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970英姐

    在心裡把父母和自己的位置互換一下,想一下如果你是父母,孩子跟你說話態度惡劣你會做何感想,我想是無盡的傷心吧,你將來也會為人父母的。試著用良好的態度跟父母交流,一個好的習慣21天就會養成,用在這裡我想同樣適用。在父母還能陪伴自己的時候,善待自己的父母吧,一個孝順父母的人會受到他人尊敬,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差的。

  • 2 # 南村群童701

    我見過太多這種情形。千言萬語,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父母輕了。你或問什麼輕了?份量。這個份量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父母的財富多寡;二是父母的認知的高低。目前,焦慮是青年人的主要表現。社會的飛速發展,讓很多青年人的學習、工作、掙錢、養家壓力增大。隨時都處在皮毛火起的狀態。如果父母沒有財富或智慧方面的支援,我們的親兒子和親閨女是一定會嫌棄我們的。

  • 3 # 熱愛生活愛運動

    我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其實每次和父母發生不耐煩後,我心裡都很愧疚的,他們雖然文化不高、經濟水平也有限,但在養育我方面真的給予我最大的保障,這一點我應該知足。小時候的我,頑皮又愛生病,媽媽經常抱著我走幾里地去診所給我看病,有一年,我拉痢疾,拉到最後渾身一點力氣沒有,連哭聲也變成蚊子般的嗡嗡聲,媽媽急得茶飯不思,整日守在我身邊、看護我,後來看我越來越嚴重,就央求鄰居帶我們到縣城裡的醫院看病,因為我爸當時在給他打工。起先他不願意去,說這不關他的事,他只能借給媽媽一些錢,算作預支的工資,後來媽媽連求帶罵,總算讓他點頭了幫我們,於是我的小命才保住了。

    我的成長經歷過太多這樣的坎坷,而每一次都離不開他們的呵護與陪伴。以前沒踏入社會,不瞭解人間的疾苦,總覺得父母太嘮叨,心裡煩,現在漸漸長大了,開始明白他們的不易,有時間的話,我總想多陪在他們的身邊,聽他們講講當年的故事、聊聊心事,他們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重要。

  • 4 # CMEFRDH

    孝順的人不會這樣,我見過我父親的幾個兄弟姐妹對待自己的父母那是輕言細語,在那貧窮的年代有一點點好食物都要先給父母吃,我父親不管多苦多累,隔三差五都要去陪爺爺奶奶聊天。我爺爺奶奶目不識丁,我奶奶是小腳女人,什麼都不懂,但心很善。

  • 5 # 吳芸琦

    說教式的父母跟子女講話,確實會讓子女不耐煩,這是父母的能力問題,作為子女應該予以諒解。

    經常跟父母開開玩笑,或者講點社會上的趣事,這樣或多或少會改變父母講話時態度,家庭氛圍是創造出來的,父母們由於文化或習慣難以改變,但我們年輕人應該不會這麼的僵化吧!

    改變先從自己開始,學會溝通和交流也是一門學問,不僅在家庭成員之間需要,社會上更加的需要,不會溝通和交流極容易成為人生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 6 # 粵粉記錄者

    大凡對最親的人都是普遍問題,在和父母溝通之前 靜下心來 心念三遍 南無 (吸氣)阿彌(吐氣)託佛。再同父母溝通 就相當於做了深呼吸 心情就立馬平靜下來了。這個方法我感覺到效果真的不錯願與朋友們一起共勉。

  • 7 # 天道若龍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首先是找到原因。主要是兩代人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不一樣造成的。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時代的老人,形成的與"短缺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與生長在市場經濟為主的你們,會有許多不一樣。你不能用你的想法去強行統一老人的思想認識。不要去爭辨對錯。

    其次是確立以順為孝的標準。所謂的孝順老人,就是以順為標準去達到盡孝的目的。即在保證經濟條件下,在精神生活中堅持順從當先,並且堅持不懈的貫徹落實到底。這就是把孝心變成了耐心。

    最後是把愛意變成耐性。古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老人的古怪敏感的性格,常常使兒女不知所措。有耐心能應付一時一事。要把耐心轉換為耐性,才能長久孝敬下去。為了內心的安寧,要耐著性子磨礪自己,這本身也是一場修行。心態正常的老人,不會提過份的要求。對於確實過份的要求,採取拖丶哄的方法,老人健忘,過段時間自己就忘了。

    就像春種必須堅持精耕細作,天天在地裡轉悠。沒有耐性是不成的,這是一樣的道理。

  • 8 # 老農李作民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是普遍現象。我們鄉下有個"隔輩親"的說法,就是說爺爺和孫子有說不完的話,和兒子又沒啥話可說。怎麼能改變呢?我看也沒有必要刻意去改變,爹給兒還是最親的、同樣兒也總是會給爹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人臉色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