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yetas

    這問題有點意思。不請自來啦。

    據我瞭解有那麼三個方向:

    1、人之初性本善。

    儒家的大部分人是這麼認為的。最有影響力的是孔子。最有影響了的資料是《三字經》

    2、人之初性本惡。

    另一小部分儒家弟子這樣認為。代表人物是荀子。後來就沒人這麼說了。外來宗教裡,天主教也認為是。主要觀點是“原罪理論”或是“贖罪理論”。

    3、人皆有佛性,無奈雜染各不相同。

    這個觀點是到近代了才出現的。早期佛教經文裡沒有明說。這句話出自《印光法師文鈔》(時間有點久,具體在哪一章節想不起來了)。

    我個人認為,人之初無所謂善惡。是善是惡都是後天影響的。湊個“4”吧,人之初如混沌,善惡未知。(*^ワ^*)

  • 2 # LuciferYu

    1.人性本善

    2人性本惡

    3人性本無,善惡在於後天教育,參見小學課文《弈秋》的創作背景。

  • 3 # 東方國學

    1、 性善說,性善說是中華文化中性說的主流,由孟子開其端,《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後經過子思、宋明理學而發揚光大。

    2、 性惡說,由荀子首倡,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也就是說他將人的慾望看作人性,如果慾望不加節制的話,就會出現破壞人倫、爭奪之亂象。

    3、 性三品說。由漢儒董仲舒首倡,他從現實中人的不同存在狀態出發,把人性區分為所謂"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所謂“聖人之性”,是天生的“過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後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無“善質”的,生來就“惡”的,教化無用,只能採用刑罰的手段來處置他們。而“中民之性”,也就是萬民之性,是“有善質而未能善”,必須透過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歸結來說,性善論保證了人為善的可能性,性惡提供了教化的前提和條件。但是性善論之所以佔據主流的人性論地位,是因為它在保證人之善性基質的基礎上,講明瞭惡是後天習染的緣故,這樣,為善的資質和教化的條件雙雙具備,性善論也就獨霸一方了。

  • 4 # 輪椅胡楊

    一,人之初,性本善。

    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三,不以小善而不為,不以小惡而為之。

    四,積善而昌,積惡而喪。

    五,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 5 # 未來訊記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題主稍微搜尋一下就會有很多的答案,這裡我就不多闡述了,我只想針對何為中華文化做一些個人的理解:

    中華文化發源於長江,黃河流域,後經過發展壯大由部落到城鎮,再到邦國以及最後朝代的更迭,隨著版圖的擴大,人口規模越來越多,各種外來文化的融合與不斷的創新,形成了古代中國博大的文化,而我個人認為從新中國的建立開始到一路飛速的發展再到今天,我們一路丟一路撿,除了民間百姓家所遺留的傳統外,多數文化不是被高高捧起,就是被放進博覽館,這其實也不外乎現代化過程就是文明質變更迭的過程,所以我個人認為不管大家承不承認古代就是的文化多數已經不會再走近我們的生活,但是那些對人性的思索卻是我們走向未來時可以參考的標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能控制晚上不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