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哥48363285
-
2 # 一老沈一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典籍有兩部——一曰《書》,二曰《詩》。
《書》,就是後來所說的《尚書》。《詩》,則為直到現在所稱的《詩經》。
這兩部最古老典籍名稱上的變化,都在西漢。漢武帝採納董仲舒諫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五經”,就是詩、書、禮、易和春秋。
自此,《書》稱《尚書》;《詩》為《詩經》。
關於《詩》,現在一般都說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這個說法不能說不對,裡面確實收錄了前後約六百年的三0五首詩作,但又似乎沒揭示《詩》所以結集的深層原因。
聶石樵、李炳海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裡說,《詩》所涉及的“時代如此之長,地域如此之廣,作者如此複雜,顯然是經過有目的蒐集整理才成書的”。
那麼,西周從立國開始的諸代周王,為何要下令命史官樂官編這部《詩》呢?
周王們喜歡文學?這個回答未必準確。
為了給詩配樂演唱,以適合各種場合的演奏需要?這麼說無疑也太淺顯。
其實,古人也早就探討過編《詩》的宗旨。
所以孟子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孟子的這個說法,並非沒有根據。
1995年,上海博物館入藏1200多枚戰國楚簡。學者們從其中的29支簡上,整理出一部1006字的《詩論》,是孔門師徒專門研究《詩》之論述。
這裡面,記載了孔子的一段話,其曰:“詩也,文王受命矣。”
“文王受命”,這才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編《詩》的宗旨。
上博簡《詩論》,使當代學者對《詩》的研究前進了不止一大步。《詩論》中記載的孔子“詩也,文王受命矣”思想,使長期《詩》之研究中的疑難問題也迎刃而解。
很多人說,《詩》分“風、雅、頌”。其實,“雅”還分“大雅”“小雅”。
這四部分的首篇,歷來被稱為“四始”。為何選此四首詩為“始”,過去,基本以清代學者魏源“便於演奏說”為馬首。
但在上博簡《詩論》面試後,學者們紛紛發表了新的看法。比如,李銳2004年發表《“四始”新證》說:“《關雎》、《鹿鳴》、《文王》、《清廟》這四首詩討論的主要是夫婦、父子、君臣、天人四種關係”。這一觀點,得到了廣泛贊同。
由此,也就可以找到孔子禮學思想的淵源了。
從漢代開始,已經陸續有人質疑孔子刪詩這個說法,一直延續到清代。
《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古籍中,多次引用《詩》,且未超出現在版本之外。另,《荀子》、《莊子》、《墨子》等書中,亦稱《詩》為《詩三百》。
而且,上述古籍的記載中,不少早於孔子的諸侯們,似乎《詩》已爛熟於胸。
綜上,現在的學者們大多認為,在西周中期,周王室已經把編纂好的《詩》,謄抄頒發給各國諸侯,以致在春秋之前,包括在春秋時期,諸侯們才可能對《詩》耳熟能詳,嫻熟吟誦。
就是說,孔子並未刪詩,也未編詩——第一,春秋之前的諸侯們不可能見到春秋末年孔子編的詩;第二,孔子即便編詩,他當時的影響力,絕不可能大到讓各國諸侯去誦詠。
-
3 # 寒嬌
關於《詩經》有很多的歷史文化屆名人大佬們都有說明,這裡只想說說自己的看法。如果有雷同於相似於其他人的地方還希望理解包容,如果認為有侵權的請指出來一定立即糾正刪除。下面說說自己對《詩經》的看法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相傳是孔子將古傳的幾千首詩整理收錄了三百餘首編輯成為《詩經》又稱詩三百。《詩經》內容豐富多彩,分為《風》、《雅》、《頌》,有民間歌謠、貴族詩歌、京都雅音、地方土風、廟堂歌樂、市井雜唱諸多領域都有反映。是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的重要源頭。《詩經》的內容思想語音意境創作手法都對後世的影響有主導佔據性的力度。《詩經》有風雅頌賦比興,稱為六義。《詩經》的語言已經在千百年來成為中國語言寶庫中的精華部分,有很多句子都是成語典故的來源。《詩經》是中國眾多詩人的共同老師。《詩經》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約500年左右的社會生活。被儒家尊為六經之一。從古至今在社會各階層廣為流傳。
-
4 # 秋水文瀾原創
請網友,對《詩經》作番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六世紀)約五百餘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1、《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墉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風》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生於江、漢、汝水一帶外,均產生於從陝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
2、《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
3、《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
人們把《詩經》的內容編排和表現手法稱為:風雅頌.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
四始”指《國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詩經》多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方(齊、韓、趙、魏、秦),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是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kuài〕、曹、豳〔bīn)
《雅》分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
“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佈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為貴族所作,小雅為個人抒懷。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穀風、何草不黃等。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宗廟用於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麼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一、周人早期的歷史及傳說。如關於周的祖先後稷的神話、周族從豳遷到岐的故事;
二、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載;
三、社會制度情況。土地分配、賦稅、耕作、殉葬的內容都有反映;
四、政治黑暗、民間疾苦、人民反抗。著名的《碩鼠》和《伐檀》就憤怒地斥責了貴族的剝削;
五、自然災異的記載。《詩經》記載了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九月六日發生的大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地震。
-
5 # 向陽er升
《詩經》原名為《詩》,因為漢代的儒家學者尊其為經典,所以後來就改稱為《詩經》。《詩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選集,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也就是東周的春秋時期編整合冊,其中最悠久的詩篇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在《詩經》之前應該也有別的詩歌集,可惜都沒有流傳下來。
《詩經》中有詩歌三百零五篇,這三百零五首詩其實就是三百零五首歌的歌詞,因為古代書寫不方便,而樂譜又不便於傳授,所以在戰亂中逐漸失傳了,而歌詞便於書寫和記憶,所以得以流傳至今。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就是各個國家的民間音樂,分為十五國風:周南、召(shào)南、邶(bèi)、鄘(yōng)、衛、王、鄭、齊、魏、唐、秦、陳、鄶(kuài)、曹、豳(bīn);共一百六十篇。雅是當時周王朝所謂的“正聲”,也就是在朝廷上演唱的高雅音樂,分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是在宗廟祭祀時演唱的,內容大多是歌頌祖先的功績,據說每首頌詩還配有舞蹈,其中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
《詩經》中藝術水平最高的是十五國風,其次是雅詩,頌詩相對來說比較枯燥無趣。
《詩經》是周代貴族們的必學教材,根據《左傳》、《國語》等史書記載,當時的士大夫們會在公眾場合或私下聚會裡,朗誦或者歌唱《詩經》裡的詩句,用以表達他們的意志和感情。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說,不學習《詩》,你連話都說不好。怎麼理解呢?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甲和乙約好中午十二點在某個地方見面,結果乙遲到,讓甲等了一個多小時,甲對乙說:“你怎麼這麼晚才來?”隨後甲引用一句歌詞表達自己的不滿,“我等到花兒也謝了!”周代士大夫們的行為就和甲類似。
《詩經》中各首詩的藝術表現手法被後代的學者總結為“賦”、“比”、“興”三種。賦就是把內容平鋪直敘的表達出來;比就是類似現在的比喻;興比較難理解,古人說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先說一段與主題看似無關的詩句,然後再切換到要表達的主題上來。
《詩經》中的創作技巧豐富多彩,即使是同一類的賦、比、興,在不同的詩中也會有不同的表現細節,這些都需要在閱讀中細細品味。
中國被譽為“詩的國度”,而《詩經》是後世詩詞的源頭。《詩經》中有纏綿悱惻的愛情詩,有淒涼哀婉的怨婦詩,有慷慨激昂的戰爭詩,有控訴壓迫的諷刺詩。即使在三千年後的今天,《詩經》中優美的詩句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每一箇中中國人!
-
6 # 小數點9464
《詩經》對於中華文化的研究價值,恐怕比任何一部經典都重要。可以說沒有讀過《詩經》就不瞭解中華文化,就無法理解中國為什麼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就讀不懂《春秋》,就讀不懂《史記》。許多對春秋和先秦文化的解讀是錯誤的,正式因為把《詩經》僅僅看成是詩歌總集,而忽略了孔子“思無邪”和孟子“詩末而春秋作”的評論。
章氏所謂六經皆史,信然。《詩經》是中國的《荷馬史詩》。為什麼這麼講?
第一、《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風》是西周和春秋早期民歌,類似漢樂府和今天的少數民族民歌,是對先民的記憶,如衛國被迫遷都,許穆夫人、莊姜、文姜、召公,好的壞的,同樣在信史《春秋》有記載,出入不多。但更有時人評價,而史書是看不到時人評價的。《雅》內容更廣泛,就是西周早年到末年的政治生活的記錄,周公東征,宣王中興,厲王和幽王的亂政,那個傾國的哲婦褒姒的最初比做貓頭鷹而不是狐狸精。大臣的憂讒畏譏,憂國憂民,與小人的專橫霸道。既有下層公務員的抱怨,又有高層不屑與下層公務員為伍的描述。如此豐富的情形和今天何其相似?《頌》沒有啥文學價值但是有大禹治水、開梁山的記錄,也告數我們周的由來和商的先民。
以上是對《詩經》的史詩的說明。
至於文學手法,主要是賦,把事情講清楚最重要,是什麼就是什麼,褒姒聰明就是聰明(哲婦),美貌就是美貌(傾城),但厭惡就是厭惡(比成貓頭鷹),比、興都切合實際。打仗千軍萬馬,衝鋒陷陣不過十輛大型戰車。很少誇張手法,沒有“白髮三千丈”也沒有“銀河落九天”應該屬於現實主義作品。
二、儒家德政思想源頭的由來,周公創造性改革,天命靡常,天子保民而不是保王。周公這一思想使得周取代商合法化,也為後世確定了政治倫理的基礎,宣佈革命的正義性。導致孔子“仁”,孟子“義”的儒家思想的確立,帝王也不得不承認“民重君輕”“得民心者得天下”。減輕民眾的痛苦,使中華文化得以延續。這一切《詩經》是最早而且以文字流傳下來的記錄。
三、《詩經》是漢語言的詞彙庫,大量《詩經》詞彙今天還在用。瓊瑤根據《蒹葭》創造的《在水一方》歌詞幾乎和原作一樣。窈窕淑女,寤寐反側,桃之夭夭,奔騰驅馳,弄璋之喜,傾城等等詞彙和今天意思幾乎沒有改變,不要講《詩經》的比興手法和典故,幾乎隨處可見。
從上面幾點不難看出《詩經》實在就是中華文化的DNA,沒有讀過《詩經》而談中國文化,如同吃了餐中國飯,就說到過中國一般可笑。不是嗎?
-
7 # 黑夜野玫瑰
《詩經》的作者是佚名的,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擴充套件資料:
《詩經》內容簡介: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
8 # 有話少說
《詩經》,據說為孔子整理編揖。
《詩經》收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五百年的詩歌三百餘篇。分三部分,風,雅,頌。風為民歌。雅為正聲雅樂,分大雅、小雅,祭祀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
《詩經》用詞較古老,沒一定的古文基礎和歷史知識,很難讀懂。
我讀《詩經》,不是從文學角度,而是從歷史角度發現,周代曆法不是傳說的一年十二月太陽曆與月亮歷合曆,而是十月太陽曆。
年,說文解字,谷熟也。也就是穀子熟了為一年。《詩經.國風.豳風.七月》只描寫了十個月,“十月納禾稼”,“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室薰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住”。《詩經.國風.唐風.蟋蟀》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證明,周代曆法為一年十個月的太陽曆。
-
9 # 湯岐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作者可能一人、或多人,佚名。至春秋、經孔子的整理、編輯作為一部閱讀和教學的科本,故稱《詩經》流傳至今。
-
10 # 江上俠chenxiliang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歌產生時間: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500年間。篇目:305首,故《詩經》別稱《詩三百》。原詩很多,由孔子編刪成305首,成為儒家經典,原名《詩》就成為《詩經》。清代有人從上萬首唐詩中選編胯炙人口的《唐詩三百首》,即受其影響。《詩經》反眏了當時社會百科全書式的內容,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和代表作。古代詩人沒有哪一位不熟讀《詩經》。《詩經》大都四字一句,流傳至今的成語、佳句有很多,如“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山之石,可以工玉”,“高山仰止”等等。《詩經》內容分國風(現大中學校課文大都選自國風)、雅(小雅,大雅)、頌三部分。北宋時遼國派使者出絕對“三光日月星”,想為難宋朝,蘇東坡以“四詩風雅頌”相對。遼使質疑,詩經只有風雅頌。蘇東坡反詰:你難道不知道,雅分小雅大雅,不是四詩嗎?遼使反受嘲笑。
-
11 # 梧桐樹邊羽
對《詩經》作番簡介?
最早的時候,詩就是歌詞。即使在文字發明之前,詩歌的形式就在普通人的日常交流中出現了,只不過沒有文字記錄而已。
帶有曲調的哼唱的內容其實就是“詩”。
隨著文字發明和音樂的發展,到春秋時期,詩的形式已經成熟並穩定。
民間存在著大量自發的詩歌創作,但是各地的口音不同,音樂也風格不一致,就好像十里不同音,王朝各個地方的交流是落後、遲滯的。
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諸侯,需要一種瞭解天下狀況的捷徑和方法,想到了蒐集詩歌。詩歌大多是老百姓勞作生活之時有感而發,是最現實的生活反映。周王朝就透過這種方式,瞭解民間疾苦,政令實施,以及治下的各種問題。
蒐集詩歌,自然就要進行分類整理,才能研讀判斷。
《詩》就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這個總集是周天子的中央音樂機構——樂府派出采詩官走訪天下,蒐集歌詞,整理、加工、美化。從民間採集上來的,稱為“風”;君臣創作或者諸侯進獻的,稱為“雅”;而主要由樂師創作,用於祭祀,歌頌先輩的詩史類作品,稱為“頌”。
如果只是探知天下民生,那麼為什麼需要加工、美化呢?
因為周王朝需要一種通行全“天下”的政令方式,類似於後來秦始皇的“書同文”。
中央整理過的詩歌,每年各地諸侯覲見之時也會分發學習,就好像現在的《內刊》,領導們看一看,好的互相學習,壞的引以為戒。
因此《詩》就具備了國家管理的重要功能,主要擔負的是資訊溝通、民風教化的作用。雖然效率不高,但是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已經算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詩在周代就已經成為國家管理的工具,具有國家行為的高度和權威性。
《詩》分三部分“風、雅、頌”,也可以說四部分“風、大雅、小雅、頌”。
到了春秋末期,中央政府權利架空,天下開始混亂。而孔子的儒學的理想就是恢復周朝禮制,他將以前整理的詩蒐集起來進行刪減,作為儒學教材,共有311首,即《詩三百》。
隨著儒家和孔子的地位提高,《詩》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成為儒家六經之一,和《易經》、《樂經》、《書經》一樣被稱為《詩經》。
-
12 # 味哎兒
《詩經》是中國有文字以來記下的第一部寫詩的著作,所以文人把詩經當作詩的源頭。
詩經共分三部:風,雅,頌。
其中:
風:就是民風。也就是老百姓詠唱的詩。
雅:就是文雅。是對老百姓的詩進行提煉,達到精華程度,從而形成雅詩雅文。
頌:用於廟堂之上的,頌揚人與事的詩篇。
後來就有了雅俗之分,又有了高於雅的更高的形態,也就是供神奉神的時候用的詩篇。
詩,是人們在跳舞和歡樂的時候,口裡唸唸有詞的詠詞,具有伴音的效果。
特別是小孩們在玩的時候,一邊玩兒一邊嘴裡嘟嘟囔囔的,就是伴音呢。比如玩飛機,坦克,大炮,就發著飛機坦克大炮的聲音。
成年人使用著這些方法以後,就是激發情緒表情的一種方法了。
如果有機會去日本。看一下日本的古裝戲。他們那高昂的或者是抑鬱的聲音是伴隨著舞步的。這個伴隨音聲的音聲,就是用口音發出激發情緒表情呢。而這正是真正的詩的狀態。
詩詞的詞,是唱歌時候的歌詞呢。現在是把歌詞用音譜表示出來,就構成了一曲歌曲了。
唐朝以後詩和詞就混同了,僅是格式上的字數不同而已。學習歐洲以後又有了自由體的詩或者是詞了,這就是白話詩,也可以說成是白話詞。兩個不區分了。
所以當有文人出現以後。不論什麼都要求向雅的方向發展靠攏。
當有了等級階級以後,就分出雅俗和廟堂用詞的不同了。
在中國最頂級的文字形式就是文言文,可超過文言文的就是各個帝王死了以後的諡號,幾乎一個字就是一個意思的寫文章表示意思的方式。
漢朝以後詩和詞。就向有字數的方向發展了。所以有了三字經,五言詩,七言詩等等形式。
唐朝的時候,就形成了格律詩和詞牌詞。這就是格律化的詩和詞。
宋朝明朝的時候以及清朝的時候又發展出來一種八股文。
從而就有了老百姓用的白話文,和官方用的文體文。兩種語言形式了。
清朝末年有人去歐洲上學留洋,帶回了歐洲的語言形式。從而在五四運動的時候就發起了白話文運動,並且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
嚴格上的講,老百姓念出的都是順口溜,經文人的手寫上文字錄用於書籍當中以後,就成為詩或者是詞了。
這種把老百姓的順口溜以及作為做法認為認法,收集起來,寫成文字編入書中內,成為學術類的東西。就是常常聽見的到民間去採風現象。
在詩經中,風就是民間的詩。
雅就是貴族或者是讀書人所誦的詩。
頌就是用於廟堂裡供祖和奉神的雅詩。
後來把小孩伴奏的口音形式,採風回來,寫成文字編入書中,就成了文學文藝。
實際上孔子強調的禮樂。
孔子看了這些書和文字,就提出了禮樂的。
所以有的書本上介紹過,帝王和貴族的禮樂崩了以後,可問著於野,就可找回來的。
這裡的野,指的是城郊以外的地方,稱為原野。實際上就是農民鄉下人住的地方。
從而問著於野,就是向農民去問詢。
把農村所在的地方稱為原野。所以孔子的父母生孔子於野,就是當時的孔子的父母是住在鄉下的,而不是住在城市內,以及城市郊區內的,而是住在城市的郊區之外的原野之處的。
因此在原野裡生出孔子,就說成孔子生於野了。
不能見字望意,見文猜意,把孔子生於野,理解和解釋成是孔子的父親與別的女人生的私生子了,近現代才有把私生子說成是野孩子的說法的。
-
13 # 談笑暢九天
《詩經》原名為《詩》,因為漢代的儒家學者尊其為經典,所以後來就改稱為《詩經》。《詩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選集,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也就是東周的春秋時期編整合冊,其中最悠久的詩篇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在《詩經》之前應該也有別的詩歌集,可惜都沒有流傳下來。
《詩經》中有詩歌三百零五篇,這三百零五首詩其實就是三百零五首歌的歌詞,因為古代書寫不方便,而樂譜又不便於傳授,所以在戰亂中逐漸失傳了,而歌詞便於書寫和記憶,所以得以流傳至今。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就是各個國家的民間音樂,分為十五國風:周南、召(shào)南、邶(bèi)、鄘(yōng)、衛、王、鄭、齊、魏、唐、秦、陳、鄶(kuài)、曹、豳(bīn);共一百六十篇。雅是當時周王朝所謂的“正聲”,也就是在朝廷上演唱的高雅音樂,分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是在宗廟祭祀時演唱的,內容大多是歌頌祖先的功績,據說每首頌詩還配有舞蹈,其中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
《詩經》中藝術水平最高的是十五國風,其次是雅詩,頌詩相對來說比較枯燥無趣。
《詩經》是周代貴族們的必學教材,根據《左傳》、《國語》等史書記載,當時的士大夫們會在公眾場合或私下聚會里,朗誦或者歌唱《詩經》裡的詩句,用以表達他們的意志和感情。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說,不學習《詩》,你連話都說不好。怎麼理解呢?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甲和乙約好中午十二點在某個地方見面,結果乙遲到,讓甲等了一個多小時,甲對乙說:“你怎麼這麼晚才來?”隨後甲引用一句歌詞表達自己的不滿,“我等到花兒也謝了!”周代士大夫們的行為就和甲類似。
《詩經》中各首詩的藝術表現手法被後代的學者總結為“賦”、“比”、“興”三種。賦就是把內容平鋪直敘的表達出來;比就是類似現在的比喻;興比較難理解,古人說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先說一段與主題看似無關的詩句,然後再切換到要表達的主題上來。
接下來,我用三個場景來簡單說明一下什麼是賦、比、興。
假設寶哥哥要向林妹妹表達他的愛意,他會怎麼做呢?
《詩經》中的創作技巧豐富多彩,即使是同一類的賦、比、興,在不同的詩中也會有不同的表現細節,這些都需要在閱讀中細細品味。
中國被譽為“詩的國度”,而《詩經》是後世詩詞的源頭。《詩經》中有纏綿悱惻的愛情詩,有淒涼哀婉的怨婦詩,有慷慨激昂的戰爭詩,有控訴壓迫的諷刺詩。即使在三千年後的今天,《詩經》中優美的詩句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每一個華人!
-
14 # 望君山人
《詩經》原本是《詩》,“經”字是後人加上去的。《詩》分三部分:“風”實就是民間情歌;“雅”則是酒席或社交場合唱的民歌,其以情喻事,篇幅較大;“頌”即誦也,猶今之祝詞或咒語,大多用於祭祀或儀式。現時學界多認為“詩”還未真正讀懂。所謂“正解”、“原始”都是瞎扯。又說孔子編《詩》,又說古代派官員采詩調查民意,亦是胡說
回覆列表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