黎朝共同對抗清朝。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順治末年,南明永曆政權覆滅。鑑於局勢的變化和清軍兵臨邊境地區,宣光武氏、高平莫氏、中興黎朝和廣南阮氏才轉而向清朝“投誠”,先後遣使請封。
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莫元清遣使入貢,清廷“授歸化將軍莫敬耀之子莫元清為安南國都統使”。至此,清朝與高平莫氏正式建立了藩屬關係。
康熙六年(1667年),黎朝大舉進討高平,莫氏族人、臣屬多被俘虜,莫元清幾乎隻身逃到中國。康熙帝令將莫元清及其部眾安置於廣西南寧,派侍讀學士李仙根和兵部主事楊兆傑出使安南,令中興黎朝“將高平地方、人民,俱復還莫元清,各守土安生”。在清朝的干預下,黎朝雖“與清使辨解,往返數四”,但在清朝使節堅持下,最後黎朝“以事大惟恭,特命姑且從之”,同意退還高平給莫氏殘餘。
康熙八年(1669年),清朝按照黎朝所請,派軍隊護送莫元清回高平。但中興黎朝顯然不甘心莫氏殘餘繼續盤踞高平,一直在尋找機會徹底肅清高平莫氏殘餘,以達到統一整個安南北方的目的。
康熙年間,安南阮氏政權也積極謀求與清朝建立藩屬關係。康熙八年(1669年),廣東水師都司劉世虎帶兵巡海時,遇到大風,致使船隻漂泊到廣南境內。廣南阮氏趁機“差趙文炳等,送劉世虎等歸粵,並帶來貨物船隻,奉有確查議奏之旨”對此,禮部商議認為,趙文炳等雖奉廣南國印文差遣,但實際上是中中國人,或留或遣,向康熙帝請旨定奪。康熙帝認為:“廣南國差趙文炳等,送劉世虎等歸粵,殊為可嘉,”但在清朝藩屬體系下,廣南阮氏名義上仍是中興黎朝的臣屬,且清朝已於康熙五年(1666年)冊封黎朝君主黎維禧為安南國王,“著該督(指兩廣總督)給以照驗遣歸。廣南船貨,不必入官。仍給來使,為修理船隻之用”,拒絕了廣南阮氏的請封。
與此同時,安南黎朝卻一直想要統一北方,消滅高平莫氏、宣光武氏兩個割據政權。康熙八年(1669年)九月,武公惠被麻福長所殺,黎朝乘機立武公惠之子武公俊為寬郡公,並將其“留京奉侍,同時“以麻福長不忠所事,乃監於獄中”。這樣,宣光地區遂出現了權力真空。黎朝遂於康熙九年(1670年)六月“命少尉、豪郡公黎時憲為統率,吏部右侍郎、潤裔侯胡士揚為督視,將兵經略宣光地方”,平定了麻氏一族的反叛。自此,宣光地區的統治,由武氏的世襲變為黎朝的流官掌控,“宣光遐方,得聞朝廷聲教”。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亂”由此爆發。康熙十六年(1677年)春,安南黎朝趁清朝平定內亂之機再度出兵攻打高平,並上疏清朝,稱莫氏政權暗中支援吳三桂叛亂。同年八月,黎朝軍隊於高平大破莫氏政權,莫元清逃入中國廣西龍州,“餘黨皆潰散,四州略定”,高平莫氏政權最終滅亡。至此,安南黎朝統一了整個安南北方,安南由四分五裂的狀況變成了“北鄭南阮”兩大勢力。北方的中興黎朝被鄭氏把持朝政,黎朝皇帝只是傀儡;南方的阮氏則表面上遵黎朝正朔,反鄭而不反黎,與北方對峙。在這樣的背景下,儘管廣南阮氏繼續請封,但清朝最終放棄了“雙重承認”政策,與黎朝建立起一元的政治關係。
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平莫氏被黎朝所亡,中興黎朝統一了整個安南北方,清朝才放棄了“雙重承認”政策,與中興黎朝建立一元政治關係。康熙年間,在傳統藩屬體系下,清廷與中興黎朝和高平莫氏維繫了和平的政治關係,安南王朝定期遣使朝貢,清朝秉持“厚往薄來”的原則進行冊封和賞賜,雙方維持著較為和平的政治往來
阮嶽、阮侶、阮惠三兄弟於1771年在廣南歸仁府西山邑揭竿而起(史稱“西山起義”),在短短五年之內就摧毀了南方的阮主政權,並以“扶黎滅鄭”的名義出兵北上,於1788年消滅北方的鄭氏,更迫使後黎朝的末代皇帝黎維祁藏身民間,並向清朝求援。1788年11月,清兩廣總督孫士毅徵調廣東省兵一萬人,廣西省兵五千人,合一萬五千人,兩千人分撥沿途防守,以八千名出征安南(越南史籍記載為二十萬清軍,甚為誇大不實)。清軍此次用兵安南的目的是為黎氏復國,師出有名,因此進展順利,長驅直入。十一月十九日,軍抵富良江,江之南岸即為安南首都升龍。為阻止清軍過江,在清軍到達前,西山軍領袖阮惠下令盡伐沿江竹木,並將沿江所有船隻停泊南岸。清軍到達後,艱難覓得幾隻小舟。夜幕降臨,載兵百餘,駛向江心,奪得戰艦一隻。清軍提督許世亨親自率兵乘艦渡江,復奪得小舟三十餘隻,更番渡兵,分搗敵營。昏夜中,西山軍不辨多寡,驚慌潰逃,清軍焚其戰艦十餘艘。二十日黎明,清軍全部過江。黎氏宗族、百姓出迎,阮惠遁還廣南。是夜二鼓,黎維祁走出藏身處所,趕赴軍營進見孫士毅。十一月二十二日孫士毅根據戰前乾隆皇帝的指示,傳旨舉行冊封儀式,代表清廷正式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後黎朝第二次得以復辟。
清軍輕取升龍,但並未消滅西山軍的主力。阮惠的大本營遠在富春(順化),距離升龍尚有千里之遙。從廣西邊界至河內,為供1萬兵士之糧,清廷已用役夫15-16萬人,從雲南出口至河內,有40站,用夫10餘萬。而自河內南至順化又有1000餘公里,須安設臺站53所,增加役夫10餘萬人。但黎維祁毫無權威,根本不能調撥役夫,而廣西、雲南力已不支,清軍自然無力繼續向南推進。
於是清軍就在升龍城內停留一月之久。阮惠得知清軍進退未決,麻痺大意之後,決意展開反攻。十一月二十五日,阮惠稱帝;改元光中,正帝號以維繫南北人心,並親率將士渡河北上於清化“三丁取一”,徵兵至八萬,然後集合兵力,向升龍包抄過來。為了進一步麻痺清軍;阮惠還派人先投書於清軍營,卑辭乞降。
孫士毅上當了。除夕之夜,清軍“置酒張樂”,歡度春節。西山軍偷襲升龍的外圍清軍據點,不斷向前推進。直到正月初二,孫士毅才知道阮惠來攻,倉忙率兵應敵。黎維祁卻攜帶家口率先逃跑。阮惠的西山軍以象載大炮衝陣,清軍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無心戀戰,黑夜中自相蹂躪,死傷甚眾。孫士毅帶領部分人馬渡過富良江,退到北岸後,慌忙砍掉浮橋斷後。留在南岸未及過橋的清軍包括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等,紛紛溺水而死。孫士毅帶領殘兵敗走鎮南關(今友誼關),焚燬和丟棄關外糧械火藥數十萬,士馬還者不及一半。吃了一場大敗仗的孫士毅撤回關內之後,向乾隆請罪。乾隆撤去其兩廣總督之職,以閩浙總督福康安補授兩廣總督,赴鎮南關辦理善後事宜。
雖然西山軍乘勝一直追至諒山,但阮惠卻怕清廷再次用兵,正積蓄力量,伺機反撲;何況阮惠還同其兄阮嶽不和,“又方與暹羅構兵,恐暹羅乘其後”。面對這些嚴重威脅,阮惠深知,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沿襲歷史傳統,經由天朝的承認與冊封,正定名分。因此阮惠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三次遣使求封。
這時,清廷對西山阮氏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變化。乾隆皇帝感到黎朝已經失去人心,沒有恢復的希望,便不再支援黎維祁。乾隆皇帝以“阮惠呈進表文,極為恭謹”為由,宣佈接受阮惠“投誠”。阮惠得知此事,立即派其親侄阮光顯到北京“謝罪”,還自稱已改名阮光平,表示已為陣亡清軍建祠祭祀,並於來年乾隆帝八旬壽典時入華祝壽。乾隆皇帝因此決定以往的事情不再追究,併發布敕文,解釋出兵“扶黎”,是出於“字小存亡”之義,今“天心竟有厭棄黎氏之意”,清朝只能順天而行,並正式下詔冊封阮光平為安南國王。至於在清廷看來已成“無用無恥之徒”的黎維祁,先由南寧遷往桂林,隨行人員一律剃髮改服,成為清朝編民。隨後賞黎維祁三品頂戴,編旗發置京師(所以北京有了一個“安南營”的地名)。
1790年,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慶壽活動從承德避暑山莊開始,除了清朝的滿漢文武百官及蒙古王公之外,作為大清藩屬的各個外國使團,也都紛紛趕到承德參加這一次盛會。
其中最受重視的自然是由國王阮光平親自帶領的安南使團。這個安南使團在表文裡對乾隆帝大加奉承,許下“自臣及子孫世守南服,存天朝之藩屏”的承諾。1790年七月十六日,“阮光平”又做了一件令乾隆極其開心的事體:脫去“束髮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的漢家衣冠,換上清朝服飾,在熱河覲見了大清皇帝,乾隆為此寫下《安南國王阮光平乞遵從天朝衣冠,嘉允其請,並詩賜之》。倒是一起前來覲見的北韓使團,眼看“阮家新著滿洲衣”,極其不以為然。阮光平的覲見,挽回了清廷因軍事失敗所丟失的政治顏面。乾隆皇帝將“阮惠因有此過而畏罪求降”解釋成“不戰而成功”,如同“不戰而屈人”一樣偉大,所以才能“不勞一旅以定海邦,是皆昊運旋轉”,不是“人力所謀”,而是“天也”。
就這樣,“降安南”以清軍在軍事上雖然失利卻在政治上“找回了場子”,掙得顏面,被寫進入了乾隆朝的“十全武功”之中。
-
9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安南不是清朝時期的稱呼,清朝統治安南後改稱越南,越南是清朝皇帝賜的名稱,意為百越之南,因為中法戰爭失敗,清朝失去了越南,越南被法國殖民,由於法國的維希政府是希特勒的同盟,二戰後被英美剝奪了越南的殖民統治,美國把越南的統治權和臺灣的統治權歸還了中國,蔣介石政府派兵接管越南後貪汙腐敗盛行,亂髮鈔票,盤剝百姓,使越南人民十分痛恨,法國戴高樂流亡政府認為自己才是能夠代表法國的合法政府,所以波茨坦公告不應該懲罰法國,要求恢復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並強行登入越南這時羅斯福已經去世杜魯門上臺,對越南局勢杜魯門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法國軍隊和越南人民聯合把蔣介石打出了越南,越南是儒家漢文化圈,越南在清朝時期使用漢字,法國統治越南後把漢字書寫全部改成西洋字母書寫
-
10 # 衛傑1398
在5000年世界歷史上,每一個國家都有其統治半徑。若是超出了這個半徑,不是不能統治,而是統治成本大大高於統治收益。
比如說漢唐元時代,由於山川阻隔,中國對大西南的統治力較差,即使諸葛亮七擒孟獲也必須依靠本地人來治理。明末時候大西南發現了大量礦產(攀枝花鐵、箇舊錫、大餘鎢......),而且該礦產資源技術上能夠開發,擁有了價值和收益,大西南才真正有了中央政府直管的必要,有了大量中原人口遷入的事實,經濟也開始真正發展。清朝全盛時期的"安南",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蠻荒之地。
再比如冷戰時期的蘇美,也是有統治半徑的,美的統計半徑在歐洲部分是中東歐,蘇的統治半徑在歐洲部分也是中東歐,如果雙方都想擴張各自半徑,不是不能擴張,而是擴張的成本太高,投入可能遠遠不及收益。
回覆列表
18世紀的時候,越南全境分為南北兩部分。南方由阮主統治,北方由鄭主挾持後黎朝皇帝作為傀儡統治但北方後黎朝陷入內亂,鄭主復辟;隨後阮有整驅逐鄭主專權用事。阮惠遣武文任再次北伐,攻佔了昇龍,另立宗室,黎維監國。而武文任圖謀割據昇龍稱雄,阮惠再次出兵前往昇龍,將武文任誘殺。阮惠留將領吳文楚留守昇龍,自己則返回根據地富春。
黎昭統帝攜家眷出奔高平。皇太后阮氏玉素等人在高平都統阮輝宿的保護下,經高平逃入清朝廣西太平府下屬的龍州境內,後被安置在南寧。阮氏遣阮輝宿、黎侗、黃益曉、阮廷灌、阮國練、阮廷枚六人向清朝的兩廣總督孫士毅、巡撫孫永清告急。而黎昭統帝前往山南、皇弟黎維䄂前往宣光、興化一帶糾集各路遺臣反抗西山軍。
孫士毅向乾隆帝上表奏稱此事,建議乾隆帝發兵討伐安南,扶昭統帝重登皇位。而孫永清則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當時後黎朝勢力弱小西山朝強大,後黎朝必然會被西山朝滅亡,建議按兵不動。乾隆帝與內閣大學士和珅商量之後,決定出兵安南。
1788年,孫士毅奉旨,調兩廣、雲貴之兵出征安南。孫士毅與提督許世亨率兩廣兵一萬出鎮南關(今中越邊境友誼關),鎮守諒山的西山將潘啟德投降;阮文豔逃往京北(今北寧省),與京北留守阮文和併力守城。孫士毅遂以八千人直搗昇龍,以二千人駐守諒山為聲援。
田州知府岑宜棟率軍進入高平。雲南提督烏大經率部八千人取道開化府的馬白關(今雲南文山市馬關),渡過賭咒河(今中越邊境的盤龍河),進入宣化鎮。雲貴總督富綱駐守都龍(在馬白關之南),負責監督糧餉的運輸。同時移檄安南各路,勸各地西山軍投降。
10月,孫士毅、許世亨由諒山分路進軍昇龍,廣西總兵尚維升、副將慶成率廣西兵,廣東總兵張朝龍、李化龍率廣東兵進軍。後黎朝遺臣紛紛響應,宣稱清軍數十萬來嚇唬西山軍。沿途的西山軍不知虛實,驚恐之下紛紛大敗潰散。唯獨三江一帶的西山軍由阮文和率領,據險頑抗。
十一月十三日,尚維升、慶成率廣西兵千餘人來到壽昌江(今北江,在北江省境內)北岸。西山軍退往南岸。浮橋斷,皆超筏直上。恰好當時是霧天,西山軍無法分辨敵我,自相殘殺;尚維昇趁機渡壽昌江,大破西山軍。與此同時,張朝龍也率廣東兵破西山軍於柱石。
得知清軍入侵之後,鎮守昇龍的西山朝大司馬吳文楚非常驚恐,遣文官阮衙、陳伯覽、武輝瑨等人前往孫士毅營中求和,請求立" >黎維為監國,以為緩兵之計,等待富春阮惠的援軍。孫士毅拒絕了這個請求。吳文楚召集眾將商議,最終接受了吳時任的主張,決定儲存西山軍的實力,焚燬並拋棄了昇龍城,退往三疊山(位於寧平省和清化省交界處),水陸相通,據險以守。同時召集山南、山西、京北各地的西山軍保衛昇龍。潘文璘對此持異議,因此獨自率領一千人來到市球江(即今越南北部梂江)抵抗。
十五日,清軍兵至市球江。市球江江面寬廣而且南岸地勢高於北岸,西山軍據守南岸,向對岸的清軍開炮,致使清軍無法渡江。孫士毅派遣二千人奇兵繞過山的背面偷襲西山軍;另一方面令人建造浮橋以欺騙西山軍。西山軍中計,十七日清軍的奇兵繞到西山軍陣地的背後,從山丘上衝下,向西山軍發起猛攻。西山軍大敗潰散。
十九日,清軍到達富良江(即今紅河)。富良江乃是通往昇龍的門戶,西山軍已事先將沿岸的樹木全部砍掉,並將江面上的船全部聚集到了南岸。孫士毅見西山軍軍容不整,因此乘夜奪取了三十餘艘小船,將二千餘名士兵分批渡江,並立即對西山軍軍營發動夜襲。西山軍不能辨識來襲清軍的數量,大敗潰散。
孫士毅率清軍兵不血刃地佔領了昇龍,但昇龍已經成為一片廢墟。黎昭統帝得知清軍到來,前往昇龍謁見孫士毅。孫士毅奉乾隆帝的旨意,冊封昭統帝為安南國王。但孫士毅自恃有恩於昭統帝,十分輕視他。昭統帝每天都要到孫士毅的營中參謁。有一次孫士毅並沒有接見他,而是派遣傳令兵簡單地宣佈沒有事務,要黎昭統帝回去休息。後黎朝遺臣們對此憤憤不平,但又無可奈何。
孫士毅奏表戰功,並請求繼續進軍攻打阮惠的根據地富春。先鋒的清軍將領張朝龍、李化龍都是勇將,曾在對緬甸、金川、臺灣的作戰中英勇立功,故而所率的廣東兵行軍甚為迅速。而云南烏大經的部隊尚未到達昇龍,因此乾隆帝十分高興,封孫士毅為一等謀勇公、許世亨為一等子,各將士也都有賞。
但對於孫士毅進軍的請求,乾隆帝認為安南地區久經戰火,殘破空虛;後黎朝皇帝已經有好幾代沒有實權了,其氣數已盡。而且清軍長途跋涉十分勞苦,如今已經將昭統帝扶上皇位,沒有出征的必要,因此下令孫士毅班師回朝。
孫士毅貪功,沒有立即班師回朝,而是率部在昇龍逗留享樂。他和所率的清軍在昇龍度過了春節,計劃在正月初六南下進攻富春。
與此同時,阮惠得知了清軍入侵的訊息,率師北上。由於清朝是以扶黎昭統帝歸國登位為名義的,西山朝諸將紛紛請求正出師之名,於是阮惠於十一月十五日登基即位,改年號為光中,率水陸之軍齊進。二十九日,阮惠的軍隊駐紮於乂安一帶,研究了清軍的作戰計劃。乂安是阮惠的祖籍地,西山軍於此地進行充分的整頓,並招募了大量農民入伍,選拔了十萬餘人、大象數百匹,並舉行了大閱兵。
阮惠將西山軍每三個人分為一組,每組配備一個網兜,行軍的時候,一個人躺在網兜裡讓兩個人抬著走,就這樣三個人互相輪流,向昇龍方向行進。西山軍士氣高昂,趁清軍準備歡度春節之機,在除夕夜(即西曆1789年1月25日夜)越過澗水(今寧平省與河南省交界的澗渡口)。後黎朝的山南鎮守黃馮義毫無防備,大潰。西山軍逮捕並殺害了所有清軍的斥侯,因此清軍無人知曉。
清軍從昇龍城外至上福河洄一帶設定了不少屯堡,堡外埋下震地雷,防衛工事堅固。阮惠在正月初三夜(西曆1月28日夜)突然將清軍的河洄營(位於今河內市常信縣)圍得水洩不通,以軍用喇叭大聲勸降。清軍大駭,全部投降,軍資器械盡數被西山軍繳獲。阮惠又於初五日的黎明包圍了玉洄壘(位於今河內市青池縣)。
壘上的清軍向下不斷開炮,阮惠下令西山軍用溼稻草包紮的大木板抵擋清軍的槍炮,自己身先士卒,驅象兵攻破了堡壘。攻入玉洄壘後,阮惠命西山軍將木板放在地上,用短刀向清軍亂砍。西山軍乘勝連破文典等諸營,清軍大潰,四散奔逃,卻又觸發了震地雷死傷甚眾。西山軍乘勝連破文典等諸營。殘餘的清軍奔至墨塘(今屬河內市青池縣),陷入沼澤地中,遭到西山軍都督保部的圍攻,全軍覆沒。
阮惠包圍並攻克了昇龍城西南方的要塞姜上營(位於今河內市棟多郡),駐守姜上營的田州知府岑宜棟退往螺山(今河內市青蛙山),自縊而死。西山軍都督龍(可能是阮增龍)部率先攻入昇龍城。阮惠隨後率西山軍大部隊入城。根據《大南列傳前編·偽西列傳》的記載,阮惠的戰袍被火藥薰成了焦黑色。
黎昭統帝得知清軍兵敗後,帶領家小先自逃入鎮南關。烏大經所率的雲貴兵當時剛剛攻佔山西,聽見炮聲,也在嚮導黎文通指引下的率軍逃歸境內。孫士毅與諸將在昇龍城內飲酒作樂慶祝新年,毫無防備。得知西山軍已攻入昇龍城內,驚慌失措,僅僅率領少數的騎兵倉惶向北逃跑。清軍的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尚維昇斷後,皆陣亡。到了富良江邊,為了防止西山軍的追擊,孫士毅下令切斷了浮橋。無數清軍爭相渡河,官兵伕役萬餘人溺死於河中,富良江之水為之不流。
孫士毅一行走了七天七夜方才到達鎮南關,其隨身印信全部遺失,被西山軍繳獲。在得知孫士毅逃歸之後,安南境內的清軍也全部退回境內。後黎朝遺臣們得知皇帝的逃跑和清軍的撤退後,也紛紛逃往清朝境內。皇弟黎維祗欲逃鎮南關,為西山軍所阻止,遂在諒山起兵反抗,兵敗被擒殺。至此清越戰爭以西山朝的勝利而結束。
乾隆帝得知孫士毅戰敗後大怒,下令褫奪了之前給予孫士毅一等謀勇公的封號。同時命令福康安代替其職準備繼續討伐安南。福康安得知西山朝強大,欲停止干戈。而阮惠雖然在這場戰爭中大勝,但他對清朝亦有所顧慮。西山朝當時又與暹羅交惡,阮惠害怕遭到清朝與暹羅兩大強鄰的夾擊,於是賄賂福康安,請求其上表建議停止出征。另一方面阮惠則以阮光平的名字向清朝請求冊封。
不久阮惠派遣部將範公治假冒自己前往京師謁見乾隆帝。乾隆帝大喜,當即封阮惠為安南國王。而後黎朝的君主黎昭統帝,乾隆帝稱他先後兩次失去了皇位,說明後黎朝已經被上天唾棄,因此拒絕再支援黎昭統帝,並將昭統帝及其宗室、遺臣遷到京師軟禁。
清朝將清越戰爭視為乾隆帝的一大功績,將此列為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一。清朝人認為乾隆帝以興亡繼絕為名,攻入安南的都城昇龍,將黎昭統帝重新扶上皇位,將此認為是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