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光,同其塵。這兩句出自《道德經》第四篇,實在是具有無上妙義,我們切不可淺淺看過,對這兩句話可以有很多種解釋,調和其光芒,混同於塵俗,這就是直接的依照文字表義來解的,我們甚至可以理解成這是一種求同存異的狀態。對於古聖經典,我們只有自己真正的到了古聖的那種境界,才會真的明白其真義,否則還都是臆測,在我們不能達到古聖境界之前,我們最要緊的學習態度就是要冷靜,既不要高推聖境,也不要凡情奪聖智。我們先說說和其光,說到這個光,我們都應該有所體會的,室內是放置一盞燈,燈光都會直接照遍整個房間,當我們多增加幾盞燈時,每盞燈的光不會互相有所妨礙,而是很自然的融合一處繼續遍照整個房間,這種情形就是和其光的最典型狀態。我們把這種狀態用到自身的修行和作為上,會發現,這是一種極致的和諧,各自發揮著自己的正能量,不會妨礙別人的行為,不同的燈在名相上有所不同,然而匯同一處的光卻是沒有了任何的分別,這個和光狀態,用來對本源自性進行描述是最恰當不過了。那進而講到同其塵,修行人懂得和其光的道理,那就是明白了眾生自性一如的真實意思,所謂眾生同體就是我們這個本源自性沒有分別,所以真正的修行也不用非得躲著世俗塵境,就在這個俗世中與人和環境真正的和光,身體混跡於塵境,但是又不被這個環境和他人的觀念所染著,就像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樣就是真正的和其光同其塵的精妙境界了,這也是老子清靜無為的真實含義
和其光,同其塵。這兩句出自《道德經》第四篇,實在是具有無上妙義,我們切不可淺淺看過,對這兩句話可以有很多種解釋,調和其光芒,混同於塵俗,這就是直接的依照文字表義來解的,我們甚至可以理解成這是一種求同存異的狀態。對於古聖經典,我們只有自己真正的到了古聖的那種境界,才會真的明白其真義,否則還都是臆測,在我們不能達到古聖境界之前,我們最要緊的學習態度就是要冷靜,既不要高推聖境,也不要凡情奪聖智。我們先說說和其光,說到這個光,我們都應該有所體會的,室內是放置一盞燈,燈光都會直接照遍整個房間,當我們多增加幾盞燈時,每盞燈的光不會互相有所妨礙,而是很自然的融合一處繼續遍照整個房間,這種情形就是和其光的最典型狀態。我們把這種狀態用到自身的修行和作為上,會發現,這是一種極致的和諧,各自發揮著自己的正能量,不會妨礙別人的行為,不同的燈在名相上有所不同,然而匯同一處的光卻是沒有了任何的分別,這個和光狀態,用來對本源自性進行描述是最恰當不過了。那進而講到同其塵,修行人懂得和其光的道理,那就是明白了眾生自性一如的真實意思,所謂眾生同體就是我們這個本源自性沒有分別,所以真正的修行也不用非得躲著世俗塵境,就在這個俗世中與人和環境真正的和光,身體混跡於塵境,但是又不被這個環境和他人的觀念所染著,就像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樣就是真正的和其光同其塵的精妙境界了,這也是老子清靜無為的真實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