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晥北青年
-
2 # 倪說歷史
鄭和下西洋,既有宣揚國威,也有和平交往的目的。至於說去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則是無稽之談。
應該說,鄭和之下西洋,還是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十五世紀初,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相比,還處在很落後的社會發展階段上,鄭和船隊一次又一次遍歷諸國,以“宣教化於海外諸蕃國,導以禮義,變其夷習”為宗旨,在客觀上給亞、非各國帶去了中國高度發達的文明,加快了許多國家歷史發展的程序。鄭和下西洋以及由此而擴大的海外貿易,使東南亞和印度洋地區輸入了大量精美的中國手工藝品,同時也輸入了高度發展了的中國封建文化,這對於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有益的。正因為如此,至今東南亞地區的人民仍在懷念著鄭和,懷念著這位三寶太監,有不少地方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如馬來西亞有三寶城,印度尼西亞有三寶洞,泰國有三寶廟等。
鄭和下西洋對中國社會經濟也產生了較大
-
3 # 迎風吹哨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至今仍未有定論,主要的說法有兩種: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
-
4 # 踏足山巔望星空
⒈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⒉擴充套件朝貢貿易(經濟目的);⒊尋找失蹤的建文帝。⒋出海目的是為迎佛牙。⒌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絡。
-
5 # 古名洞
僅限個人關點
1:能起到促進與東南亞及東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屬外交政策;同時也可彰顯國家經濟、政治的綜合實力;
2:從行為上也能體現航海技術水平,達到與各國的人文各方面的交流,並起到外貿流通的作用。
-
6 # 穿越時空的任意門
傳說是尋找建文帝,但是如果展開世界地圖,再綜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原因應該比較清楚了。
當時明朝下西洋的時候是成祖時代,剛剛派遣大將藍玉消滅北元,但是蒙古曾經橫跨歐亞,由四大汗國組成,雖然消滅了北元,但蒙古的影響依然很大,而且北元去國號之後又由權臣鬼力赤建立韃靼,在歐亞大陸也還有很多蒙古人建立的小國和依附於蒙古的國家,為了在消滅北元和蒙古殘餘勢力的影響,向天下和原本跟隨蒙古的各個附屬國宣告大明朝已經取代了元朝,並尋找更多盟友聯合對抗防禦蒙古殘餘,於是明朝政府建造了一支強大的舉世罕見的艦隊直下南洋群島,開始了七下西洋的遠征。
雖然藍玉北伐是在朱元璋時候,但是間隔時間不長,後來蒙古分裂成韃靼和瓦剌,給明朝仍然造成很大威脅,明朝下西洋實質上應該可以算是外交戰,意義大致相當於漢朝派遣張騫出西域尋找大月氏結盟對抗匈奴。
-
7 # 刀鋒50159596
我感覺鄭和之所以七下西洋有三方面原因:1.為了向海外證明明朝的強大實力:2.可能是為了拓展海外貿易。3.由於明成祖朱棣不是繼承的皇位,而是通過篡奪侄兒建文帝的皇位而來,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始終是一大隱患,傳聞建文帝去了海外,可能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行蹤。
-
8 # 苦說
主要是政治目的尋找下落不明的朱允文,斬草除根,防止死灰復燃;宣揚大明王朝國力。其次是明朝的生意人初步崛起,手工作坊等增多,要和其它國家做生意,開通海上航線。
-
9 # 神一樣的碰磁坐不改名
鄭和下西洋是明永樂時期之事,在中國歷史上,唐朝就成為了萬國中心,宋代是藝術發展時代,在文化方面後世評價,唐詩宋詞。元代是戲曲。明代清代是小說。至於鄭和七下西洋,老頭認為是貿易,走出國門,瞭解世界的壯舉。
-
10 # 老泰迪講歷史
首先是,通過各種手段,解決各國之間的矛盾,一步步把明朝的發展和外界各國的穩定關係建立起來,推動明朝的貿易發展,提高大明王朝在各國之中的威望。到現在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還儲存著鄭和的遺蹟。
第二,事實上還有人提到,鄭和下西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大家都知道,朱棣的帝位是從自己的侄子手裡搶來的,那麼朱棣登基以後怕朱允炆會為了奪回帝位伺機起兵,不得以派出鄭和以發展外交和貿易作為幌子,暗地裡尋找朱允炆的下路。
第三,傳說鄭和還真的在下西洋途中的一個效果發現了朱允炆的蹤跡,不過當時他已經與一個該國的女子結為夫婦,過起了平淡的生活。見朱允炆已經沒有了稱帝之心,鄭和又不忍看到他們叔侄相殘,所以就將這件事情故意隱瞞了下來,沒有再跟任何人提起。
-
11 # 季我努學社
讀者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想必不太陌生,“一帶一路”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中海上絲路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在歷史上,中國透過海上絲路與東南亞、南亞、阿拉伯、非洲等地進行貿易和友好往來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明朝鄭和下西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那麼,鄭和下西洋是怎麼回事呢?
鄭和是明朝著名的Nautilus,他出生於1371年,原來姓馬,因為他在一個鄭村壩的地方立過功,明成祖朱棣賜姓鄭。1405年到1433年,他率領船隊七次遠航西洋,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壯舉。之所以能實現這一壯舉,與明成祖時期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鄭和像)
首先,明成祖在位期間,明朝已經過了立國時經濟恢復的時期,手工業、農業和商業繁榮,國力蒸蒸日上,國庫收入日增,為下西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然後,宋朝和元朝海上貿易都極為發達,也促進了造船技術的進步,航海知識的豐富和眼界的開拓,這為下西洋儲備了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認知,鄭和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行。最後,下西洋也是明成祖為了宣揚中國國威,古代王朝興盛的表現之一,就是向外展示天朝上國的形象,形成萬邦來朝的壯舉。
(明成祖朱棣)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和人數都比較龐大,以第一次下西洋為例,船隊包含大船62艘,小船255只,共有27870人隨行。鄭和下西洋,這裡的“西洋”可不是指近現代意義上的西方,而是明朝地理眼界範圍內的西洋,在今天的東南亞、印度洋周邊、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東海岸等處。鄭和所到之處,與當地的部落酋長或國家君主聯絡,有時也對他們予以冊封,宣揚明朝的國威。在經濟上,鄭和船隊所攜帶的瓷器、絲綢和鐵器等,換取當地的香料、珍珠、寶石和香料等。在第四次遠航(1413-1415)結束時,西洋沿岸18個國家派遣使者跟隨鄭和來到中國朝覲明成祖,使團極為隆重。1417年,第五次遠航,要把上次隨船來到中國的使節送回到各自的國家,這次到達了非洲東海岸。返航時,又有很多國家的使者隨船來到了中國,並嚮明成祖進獻了許多奇珍異獸,其中就有長頸鹿。華人以為“長頸鹿”就是中國的吉祥之物“麒麟”,明成祖還親自觀看,成為一段佳話。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鄭和下西洋,比西歐哥倫布到達美洲還要早87年,而且在船隻噸位、所載人數都遠超西方,充分顯示了中國當時的先進之處。而且,鄭和下西洋,是以和平的方式進行貿易與對外友好交往,與西方殖民者的大肆掠奪形成鮮明的對比。
參考文獻:
1、張豈之等:《中國歷史:元明清卷》
2、鄒振環等:《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3、牟復禮、崔瑞德:《劍橋中國明代史》
4、邊濟:《鄭和下西洋》
-
12 # 孤燈寒門說
感謝誠邀回答這個問題,在下孤燈寒門客,一個歷史愛好者。明成祖朱棣為什麼派鄭和七下西洋對不對?首先我先給您糾正一個問題,明成祖朱棣促使鄭和下西洋是五次,另外兩次是在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鄭和下西洋是帶有偉大的歷史使命的,是一場集經濟、政治、文化於一體的大型國事活動,是明成祖朱棣渴望和極力促使的。他的行為也可以說是朱棣的意願。真正的原因接下來我來淺談一下。
其一,朱棣的皇位得來不正,他是已庶奪嫡、造反而得的天下。內心是心虛的,是惶恐的。這時候的大明偏遠之地及海外藩屬國都不知道大明已經易主了,因此朱棣迫切地需要告知海外番夷屬國知曉,以彰顯他的帝王之名和大國風尚。(說簡單點就是要告訴世人,我朱棣現在是大明的皇帝了,你們以後再來大明或者上表言事可別拜錯了碼頭呦)。
其二,朱棣在攻破南京城之後對於侄子朱允炆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心底裡明明白白的知道,建文帝朱允炆是死是活是一定要搞清楚的,因為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何況自己是造反自立的皇帝,大多數的百姓和舊臣心裡還惦記著建文帝。而只有找到這個答案,他才能好好的做他的皇帝。所以這也是他一直以來不敢光明正大尋訪的痛。因有小道訊息說建文帝朱允炆可能跑去南洋了,因此才有鄭和下西洋密查一說。
其三,自漢唐以來,我們的國家都是世界之老大國。泱泱華夏,萬國來朝之事不絕史書。到了大明這一代也不例外。老大哥嘛,就是要彰顯大哥的氣派和底蘊,隔三差五的派個使團出訪一下下面的屬國聯絡聯絡感情,再順便敲打敲打一下一些蠻夷小國不該有的邪念那也是應該的嘛。因此在我看來鄭和的下西洋也是帶有這方面的色彩。
綜上所述,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除了有其自己的私心(尋訪建文帝朱允炆、彰顯自己帝王的風采等)外,它亦是一次偉大的歷史事件。下西洋促進了大明與海外諸國的經濟、文化、政治制度的交流:建立了政治秩序、拓展了朝貢體系、開拓了海外貿易、改進了國內生產、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但也因此引發了大明的經濟財政危機,所以凡事皆有利有弊。最後,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鄭和下西洋以其卓越的歷史功績而會被永遠流傳千古。
-
13 # 讀書的火焰藍
我們研究歷史,一般來說,有這麼幾個途徑:考古挖掘、比較法、跨學科歷史法,同時應該有批判性思維。就像學習歷史大家興趣度不高,喜歡“背誦”,少了點“思辨”。
今天我們就以“思辨”的態度,用“代入法”,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1405年到1433年,為期28年的鄭和下西洋終於告一段落。
我在想,如果我是明成祖朱棣,我為什麼會突發奇想,找個人,開一隊船,帶幾萬人,去周邊國家轉一轉。既然想到了,那就開始辦,明天上朝,諸位大臣議一議吧。
第二天早朝,君臣雙方就為什麼要下西洋各抒己見。畢竟不是小事,派誰去,怎麼去,朝廷開支甚巨,去幹嗎,有什麼好處。
理由一:尋建文帝
這個理由怎麼說呢,沒法說。哦,父親沒有傳皇位於我,我從侄子那裡奪來皇位。初登基,大侄子下落不明,不管出於關心下一代還是消除後患,什麼樣的原因。都得把人找到。這個理由我不說,大臣們也不好問,大臣們就會猜。猜來猜去,成了謎了。
理由二:掙外快
兄弟們你來我往,我的各種茶葉、農業技術、官窯精品、造船技術、絲綢都是你們需要,海外的香料、麒麟神獸、優質特特產,我也喜歡。我的瓷器茶葉也不貴,一個盤子那可是稀世珍寶呀國內都是奢侈品,就換你幾十斤胡椒吧,(胡椒在歐洲如黃金)。不願意也不行,誰讓你們家貴族喜歡呢。這樣穩賺不賠的買賣,諸位大臣,腦子壞掉才不幹呢!皇帝我打算,多搞幾個大工程,沒錢怎麼能行呢!
理由三:促交流
作為我的上一個朝代,宋朝、元朝雖然都已成往事,但是宋元的商業貿易,不管是路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搞得不錯。透過航海,途經的國家,一來二去,都成為朋友了。如果還有那麼幾個不開眼的敵人,正好可以夥同我的新朋友,拿下他!捎帶把地圖畫回來,什麼語言啦、文字、醫術,互通有無多好。買賣也做了,錢也掙了,雙方人民也交流了。雙贏哦不,是多贏,we are 飯米粒!We are 孵卵的!
理由四:揚國威
初登基,百廢待興,各國不一定知道我大明帝國,早我的勵精圖治下,多麼美好。錢要掙,朋友還是要處的嘛!宣揚一下德化,通好一下他國,大家和睦相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理由五:搞探索
我大明朝雖然地大物博,但是多出去走走還是有好處的。萬一發現什麼新大陸,弄點新的特產回來,想想都開心。“麒麟神獸”不就是意外之喜嗎。雖然咱們不喜歡多吃多佔,但是結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也蠻不錯的嘛。(最近有一種說法,最早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不是哥倫布,而是鄭和寶寶。)
大臣們一聽,確實沒什麼好反駁,就這麼定了。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
-
14 # myhome核桃樹
明初鄭和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至1433年前後共七次。世人皆知明成祖朱棣是篡位稱帝的,他的侄兒建文帝朱允文在靖難之役中趁亂逃走,從此下落不明。篡位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他時刻擔心建文帝有朝一日死灰復燃東山再起。後來他聽可靠訊息告訴他建文帝流亡海外了,所以就派以鄭和為首的船隊不遠萬里前去尋找,名為友好通商實為探尋朱允文的下落,名為與海外諸國建交實為宣揚國威,犯中國威雖遠必誅。
-
15 # 肖戰的思考
自元末戰亂以來, 中華民族陷於內亂, 無暇外顧, 國際影響大幅削弱, 以至於明朝初期僅有四國來華朝貢。至成祖, 國力日漸恢復, 明成祖朱棣迫切的希望改善這一局面, 恢復宗主國地位。為了對抗大國侵略, 發展與中國的友好關係, 很多國家來尋求中國的保護, 恢復與中國的朝貢關係。透過這些方面來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並不是簡單的填補大國失落感, 更多的是穩定宗主地位, 鞏固周邊國家對中國的附屬關係。
我個人認為, 鄭和的遠航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前三次側重於實現明成祖朱棣的政治目的, 後四次則更加側重於對外發展貿易。其餘的譬如搜尋明惠帝或者麒麟一說, 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聯絡不大, 充其量算是附帶任務。
一是政治目的。古代中國一直自視為“天朝上國”, 歷朝歷代的帝王都熱衷於實現“萬邦來朝”的盛世局面。史料記載, 十六世紀的世界並存三大國際關係, 其中就包括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封貢體系。所謂的封貢體系就是指封貢國家之間存在冊封和被冊封, 朝貢和被朝貢的關係, 在封貢體系中, 雙方都有著明確的權利和義務。中國作為宗主國所承擔的責任就是維護周邊國家的正常秩序, 並且對藩屬國的國王進行冊封, 從而確保國王的合法地位。藩屬國受到外來入侵時, 中國必須提供援助;藩屬國遭受自然災害時, 中國也要送去慰問, 以此來建立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在鄭和遠航的前期, 浩大的船隊向南洋諸國展現了明朝的國家實力, 加之鄭和對南洋諸國恩威並施, 迅速收攏了人心, 基本實現了明帝國的政治願景。
二是經濟目的。在穩固確立了宗主地位的後, 一幅美好的貿易藍圖出現在明成祖腦海中, 鄭和接下來的西洋之行則更多地被賦予了發展貿易的使命。明朝初年, 高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政權而下令禁止海外貿易, 雖然帝國過上了自給自足的日子, 但權貴對奇珍異寶的追求從未停止。朝貢體制建立後, 各國使者爭相來華敬獻貢品, 而帶著明帝國的賞賜回國, 這種朝貢可以理解為官方之間的貿易。但這種杯水車薪的貿易被皇室壟斷, 不足以滿足各級權貴的需求, 於是鄭和的西洋之行便具有了濃厚的貿易色彩。史料記載, 寶船帶去了絲綢、瓷器, 茶葉等華夏特產, 滿載著異獸、香料、藥品而歸。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很好的完成了對於海外貿易的壟斷, 所以很容易獲得鉅額的經濟報酬。這些貿易得來的物品投放到了國內, 不僅讓統治階級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利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 因此受到了社會個個階層的普遍歡迎。
雁過留痕,馬過留蹄,…~…
回覆列表
鄭和真正下西洋的目的應該是有幾種原因組成的,朱棣侄子建文帝朱玉炆下落不明有可能是原因之一,其次就是促進東西方化文化經濟政治交流,以次來宣揚大明國威繁榮昌盛。要是以單純為找一個人為目的話,那真是不值當的,先後七次下西洋需要多大的精力、人力 、物力、財力,需要花多少錢呢?要是這樣為找一個人為目的,會把整個國家的經濟拉低落後到哪種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