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沒有李自成,明朝有希望存活嗎?如果能,中國近代歷史又會變成什麼樣?
13
回覆列表
  • 1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們評價不夠客觀,還是看隔壁朝縣的評價,朝縣對其不忠評價很低。而且朝縣人一直在觀察風向,但是儘管痛恨滿清而眷念大明的朝縣文人心存幻想,只是畢竟他們對吳三桂開門揖盜的行為仍然記憶深刻。 康熙十六年( 1677) ,當吳三桂還在南方和清廷對峙的時候,沙河驛原來四時上供的吳氏父祖墳墓,就已經被清朝官方搗毀,這一年,出使北京的韓泰東在日記裡記載。

    “雲南舉事之後,( 清廷) 發葬磔屍,以戮辱之。其父冢則只納一部空櫬,不獲其屍,但掘毀而已”。他覺得,吳三桂不僅引清兵入關,把大明江山拱手送人,而且一方面拒不赴李自成之召,害得父親丟了性命,一方面又舉事造反,讓祖父屍體被清人棄骨揚灰,真是既不忠又不孝。所以,他在日記中重重地記了一筆,“始則納腥羶穢亂區夏,末乃豪據一隅,身僭大號,蓋未嘗有為朱氏扶立血胤、規復舊物之意,實中華亂賊,清虜叛臣”。久久等待之後,康熙十八年( 1679) 三月,終於傳來了吳三桂兵敗身死的確實訊息,漸漸他們也知道了,“三桂卽位於衡山之陽,國號大周,改元弘化,而原無立朱氏之事”,於是他們暗自慶幸,慶幸自己沒有輕舉妄動,因為吳三桂並不是為“反清復明”而忍辱負重的姜伯約,而是大逆不道想當皇帝的僭越者。

    吳三桂和他的部下未必是“懷念故國”而擁戴大明,他們起事恐怕只是為了“撤藩”而反清。北韓人未必贊成吳三桂,卻是真心地擁戴大明。這一點到了康熙末年,朝縣文人也漸漸清楚,便不再對吳三桂有太多的同情。像金錫胄的後人金昌業,在康熙五十一年出使清國時,雖然對這個“世人皆曰殺”的吳三桂是否“開關納清為罪”感到疑惑,說當時“皇城已陷,帝殉社稷,天下亡矣”,吳三桂無法自保,更無法殺逆賊( 李自成) ,“使三桂徒守一切之義,不與清兵併力,則畢竟見破於自成,而清兵亦自入關矣,天下事亦何益哉?”但是,他還是覺得,吳三桂最重要的罪過就是“不立大明宗室,失天下望,身自僭號,競至敗滅,喪失名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咪的肉墊有結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還有點血,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