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豆子的vlog

    當然不是,相聲一般是以說的方式為主要表現,說學逗唱是相聲的表演精髓,搭配傳統的相聲著裝;

    小品包括了相聲一些表現形式,他需要道具和化妝,不僅要說,還要有豐富的肢體語言。

    二人轉盛行於東北地區,搭配豔麗的衣服和中小型道具,以一個故事為主題,表現形式是邊唱邊舞蹈。

  • 2 # 愚公有福

    其實最早小品並不是舞臺上的表演節目,在藝術院校或藝術團體招收新學員面試時,考官為了考查考生的能力,臨時出一個題目,讓考生做一段無事物即興表演,內容多種多樣,有形體的、語言的、感情、表情乃至表現心理變化的等等,這種考試形式稱為小品。自從有了央視春晚,人們把這種形式搬上了舞臺,記得第一個春晚小品好像是83年王景愚先生的《吃雞》,後來出現了陳、朱的《吃麵條》,以後小品成了春晚不可或缺的喜劇節目火了起來。如果是一個人的即興表演(比如《吃雞》),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而後來發展成語言類的喜劇節目,受指令碼的限制,隨意性就極小了。

    傳統的東北二人轉,其實是很正式的表演藝術,有故事,有劇情,有大段的唱腔,唱詞也基本固定。之所以把它歸為曲種,是因為只有兩個人表演(雖有單出頭和拉場戲,但大多是兩個人),角色轉換也由兩個人完成,但二人轉仍有“半班戲”之稱。至於跑碼頭的草臺班子,雖然隨意性較大,但也較為低俗。

    至於相聲,傳統相聲雖然偶爾有現掛,但都是有指令碼的,所以假如兩個從未搭擋過的演員,要臨時湊對使一塊傳統活,只要臨場前粗略的對一下,就能使下來,就是這個原因。更有一些貫口活,基本上是一個字都不能改的。但現在出了一個郭德綱,哈哈,不一樣了!郭德綱很多相聲都是臨時發表一些感想,或者說是發發“牢騷”,有時候根據當時的現場情況調侃一下,難能可貴的是不論他怎樣“白話”,于謙都能給他塞得嚴嚴實實,不灑湯,不漏水,有時還能抖出個意料之外的包袱,哈哈,要說相聲的臨場發揮,郭、於可算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完孩子如何合理收腹,預防落下大肚子還不落下月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