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f173009044

    都是政治需要,沒有對錯。

    但是作為兒子作為後輩,錯了。因為對乾隆來講,哪怕是政治需要,乾隆的選擇,比雍正,順治等在當時處境下,能夠做出的選擇要多的多。雍正處理老八,順治處理多爾袞,可以說是維護皇權的唯一選擇。而乾隆在當時,沒有這個困境。無論是出於皇族團結考慮,還是說為了說明自己有多牛逼,對於乾隆來講選擇都多得多。在有多種選擇下,還翻自己祖宗的案,這是有問題的。

  • 2 # 艾克5080

    乾隆在孝道方面沒有任何問題,完全符合封建禮法要求,但在乾隆的骨子裡,對他的皇父雍正皇帝的嚴苛寡恩的執政理念並不感冒,他真正服氣的是他的皇爺爺康熙皇帝那種寬嚴相濟,恢巨集大氣的執政風格

  • 3 # 賓士戰艦

    從中可以看出:清朝皇帝有血有肉有感情,雖然駁了父親面子,但對先祖親情的顧及大於父子情,畢竟雍正比較之下也是晚輩。多爾袞是福臨叔叔,多爾袞大權在手、權傾天下也沒有奪皇位,仍然保護自己的侄子登上皇位。清朝皇兄間爭位如此激烈的情況下,皇帝也沒有殺自己的兄弟,足見親情溫暖。諸如朱棣、朱允炆冷血無情嗜殺成性般無情,朱祁鎮、朱祁鈺兄弟間冷酷殘殺,殺大臣十族之殘忍,剝皮食草、五馬分屍、腰斬之無人性可言。

  • 4 # 深夜聊齋

    雍正上臺後,對曾經與他敵對的八阿哥進行了審判,將其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的意思),還削去了他的宗籍,不再承認其皇族身份,而八阿哥本人則圈禁直到死去。

    1、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

    只不過,雍正當時面臨的形勢不穩定,把這個心願留給了兒子。而乾隆也是在等了40多年後,才在自己的江山十分穩固之後,將他父親的遺願付諸實施。

  • 5 # 一貳一橙

    乾隆皇帝一生,除了寫詩之外,我想他最熱衷的就是為前朝皇族平反翻案了。

    乾隆認為雍正錯了嗎?是的

    乾隆即位之初就毫不諱言地說自己“賦性寬緩”,認為“政尚寬大,寬比嚴好”。眾所周知,乾隆的老爸雍正治國就是一個字:“嚴”。現在乾隆剛上臺就表明態度,和老爸的治國理念要反著來。這除說他忍了老爸雍正很久之外,實在是想不出別的理由了。

    而且雍正在晚年時曾因為“曾靜案”而寫過一部“自我辯白書”——《大義覺迷錄》。裡面寫滿了雍正為自己喊冤的辯論,把雍正的家底都寫出來了,並且還印發全國,讓所有官員都要熟讀《大義覺迷錄》,大清王朝的宮廷幾乎無密可保。對此,乾隆在繼位僅僅一個月,就下令將“曾靜案”的主犯曾靜和張熙兩人拿解回京,凌遲處死(兩人此時正奉雍正旨意,四處宣傳《大義覺迷錄》的內容),並把《大義覺迷錄》全部收回銷燬,嚴禁再印。

  • 6 # 執著3246

    弘曆當然不是認為雍正錯了,而是認為自己比老爺子高,比老爺子更會辦事,總之為抬高自己乾隆是沒有底線的,八王爺沾了乾隆這種心理的光,而也有倒黴的,曾靜就丟了腦袋。

  • 7 # 待夕重現

    不是的,上一代的恩怨,不想留給下一代,再者乾隆這也是收買人心,生在帝王家,誰不想做皇帝,不想做皇帝不可能的,八爺也是再正常不過了,對皇權的渴望與追求。雖然輸了,再者逝者以去,為什麼還要有惡名,乾隆認為過去了就過去吧!大家都是一家人嗎,自古皇家哪個不為皇位爭鬥,再者顯示出乾隆寬己待人,大度,收買人心,彰顯出自己,豁達。

  • 8 # 風雪夢不逝

    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不僅為多爾袞和多鐸平反,也為叔叔胤禩翻案。乾隆自己也說了原因。

    二、警醒後世。乾隆為什麼說後世沒人有魄力這麼幹呢。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已經六十七歲,已經漸顯老態。此時平反宗室之人,弦外之音就是提醒皇親貴戚們,不要學多爾袞,胤禩等人,搞權謀機變,後世可沒有我這樣的明君。

    乾隆為他的八叔平反其實意在告訴天下人,乾隆盛世,永珍更新,欣欣向榮,你們就偷著樂吧。但真實的歷史,早已經有了答案。

    (一家之言,相當十分非常歡迎關注吐槽)

  • 9 # 紀元的尾聲

    乾隆其實不是給他八叔“翻案”,乾隆四十三年的“特赦”,乾隆也解釋過了,這是“恩賜”,並不是“原諒”。

    胤禩在雍正年間混得那麼慘,跟他的優秀有關。

    非是皇儲,卻似皇儲

    作為康熙的庶子,胤禩是很突出的,胤禩的生母衛氏在史書裡被稱為“年老色衰”,本應該很不得寵,但後來卻被封為“良妃”,僅次於皇后和皇貴妃的地位,這裡面根源,就是胤禩。

    康熙對待兒子的管理是很嚴格的,要求他們“文武雙全”,自他們六歲起,就要早起讀書、練武、騎射,康熙的想法也是把這些兒子培養得“人人如龍”,而這些孩子裡,情商最高的,就屬皇八子胤禩。

    或許是胤禩的生母地位並不高,然後被其他的妃子撫養長大的緣故,胤禩和後世雍正所批評“不懂禮數、不知敬畏”不同,反而他是一個很有情商的人,交際頗廣,見誰都說好話,在兄弟中名聲也很好。

    當康熙的兒子,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清朝的祖訓不像明朝一樣,只要是朱家人,就能封爵,清朝的皇子們要透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爵位,如果不努力,到死那天,皇子是個沒有爵位的普通人都說不準。

    壓力越大,越能出人才,胤礽因為年長,加上有著大量優質資源傾斜,早年的能力很強,但他是太子,這件事無可厚非。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能達到胤礽這個水平的,就是胤禩了,胤礽背書厲害,三語皆通,而胤禩也不差,大家出去打獵,胤礽能射死兔子和鹿,那麼胤禩也能射死兔子和狗,頗有一種“競爭”的意味。

    和胤礽不同的是,胤禩少了一種“傲氣”,待人和睦,康熙都佩服皇八子的情商,於是很早把一些事情交給他做,待到胤禩成年後,胤禩已經有了很重的權柄了,既是貝勒之身,又被康熙青睞,前途非凡。

    但是康熙的培養方式,終究是出了問題。

    清代沒有給皇子們封王封國的慣例,對於皇帝的兒子、兄弟,統統都是安排在皇城裡,壓根不給他們在外面造反的機會,所以康熙敢這麼培養兒子,又不怕兒子們成長起來造反,就是這個原因。

    可凡事都有個度,康熙是想著兒子們都變得優秀,更好地輔國,胤礽就是未來的皇帝,兄弟們齊心打造盛世。

    誰知道,康熙活得太長了。

    胤禩奪嫡,優秀卻是致命點

    胤礽都當了三十年太子了,這些皇子們能幹的工作都幹過了,為何“九子奪嫡”被說成“九龍奪嫡”?

    正是因為這九號人物,每一個都有當皇帝的能力。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的“鬼鬼祟祟”終於激怒康熙,康熙下令廢掉胤礽的太子之位,看似康熙是在教兒子怎麼做人,實際上,當時的皇子們已經開始步入中年,個個城府極深,康熙不僅怕太子,也怕這些個曾經讓他驕傲的兒子們。

    於是康熙換了個方法,讓他們“內鬥”,在政治上,也叫做轉移矛盾。

    既然要奪嫡,那麼最有優勢的人,除了胤礽和年長的大阿哥胤禔之外,非八阿哥胤禩莫屬了,之所以為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為胤禩的朋友實在太多了。

    整一個朝堂,一大半的臣子都對胤禩有好感,康熙的舅舅佟國維,妹夫阿靈阿、表兄弟鄂倫岱都支援胤禩當儲君,這不試探還好,一試探,都把康熙自己嚇到了,他不知道,所謂的“八爺黨”,已經在奪嫡開啟的時候,自然形成了。

    面對這種情況,康熙只能是先恢復胤礽的太子身份,而後在進行皇子們奪嫡資格的洗牌。

    胤禩的能力很強,將幾個親密的兄弟拉到了自己的陣營,雍正的同母弟,胤禵,就是胤禩的忠實靠山,康熙知道跟胤禩硬來是沒有好處的,但他可以緩兵施計,讓其他皇子成長起來,這樣的話,就能防住老八了。

    果不其然,胤礽後來又被廢,大臣們喋喋不休讓康熙再立儲君,康熙這一次就是充耳不聞了,大家說什麼,他都不在意了。

    本來胤禩也還有機會,但在康熙五十三年的“斃鷹事件”後,康熙徹底厭惡胤禩,當時康熙外出熱河巡視,但是胤禩的生母忌日,胤禩沒有陪在左右,又出了“死鷹”之事,康熙直接狠毒地辱罵胤禩的生母為“辛者庫賤婦”:

    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鬱悶。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遂自謂可保無虞矣。

    康熙這裡面意思,也包括了他為什麼在廢掉了太子胤礽之後,然後又立的原因,目的就是為了避開大家都推舉八阿哥的鋒芒,而這一次的“斃鷹”事件,剛好成為康熙制裁胤禩的理由。

    但即便胤禩這樣被對待,他的背景很強,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在康熙還活著的時候,是絕對不可能成為儲君了,而胤禩也不是喜歡坐以待斃的人,更不是死板的人,既然他當太子無望了,那就投資他的弟弟,胤禵。

    扶持胤禵,和雍正站在對立面

    再次廢掉了胤礽,和胤禩“決裂”後,康熙堅決不再立太子,誰要是提這件事,康熙就立馬翻臉,態度十分堅決。

    此時此刻,各位皇子們進入了“拼寵”、“拼能力”的時候了,這個時候,皇十四子胤禵最受康熙寵愛,此前胤禩和胤禵本就交好,胤禩將自己“八爺黨”的勢力,轉為了“十四爺黨”,不得不說,他們倆關係是真的好。

    胤禵明明和雍正是親兄弟,但是卻站到了對立面,雖然雍正沒有和胤禵有過明確的衝突,但這個時候開始,兄弟們的關係已然真的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了。

    康熙六十一年,胤禵還在西北打仗,康熙駕崩,雍正順勢拿到了“遺詔”,登基為帝,胤禩如同晴天霹靂,但是不得不認,只能是下跪稱臣。

    而胤禩在雍正登基後,也一反常態,在外散播雍正“改遺詔”的謠言,別說不是,即便是,以胤禩的城府,又何必說出來,他又何必得罪雍正,反正因為雍正登基後,兄弟矛盾劇烈爆發,胤禩正式被囚禁起來。

    還被奪走了名字,改為了“阿其那”,據說在滿語中,這是“畜牲”的名字,可見雍正對胤禩是真的痛恨至極了,被剝奪了宗籍且改了名字後不久,胤禩就去世了。

    一世英名的八阿哥最終這樣去世,揹負著被羞辱的名號,著實是悲哀,直到他的侄子乾隆在近五十年後,才以“開恩”的名義恢復了他的宗籍,但是雍正剝奪胤禩的原因,根本就是“沒有原因”,所以乾隆不算是推翻雍正的決定。

    而之所以雍正會改胤禩的名字為“阿其那”,這和當年康熙說胤禩的母親乃是“賤婦”有著很大的關聯,其實雍正,也是撿著康熙的話來說而已。

    總結:

    九子奪嫡的背後是殘酷的君臣、父子、兄弟矛盾,胤禩從一個高情商的貴族變成了後來不斷散播謠言的小人,其實也是因為這麼多年的堅持全部都作廢了的緣故。

    雍正鎮壓胤禩,關於他的過去輝煌都抹掉,這也是無奈之舉,當康熙挑起這場兄弟矛盾的時候,這種事情就成為了必然。

    而乾隆給胤禩“平反”,純粹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功績更加偉大罷了,畢竟原諒一個曾經“大逆不道”的叔叔,世人記住的,也是乾隆而不是胤禩。

  • 10 # 林長風

    乾隆替八叔胤禩翻案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政治形勢的需要。因為不是因為需要,乾隆才懶得管胤禩翻案這種事情,但如果有需要的話,即便是自己親爹定下來的案子,乾隆也照樣翻案不誤。

    一般來說,皇帝要翻前朝定下來的案子,都不得不慎重考慮,因為輕則引起大量朝臣的反對,重則動搖自己繼位執政的根基。但是,如果要翻的案子很早就有爭議,而且翻這個案子的話會對自己有利,那麼任何一個皇帝都會毫不猶豫的翻案。

    比如明朝成化皇帝朱見深,上臺之後,很快就將他親爹朱祁鎮定下來的于謙謀反案推翻了,為功臣于謙進行了平反。由於于謙在朝野之中都有著很高的聲望,所以朱見深此次翻案行動使自己的名望迅速上升,穩固了統治地位。

    我們通常所受的翻案,實際上是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重新定性的過程。而這些事件和人物如何定性,實際上是由當時的政治需要所決定的。

    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死後對其進行清算,固然有處於感情上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為了打擊朝中的多爾袞舊勢力,收攏權力,鞏固自己的皇帝寶座。雍正皇帝整治八阿哥胤禩等人,也不見得就是恨他們與自己爭儲,更多的也是為了剷除異己,鞏固皇權,防止出現變故,這和隆科多、年羹堯相繼被殺的原因是一樣的。

    而到了乾隆中後期,尤其是打贏了大小金川之戰後,乾隆的自信心膨脹到了極點,他從內心裡真的認為,自己的文治武功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中華上下五千年沒有一個皇帝能超過他,就連他嘴上最推崇的康熙皇帝也不如他了。

    這個時候的乾隆不覺得有任何人能對自己的皇位形成威脅,他不需要像順治、康熙、雍正這些前輩皇帝一樣,想法設法打擊異己,他最需要的是如何百尺竿頭,再進一步,讓自己的聲望再提高一些,達到一個前朝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如果仔細研究乾隆後期的操作,你就會發現他的很多不合理的做法背後,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

    原則已經確定,那麼翻一翻前朝的案子就幾乎是必然。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帝釋出詔令,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不僅下令為他修復墳塋,而且還恢復其封號,補入玉牒。同一天,乾隆也為多鐸平反,不僅恢復了多鐸親王封號,並且還將其配享太廟。兩天以後,乾隆以八阿哥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九阿哥胤禟也被恢復了原名和宗籍。此時距離他們被雍正圈禁已經過去了整整53年。

    果然,乾隆此舉一出,朝野之上一片讚揚之聲,人人都稱頌乾隆乃是胸懷寬廣、厚德仁慈的一代明君。乾隆嚐到了甜頭,幾年後又為袁崇煥平反昭雪,一方面是為了緩和民族矛盾,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讓自己在滿漢兩方的聲望再次上升。

    不過,因為雍正畢竟是自己的父親,所以乾隆在為八叔胤禩翻案時還是留了一手,他在上諭中說,

    “蓋伊兩人未嘗無隱然悖逆之心,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是以皇考雖明暴其罪狀,猶為曲示矜全。”

    意思就是八爺、九爺兩人雖然未必沒有謀反的心思,但畢竟沒有謀反的事實,所以我爹雍正只是說明了他的罪過,卻沒有殺他們。接下來的意思不說自明,如今八爺、九爺已經死了,他們的後人沒有罪,所以回覆他們的宗室,錄入玉牒。

    同時,乾隆還說過雍正晚年時,常常對八爺等人的處理感到後悔。根據常理推斷,雍正說過這些話的可能性有,卻不是很大,這些話應該是屬於乾隆的託詞,目的當然是稍稍維護一下雍正的個人形象。

    綜合來看,乾隆為八叔胤禩翻案,只是屬於他眾多翻案事件中的一例而已,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自身的聲望,留下一個好名聲。從乾隆的心裡,他未必就喜歡多爾袞和多鐸,也未必認為當年雍正處置八爺等人不對,但對這些案子進行翻案,有利於穩固自己的統治,有利於提升個人的聲望,所以乾隆就毫不猶豫的做了。況且,乾隆是一個極度自信、甚至有些過頭的皇帝,他說想翻案,那就翻案,管之前定案的爺爺還是老子,反正我才是千古第一明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婚禮流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