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視聽

    前有法國版的優秀口碑下,美版《觸不可及》可謂壓力山大,但是翻拍是有很多意義在裡面的。

    美版的《觸不可及》有著法版所沒有那種美式幽默,臺詞表現、肢體動作都有著獨特的美國風味,翻拍是成功的,但是還沒有超越。

    男人和男人之間的友誼定然不能用浪漫主義手法來表現,所以導演用了現實主義+幽默詼諧的手法來慢慢推進兩個男人之間的關係。

    比起法版來,美版更多了些美式的俏皮話,刻意的戲劇衝突,在人物刻畫上顯然沒有法版的細膩,這跟好萊塢的流水線拍攝方法有直接關係。

    而美版是菲利普沒有臨陣脫逃,直接硬著頭皮去見了筆友,從這一點不難看出,美版還是想把劇情衝突用快速的方法展現出來。

    總之,美版和原版各有各的特點,原版在劇情推進上更加細膩,我個人還是喜歡原版,因為美版並沒有給我太多的感動。

    圖:源自於網路(侵刪)

  • 2 # 小影放映廳

    其實這部電影,也是改編自原著故事——一名法國富翁的自傳《第二次呼吸》。

    而這個故事劇本,時隔多年,又被好萊塢相中了,並即將在國內上映。

    俊俊有幸參加了點映,意猶未盡地來跟大家侃侃。

    電影改編自真實自傳故事,講述了一個因滑翔傘事故而高位截癱的富翁,與一個剛從監獄出來、應徵護理的“混混”之間,發生的各種荒誕又溫馨的故事。

    黑人和白人,貧窮和富翁,健康和癱瘓,無知和才識,尊嚴和自卑。故事最吸引人就是矛盾,而這部電影裡的矛盾如此多,卻又如此幽默、溫馨,深刻的探討了諸多社會議題,情感上又催人淚下。

    4次獲得艾美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絕命毒師》主演“老白”的布萊恩-克蘭斯頓,出演白人富翁菲利普。

    美國超高人氣的單口喜劇演員,脫口秀演員,奧斯卡頒獎典禮主持人,同時也是Twitter上男演員粉絲數第一的凱文-哈特,出演黑人助理dell。

    因為這個劇本第一次拍攝時,是法國版,具有獨特的文藝氣息。

    不僅讓這個故事更加順暢,同時加入許多美式幽默。把美國街頭黑人無厘頭的喜劇,以及主演美國數一數二的喜劇天賦,揮灑的淋漓盡致。

    毋庸置疑的演技,真實的傳奇故事,加上精心改編的、更適合大眾的美式幽默,使得這部作品重現了經典。

    電影的轉折點刻畫了一次失敗的筆友約會。

    筆友因為無法接受殘疾的離去,使得這部電影的真實性和質感更強了。也更戲劇化了。

    一個頂級富豪找來一個小混混照顧自己,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

    不同膚色,不同文化,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的笑點。

    別人都把菲利普當成老闆,當成富翁,當成殘疾人,只有Dell把他當成平常的朋友對待。不卑不亢,不歧視也不跪舔。

    他們互相救贖了對方,重獲了新生。

    結局的字幕顯示,在現實裡,他們還一直都是好朋友,至今為止。

    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可以進入內心的朋友。

    而這部電影的結尾改編也很棒。最終和解的,是一直都陪伴照顧他的女管家。

    一句我想你了,一語勝千言。

    這世上最奢侈的,不就是這樣的時刻嗎?

    我強烈建議大家帶上自己的親朋好友,至親至愛知己良人,去看這部電影.

  • 3 # 溪河看影視劇

    看了美版《觸不可及》後,我開始思考根據實際事件改編的電影,版本《觸不可及》已經是感動人的治癒的好作品。

    不同種族的兩個主人公雖然社會階級也不能像雲群一樣相交,但由於命運的捉弄,他們成為了彼此救贖的物件。

    《種族歧視,階級差異》一直是電影敏感的話題,但也是最吸引人的看點之一。《觸不可及》將這些爭論點絕妙地融入角色,展示了電影中的主人公戴爾和菲利普,通過逐漸拋棄雞跳的日常生活中的偏見,接受對方的過程,打破了種族、階級造成的束縛,打開了從未感受到的事物和感情,包容了內心。

    有趣的是,美國版《觸不可及》機智地進行了一些本地化工作,比法國版溫暖浪漫的感情更直接、更強烈的美國式幽默,給電影增添了愚鈍的笑聲。

    菲利普通過美國風格的喜劇幫助戴爾插入尿液管。

    戴爾帶菲利普去買熱狗店,熱狗店和服務員問:“你想吃什麼?”讓殘疾人菲利普說出自己的要求,讓服務員尊敬菲利普。

    而且,在冬天的強風中吃冰淇淋,也因為這種瘋狂可笑的小事,菲利普總是感到渴求的平等。

    另外,美國版《觸不可及》的cards也是一大亮點。喜劇演員凱文哈特,金球獎憑藉電影布萊恩科蘭斯頓和奧斯卡女神妮可基德曼的強大團隊合作,完全不必擔心表演問題。更重要的是,妮可基德曼戴眼鏡的樣子也不美。

    戴爾和菲利普,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在彼此的幫助下找到了靈魂缺失的部分。菲利普學會了衝破肉體的束縛,接受自己。戴爾克服了內心的侷限,學會了接受他人。

  • 4 # 初趟轅門

    《觸不可及》分為兩個版本一個美版一個是法國原版,這就少不了對比。

    法國原版《觸不可及》豆瓣9.2分,豆瓣TOP 250排名第25,以小成本製作全球狂轟了4.26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口碑票房雙豐收。

    美版《觸不可及》豆瓣7.7分,北美口碑不理想,以3750萬美元的成本預算斬獲了1.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績。按照分賬票房來算的話,差不多剛好回本。

    美版中有《絕命毒師》布萊恩·科蘭斯頓,在片中飾演白人富豪Phillip,另一個片中飾演黑人Dell是喜劇明星凱文·哈特。但如果我沒看過法版的,我多半會誇讚美版的。

    因為真人真事改變,所以劇情框架變動不大,也可能是法版太過出色以至於有些劇情直接照搬法版的。在人物和細節的刻畫也是差了點意思,對比下顯現的比較生硬。

    例如,男主老白Phillip在講述自己為什麼癱瘓,以及和妻子發生意外的原因,很生硬,情節處理不到位。

    比如,男主小黑Dell偷了Phillip的一本書,後來被兒子知道是偷別人的,卻沒有再把這個細節解釋清楚,後續怎麼化解了父子之間的矛盾的,並沒有提及。

    但劇情又不能跟法版全都一樣,所以最後劇情改變了,最終拍的太美國本土化而前者的豐富的劇情和到位的表演,再想超越真的很難,不能滿足劇情,退而求次滿足市場。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對於翻拍的電影來說,由於原作題材的限制,能夠發揮的餘地較為有限,再加上觀眾先入為主的思想,這也導致大部分的翻拍作品均不如原作。

    翻拍電影比一般的原創作品還要考驗導演對於全域性的掌控能力。太忠於原著,容易陷入到“沒有新意,太過死板”的境地;而如果打破常規,建立全新的思想和寓意,那麼就有可能會落得個“改編不是胡編”的評價,失去了原作該有的味道和情懷。既跳不出觀眾的既定思維,又想要有所創新和發展,難度可想而知。

  • 5 # 奇點剪輯師

    1、發自內心的尊重與關愛能打破一切隔閡

    菲利普,家財萬貫的富豪卻不幸全身癱瘓

    戴爾,坐過牢的街頭小混混

    兩個完全不會有交集的人,因為“看護”這份工作,重新尋找到各自的生命價值!

    戴爾陪菲利普跳傘,面見筆友,舉辦生日宴會,讓菲利普重獲生活的熱情;

    菲利普幫助戴爾維護在兒子面前的父親形象,鼓勵戴爾發現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然後堅持下去!

    兩個在各自生活中面臨困境的人,因為彼此的陪伴鼓勵,因為發自內心的尊重與關愛,重新發現了各自的生命價值!

    為了妻子和兒子,戴爾決定與以前的街頭生活劃清界限;

    因為筆友“莉莉”的直白拒絕,菲利普灰心喪氣,好不容易建立的勇氣在一瞬間土崩瓦解;

    對我們愛的人,因為珍視,在乎,外界的風吹草動都能讓我們草木皆兵!

    在電影結束部分,菲利普和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莉莉”的重新見面,是兩人生命的重新開始,也是戴爾送給菲利普最美的祝福和禮物!

    菲利普從一副繪畫就看出了戴爾尚未展露的潛能

    戴爾“莽撞”的撥通筆友電話,慫恿缺乏自信的普利普和“莉莉”見面

    跨越內心的軟弱,需要勇氣,但菲利普和戴爾都在通過自己的方式,讓彼此向各自內心的渴望更進一步!

    他們互相瞭解,彼此尊重,因為懂得,讓各自的生活都有了新的,正面的開始!

  • 6 # 大舌頭說電影

    哈嘍 大家好,本人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PS:裡面有一個諷刺還是蠻有意思的……

    法國《觸不可及》復刻版,故事略有改動,基本的框架沒有變動,大的變動有兩處:

    1、是菲利普僱用德西斯的動機,

    2、最後和菲利普在一起的是管家,後邊的改動很喜歡,前邊的改動很不喜歡,還有就是加入“書”的細節和德西斯的家庭關係的變動,也比原版好一點!但是最基礎的人物關係的改變讓故事剛開始看的時候還是有點蹩腳!

    把兩個人的故事線修改的比較均衡,但主線劇情依舊是照搬了原版,包括很多鏡頭都一模一樣。

    原版的優點全都沒留下來,本來是優點的地方也被改成缺點了,堪稱災難級翻拍。 原版中菲利普的妻子連續流產五次,再也生不出孩子,所以他們才通過跳傘釋放壓力,有理有據; 美版去掉了這段劇情,沒有解釋兩人為什麼要去跳傘,變為菲利普偏要在暴風雨中玩跳傘,害人害己。

  • 7 # 看電影的狗子

    首先,這部電影絕對是被名字耽擱的一部好電影,記得我當時看它,也是因為無電影可看,才看的!但是看完之後讓人回味無窮!這部法國的電影讓我們看到了法中國人的幽默,奧瑪所飾演的黑人德希斯絕對為這部電影的強心劑!他的表演讓我們感覺本來悲劇的人生變得有了色彩!我們被他倆的友誼打動!美版的黑人僕人由哈特飾演,但是體現不出原版黑人帶來的那種發自內心的純樸和自然!雖然劇情一樣,但是看完的感覺不一樣!我個人還是喜歡原版!

  • 8 # 平凡的老孔

    很不錯的勵志溫情電影,翻拍的法版《觸不可及》豆瓣評分高達9.2的電影,內容都是相似的,只是側重點不一樣,美版豆瓣評分也高達8.5,也值得一看。

    美版情節更幽默,老白“布萊恩·科蘭斯頓”和凱文·哈特組合有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只有臉部肌肉可以表演,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在臉上,沒有多年的訓練很難精確地反應出人物的內心。

    覺得法版的細節做得更好,比如菲利普為什麼會殘疾?因為玩滑翔傘,可是為什麼要在暴風雨的時候去玩呢?因為壓力很大,妻子五個孩子都流產了,還得了癌症。

  • 9 # 迷影生活

    2011年上映的法國版《觸不可及》,無愧於“封神之作”的美譽。架不住好萊塢的功利心與野心,完成度頗高的美版《觸不可及》,終於等到了上映的檔口。對影視創作者們來說,珠玉在前的無形重壓是繞不開的怪圈。

    只要有翻拍,就會有比較,特別是翻拍物件是像豆瓣9.2分、IMDB8.5分的原版《觸不可及》。

    對藝術作品的比較,很多時候都是徒勞的。此時詞窮的我,不得不拿出那句用得爛俗的套話“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來形容人們對感性認識的細微偏差。

    就像美版《觸不可及》中,戴爾一幅“很有潛質”的塗鴉之作,竟能輕鬆換得五萬美元。

    電影是時代的藝術,它需要時代價值觀的認可,尊重人所共知的規律,並能帶來或人文關懷、或生趣盎然的觀影感觸,才算得上功成名就,被順理成章的寫入影史。

    說白了,能讓那個時代的觀眾認可,才能引發深刻的共鳴。

    從引發共鳴的角度來看,美版《觸不可及》並非一無是處。因為時代的需要、好萊塢的需要,它的翻拍才變得更具現實意義。

    天下文章一大抄,創意抄好了一樣成經典。電影工業最成熟的好萊塢與歐洲之間,一直不乏互通有無、相互翻拍而來的電影佳作。

    阿爾·帕西諾巔峰期出演的那部《聞香識女人》,雖然雞湯滿滿、套路依舊,卻不失為詮釋友情、自我重生的經典佳作,殊不知,其翻拍自1974年的義大利影片《女人香》。

    曾經好萊塢特別鍾情於翻拍法國電影,《天才普雷利》之於《紫月亮》,《真實的謊言》之於《完美女人》、《疑雲密佈》之於《夜審》,都或多或少的成就了一代好萊塢影人。

    那些年,強大、成熟、極富號召力的好萊塢,就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電影中心。說到底,政治、經濟上的絕對領先地位,決定了好萊塢引領潮流的巨大文化優勢。

    不過,與上世紀90年代佳片雲集、好萊塢遺珠遍地相比,現在的好萊塢大片則走向越來越封閉的路線。於是,“翻拍+續集”帶來的正向示範效應,持續影響著全球的電影市場。

    經濟不景氣,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影視圈亦如此,寧可挖掘此前創造的大IP,也不輕易嘗試原創新IP,這是本質上就是商人的好萊塢,再明白不過的生意經。

    畢竟,吃老本就能躺贏的結果,哪怕是貴為創意聖地的好萊塢,也會欣然笑納。

    翻拍神作並不是美版《觸不可及》的原罪,雖然後者更粗放、更俗套了點,但其內在的邏輯核心,依然是十多年前的原著中表現出來的社會階層與種族的隔閡。

    這些年,好萊塢的光鮮門面——奧斯卡,似乎變得越來越崇尚功利主義和政治正確。

    稍有敏感性的觀眾,看到了《觸不可及》的“黑白配”,就會馬上聯想起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

    如果順著這個思路捋下去,去年的《水形物語》打敗《三塊廣告牌》和《至暗時刻》,今年的《黑豹》、《黑色黨徒》、《寵兒》扎堆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都算得上衝擊奧斯卡的成功案例。

    至於前年的奧斯卡,豆瓣評分僅有7.3分,卻因擁有“同性”、“黑人”兩大致勝標籤的《月光男孩》,在評分均超8分的《愛樂之城》、《血戰鋼鋸嶺》和《隱藏人物》圍追堵截下輕鬆奪魁,似乎讓很多國內觀眾越來越看不懂了。

    他們看不明白,因為這種電影本來就是拍給崇尚自由、平等的美中國人看的。

    “政治正確”之所以走向極端化,正因美國國內種族歧視的加劇與社會階層的分裂,這時才需要好萊塢出手,以政治正確和平權主義的名義,幹自己最擅長的工作——粉飾太平。

    打著多元化的旗號、幹著保守主義的生意,指導思想的轉變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好萊塢固步自封的調性。作為好萊塢風向標的奧斯卡,給出這樣看似沒道理的獲獎結果,其實也是順理成章的。

    於是,翻拍的穩妥獲利與政治正確的正向需求一拍即合,才有這樣一部《觸不可及》。

    看得出,拍出過《分歧者》系列的尼爾·博格,盡心盡力的遵照好萊塢的慣常套路行事,試圖將翻拍這件事變得簡單化、理想化:主要劇情沿用、雙雄男主換人、添點美式幽默,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深諳好萊塢商業片之道的尼爾·博格,雖然不太懂喜劇該怎麼拍,但很清楚觀眾想要什麼,於是,在美版《觸不可及》裡,有從對立到融洽的種族融合,有從消極避世到自我覺醒的成長過程,有插科打諢的嬉笑段子,有兩個男人的莫逆之交。

    片中,角色的分工也涇渭分明。收放自如的“老白”布萊恩·科蘭斯頓負責帶好節奏,大熱喜劇明星凱文·哈特負責夾帶笑料,冷豔女神妮可·基德曼負責穿針引線,一鍋溫馨自然、毫不做作的暖心雞湯出爐嘍。

    對於沒看過原片的觀眾來說,美版《觸不可及》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視覺大餐。老白演技線上,哈特喜出望外,基德曼還是那麼驚豔,典型的美式喜劇很對觀眾胃口。

    只是,你在美版《觸不可及》中,總能找到一些原版的影子,甚至劇情走向和關鍵道具,都致敬得明明白白。藉助成熟高效的電影工業,加上滿滿的好萊塢式正能量,最終打造出了《觸不可及》質量頗高的成片效果。

    哈特飾演的戴爾,是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邊緣人,犯罪記錄的“瑕疵”讓他很難獲得長期、穩定的工作,妻子兒子的不理解,讓他陷入生活的兩難。

    如果不是同樣存在身心困境的菲利普(布萊恩·科蘭斯頓飾),戴爾這樣的人,也不可能走出人生低谷。

    作為一名令人尊重的商界精英、熱愛冒險的運動達人,菲利普曾經擁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行動力和控制力,然而,一次逆風而行的冒險,徹底斷送了一切美好和希望——妻子意外身亡,自己高位截癱。

    從自信滿滿的人生贏家和控制者,急速跌落至任何事都要有人照料的“廢人”,人前強裝鎮定、循規蹈矩的菲利普,內心是懊悔、彷徨、厭世的,彷彿每多活一分鐘,都是對自己無形的懲罰和鞭撻。

    失去控制的人生,是菲利普急於赴死的本因,也是他力排眾議僱傭戴爾的理由。這種說不清是灰暗自私還是無奈絕望的心態,讓菲利普幻想著能通過“顯然不夠格”的戴爾,早早離開這充滿傷感的人世。

    起初是菲利普為戴爾打開了一條生路,反過來,戴爾卻又無意中幫助菲利普找到了人生的意義。這就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失意人戴爾和菲利普,在相互攙扶、相互成全中,得到了自我原諒和自我救贖。

    看不到希望的菲利普,活著就是煎熬,而無拘無束慣了的戴爾,帶著他感受生活中不一樣的樂趣,各種各樣的嘗試,反而令菲利普認識到生活的色彩斑斕,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通過幫助和指引戴爾,也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餘生很有價值。

    與此同時,曾因環境、家庭、孩子、犯罪記錄等諸多的不如意而停滯不前的戴爾,在菲利普的影響下,不僅誤打誤撞的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獲得了此前從未有過的自信。一個自信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對挫折,甚至改變自己的人生。

    片尾,見筆友的失敗和戴爾的離開,對剛剛重建自信的菲利普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對好萊塢套路熟悉的觀眾,或許都在期待一個力挽狂瀾的反轉。

    果然,本片給了觀眾們想要的,戴爾讓菲利普意識到,讓他離開自己才是最好的選擇,再加上,菲利普終於知道了妮可·基德曼飾演的管家伊馮,才是一直默默支援自己的人,那個能瞭解自己、開啟心結的一生摯愛。

    因刻意強化種族和階級帶來的差異性,美版《觸不可及》實際上弱化了故事的動機和人物的層次,雖然它仍是一部溫馨、感人的作品,但施加了太多條條框框之下,表現出來的教條與刻板,很難能讓觀眾融入其間,真切感受到戴爾和菲利普之間充滿默契的友情。

    無法獲得共鳴,這不能全賴觀眾,因為現實與電影的差距讓這個故事變得難以相信。畢竟,美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與對立,種族之間的尖銳對抗,並不會因一場電影之夢而得到緩和或消散。

    美版《觸不可及》帶來了一場精緻而奇妙的美夢,但真實世界的苦澀和傷痛仍在繼續,走出電影院的觀眾,依然看到了一成不變的現實,這或許是這部電影最具諷刺意味的“弦外之音”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肖戰跟王一博對於年輕人的影響力究竟已經到什麼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