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瑤姑姑
-
2 # 雙魚寶貝童裝
鵬鵬在幼兒園玩得很開心,只是從來不自己吃飯,老師喂就吃一口,不喂就不吃;喂的時候不拒絕,不喂也不著急。老師為此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跟鵬鵬說:“我們倆一起吃飯,你吃一口我吃一口。”這些辦法偶爾才會發揮一次作用,多數時候,鵬鵬還是頑固地要老師餵飯。父母說,鵬鵬在家裡一直都是餵飯的。
提起鵬鵬不吃飯的情況,班級裡的老師七嘴八舌說開了。原來,鵬鵬不但吃飯不主動,上廁所、做遊戲都不主動。別的孩子是自己想上廁所就去;鵬鵬則是告訴老師之後等著,老師不帶他不去。
再比如,自由選擇活動區遊戲時,3歲多的鵬鵬幾乎從沒有自己選擇過,每到了這個時間,他茫然地呆在一處,最後老師帶著進入某個區角。
這樣聽起來,鵬鵬不僅是吃飯沒慾望,連玩都沒慾望。
他為什麼不吃飯這個問題,和他為什麼不自己選擇遊戲、不主動上廁所其實是一個問題: 鵬鵬缺乏主動意識。
在家裡,鵬鵬一切都是大人在張羅。大人安排著做這個玩那個。鵬鵬很少按照自己的內心節奏安排自己的事情。時間長了,鵬鵬就變成了被人牽引著向前的孩子。
孩子的節奏和成人不同。成人已經習慣按照流水一樣的時間順序安排事情。而孩子卻經常晃晃悠悠,突然在某個點停留然後深入下去。
教育中成人的處境可以用進退兩難來形容。一方面,成人要引導孩子成長,要有主導性,就是所謂的“進”。成人要按時間順序安排事情,這是為孩子建立時間觀念的方法,使孩子不至於陷入混亂。
一方面,成人又要適時地跟隨孩子,就是所謂的“退”。成人要退到一個恰當的位置,給孩子保留一些時空自由,沒有這種自由,孩子就無法學會自主。
在我看來,退比進更重要,也更難做到。
孩子一天的生活被成人安排滿了,幾點吃飯幾點上廁所,間隔多久要喝水,不管孩子正在做什麼,成人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安排孩子。甚至孩子玩什麼遊戲都是大人說了算,自己能按照內心節奏做事情的時間很少,總是被成人牽引著幹這個做那個,時間長了就找不到自己做事情的節奏了。
這樣養育方式的家長往往還會幫孩子做太多事。甚至孩子看一眼水杯馬上就有家人把水遞過來,孩子連提要求的慾望都沒有。
偶爾這樣的行為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如果變成常態就會帶來問題了。
一些孩子會產生強烈反彈:我偏不聽你的!事事跟成人做對,以強調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所謂逆反,不過是想強調我是個有能力的人,你要看到!
而溫和的孩子就會變得找不到自己內心的節奏,事事等著別人拿主意。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1、孩子遇到困難時,稍微等下再幫忙。
2、每天至少給孩子留一段自主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孩子自己決定做事情的順序。比如什麼時候喝水什麼時候玩什麼。
3、每週安排一些沒有明確目的性和時間限制的活動,這樣孩子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做那些我們這些大人看起來很無聊的事情。
4、偶爾地打破一下一日流程也沒什麼。
5、孩子能負責的事情,孩子自己做主。
有一招讓家長自然而然做到這些:自己活得精彩點。自己精彩了,自然沒那麼多精力操心孩子的事情,這不會讓孩子失去管教,相反,他們可能更獨立更自主。
這些都解決了,鵬鵬自己會拿起勺子。
-
3 # 棋棋成長記
1、您要給寶寶準備自已的餐具,並在餐桌邊給寶寶設立一個固定的位置,高矮要適合寶寶看到家人用餐和餐桌上食物,寶寶會模仿家人,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2、家長要鍛鍊寶寶用勺子和筷子的能力,平時可讓寶寶用玩具勺子將沙子從一個容器中盛到另一個容器中,用筷子夾豆子,家人可以和寶寶進行比賽,挑起寶寶的興趣,一方面鍛鍊寶寶手部的肌肉群,另一方面對腦開發也有一定的好處。寶寶剛開始灑飯菜不要責備寶寶。
3、養成寶寶定時定量吃飯的習慣。不要給寶寶吃零食,如果寶寶吃太多的零食,到正常吃飯時,寶寶就沒有飢餓的感覺了。
4、在寶寶進餐時要做到不勸、不逼、不催,進餐時間有保持在半小時之內。如果這一餐寶寶不好好吃飯家長也要收拾餐桌,再想吃要等到下一餐。
5、盛飯時一定要注意飯量,不宜過多,最好是寶寶剛剛夠吃就好。飯多了,會讓寶寶養成剩飯的壞習慣,同時也給寶寶造成心理壓力。飯菜要變換花樣,家長不要在寶寶面前議論飯菜不好吃,給寶寶消極的心理暗示。
6、當寶寶吃飯在某方法有一點進步時(如速度、坐姿、不撒飯、原來不吃的菜現在吃了等)就要適度表揚,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趨勢。
-
4 # 寶貝的院子
孩子吃飯總要人喂怎麼辦?
我們常說環境即課堂,孩子是最好的探索者、學習者。他們不願意去嘗試一件事的時候,要麼是因為擔心犯錯,要麼就是在其中沒有找到樂趣。
另外,當父母習慣了用語言或行為來向孩子表示“放下由我來,省得給我添麻煩。”
孩子也會習慣的想,“把這件事交給他們吧我做不好的。”當孩子處於習慣性無助的狀態下,他們無法從中體會到成就感。
所以他們寧願撒嬌、耍賴就是不願意自己拿起餐具。
記得一次坐計程車,司機說他老婆總是抱怨喂孩子吃飯太痛苦了,結果他回家只用了一招,孩子吃的又快又好。
他說,我夾了些菜放在飯下面,告訴孩子“可不能吃哦”,然後她便走開了,回來就看見孩子咯咯的笑,飯也少了。
他問孩子“你有沒有吃我的呀”,孩子搖搖頭,他故意裝作很疑惑的樣子,又把菜蓋在飯下面走開了,回來時,又出現了之前的那一幕。
所以在我們看來孩子是在吃飯,但孩子卻認為這是在做遊戲,他就很樂意參與。
給孩子一個好的就餐心情,父母也能從中看到驚喜!
-
5 # 小蔬童
作為一個寶媽看到這個問題覺得可以和有需要的寶媽們一起來交流一下自己的經驗,希望可以給到一些媽媽們一些幫助。我家寶寶今年5歲,三歲前吃飯都是半喂半自己吃的狀態,真正不要喂是在進入幼兒園以後自己要求獨立吃飯了。以前苦惱為什麼別家寶寶吃飯那麼乖自己吃而我家寶寶為啥就要我喂才肯吃完呢?很納悶呀。我後面分析了一下我寶寶需要我餵飯的原因:
1.在寶寶開始吃飯對一切都在探索好奇的時候也給他自己吃過一段時間感覺還行,如果當時一直堅持沒準寶寶早就會自己吃飯了,只是後面沒有堅持下來;主要嫌麻煩
2.嫌寶寶自己吃的時候把手衣服餐桌地板等弄得髒髒的不願意看到那樣的場面
3.寶寶已經很努力在吃也想要自己吃的,但是我卻嫌他吃得太慢了有時候恨不得他趕緊吃好,因此就開始喂寶寶吃
4.時間久了這樣反反覆覆孩子就形成了不好好吃飯依賴媽媽餵飯的習慣
5.孩子是很聰明的他們知道媽媽都希望自己要吃多飯飯選擇不好好吃媽媽肯定會來喂,很多媽媽就被寶寶抓住了這個弱點乖乖餵飯;有些寶媽看出寶寶的伎倆不上當寶寶拗不過時間久了自己就妥協最後養成了自己吃飯的好習慣,
縱觀以上,最終寶寶要我喂都是我自己造成的,如果我當時在孩子自己願意學習的階段多點包容理解多陪伴他,他肯定早就會自己吃飯了,但我卻嫌麻煩嫌他慢嫌髒不歡喜搞衛生等阻止了寶寶探索和自理的發展,沒有科學餵養的觀念,有時候生怕他沒吃飽自己又使勁的喂他,導致他最後養成了不好好吃飯需要我喂才肯吃完的心理,都是我慣的。
就這樣斷斷續續持續喂到他三歲上幼兒園,還和老師說他有時候需要喂請老師多多關照,沒想到去到幼兒園一週時間不到他回家主動和媽媽說:媽媽不用你餵我吃飯了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回做。把我感動好好一會兒真的長大了。
其實通過一個餵飯的小經歷也放射出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依賴我們總要我們來幫他,而是我們大人慣的是我們自己沒有耐心和包容心陪伴孩子來成長,要放手讓孩子去做,當他犯了錯誤的時候也要包容和理解鼓勵他,有試錯的精神一次不行二次三次,總有一次會做好,後面在孩子嘗試學習的時候我都這樣鼓勵他,他真的成長很快越來越有自信,自己都會做了我這個做媽媽的也好輕鬆和省心了!有時候孩子真是咱們的好幫手一定要捨得用他們,越用越勤快越用孩子進步也越大,學習做好父母太重要了!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需要學和提升的地方還好多呢!祝福各位媽媽都能在學習中覺養育出健康智慧的寶寶!
-
6 # 可愛的嚶嚶醬
轉自網路:孩子自己吃飯是個水到渠成的事情,他能力達到了,肯定就會了。
從前家長都是一窩蜂地追著孩子去喂,而現在,好像衝向了另一個極端——一窩蜂地逼著孩子自己吃飯,一歲還不會用勺子吃飯就像落後了一樣。
其實,寶寶從開始有自己吃飯的意識到完全吃飯自理,大概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不量力”階段發生時間:寶寶8個月左右
階段特點:搶勺子搶碗,一旦不給就會大哭
解決方法:拿給寶寶另一套餐具,他一邊禍害你一邊喂。
面對寶寶搶勺子搶碗的合理需求,你一定要連眼睛都不帶眨的表示同意。
把碗放在寶寶餐椅上,他玩他的,你餵你的,就算他把手放進碗裡胡亂攪了,也由著他,大不了在飯前認真清洗一下手就是了。
不要阻礙寶寶玩餐具、玩食物,更不要試圖利用手機、玩具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你一時的圖省事,會造成更大的麻煩——剝奪寶寶的進餐體驗,讓吃飯成為一種被動的負擔,這樣的寶寶是不會喜歡吃飯的。對於不喜歡吃飯的孩子,你讓他自主吃飯就更加不可能了。
若是寶寶把食物弄得哪裡都是,不要大呼小叫著急的給他清理,這會讓寶寶“因為怕弄髒”而降低想要自己動手吃飯的慾望。
在這個弄髒的過程中,寶寶的精細運動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很快就會進入到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打怪升級”階段發生時間:寶寶1歲左右
階段特點:孩子表示一定要自己吃,堅決不要人喂
解決方法:任由孩子隨便吃,你只管打掃殘局就好
當寶寶在某一天突然拒絕你喂的時候,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內心狂躁不安的控制慾,寶寶之所以這樣,完全是對自己能力有信心的表現,他想試一試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到。
當然了,一開始不僅吃不進嘴裡多少,還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這個時候,一定要繃住自己崩潰的心,裝作沒看見已經一片狼藉的案發現場,什麼都不要說,更不要生氣動怒。
你需要做的就是多觀察,覺得寶寶好像折騰累了,就提供一下餵飯服務。如果被寶寶無情拒絕了,那就乖乖撤桌子。不要妄想讓寶寶“再多吃兩口”,相信我,你絕對是喂不進去的!
如果擔心寶寶實在吃得太少了,就提供一些手指食物作為補充。關於寶寶怎麼吃進去,用手抓還是用餐具,有沒有用正確的方法拿勺子等統統不要去管也不要去教,最多你來做個示範,讓寶寶去探索適合他自己的進食方式。
當然,有些寶寶性格比較溫和,一直不會有很強烈的“拒絕被喂”的傾向。對於這種寶寶,你也不必非要強求他自己吃,可以繼續延續“寶寶一邊自己吃,你看情況一邊喂”的這種模式。
總之,這個階段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打掃戰場”。為了避免戰場過於狼藉,建議大家入這兩個餵養神器:矽膠圍兜和塑料餐椅,不管寶寶怎麼吃,基本上都不會弄到身上腿上。
這個階段你若能讓寶寶充分發揮,那他自己吃的技巧會越來越純熟,當寶寶覺得自己吃飯已經不再充滿新鮮刺激時,就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犯懶”階段發生時間:孩子2~4歲
階段特點:間歇性雙手作廢
解決方法:可以喂孩子吃,但需要合作
無論孩子學習什麼新技能,你都會發現這麼一個共同特點:做不好時非要自己做,你幫助他反而會生氣,等孩子學會做時,又開始耍賴犯懶讓你代勞了。
學自己吃飯當然也不例外。當孩子自己吃的技能已經很純熟時,他就會開始耍賴讓你餵了。若是你拒絕他,孩子就會發脾氣:“嗚嗚嗚~~媽媽為什麼不肯餵我吃飯了,難道是不愛我了嗎?”
當發生類似的事情時,千萬別和2歲多的小屁孩置氣較勁兒,他讓你餵你就喂唄,你是他親媽,又不是他領導。
但是,喂也是有前提的,首先得“在椅子上坐好不要亂動”,其次需要做到“喂什麼吃什麼”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不答應就不餵了。
不用擔心孩子會一直要求你喂他吃,孩子只是偶爾撒個嬌而已。在被喂一段時間後,他就又開始煩了,又會想念自己喂自己吃飯時的自由啦!
引導孩子自己吃飯的前提如果你想讓孩子輕輕鬆鬆就學會自己吃飯,那就需要放鬆放鬆再放鬆,因為這本就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只要你不攔著、不較勁兒、不沒事找事,其他的事情,孩子都可以自己搞定。
不過,在使用上述方法時有個前提——你已經把吃飯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而不是在求著孩子吃飯。
假如你是在求著孩子吃飯,每頓飯都在追著孩子喂,那就不要指望孩子能自己吃飯這事兒了。
所以,有餵養焦慮的媽媽們,請先克服了“追著孩子餵飯”這事後,再來引導孩子自己吃飯的問題吧!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7 # 蝸牛育兒記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我家寶寶不讓餵飯這個事,確實是我幫助他來完成的。
不知道你所說的孩子是多大了?具體什麼情況,所以先以我的自身經驗分享一下。寶寶從小開始,家庭裡比較嚴肅,對他又比較嚴厲的,都是我這個“親媽”。
比如孩子磕了碰了,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我都是要求他自己去做的,吃飯,穿衣,洗漱等等。
從寶寶可以上桌和我們坐在一起吃食物開始,我就有說要孩子自己吃飯,無論什麼習慣,要順應他的發展,一開始養成,比後天糾正要省力省心的多。對孩子本身也是有好處的。
我用的方法可能老人會看不下去,又該說我不是親媽了。
首先孩子的零食要得到控制,要注意吃零食的時間和數量,臨近吃飯時間或者不注意吃的多少,都會讓孩子有不餓,不想吃飯的訊號。
其次孩子如果當餐沒有吃完或者一會玩一會吃,這樣都是不合格的,當時我和寶寶的約定是他如果吃飯中途離開餐桌,離開椅子,無論碗裡的飯吃沒吃完,都視為已經吃完飯了,不允許再回來吃飯,而且如果碗裡剩飯,不好意思,下頓飯中間是沒有零食可以吃的,直到下頓正餐才可以吃東西。
這樣其實堅持了兩三天,真的很見效,有一次是晚上,寶寶沒有好好吃飯,我直接把飯收起來了,他哭鬧了一陣也沒好使。後來睡覺的時候還跟我鬧情緒,要爸爸哄睡覺。跟他爸爸說,“爸爸我餓”。爸爸遵守了和我的約定,告訴寶寶,下次吃飯應該吃完了再下桌,自己好好吃完飯,不然現在的感覺就是捱餓的滋味。
當晚就沒有好好吃飯,我像往常一樣把飯碗沒收了,但是第一次沒有成功,爺爺奶奶一起說這可不行,把飯又拿了回去,後來寶寶第二次不好好吃飯,並等著奶奶餵飯,我實在看不下去了,直接把孩子的飯撥給了他爸爸的碗裡,這樣就沒有飯可以吃了,還沒等慶幸,就被傳說中的公公婆婆聲討了“你想餓死我們孩兒啊,來爺爺碗裡還有,吃爺爺的”。
能想象到嗎,本來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孩子自己吃飯,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就這樣又停滯不前了,之前也白捱餓了。
所以你得結合自身情況去找到應對的方法,有沒有和家人溝通好,也十分的重要,你的方法是否奏效,家庭環境舉足輕重。後來寶寶在爺爺奶奶回去了之後,還是被我用這個方法糾正過來了,直到現在也是自己吃飯,偶爾去姥姥家也會撒個嬌,想讓姥姥喂,但又不好意思的自己吃完了飯。
餵飯的問題,其實也是孩子心裡依賴的表現,他信任你,依賴你,所以事事想讓你幫助完成,有可能孩子小你會覺得這是一種被人需要的感覺,但一旦時機成熟,首先清醒冷靜的,應該是孩子的父母,想想什麼對孩子是真正的幫助,有用的幫助?
-
8 # 光明五色鳥vlog
首先,家長不要追著喂寶寶,也不要強迫寶寶吃飯,這樣,只會引起寶寶對吃飯這件事情更反感。家長可帶寶寶去進行微量元素的檢測,如缺會影響寶寶的食慾,家長可遵醫囑進行補充。另外,家長要注意培養寶寶良好的用餐習慣:1、您要給寶寶準備自已的餐具,並在餐桌邊給寶寶設立一個固定的位置,高矮要適合寶寶看到家人用餐和餐桌上食物,寶寶會模仿家人,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2、家長要鍛鍊寶寶用勺子和筷子的能力,平時可讓寶寶用玩具勺子將沙子從一個容器中盛到另一個容器中,用筷子夾豆子,家人可以和寶寶進行比賽,挑起寶寶的興趣,一方面鍛鍊寶寶手部的肌肉群,另一方面對腦開發也有一定的好處。寶寶剛開始灑飯菜不要責備寶寶。3、養成寶寶定時定量吃飯的習慣。不要給寶寶吃零食,如果寶寶吃太多的零食,到正常吃飯時,寶寶就沒有飢餓的感覺了。4、在寶寶進餐時要做到不勸、不逼、不催,進餐時間有保持在半小時之內。如果這一餐寶寶不好好吃飯家長也要收拾餐桌,再想吃要等到下一餐。5、盛飯時一定要注意飯量,不宜過多,最好是寶寶剛剛夠吃就好。飯多了,會讓寶寶養成剩飯的壞習慣,同時也給寶寶造成心理壓力。飯菜要變換花樣,家長不要在寶寶面前議論飯菜不好吃,給寶寶消極的心理暗示。6、當寶寶吃飯在某方法有一點進步時(如速度、坐姿、不撒飯、原來不吃的菜現在吃了等)就要適度表揚,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趨勢。家長要知道,寶寶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家長要有耐心。我家寶寶從六個月開始新增輔食時就讓他養成在餐桌旁邊吃加餐的習慣,而且他很樂意自己拿勺子吃,我從來不阻止,讓寶寶自己學著吃東西,哪怕弄的哪都是,慢慢他就學會自己吃了
-
9 # 小太陽兒童健康
這是因為大人沒有給孩子培養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
開始吃輔食的時候媽媽或者家長可以給寶寶喂著吃,等寶寶開始嘗試用手抓食物的時候,就不要阻止寶寶,怕寶寶把手弄髒,不讓寶寶用手抓握食物。
這樣是不對的,寶寶就是要通過觸控,來感知世界的。
時間久了,寶寶就不會自己抓握食物,餐具這些,就會總要人喂著吃了。
所以要改掉這些。
再有就是寶寶飲食,要定時,定量,午餐豐富一些,樣式多樣化,不要在吃飯前吃飯後責備孩子,如果孩子過了好長時間沒吃完,一般30分鐘左右,就可以收走飯菜,不需要再繼續等待孩子進食。
生活中不要誘導寶寶吃飯,說只要好好吃飯就給你小玩具,小零食這些。
更不要寶寶玩著,家長在後面追著喂。
可以試試角色扮演,比賽法,激勵,暗示這些。
還有就是飯前不要給寶寶吃零食,進餐環境要安靜,飯菜要多樣化,不能一成不變,顏色也要好看,引起寶寶的興趣。
-
10 # 小魚兒Mingo
過來人告訴你
原因:慣的……小的時候就習慣性餵飯,總想讓孩子多吃,長肉長高長壯,又不想他自己吃造成“一片狼藉”,還得收拾,所以就喂。再加上溺愛(老人偏多)
辦法:
1.跟他說明了,讓他自己吃,如果不吃,這頓飯之後就不能吃任何東西了
2.他吃飯的時候,如果不小心灑出來的,不要說他,不要罵他,會影響他吃飯積極性。如果刻意浪費糧食,飯端走,不給吃了。
3.要狠下心。如果他沒人喂就不吃,那就餓著,直到下一頓飯開飯。中間無論他怎麼叫喚,都不給東西吃,包括零食。只給喝水。記住這話,有點難聽,但是是事實:餓一頓死不了。不實戰一下,他永遠覺得他是“祖宗”,全家圍著他轉。
4.跟老人都事先說好,統一戰線,不要關鍵時刻掉鏈子。老人都心疼孩子。別因為這個家裡吵架。
5.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不要邊吃邊看電視手機ipad。所有干擾都斷絕
保證這麼做幾次他就自己吃飯了。記住一句話,餓急了自然就自己吃了
回覆列表
經常會有家長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飯,喂什麼都不吃。我詢問家長:“在你喂他之前,孩子有沒有主動表示要吃飯?”家長說:“沒有,都是我們喂。“實際上,在孩子沒有吃飯的要求時,家長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一定要餵給孩子吃。雖然孩子為了迎合家長能吃上兩口,但是肯定每次都吃不多。這時候,家長往往會採取少量多次餵養的方式。這樣一來,會使孩子失去飢餓的刺激,胃酸的分泌量也會減少,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孩子失去對吃飯的興趣。
我們必須想一個問題:吃飯到底是主動的過程還是被動的過程?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孩子要吃”而不是"我們要孩子吃”。但是,在很多家庭中,尤其是那些認為“孩子吃飯特別困難”的家庭中,普遍存在著“我們
要孩子吃”的現象。那麼,當孩子的意願和選擇被忽視的時候,小傢伙很可能會以他的方式來反抗,比如拒絕吃,吃飯不專心,甚至在吃飯的時候到處亂跑……在這個“對抗”過程中,進餐往往是不愉快的,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把不愉快的情緒和吃飯聯絡起來,造成長期的不良後果。
很多父母都會先喂孩子吃飯,然後再自己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