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雪一
-
2 # xiang古
鄭羲之子鄭道昭書寫。鄭道昭號稱:北魏書聖。流傳在世的分別有《鄭文公上碑》和《鄭文公下碑》,統稱《鄭文公碑》,鄭文公碑在北魏眾多碑刻中排名第一。撰書人無確切記載,一般認為是鄭羲之子鄭道昭所書,因為題名中有鄭道昭的署名。上碑在山東平度天柱峰,下碑在掖縣雲峰山,為北魏永平4年,公元511年所刻,主要的內容就是記述北魏鄭羲的生平事蹟,兩碑的內容稍有不同,上碑字形比較小。這兩座碑的書法結體寬博端莊有氣度,行筆矯健。用筆方圓兼施。康有為認為:“雲峰為圓筆之極軌”。這個碑已經被完全的重新刻過,其真面目早已全失。其實在康有為之前乾隆的年間經過考察,鄭文公下碑並非全是圓筆。而是方圓兼施,即碑額純粹用方筆。包世臣對此碑也有論述。他說:“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布白本《乙瑛》、措劃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這段話出自藝舟雙楫。現在流傳在世的精拓,為北京圖書館藏顧千里藏本。
《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為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所立。書寫者不詳,碑高八尺4寸,寬3尺7寸,現存山東曲阜孔廟。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這通碑刻是北魏中的名品,歷來為練習魏碑的不二法則。歷代書家,對此碑好評如潮。楊守敬認為:“《張猛龍碑》整煉方折,碑陰則流宕奇特,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康有為認為:“張猛龍碑為正體變態之宗”。《張猛龍碑》其用筆斬釘截鐵。陽剛有力,有如切金斷玉,一揮而就,整體佈局不拘章法。這個碑和鄭文公碑所立的年代,相隔11年,無論從筆法,還是章法。和鄭文公碑迥異,所以是兩個不同的書寫者。
鄭文公碑和張猛龍碑雖然年代同屬北魏,地點都在山東,但兩者的風格截然不同。鄭文公碑書法飄逸,字態蘊藉風雅,結體寬博宕逸,氣勢雄渾開張,有篆之勢、隸之意、草之情。而張猛龍碑則勁健雄俊,奇正相生,風力危峭。而兩者立碑時間僅差11年,一個人的書風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如此之大的變化。因此可以斷定,絕非出自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