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46604389574
-
2 # 剛正不阿2
矛盾大多是和平時期產物、特證是一分為二、可以調和、並時間朝利好發展。鬥爭是儘可能平衡。戰鬥、是注生死,捨得。
-
3 # 詩驀詩書畫
“矛盾”一詞的由來是古人的智慧結晶,“矛”,是古代在生活中用來抵禦猛獸和戰爭中常用的兵器,長柄,有刃,攻擊性強。“盾”,是由“矛”的攻擊衍生出來的,一般用於打仗時防護身體、遮擋矛、刀、箭等的牌形武器。因此,可以看出,矛與盾是相生相剋,永遠存在鬥爭性。既然有矛盾的鬥爭性,必定存在實與虛的唯物辯證性,現實中“矛”有明修棧道,“盾”就有暗度陳倉;現實中“矛”有四面楚歌,“盾”就有十面埋伏……相互牴觸著,爭什麼?鬥什麼?說穿了無非就是爭鬥存在權。於是人們對這種互相矛盾的實與虛,在對與錯的問題上起了爭論。其實不難理解,事物總是存在於變幻轉化之中的,是玄疑難測的。我們的視角與視距就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視角,即個人所站的立場;視距,即時間的某個節點。視角與視距的不同,所得的結果肯定也不同。今天的錯,也許某一天就變成對的;今天對的,也許某一天就會變成錯的。所以,今天判斷的對與錯,也只是在今天的時間節點上的對與錯,決定的只是此時此刻判定的結論,它並不矛盾。但並不代表將來某一天的判定結果。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苔
矛盾與鬥爭的提法是人類文明低階階段的產物,走向法治走向公平走向自由才是人類文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