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凡一上來就蓋全唐者,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水平太次,不配論詩?

20

詩歌

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春江花月夜是鑑定一個人詩歌欣賞水平的試金石嗎?

    前言

    肯定不是。

    瞭解了春江花月夜真正出名並得到詩評家認可的艱辛道路,就知道為什麼說肯定不是了。

    一、 被埋沒的明珠?

    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在很長的時間內,還沒有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出名: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張若虛的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並非因為古人覺得這首詩好,而是因為被郭茂倩的 《樂府詩集》所收錄。

    郭茂倩也沒有說這首詩有多麼好,僅僅因為這首詩是一首樂府詩而已。而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中,收錄了好幾位人的《春江花月夜》,如楊廣、諸葛穎、張子容、溫庭筠。

    從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到郭茂倩(1041年-1099年),大約300年的時間,幾乎沒有人提起這首詩。

    唐宋人不懂得詩歌鑑賞嗎?

    二、明朝人

    張若虛去世了700年,終於又有人想到他了。

    明朝的高棅(1350-1423)在《唐詩品彙》中收錄過此詩。但是並沒有什麼影響。又過去了100年, 從李攀龍的《古今詩刪》開始,這首詩開始被人注意。 隨後 胡應麟在《詩藪》中也提到了這首詩,這是第一次在詩話中出現。

    從郭茂倩(1041年-1099年),到南宋,到元,到明朝初期,又是三百多年的時間裡。難道也沒有人懂詩嗎?為什麼沒有人推崇這首詩呢?

    從明朝李攀龍開始,後人們開始重視這首詩了。

    三、孤篇壓全唐?

    至今也沒有人說清楚,到底是誰第一個說這首詩孤篇壓全唐的。

    在聞一多的《宮體詩的自贖》中,聞一多非常欣賞這首詩,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至於那一百年間樑、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

    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宮體詩的自贖》

    在聞一多的影響下,這首詩漸漸被推上了神壇,甚至出現了搞不清始作俑者的“孤篇壓全唐”這句話。

    晚清時,有一位學者叫做王闓運,他在《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中提到: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這段話中的“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以及聞一多的“頂峰”說,可能是孤篇壓全唐的由來。

    結束語

    程千帆先生有這樣一句話:

    在文壇上,作家的窮通及作品的顯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這種作用,有的甚至具有決定性”。

    這首詩好與不好我們不去評判。但是從這首詩成名的道路來看,用這首詩來作為詩歌欣賞水平的試金石,可能把文學史上最輝煌時期的詩家都過濾掉了。

    對於現代人來說,看看一個人是不是懂詩,可以找一首生僻一點的詩來考察。像春江花月夜這種鑑賞文章滿天飛的詩歌,人云亦云的太多,起不到試金石的作用。相信一個根本不會作詩的人,也能講得頭頭是道。

  • 2 # 一墨雲水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自古就有孤篇壓全唐之說。詩歌用詞優美意境空明,想象豐富,主體曠達。一幅寧靜幽遠的春江月夜圖栩栩如生地緩緩展現。而且作者借月夜春江的深情遼闊發出了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學叩問。

    但是,如果說它是詩歌鑑賞水平的試金石,我倒不太認同。從古老的《詩經》開始,到如今的現代詩,無數詩人詩歌在各個朝代都像星星寶石一般閃耀在文化的天空。沒有哪一位或者說哪一首詩能代表整個中華文化代表整個詩歌歷史,也就無所謂鑑賞詩歌的試金石一說了。

    從詩經裡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開啟了中華文字美到極致的詩歌之旅,到現代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每首詩都有它的獨特的美感,只有博採眾家之長,才能將其發揚光大。

  • 3 # 趙日金141

    看江花月夜,古詩詞,古人稱之陽春白雪。文化水平低的人,當然不欣賞,欣賞的是,古人稱之的下里巴人。

    春江花月夜,譜成歌曲,著名女歌唱家彭麗媛演唱。譜成戲曲,梅派傳人李勝素演唱。如Teana之音。

  • 4 # 魚生文化雜談

    要依我說,春江花月夜恰恰可以作為鑑定一個人不太懂詩的標準。

    許多人喜歡偷懶,一聽了前人的某種評價,覺得甚是方便,從此就用起來,於是什麼“孤篇壓全唐”的話就隨時出口,順理成章,好像這樣就離詩不遠了。

    但其實,這恰恰是鑑別附和者的一個方便法門。你要讓他具體說好在哪裡,恐怕面紅耳赤,要跟你急眼了。為什麼,因為只是道聽途說罷了。這樣的評價好用,有參與感。

    而真的愛詩的人,是不會理會和他人的參與感的,他更注重自己內在的體會。哪怕許多東西由於深刻而無法說出口,他也不會去用那種方便,用別人的語言搪塞一下。因為這毫無趣味。

    所以我說,《春江花月夜》是個試金石,但試出來的恰恰是假貨。一個人對於一個領域有沒有深究,其實很好判斷,就看他有沒有生成自我的語言,而不是滿篇引號,拿前人給自己壯聲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婚為什麼不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