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E1是否值得選擇?
電動以及混動汽車比亞迪幾乎是同類型首選,在E1沒有上市之前這樣評價並不算吹噓,但E1受到退補的衝擊造成價效比嚴重縮水。
調整之後續航300公里線補貼從4.5萬降低到1.8萬,前後2.7萬的差價按照鎳鈷錳酸鋰電池的成本預測價格約等於21kwh的容量;去補後E1使用的電池組容量為32.2kwh,成本預計提升至5萬元左右,這是補貼對電池的影響。
假設補貼沒有調整的話E1應該能做450~500km的超長續航,或者價格降低到4萬級起步,不過去補是事實、車企也不可能負盈利造車。僅電池成本已經接近5萬元,車輛的製造成本即使比亞迪有E33111平臺也不可能控制在萬元以內,所以5.99萬起售的低配真有可能是虧損的,不過比亞迪倒是一向不生產低配車。
剩下的中高配車指導價為6.59-7.99萬,是否有價效比簡單看一看配置吧。
安全配置全系僅有ABS EBD和前排兩枚氣囊,輔助配置只有頂配才有倒車影像和雷達,座椅全系織物材質、旋轉中控屏也僅高配才有,LED大燈用在7萬以上的中高配、全系手動空調,配置水平非常糟糕,不過還是成本限制。
續航里程為305公里、真實用車會有一定比例縮水……車身尺寸3465*1618*1500、軸距2340mm,與燃油版相同還是哪臺微型五座代步車。在同價位的電動汽車裡僅論車而言E1沒有價效比,不過E1仍然提供了電池的終身質保很有殺傷力,如果是選擇家用的第二或第三臺車可以考慮E1,至少能保證用車成本不會高。
但換位思考個人不會考慮這臺A0級EV,沒有牌照限制的話同價位選擇一臺燃油動力的SUV或轎車用車體驗會更好,即獲得了更大的空間也不用為續航里程憂慮。
曾經用這樣一句話評價比亞迪的PHEV:不管發動機用內燃機還是電動機,哪怕是燒屁的機器只要能讓動力足夠強就是實力和價效比。
同樣話評價這臺小EV:不管是用內燃機還是電動機,即使是燒水的機器A0級還是A0級、配置低就是配置低,電驅不是提升價格的理由、NVH不能體驗的全部,F0-E1只適合在入門級、除非做軟頂或硬頂兩門,對不對呢?
比亞迪E1是否值得選擇?
電動以及混動汽車比亞迪幾乎是同類型首選,在E1沒有上市之前這樣評價並不算吹噓,但E1受到退補的衝擊造成價效比嚴重縮水。
調整之後續航300公里線補貼從4.5萬降低到1.8萬,前後2.7萬的差價按照鎳鈷錳酸鋰電池的成本預測價格約等於21kwh的容量;去補後E1使用的電池組容量為32.2kwh,成本預計提升至5萬元左右,這是補貼對電池的影響。
假設補貼沒有調整的話E1應該能做450~500km的超長續航,或者價格降低到4萬級起步,不過去補是事實、車企也不可能負盈利造車。僅電池成本已經接近5萬元,車輛的製造成本即使比亞迪有E33111平臺也不可能控制在萬元以內,所以5.99萬起售的低配真有可能是虧損的,不過比亞迪倒是一向不生產低配車。
剩下的中高配車指導價為6.59-7.99萬,是否有價效比簡單看一看配置吧。
安全配置全系僅有ABS EBD和前排兩枚氣囊,輔助配置只有頂配才有倒車影像和雷達,座椅全系織物材質、旋轉中控屏也僅高配才有,LED大燈用在7萬以上的中高配、全系手動空調,配置水平非常糟糕,不過還是成本限制。
續航里程為305公里、真實用車會有一定比例縮水……車身尺寸3465*1618*1500、軸距2340mm,與燃油版相同還是哪臺微型五座代步車。在同價位的電動汽車裡僅論車而言E1沒有價效比,不過E1仍然提供了電池的終身質保很有殺傷力,如果是選擇家用的第二或第三臺車可以考慮E1,至少能保證用車成本不會高。
但換位思考個人不會考慮這臺A0級EV,沒有牌照限制的話同價位選擇一臺燃油動力的SUV或轎車用車體驗會更好,即獲得了更大的空間也不用為續航里程憂慮。
曾經用這樣一句話評價比亞迪的PHEV:不管發動機用內燃機還是電動機,哪怕是燒屁的機器只要能讓動力足夠強就是實力和價效比。
同樣話評價這臺小EV:不管是用內燃機還是電動機,即使是燒水的機器A0級還是A0級、配置低就是配置低,電驅不是提升價格的理由、NVH不能體驗的全部,F0-E1只適合在入門級、除非做軟頂或硬頂兩門,對不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