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慧之火

    作者吳承恩

    《西遊記》作者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出版署名華陽洞天主人。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深刻描繪了社會現實,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主要論述唐僧孫悟等司徒四眾經歷十四年,滿八十一劫難。一路跋山涉水,斬妖伏魔,磨難重重。不僅充滿了人身危險,還對取經成員的內心世界進行考核。中途雖有退轉之心,但沒有過不去的坎。辛得師徒同心協力,終上大雷音其求得真經。

    融合了佛、道、儒三家

    《西遊記》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掉書袋似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

    棄小我,成大業

    取經究竟是什麼樣的事業?為什麼值得這師徒四人外加龍馬不辭萬死地以畢生的精力為之奮鬥?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取經不以“小我”的脫苦(小乘教義)為宗旨,而是以“大我”的“普渡眾生”(大乘教義)為宗旨的事業。提倡只有“眾生”脫苦,“小我”(孫悟空、唐僧等個人)才得以脫苦成佛。

    取經的緣由:唐太宗入冥

    魏徵斬龍、唐太宗入冥:這兩個情節是因果關係。“斬龍”是為了引出“入冥”;“入冥”是要讓唐太宗在陰司看到自己的“罪孽”:唐太宗需要“度鬼”。暗示了一個政治要求:清明政治——“度人”。“如來說法”反映上界的如來預見到了度眾生的需要;“魏徵斬龍”、“唐太宗入冥”反映了下界的唐王又有“度鬼”、“度人”的急切需求。於是取經事業,也就應運而生。

    除惡:是基本課題

    “除惡”,是西行取經的基本課題,孫悟空以降魔除惡為其主要屬性。他嫉惡如仇,除妖務盡。而《西遊記》中的除惡,又都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妖魔邪惡,有的是自然界困難與險阻的化身,更多的是人類社會惡勢力的再現,是社會現實的反映,許多還是明代社會的折光。“除惡”與“利民”是因果關係。“除惡”為了“利民”,是前提;“利民”是“除惡”的目的,是取經宗旨的體現——“普渡眾生”。

    成功:需要經歷重重考驗好事多磨

    《西遊記》在事業成功、個人成佛的兩美境地結束全文。人物歷盡艱辛,到了西天,取了真經,他們自己也都成了正果:唐僧成為南無旃檀功德佛,孫悟空成為南無鬥戰勝佛,八戒成為南無淨壇使者菩薩,沙僧成為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白馬成為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西遊記》所揭示的一個人生哲理,簡單說來就是如此:畢生為“眾生”的事業奮鬥,完成這樣的事業,個人也就達到了“至善”的精神境界,他就永垂不朽——成佛了

  • 2 # 清風輕步水雲間

    《西遊記》的中心思想,其實閻肅老師已經寫出來了: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因為《西遊記》中取經的艱難險阻,靠著堅定的信念去克服,靠著堅強的不辭勞苦去完成。

  • 3 # 精彩指南

    一定是成長

    歷經那麼多苦難能不成長嗎?

    師傅是理想主義

    別看師傅文弱,沒什麼真本事,但信念堅定的很。不論是艱難險阻還是妖魔鬼怪,都不可能動搖其心。唯獨女兒國時,傾一國之富,也沒有憾動師傅的理想。

    不愧是師傅,雖是凡人,從不畏懼,堪稱理想主義者的楷模

    大師兄是現實主義

    大師兄本事大,性情直爽,脾氣暴躁易衝動。雖然後期有所改善,卻也是本性難移。

    大師傅愛恨分明,敢做敢當,雖然如來曾虐他五百年,卻也為了自己修為,不計前嫌願為如來效力,終於修成正果,封為鬥戰勝佛。

    二師兄是務實主義

    二師兄曾任天蓬元帥,本事與領導能力自不能低估。

    卻把自己藏的很深,以一副好吃懶做的形象示人。

    雖然喜歡偷懶,卻能討得師傅喜歡。二師兄在生活中還是討喜的,圈了多少粉,去問問身邊的小夥伴吧.....

    一路走來,卻依然是個大胖子,多會保養自己,凡是吃虧的買賣,二師兄是不會幹的!

    三師兄是忘我主義

    常常忽略三師兄的存在,大部分時間裡,三師兄就像個僕人,很少說話,也很少主動出手。

    這並不能說明三師兄沒本事,畢竟也曾是玉帝的紅人。也許是不懈於與這個團隊為伍吧!讓自己致身於外是最好的。

    白龍馬且算是犧牲主義吧!

    明明是龍,卻偏偏當馬,就此身份的轉變也是極難接受的。但小白龍做到了,是不是很偉大?

    犧牲是有價值的,八部天龍的稱號,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得到的。

    個人拙見,我喜歡師傅的定力。

  • 4 # 酒罪清池

    西遊記的故事得倒著說。取經歸來,唐僧被封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封鬥戰勝佛,八戒被封淨壇使者,沙僧被封金身羅漢,白龍馬被封八部天龍馬。孫悟空,唐僧兩人級別一樣,都是大職正果。但往實了說,唐僧的只是個榮譽稱號,而孫悟空則是軍事主管,相當於軍委主席。

    從他們的身世看起,唐僧前世為如來佛坐下二弟子-金蟬子,現如今只得個榮譽稱號,孫悟空,天生天養的石猴卻最終與唐僧平起平坐,甚至還是實權職位。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從取經路上說起,唐僧不管前世多麼厲害,現世也只是個肉眼凡胎的和尚,而孫悟空法力通天,取經路上,主導的當然是和尚,還有一個只會安撫情緒的河怪,一個煽風點火的豬精。

    我前段時間發過一個說說,可惜看透一切妖魔的眼,看不透這世間生存真相,這世上本不需要明白人,自以為掌握真理的,豬精、河怪、肉眼凡胎的和尚。後來想想,我說的還不太對,孫悟空真真是看透了。唐僧終究是俗人,每次念緊箍咒,不是孫悟空犯錯誤的時候,而是孫悟空讓他不高興的時候,活脫脫一個庸才,但是架不住人有背景,又對悟空有知遇之恩,於是也便忍著了,這便體現了孫悟空的睿智之處,後期看透了妖怪真身,也不說出來,因為說了沒用還不如不說,等師徒三人發現身處險境的時候,孫悟空已經找到解決事情的人和方法了,所以說,少說無用的話,哪怕你看到了,說一次兩次他不聽,就沒必要了,多做些就好。

    再說孫悟空,大鬧天宮何等威風,為何取經路上一個妖怪都打不過,孫悟空退化了嗎?並不是,五百年間,他只想明白了這一件事,個人力量再強大,但不懂得如何融入這個社會,或者說如何做一個人,終究也只能去養馬。所以他也就聰明瞭,明明自己能解決,哎,去找觀音、如來,自己能辦的事去求領導辦,示弱往往是以退為進。遇見有背景的妖怪,就去找正主,打死了誰也不好看。沒背景的,孫悟空沒輸過。

    個人能力終究只能解決一部分事情,更多的需要去通過人際交往來解決,大鬧天宮,是隻猴子,取經路上,才是真正化身為人。電視劇中玉帝沒出過手,也很懦弱,而實際上,猴子一直在凌霄寶殿外蹦躂,玉帝根本不屑出手,但又愛才,於是降下法旨讓如來收服,如果不看好這個人才,直接弄死多好。所以,再能耐的人也要學會收斂,自以為很厲害的人,其實人家並沒有把你看在眼裡,與只會蹦躂的猴子沒有區別。

    但這隻猴子卻最終成了最大贏家,人不改變,永遠沒有出路,你可能也肆意青春,但最終,還是得學會處世之道。取經路上,唐僧是領導,但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以孫悟空為主角,只因為,其他幾個,是犯了錯的神,再尋求成神之路,而孫悟空,是由猴到人再到神。

    有本事的人,可以超越自我,沒本事的人,辛辛苦苦只能官復原職甚至還不如以往,充實自己總歸是沒錯,畢竟猴子的成功不止因為他學會了做人,更因為他有本事。

    前方路途艱險,處處小心為上,若想成佛,放下桀驁不馴,若想成佛,學會生存法則

  • 5 # 璟潤法務趙豔清

    《西遊記》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古典文學名著。人人都對《西遊記》有一定的瞭解。不過絕大多數人其實並沒有閱讀過《西遊記》原著,故而對《西遊記》的思想內涵缺乏基本的瞭解。關於《西遊記》,一個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這樣一部名著大書的主題思想是什麼?這個主題思想又集中體現在一個問題上,那就是《西遊記》究竟是崇尚道教還是呢?

      《西遊記》故事的原型是僧人西遊印度,留學取經的經歷,所以很多人都認定《西遊記》講的是一個佛教的故事。但其實《西遊記》小說的核心思想其實是三教合一,而這種三教合一的思想正是道教全真教的的教義。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在魏晉時期盛行煉丹術。宋金元時期,內丹學開始出現,其以“天人合一”為指導思想,視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藥物,注重周天火候煉藥,在人體內凝練結丹。金代全真教就以內丹學而聞名,又主張”三教合一“,誦讀儒家《孝經》、道教《》和佛教《心經》。《西遊記》一書中充斥著大量的道教全真派內丹學術語,譬如“金公”、“木母”、“奼女”、“嬰兒”等,而其中更是屢次出現《心經》,體現了道教化的佛教思想。

      02 《西遊記》中的人物設定對應著道教理論

      《西遊記》中出現了大量的道教內丹術語和理論。首先是陰陽五行理論。《西遊記》主張三教合一,合一的關鍵就是人的心性,所以是全書主角。孫悟空為陽,五行屬火,對應心臟,又稱“心猿”,為陰,五行屬水,對應腎臟,陰陽和諧才能煉成“內丹”,所以《西遊記》第三十一回開篇詩詞就說“金馴木馴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

      內丹學認為人體成丹有三種基本原料,鉛、汞和硃砂,在人體中就是心火、腎水和脾氣,對應著三徒弟。為師父,“三藏”就對應著三種臟器。孫悟空代表人之心志,最忌混亂,以“空”為目的,所以法號“悟空”。豬八戒對應腎臟,腎臟藏精,司人之慾望,所以豬八戒最貪饞好色。慾望修煉要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所以法號“悟能”。沙和尚在陰陽之間打圓場,五行屬土,最為平和,所以叫沙和尚,法號“悟淨”。

      孫悟空的老師菩提祖師住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臺方寸是一個“尋”字,斜月三星是一個心字,合起來就是“尋心”。菩提祖師說孫悟空是“猢猻”。“猻”字去了偏旁可以拆為“子”和“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系也,正合嬰兒之論。在內丹學中鉛為嬰兒,汞為奼女,嬰兒奼女交媾寓意著鉛汞化合,也就是陰陽交媾,才能成丹,這又對應著孫悟空和豬八戒的關係。

      孫悟空先為齊天大聖(儒家),後是太乙散仙(),最後成鬥戰勝佛(佛家),就是三教合一的體現。古人有云“”,孫悟空代表心性,而白龍馬代表意念,心性需要駕馭意念,所以孫悟空在天庭為,取經時牽著白龍馬。而一旦他倒反御馬監,意念脫離了心性的掌控,才會有的悲劇,所以才要踏上取經之路,重新磨練心性。

      電視劇《西遊記》中車遲國鬥法的場面

      《西遊記》第44到46回講到了車遲國鬥法,其中暗含著全真教內丹理論。第44回說到孫悟空看到車遲國道士驅使和尚拉扯大車,前面有夾脊小路,兩座大關,大車一直拽不上去。孫悟空使個神通,隨意就將車子拽過。所謂“夾脊”,是人體身上的穴位,所謂“車”,其實是道教術語“河車”,在道教內丹學中指的是人體前後兩條經脈中氣的執行,而執行必須經過夾脊關。

      

      內丹學中認為河車執行時有三個階段。從尾閭關到夾脊關,需細步慎行,如羊力拉車;由夾脊關至玉枕關,需大步快行,如鹿力拉車;從玉枕關至泥丸宮,需大力猛衝,如虎力拉車。

      所謂“車遲國”,意思就是“河車遲滯”,而車遲國三精怪虎力、鹿力和羊力,正是對應著三個階段。孫悟空是心猿,先天足滿,心猿堅定,就能拉車過關,這實際上是對“三車力”理論的一種否定,表明了《西遊記》對丹道理論的反思,也可以看出來作者對於道教內丹說的熟悉。

      在車遲國鬥法之後,孫悟空對國王說:“望你把三道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這都明確反映出來《西遊記》一書的思想內涵,即三教合一,而經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又應該知道這種三教合一,是站在道教全真教內丹學思想立場上的。

  • 6 # 生存大爆炸

    先說明一句,這是我在知乎的專欄的內容:《西遊記:權力的遊戲》

    第一回 《西遊記》的“正確開啟方式”

    一、“使用說明書”:如何正確使用《西遊記》

    (一)《西遊記》和其他三大名著的區別

    小說的目的在於引起讀者的共鳴和共情。四大名著之所以能稱之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其主要的區別在於其刻畫的人物和情景的能夠投影到社會現象和現實生活中,激發讀者對當前生活和社會現狀的的深刻反思,能夠引導讀者對社會現實進行刨根結底的剖析。

    相比於《西遊記》其他三部則要精緻得多,《紅樓夢》講述貴族家族的興衰迭起;《三國演義》屬於封建帝國上層之間的權力鬥爭和軍事衝突的過程;《水滸傳》則是農民起義的歷史瞬間。《紅樓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是從一個側面、一個部分、一個單元的視角來反映社會的現實,並不是全盤的描寫、整體的概括,綜合的描述。

    享受小說就是找到代入感,具體點就是如果我是小說中的人物該怎麼辦?比如在《紅樓夢》中我是寶玉則一定要明白僅靠聯姻不足以支撐整個家族在皇權體系當中的地位,沒有足夠的外部行政資源的注入,家族的衰敗是遲早的事,如投身仕途考取功名,身居內閣首輔未必家族衰敗至此;《水滸傳》我是宋江,從戰略角度上講,一定不會在招安之後而征討方臘,而是以征討為名與方臘攜手,進可用朝廷擴勢,退可固守山林,以獲取穩定戰略利益,而不是所謂一味的愚昧忠君;在《三國演義》我是後蜀時期的諸葛亮面對曹魏虎視眈眈和孫吳明槍暗箭,更應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而不是連年北伐征戰,要知道戰略力量上的差距,絕非投機性的一戰一勝所能代替,國運不能是用來賭,而是要穩紮穩打的推進才能成一統。但是在《西遊記》中筆者縱使夢迴千百次,也逃脫不出三界的束縛,也算不出悟空一生更好的結局,就如同那顆頑石註定要被命運控制成棋子那樣的無奈,合上書本留下全是無奈與悵惘。

    (二)《西遊記》的正確開啟方式

    當前有很多對西遊記的解讀,有的是從文化哲學以及歷史沿革變遷的角度來進行考證,有的引用其他文學作品或者各家經典對人物進行分析,還有的根據細枝末節的證據進行推演。這些雖然能夠使讀者詳細瞭解相關的背景材料,但是也容易陷入偏執而過度解讀,扭曲了《西遊記》這部小說的核心,偏離主要傳達的核心思想。

    無論怎樣解讀《西遊記》,筆者認為都不能脫離其核心主題即利益交換,具體點說就是儒釋道無論合作與鬥爭都是就是圍繞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做蛋糕(合作),二是如何分蛋糕(鬥爭)。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表面的、虛假的、無用的,只有時刻把握這個核心要義,才能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才能不被細枝末節所絆倒,才能不被“浮雲”而“遮望眼”,能夠使讀者對中國社會執行結構和方式有一個整體的深刻的理解,才是作者吳承恩所要傳達的目標。

    故《西遊記》是以神魔小說的形式,講述了一個上帝視角下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執行圖,《西遊記》當中佛不是佛,道不是道,魔不是魔,而是披著佛道魔名字的社會利益集團,講述的是不同社會利益集團之間利益交換的過程。具體來說,其有兩層外衣和一個核心:表面上看,第一層外衣就建講述的是唐僧四人求取真經的故事;而第二層外衣則講的西遊記世界當中儒釋道之間的利益合作與衝突;最終核心則是影射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和對外剝削壓迫人民的現實,只不過儒佛道、凡人和妖魔分別對應的是中國古代各階級、各階層。而我們現在重讀《西遊記》並不是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審視中國封建社會的陰暗面和殘酷性,而是著眼於更深刻認識的當代中國特色的社會執行機制,更深層次理解中國式生產方式和人際交往背後的文化動機,更明確中國發展道路和西方世界必不能重合並軌的未來圖景。從這個角度講,86版電視劇版《西遊記》雖是一部永遠無法超越的經典,但也只是豐富刻畫了西遊記最淺表易懂的內容,並未涉及到最核心的部分,其僅反映了《西遊記》這部汪洋大海的冰山一角罷了。

    要想讀懂《西遊記》首先要明確一個文化概念: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世俗主義社會,自上古堯舜禹時代至今未曾改變。中國社會的宗教是服務於廣大人民生產生活的,宗教存在的意義在於服務於生活,而並非是整個人類活動的邏輯起點。信仰三皇五帝等上古先賢是因為授人火種,教人識百草,導人狩獵耕種;叩首佛祖的目的在於保佑平安如願、豐產豐收;上香三清為的驅魔辟邪、長命百歲。無論形式如何,其目的都在於祈盼更舒適的生活,更有希望的生活,更有目標的生活。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位君主只將宗教只是維持社會穩定的緩衝器,不指望在生死存亡之際能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上以更好生活為交換條件的宗教信仰本身並不能稱之為信仰,因此中國的儒釋道頂多算是文化範疇,距離西方中世紀以上帝為所有社會活動的中心式的宗教差的太遠,起始的原點和最後的終點都是不合格的,這也是中國式“宗教”和西方的宗教的本質區別。

    這樣就中國古代社會區別於整個歐洲中世紀社會,在歐洲中世紀當中邏輯的起點是宗教,宗教的起點是信仰上帝,而上帝則是一切活動的中心。在歐洲不存在為什麼信仰上帝的問題,只存在信仰上帝是為了什麼的問題,上帝是整個歐洲中世紀的全部生活的邏輯起點。這種狀況直到爆發了黑死病之後,整個歐洲才有所覺醒:黑死病在歐洲的全面爆發導致人民存在疑問,即我如此虔誠的信仰上帝,為什麼上帝還要如此懲罰我,甚至神職人員也一樣痛苦的死去,我信仰不能保護我那我信仰它的意義在於什麼。黑死病的流行直接動搖了羅馬教會的信仰基礎,進一步的配合文化力量和經濟力量的撕裂,從而產生了文藝復興活動,而繼而誕生了工業革命。相比於中國歷史而言,自始至終不存在宗教的束縛,而恰恰相反是中國本身的世俗主義的生活,中國傳統農業的生活形成的文化,特別是封閉的制度化儒家體系的束縛阻止了中國類似文藝復興或者工業化革命的開展。

    二、《西遊記》“售後保障卡”:溫故而知新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更何況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生階段看《西遊記》都可以找到不同的樂趣。筆者接觸《西遊記》就是上小學的時候從86版電視劇西遊記而起,粗略的知道了西天取經的劫難災數,但是對具體西遊記講的什麼其實並不太清楚,就喜歡看孫悟空和別的妖怪打架,覺得戰鬥才是《西遊記》正確的開啟方式,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武力的方式來解決,不服就打,打到你服為止。長大之後再看西遊記,戰鬥反倒是最不重要的,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的無奈與艱辛,看到的更多的是背後利益交換的格局與使命,孫悟空乃至說師徒四人都是西遊世界當中漂流不定的一葉扁舟,隨大局變化而隨波逐流。

    有時候我們懷念86版西遊記並不是看他的拍攝技術多精湛,情節有多跌宕,而是想念那個恍如隔世、記憶斑駁的年代,懷念那個時候純真樸實的笑容,思念再也找不回的世間溫暖。小時候覺得女兒國是最好過的一關,長大後才知道女兒國的“紅粉骷髏”是最難的一次;長大以前總覺得孫悟空是破舊立新頂大的英雄,現在才知道也逃不過天地人寰的框架約束;長大以前總覺得自己未來的目標就是新的悟空,現在才明白半隱的二郎真君才是真嚮往;長大以前總覺得佛祖道祖是明主能君,現在才明白其實神仙也是凡人,貪嗔痴一樣不少。常言道“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而《西遊記》則是適合全年齡段欣賞,並且常讀常新的精神伴侶,真正看到其間的海納百川、包羅永珍的黑洞屬性才能掌握最後的精髓。

    借用卡爾薩根的一句話作為結語吧:

    “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存在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所有的獵人與強盜、英雄與懦夫、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國王與農夫、年輕的情侶、母親與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德高望重的教師、腐敗的政客、超級明星、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住在這裡:一粒懸浮在Sunny中的微塵......”

  • 7 # 愛恩

    每個人總結的中心思想都不太一樣。

    我認為的中心思想是:一個普通的和尚,帶著他的貪嗔痴去取經。

    八戒就代表了貪,表示一個人對人和物的喜歡。

    豬八戒很喜歡美女,美食。

    他是不太殺戮的,他的整個狀態是一種喜愛的狀態。

    遇到要吃他的妖精,只要長得漂亮,他也樂呵呵地跟人走。

    這個傢伙,用我們最通俗的語言講,就是一個舔狗啊。

    這個傢伙一天到晚就不爽,他的整個狀態就是不喜歡,煩躁。

    人,妖精,神仙,只要看不順眼,馬上就要動武。

    沙和尚代表了痴,沙和尚諧音→傻和尚,他的整個狀態就是傻。

    傻的人話就少,所以,他能說的就是師傅被抓走,二師兄被抓走。

    但是他們三個中間誰傷人最多?不聲不響的沙和尚害人最多。

    他一出場,脖子上就掛著骷髏骨,6個取經人的骷髏骨,這傢伙每天是吃人的。

    這種人是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很難區分善惡,甚至都不知道吃人不好。

    貪嗔痴有害性排名:貪<嗔<痴

    所以呢,我們在生活中間,

    適當控制貪念,

    避免憤怒,

    一定不能做傻瓜。

  • 8 # 真君解歷史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西遊記》這本書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它是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這本書主要描寫了唐僧與三個徒弟去西天取經的故事。

      雖然作者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批判並諷刺了封建社會的腐敗,可他並沒有真正推翻這樣的統治。如西遊記第八十八回,作者把玉華國描寫得國泰民安,玉華王“重愛黎民”,由此可見,作者正是十分嚮往這種國泰民安的生活,想要一個好君主來統治天下。而對於那些昏庸無能的壞君主,作者則是想要他們改邪歸正,或是讓好君主來統治。總之,作者並沒有想徹底改變這個社會。

      《西遊記》這本書中歌頌並讚揚了孫悟空這個具有反抗精神的神話英雄,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十分大膽的人,有著強烈的鬥爭精神,他大鬧天宮,闖地府,代表了作者發出了反抗封建社會及其思想的思想。孫悟空還是個極具正義感十分樂觀的人,在取經路上,無論是法力多麼強大的妖精他都不怕,迎難而上勇於鬥爭,即使在“陰陽兩氣瓶”中幾乎丟失性命,可他還是想方設法逃了出來。作者就是用這樣的一個人物來表示他想反抗邪惡勢力的思想,並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孫悟空那種積極樂觀、勇敢、機靈聰明的人物性格。但從另一方面看,孫悟空還是被困在了封建社會之中,雖然孫悟空敢於鬧天宮,可因為如來、玉帝法力強大,孫悟空被壓在了五指山下,後來,他為了能出來,便同意和唐僧去西天取經,於是就臣服在了天宮之下,作者便用這樣的一個例子揭露了這種社會現實。

      吳承恩所寫的《西遊記》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揭露並諷刺了一些社會現象,但由於他自身的侷限性,便不能擺脫封建思想的禁錮,但還有一部分是值得我們學習探討的。

  • 9 # 不亦樂乎

    許多人都有個誤區,就是認為《西遊記》是一部諷刺小說,尤其是諷刺封建帝王的小說,實際上這是個錯誤的觀點!

    印象中《西遊記》截選故事出現在小學課本,後來在初中名著節選中也介紹過這部作品,而當年許多老師給學生灌疏的觀點大概就是: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讚揚了孫悟空的反抗精神!

    實際上這個觀點主要是由新中國成立後提出,一場京劇的《安天會》向《鬧天宮》的變革使得《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形象也發生了改變。《鬧天宮》的孫悟空是我們所讚揚的,在當時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孫悟空這種反抗精神。

    而實際上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西遊記》都是為封建帝王服務的著作,也因此即使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提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這部小說依然不是禁書【上海師大李時人教授的 《中國古代禁燬小說大全》,這本書收錄了中國曆代(下限止於1911年)所有的禁書(共收錄92本)其中並沒有《西遊寫》;而著名出版人李夢生的《中國禁燬小說百話》收錄了一百多本禁燬小說,已是如今最全的禁書目錄,其中也沒有《西遊記》】,因為那時候的孫悟空被作者以妖的形象在描寫,而最終的結局是他被降伏並改邪歸正。

    為什麼《西遊記》不是禁書呢?因為它的核心和許多古典名著一樣,是服務於封建王朝的,它的思想是忠於帝王。

    《西遊記》所體現的是“三教合一”的思想,其中又以“皇權為尊”。儘管書中寫了道祖老君地位多麼高貴、佛祖如來法力多麼高強,但他們都是玉帝的臣子,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忠於皇權。

    作者在孫悟空大鬧天宮時一直都是對他抨擊的,並以“妖猴”等來貶低他,所以那段情節作者的目的並非是讚揚他的反抗,而是為後來他被三教感化做下鋪墊。自孫悟空加入取經隊伍後隨著磨練,他的心境也漸漸發生了變化,而作者對他的改變從不吝嗇讚揚之筆。也因此“取經”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修心”的過程,而孫悟空正是被稱為“心猿”。

    《西遊記》遵從的是“三教合一”,在書中對於取經大業無論是天庭還是佛道都是極力支援的,也因此取經途中師徒四人叫天天應,叫地地靈,而取經途中惡人凡是詆譭一教,其它教派也會對他做出懲罰。

    但在三教中作者始終又保持著皇權為尊的態度。也因此在平頂山面對峨眉山(道)、須彌山(佛)和泰山(儒、皇權)三座大山,孫悟空最終被像徵皇權的泰山所壓倒。而被封建思想感化的孫悟空也一直捍衛著封建禮儀教條,比如孫悟空疾言厲色地批評和妖怪生活了十三年的百花羞公主;比如朱紫國王妃被金毛吼抓走後為了證明她的清白孫悟空特地找來神仙為她作證;再比如他得知鳳仙郡郡守推倒了拜祭玉帝的貢品後也對他大為不滿……

    對於這些維護帝王的細節原著中其實還有許多表現。也就是說《西遊記》本身就是一部古典小說,有著古代文人一向的忠君思想。

    綜上所述,《西遊記》的核心是就是“三教合一,皇權為尊”。

  • 10 # 是璽子哥哥呀

    一、《西遊記》的中心思想是:

    《西遊記》以豐富瑰奇的想象描寫了師徒四眾在迢遙的西方途上和窮山惡水冒險鬥爭的歷程,並將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形象化為妖魔鬼怪所設定的八十一難,以動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動地表現了無情的山川的險阻,並以降妖服怪歌讚了取經人排除艱難的戰鬥精神,表達了人戰勝自然的豪情壯志,同時也宣揚了懲惡揚善的主題。

    二、《西遊記》簡介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遊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鉅著。

    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提出《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學者吳玉搢,吳玉搢在《山陽志遺》中介紹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吳承恩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四十五(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 11 # 今古雜壇

    《西遊記》的主要內容是:

    《西遊記》以豐富瑰奇的想象描寫了師徒四眾在迢遙的西方途上和窮山惡水冒險鬥爭的歷程,並將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形象化為妖魔鬼怪所設定的八十一難,以動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動地表現了無情的山川的險阻,並以降妖服怪歌讚了取經人排除艱難的戰鬥精神,表達了人戰勝自然的豪情壯志,同時也宣揚了懲惡揚善的主題。

    在這無數充滿鬥爭的幻想情節中,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困難的樂觀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

    《西遊記》產生於十六世紀的中國明朝嘉靖公元 1522 —1566)時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居士 ,《西遊記》是吳承恩中年時期寫成初稿,後來經過潤飾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積累下來並在民間流傳的有關唐僧取經的文學作品和故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並且把原來的以唐僧取經為主的故事,改為孫悟空為主的戰天鬥地史。

    看到《西遊記》這本書後,卻有很多問題冒了出來:西遊記?是不是向西旅遊?是誰去旅遊?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為什麼這本書會被稱為四大名著,到底有什麼魅力?我翻看第一頁,頓時整個腦袋被吸進了書裡,腦子裡就像放電影一樣,連時間都忘記了。

    故事從石頭裡蹦出的的一隻猴子開始,他從須菩提祖師那裡練成了仙道,從東海龍王那裡搶來了金箍棒,因做了最低最小的官 -- 弼馬溫,所以大鬧天宮。玉皇大帝沒辦法,只好讓他管蟠桃園。不小心惹了大禍,卻逃不出如來佛祖的手心,被壓在五行山下幾百年。直到有一天,唐僧去西天取經,而孫悟空缽依佛門,保護取經人。之後取經路上又遇到了豬八戒和沙僧,三人一同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各種驚險,各種精彩,最後功德圓滿成正果。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悟空被封為鬥戰勝佛 ;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沙僧被封為金身羅漢;白龍被封為八部天龍。

    我覺得孫悟空是全書中最光輝的形象,“大鬧天宮”突出他熱愛自由,勇於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經”表現他見惡必除,除惡必盡的精神,經過五行山下的鎮壓,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個專為人間除怪、魔的英雄了,在許多困難下頑強不屈,堅韌不拔。

    讀了這本書後,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之一了,因為不但有引人入勝的文字語言,精彩的情節,西天取經的堅持不懈的精神也讓人為之振奮。真經對我們來講就是成果,就是我們用心血換來的成功。

  • 12 # 與天爭鋒

    《西遊記》的中心我把他歸為兩個字:反抗(僅表個人)

    為什麼呢?我來說說我對西遊記的理解。

    首先,孫悟空桀驁不馴,吳承恩在一開始就把他的性格特點表現了出來。不服天命,闖入地府修改生死譜。大鬧天宮,把天庭攪的天翻地覆,要奪玉帝老兒的位置。取經路上筆鋒一轉,從反面入手,寫不服唐僧管教,屢次離他而去,勇於發聲,只要唐僧觀點是錯的他就堅決否定,而不是阿諛奉承。

    其實聯絡寫作背景,吳承恩本就是來抨擊舊的封建社會,揭露舊社會的醜惡,《西遊記》本就是來呼籲人們反抗封建社會,反抗封建統治者。

    在《西遊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舊社會的象徵,孫悟空代表的是反抗者,是平民百姓,無背景無依靠。唐僧代表剝削階級,自己沒本事在取經路上就靠徒弟三人出力。豬八戒代表那些只會阿諛奉承的官僚,本事不大但討唐僧喜歡,背後說人壞話,偷懶,動不動就瓜分財產。沙僧代表最底層那些不反抗的老實人,出力不討好。天庭和靈山代表的是封建統治階級,整個西遊從孫悟空降生就在如來、玉帝的掌控之中。只是為了傳播佛教思想就整出來九九八十一難,安排他人命運,高高在上,未免太讓人唏噓。

    而在這諷刺與抨擊背後呼籲的就是反抗,呼籲封建社會的人們起來反抗,而不是一味的被壓榨,被剝削。

    並非否定他人觀點,只從個人理解著手,只從這一角度出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你最嚮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