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中教

    要想知道戰國四大名將,為什麼沒有吳起,那麼首先要問問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起翦頗牧,用兵最精”這句話,不知道大家可曾聽說過這句話,這句話是出自周興嗣寫的《千字文》,戰國四大名將的出處也應該出自於此。既然找到了來源,那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寫《千字文》的背景,首先是作者周興嗣。周興嗣(469-537),字思纂,祖籍陳郡項人。世居江南姑孰(今安徽當塗)[1]。南朝大臣,史學家。博學,善於屬文。梁武帝繼位,拜安成王國侍郎。

    當時,梁武帝為教育子輩,令殷鐵石在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不重複的一千個字,供皇子們學書用。但由於字字孤立,互不聯屬,不好記憶,他就召周興嗣囑道:“卿有才思,為我韻之。”於是周興嗣就用著不重複的一千個字寫了這篇《千字文》,全文以儒學理論為綱、穿插諸多常識,用四字韻語寫出,很適於兒童誦讀,後來就成了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九州禹跡,百郡秦並。嶽宗泰岱,禪主雲亭。

    雁門紫塞,雞田赤誠。昆池碣石,鉅野洞庭。

    我們可以看到周興嗣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純屬為了押韻才寫到了“起翦頗牧,用軍最精”這一句,因為一千個字不能重複,所以作者主要考慮的是押韻,而文章的意思能說的過去就行,至於是否有嚴謹的考證,也就不在作者的考慮之內了。

  • 2 # 軒轅星璽

    為什麼戰國四大名將沒有武器,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戰國四大名將都有誰,分別是趙國的廉頗,李牧,秦國的王瑾和白起,秦國的王姐此人忠厚堅毅,善於用兵,列陣能力非常強,是一名非常不錯的帥才,此人性格相當堅決,戰鬥力也非常強,並且心足夠的狠,也是一名非常不錯的統帥,此二人一攻一守,確實是秦國的宮古之城,另外趙國的兩個將軍分別是李牧和廉頗,廉頗此人確實能力不凡,但通過相關的史料可以看出此人攻擊能力不足守城有餘,而李牧此人大多數是與少數民族作戰,能力雖然不錯,但也僅僅是個帥而已,至於5起一是年代的問題,他本身就處於春秋末期,所以呢,很多時候將他定義為是春秋末期的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此人的能力要遠遠的超過所謂的戰國四大將被稱為亞聖,他無論是在政治,軍事還是其他方面所創造的成就,都不是四大將所能夠比擬的,中國歷史上第1位將軍事進行了謀略化的統帥是孫武,而將孫武的謀略化戰術進行了發揚光大的,都是5起,兵聖是孫武亞聖是無情,其實這裡也不能說吳起就比孫武弱,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先後順序,無題此人,似乎沒有任何弱點,一說他有的弱點是什麼呢?可能還是在於,命運對他不公吧,他所輔佐的三個帝王在他的幫助下全部都實現了中心,只可惜,這些有為之君活的時間都不夠長,無論是無論是幫助魯國打敗齊國還是,在衛國創造威武方陣,打得秦國不敢西進,以及在楚國進行了無期改革,歸根結底,沒有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和戰國四大將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國四大將在他的面前只能算是小孩而已。

  • 3 # 農民更瘋狂

    我們知道,從周平王東遷後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止的這一段時間,被稱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前770——前221),根據主流觀點,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公元前476年。

    而吳起,衛中國人(前440年-前381年),戰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通曉兵家、儒家、法家思想。前後輔佐過魯穆公、魏文侯和楚悼王,作出了很大貢獻,理應屬於戰國時代的名將,著有《吳子兵法》一書傳世,其位列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被追尊為廣宗伯,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一,吳起的成就:

    1,輔助魯穆公,大敗齊軍;

    2,魏文侯問大臣吳起為人怎麼樣。有人說:吳起為人貪婪好色,但要是說到帶兵打仗,就連司馬穰苴都不是他的對手。於是魏文侯讓吳起為主將,攻打秦國,奪得了五座城池。

    3,建立魏武卒,大破秦軍,一時周邊強國都不敢進犯魏國;

    4,田文死後,吳起與新任國相公叔不睦,擔心受到迫害,於是逃離了魏國投靠楚國,在楚國被升為令尹,推行變法,經過吳起變法後的楚國國力強大,向南攻打百越,將楚國疆域擴充套件到洞庭湖、蒼梧郡一帶。聯合趙國大敗魏國;

    5,著有《吳子兵法》一書流傳。

    既然吳起如此了得,功勳卓著,那為什麼戰國名將沒有他的名字?

    老農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讓吳起沒有被評為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二,私德有損

    1,殺妻:齊國軍隊攻打魯國,但因吳起妻子是齊中國人,魯王不敢重用他。但吳起想要成就自己的名聲,殺妻向魯王表明心志。終於被魯王認可,任為主將,打敗齊軍;

    2,吳起年輕時無所作為,遭到很多人笑話,吳起殺死了三十多個笑話他的人後逃出衛國;

    3,吳起曾侍奉儒家曾子,跟曾子學習。在他的母親去世後卻沒有回家奔喪,曾子看不起違背儒家行為準則的行為,與他斷絕了師生關係。

    三,與儒家思想相悖,但儒家後來勢大,必然貶低吳起

    1,離開儒家,再學兵家。

    2,儒家與兵家對立。

    3,殺妻。

    4,母親過世不回家守孝盡孝。

    古代中國從來都是以人品看人,而不能辯證的對一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所以,即使吳起功高蓋世,也抵不住後世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對他功勞抹黑的評述。

    探祕歷史事件,點評歷史人物,更多精彩與您分享!

  • 4 # 清心論史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不絕二百餘年,在這期間名將輩出,後世的人挑選出其中四位佼佼者,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挑出來了四個人,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打個比方,廉頗是否能與王翦、白起、李牧並列,一直都是惹人爭議的話題。而戰國時期不亞於這四人的吳起、孫臏、田單、樂毅,都沒能上榜。

    然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春秋時期何時算是結束,戰國時期何時算是開始”,是一個極具爭議點的話題。

    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是: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分界點,大概是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那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周朝的禮制徹底崩塌,周天子承認卿大夫可以通過權勢奪取自己國君的君位,這代表周天子再也無法保護他祖先分封的諸侯了,周王室威信掃地,從此天下諸侯都敢明目張膽地擺脫禮制的束縛,再也不服天子的管制,戰國時期由此開始。

    然而三家分晉發生在公元前403年,田氏代齊發生在公元前386年,這中間的17年到底該算在那個時期之內呢……

    吳起的活躍時期,大部分都在這17年之內,所以他到底算是春秋時期的歷史人物,還是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很多人都搞不太清除。他的定位就很模糊,你只能說:“吳起是活躍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的名將。”

    這是吳起不能上榜戰國四大名將的原因之一。

    四大名將有水分

    如果你把四支戰鬥力和人數都相同的軍隊,分別交給白起、廉頗、李牧、王翦四人,讓他們互相攻擊分出個勝負。結果可能就是白起、李牧、王翦四人打得不分勝負,廉頗只能帶著軍隊在一旁瑟瑟發抖。

    是人是鬼都在秀,只有廉頗在捱揍,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是“有水分”的。

    (前面也說過,吳起、孫臏、田單、樂毅這四個人,是不輸戰國四大名將中的某些人的。)

    如果你對戰國時期的歷史有所瞭解,你就應該知道,戰國四大名將都是戰國最末期的人物,這也太巧了吧……

    戰國末期,白起帶著強大的秦軍鞭笞天下,當是之時,天下唯獨有廉頗能與之匹敵;過了13年(白起自刎到李牧擊破匈奴),趙將李牧率軍斬匈奴十萬人,後又兩次擊潰秦軍,在歷史上曇花一現;過了不久(王翦攻趙,趙王聽讒言殺李牧),秦將王翦幫助秦國一統天下。

    這個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不就是“戰國末期四大名將”嗎?為何戰國初期、中期的名將,沒有一個能入選呢?

    這樣看來,戰國四大名將的評選似乎有些粗糙,這就像現代人評定什麼“古代十大名將”一樣,僅供參考,看個樂呵就好。

    這麼說的話,與孫武起名的兵家代表人物吳起竟不能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也不足為奇了。

  • 5 # 正史漫談

    因為吳起不是名將,人家是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怎麼可能被拉低到“名將”的水準?

    專業的將領群體,於戰國中後期、在部分國家湧現

    在春秋時代以及戰國前期,各國的“文武”是沒有嚴格區分開來的。

    那時各國領軍出征,統帥要麼是貴族,要麼是卿大夫,並沒有專職的武將這個說法。舉幾個例子:

    魏文侯時期,魏、秦兩國圍繞河西地區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起初魏軍的統帥主要由太子魏擊(即後來的魏武侯)及其他貴族擔當,後期才變成了吳起;

    我們都知道李悝實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魏國的改革,是戰國首個法家變革,也為後來吳起變法、商鞅變法提供了藍本。但他也兼任打仗的任務,《韓非子》中提到,他在擔任上地郡守時,想方設法教當地軍民練習射箭;其後更是率領這支善射的軍隊,大敗秦軍:

    李悝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負。”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及與秦人戰,大敗之,以人之善戰射也。

    而根據《資質通鑑》的記錄,在白起之前,擔任秦軍統帥的先後有:秦獻公、公孫鞅(商鞅)、張儀、甘茂、樗裡子、司馬錯、魏冉等等,這些人的身份都很多元,既處理內政/外交,也可以領軍作戰;

    楚軍則向來由景、屈等貴族帶領;燕國名將樂毅,本身也是主管國政的“亞卿”;趙國名相藺相如也曾帶兵;齊國則長期固守五都制、貫徹軍政合一,軍隊的指揮者一直是五大城邑的大夫。

    到了戰國中後期,專業的將領率先在秦、趙這兩大軍事強國出現,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均非出自宗室貴族。當然,魏國也出現了龐涓這樣的名將,其他國家在這方面就不太突出,畢竟如果老打敗仗的話,不大可能被史書記錄在案。

    文、武分離,既是應對高強度戰事的客觀需要,也是為了避免臣子文武兼任導致權力過大的現象,所以可被視為加強君主集權的一種方式。

    吳起因軍事出名,但他同樣精於政治

    吳起的軍事才能太過耀眼,以至於掩蓋了他的政治才能

    吳起、孫臏並稱“孫吳”,但筆者認為,吳起在軍事方面的建樹比孫臏要高許多:

    他率領魏軍奪下河西之地,將秦軍壓制回關中;

    在他鎮守西河郡期間,一手打造了魏武卒,曾帥數萬魏軍硬生生大敗50萬秦軍,逼得秦國躲在關中難以往東邁開一步;

    他編寫了《吳子兵法》,強調按才能分工、加強各軍種協同,對後世軍事思想造成了巨大影響。

    但他在政治方面同樣出色。在成名前,他曾經拜儒學大家曾子為師,後來因不奔母喪被趕出師門;在魏國擔任西河郡守的同時,他還拜在孔子門生卜子夏門下。與他同在一個師門的,還有李悝、魏文侯...

    那麼,在魏國期間,吳起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呢?他在跟田文爭功時,曾親口總結如下:

    “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也就是打仗,這一點比較符合本職工作;

    “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整治百官,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涵蓋了政治、經濟、民生等業務;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他擔任西河郡守多年,經營這一戰略要地,威名遠播,使秦國戰戰兢兢,韓、趙俯首帖耳。

    正是由於以上底氣,他才積極與田文爭奪魏相的職位。

    而在被魏相公叔痤排擠逃往楚國後,“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擔任了楚相(令尹)的吳起,大刀闊斧推行他的改革:

    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遊說之言從橫者。

    他甚至提出了一項極為超前的建議:各大貴族歷經三代以後,其名下的土地收歸國有(《韓非子》中的記載)。這一思路,是要從經濟命脈上將貴族分封制徹底剷除,因此也招致了既得利益階層的極大反彈;以至於在楚悼王死後,吳起立即被這些貴族殺害。

    而直到漢武帝時,由於“推恩令”的頒行,貴族們的封地才首次得以清除。吳起有多麼了不起,由此可見一斑。

    因此,吳起從來都不屬於“名將”的範疇;除了他之外,當時許多戰功赫赫的統帥,都未被歸入名將之列。這就跟後世的項羽一個概念:人家是君主、霸王,怎麼可能降低規格被列入“名將”?

  • 6 # 龍的傳人和接班人

    吳起為什麼沒被選上,那很簡單。這四個人都在時間是戰國末期,屬於同時代人物,而吳起就相對早了一些。

    筆者觀點這四位名將的評選雖然有點瑕疵,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首先,王翦是何許人也?我想不用說了,六十萬大軍滅楚國,燕、趙也相繼被他所滅,可以說,秦始皇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來的。

    白起,六國都被他打遍了,幾乎就製造了一個戰爭神話,完全以軍功立足於秦朝諸多名將之中。而長平一戰,更是為日後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廉頗被選上了,而樓主似乎對此人物有所偏袒,所以不用說明了。

    最後一個,李牧。這個人論名氣是不計前面幾人的,但論戰術、軍事才能,多半還在幾人之上。

    為什麼這麼說?

    秦軍兩次伐趙,均都無功而返,王翦更是被李牧殺出了趙國,二十萬人損兵折將。此時在當時可謂是震驚 六國,那時秦國國力已明顯遠超六國,同意也似乎只是時間的事,但李牧的這一戰績,對六中國人心無疑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還有就是,當初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整整四十萬壯丁。國力大損。而此時的北方塞外邊關,蠻夷族人為何不趁火打劫?原因就在於李牧的鎮守!使得二十多年來,匈奴人沒敢踏進一步。

  • 7 # 南宮外史

    吳起,一般都把他看作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人物。

    關於戰國時期,有兩種分法:一種是司馬遷記敘六國的分法,選取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開始記敘六國史事;

    另一種是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時,把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分封韓魏趙為諸侯,作為戰國時期開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

    戰國四將的稱謂,來自於南樑周興嗣(?--公元521年)的《千字文》: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白起生卒年為:?-公元前257年。

    王翦生卒年為:生卒年不詳,基本與白起同時。

    廉頗生卒年為:生卒年不詳,基本與白起同時。

    李牧生卒年為:?-公元前229年。

    從《千字文》選取的四將,都是戰國末期秦滅六國時期的將領。而吳起生卒年為: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比上述四將要早將近200年。

    戰國初期的吳起、孫臏、樂毅、田單等將領的軍事才能不一定比末期四將差。但《千字文》是古代學生的識字課本,注重押韻、對仗、不重字即可,而非歷史教科書。所以在總結歷史將領的才幹、軍功等方面不具有權威性。

    這樣,起翦頗牧,就成了戰國四將。

    三、戰國四大名將,並非意味著戰國最傑出的四位將領,而只是秦滅六國時期的名將。

    吳起還著有《吳起兵法》一部,可算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知識的軍事天才;還是有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是與孫武齊名的軍事大家,受到歷代好評,並被列為"武廟十哲"。

    但只因《千字文》的影響和侷限,反而戰國四將中無名。

  • 8 # 潘多拉效應

    孫臏,吳起都是戰國初期的人,同時都著有兵法留傳,更多的被認為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而四大名將卻很難被稱之為軍事家的。

  • 9 # 使用者8563907151856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在秦統一六國戰爭中湧現的將軍,分別為秦將白起、王剪,趙將廉頗、李牧。而吳起,屬戰國初期,魏國、楚國對外征戰的名將。這是一。

    第二,吳起著有吳起兵法,主持了魏國武卒軍事改革和楚國政治改革,是軍事家理論家政治家改革家,四家合一的人物,與姜太公孫子並列。而起剪頗牧戰國四將,只是軍事家一項,與吳起不在一個級別。

  • 10 # 水一白聊歷史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不過是《千字文》裡面一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衍生出來的,選取的也不過是戰國後期的四位將軍,至於說戰國早期的吳起、孫臏,雖然戰績赫赫,卻都沒能入作者的法眼。

    還有一個問題是,這戰國四大名將也只屬於兩個國家,即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像燕國名將樂毅,戰績上絕對是大牛,但也沒能入選。

    吳起為啥不入選,咱們可以這麼看,也許作者覺得吳起層次更高,不但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入選四大名將有點降維打擊了;或者作者眼裡只有六國抗擊強秦,而忽略了其他國家之間的戰鬥,像吳起不過是欺負了一個還沒強大起來的秦國,不算什麼本事吧。

    總而言之,這不過是一個主觀觀點,也沒必要太上綱上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