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戲垂鈴
-
2 # 夢話春秋
明朝從什麼開始走向衰落,絕不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死的時候。那是李自成從陝西米脂起兵的時候嗎?一個朝代的衰落,不是從農民起義開始,而是從他的內部開始,而農民起義只是給這個朝廷進行最後致命一擊。
若令家畜五母之雞,一母之豕,床上有錢、幣、被,甑中有數升麥飯。雖蘇秦張儀巧說於前,韓信白起按劍於後,不能使一夫為盜,況貪亂乎。
這幾句話把中國農民說的最透徹,他們是天下最老實的人,最好管理的人,只要有點地,有點糧食吃,就會安生。而中國農民卻是天下不怕死的人,他們往往都是一個王朝的結束者。
而明王朝的衰落是從他內部的腐爛開始的。萬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在北京的家中。這位明朝晚期最著名的首輔,用盡全力來改革這個積弊重重的王朝,然而他所能做就像一個外科醫生一樣,只能給明王朝受傷的地方,抹抹消炎藥,使其表面癒合,而裡面的病症,只能任其發展。他的死,等於他的改革全部化為烏有,黃河照樣氾濫,邊防軍繼續腐敗。而有下面守舊的貴族鄉紳們無們拍手稱快。他們又可以大力剝削農民了。
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沉重的寫道:“張居正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墜入深淵。"
首輔這麼重要,那麼皇帝呢,他在忙什麼。明朝是沒有宰相的,從帝國的建造者朱元璋開始,他就把中國傳承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給取消,連最牛逼的秦始皇都不敢做事情,他都做了。他認皇帝必須集權,必須把管理的觸角下延伸到第一個人身上,他連老百姓最普通的吵架都要管理。他太累了,太勤政了。
他認為宰相就是多餘的。朱元璋沒有想到他的後代,沒有一個人比他勤政,從宰相到首輔。一切又回到起點。只是過去的宰相有權力處理某些事情,而明朝的首輔是沒有權力處理任何事的,他們要通過“票擬”這種東西,把資訊傳達給皇帝,等皇帝“硃批”才能執行。張居正活著的時候,每天都需要把重要事情彙報給萬曆皇帝,都要做好“票擬”,並催促萬曆皇帝早點“硃批”執行。然而,那個每天催促萬曆皇帝看奏摺,一臉古板張居正死了。萬曆皇帝一下把隱藏多年怠政與貪婪全部展現出來。
萬曆十四年(1586年),內閣出了一件奇怪的事,堂堂文淵閣印居然讓盜賊給偷走了,下令嚴緝,也沒有結果,只好另鑄一方。大家都在議論這件事情,說明內閣的權力已經可有可無了,連印章都守不住。
從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開始不跟大臣見面,先是幾天不見,後是幾個月不見,從1589年的元旦,那是皇帝必須跟群臣見面的盛典,皇帝要舉行祭祀大典,而萬曆皇帝取消了。到1615年才勉強到金鑾殿跟群臣聊聊天。這中間消失了26年,一個人居在深宮裡可以達26年,這是什麼概念,官員,民眾都怎麼生活的,國家機器怎麼運轉的。他在深宮想些什麼沒有人知道。每天面對一樣的景色與面孔,他不煩嗎。
我們來看看,這26年不主政,萬曆皇帝給明朝留下什麼。一,全國的行政全部停頓,1610年,中央政府有六個部,只有刑部有部長,其他五個部全都沒有部長。六部之外的監察部部長缺十年以上。全國的監獄的囚犯都關在監獄長達二十多年,沒有人審理,沒有人問過一句話,犯人都以自殘伸冤。而囚犯的家屬長年跪在長安門外,向深宮裡皇帝哀哭。但萬曆皇帝沒有任何反應。
二,黃河發大水,山東河南重災區,需要朝廷拔款救助。官員們上奏章,如石沉大海,百姓們只能吃土,吃死人。
三,內閣大員李廷機有病,想辭職,打了120次的辭呈,都得不到訊息,最後不辭而別。萬曆皇帝也不過問。
四,遼東軍區總指揮楊鎬,四路進攻新興起的後金可汗國,在遼寧大敗,死了四萬多人,開原、鐵嶺相繼陷落。距離瀋陽只有六十公里。北京震動,全體官員大臣跪在文華門,苦苦哀求皇帝批准奏摺,派兵支援,急發軍響。前錢部隊正冰天雪地裡殺敵。而我們的萬曆皇帝毫不理會。大家繼續跪求,然而宮門緊閉。一切沒有任何迴音。
對於萬曆皇帝的怠政,已經讓官員們發瘋了。他們惡毒的奏摺來辱罵這個皇帝,希望用自己的死亡來挽回他的對時政的觀注。
大理寺評事雒於仁上了一份奏疏直接寫道:臣入京閱歲餘,僅朝見於皇上者三,……聖政久廢而不親,聖學久輟而不講,臣以是知皇上之恙,藥餌難攻者也。惟臣四箴可以療病,請敬陳之。皇上之病在酒色財氣,夫縱酒則潰胃,好色則耗精,貪財則亂神,尚氣則損肝。
湖廣巡按御史上疏:論聖心三好,曰:好貨、好疑、好逸。
更有甚者,怒斥萬曆皇帝不敬天,不敬祖,不勤政,不能用人,初政俱失。
萬曆皇帝看這些奏摺後,全給留中了。什麼意思,就是封存了。並給當時首輔申行時說,此不過欲沽名爾。這些人不過都想青史留名罷了,我就不給他們機會,看我聰明吧。還有這樣的皇帝,這些官員冒著生命的危險進言,在他眼裡都是為名的小人。
萬曆皇帝並不是對所有奏摺都不聞不問,有的奏摺會立馬回覆。那就是散佈全國各地的礦監和稅監們的奏章。上午送進宮,下午就能硃批出來。這個毒藥就是由宦官管理開礦和負責徵收賦稅。
整個國家都是皇帝的私產。這個萬曆皇帝不明白嗎,他為什麼還要搜刮民眾,因為他要建造他自己的皇陵,建了六年共用八百萬兩白銀。他要給最寵愛的兒子朱常洵,希望萬萬輩子花不完。這個寶貝兒子比他還還混蛋,此時,恰逢農民叛亂如火如荼,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民不聊生。人禍未平,天災又至,“河南大旱蝗,人相食,民間藉藉”。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朱常洵居然把自己養成了300斤的大胖子。百姓怨聲載道,“謂先帝耗天下以肥(福)王,洛陽富於大內”。兵部大臣呂維祺建議朱常洵出資助明軍平叛。但朱常洵一毛不拔,充耳不聞,照舊整日鶯歌燕舞,吃喝玩樂。
1641年,闖王李自成帶兵攻入洛陽,朱常洵跪在地求饒命。被李自成剁成肉醬跟鹿肉煮在一起做成“福祿湯”,被老百姓給吃了,他財富又全部回到民間。
明朝從什麼時候衰落的,從萬曆皇帝的怠政與苛政開始的。他已經為明朝的衰落挖好了坑,我們已經看到,明朝死亡是早晚的事,只是民眾等的太久了,這憤怒火在心裡壓抑的太久了。在萬曆皇帝眼裡這此普通老百姓算什麼,他在宮中喝酒,每次大醉,左右倍在身邊的小宦官、宮女一不順眼就下令撲殺,截止1592年統計,死在他皮鞭下的人已經達上千人,這一千人是大臣公開在奏摺說的。這樣皇帝怎麼統治天下,這樣王朝怎麼能不滅亡呢。
參考書目《走向晚明》商傳著《中中國人史綱》柏楊著
-
3 # 天涼好個秋風起
明朝的制度缺陷
要說明朝的制度缺陷,就要從他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說起。朱元璋擊敗元朝,感覺元朝的滅亡是因為治國過於寬鬆。因為元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漢化程度很低,征服南方漢民族之後,採取的治理方式如同兒戲,每個大頭目管理若干小弟,大家各管各的,大頭頭只和若干大頭目打交道,沒有建立一套垂直管理到基層的機構,連稅收都是發包出去搞承包。結果後期農民造反,元朝還視造反者為新的頭目,隨意招安,最終的結果就是架空了朝廷。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反其道而行之。雖沿用了行省制度,但是改成嚴格的中央集權,後來炮打英雄樓,廢除千年沿襲的丞相制度,使權利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上。
在民間實行嚴格控制,穿衣吃飯,修屋蓋房,工作出行都定規矩。這樣就把從古至今文人和君王共治天下變成了君王獨攬大權,由於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朱棣都是少見的狠人,精力充沛,這樣累死人的制度竟然一直得以延續下來。
萬曆上臺頭十年,首輔張居正說了算,社會經濟取得了大發展。其後,自己搞了著名的萬曆三大戰役,鞏固了疆土,也花費了大量的銀錢。後期因為選接班人的問題而倦於朝政,二十多年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黨爭持續,朝政腐敗,胡亂增加稅收,明朝逐步走向衰亡。要命的是東北滿族崛起,在萬曆死前一年,薩爾滸之戰明軍被擊潰,明朝對遼東的控制崩潰。
一年後,萬曆在病痛和憂鬱中死去,二十四年後,明朝滅亡。
萬曆皇帝,父親生性柔弱,母親出身平民而多智,對他要求很高,繼位後,張居正又是一位嚴師,他的童年乃至青年時光都是在高壓下渡過,到了中年,因為繼承人的問題遭到朝堂一致反對,心灰意冷之餘,把自己鎖在深宮,拒絕交流。我想,在二十年不上朝的罵聲中,他的心一定是痛苦而無奈的。他報復了朝堂,報復了社會,也報復了他自己。
1956-1957年,萬曆皇帝死後337年,他的陵墓被髮掘,人們才看到在鋪滿金玉的棺槨裡,躺著的是一具患有嚴重骨骼疾病的軀體,他和他的兩位皇后骨骼最終被拋灑到了塵土中接受批判。明朝由他而衰敗,他是罪有應得嗎?
-
4 # 李二郎的街邊歷史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貧苦出身的皇帝,作為開國之君必然有過人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文化素質較低,猜忌心較強,誅殺功臣。劉邦比朱元璋好在針對個人,而不是針對制度。朱元璋就不同了,不僅針對個人,還亂改亂設定制度,比如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
秦朝之亡在於酷法而不是制度,這點劉邦和漢初的幾個皇帝均做得不錯,漢承秦制,只是把酷法改為黃老之學的休養生息,所以西漢很快就出現了所謂的“文景之治”,這是封建統一王朝的第一個盛世。
而朱元璋則不同,喜歡折騰,其主要敗筆是廢除丞相,使皇權失去輔助與制約,使皇權走向神祕化,把政權繫於一人之手。而明朝的皇帝大多文化素質和身體健康都不是太好,內閣的一些好的建議因皇帝自身素質與眼界的問題,並沒有被採納,反而為宦官弄權開啟方便之門,所以這個是最大的失敗,也是政治變壞的根源(丞相不好可以換,但皇帝不合格就無法隨意換了)。還有把皇帝禁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破壞司法,破壞正常的行政機構執行,後來的東西廠影響更惡。
再往後明成祖朱棣的朝貢貿易與海禁政策,明憲宗朱見深的八股取士。對國家財政與培養用人帶來很多消極的影響。
制度執行遭到破壞,老朱家的皇帝自身素質不行,諸多大臣又多是空談,並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不如一太監,所以在魏公公倒臺之後,崇禎所重用的東林黨並沒有能挽救大明的江山,而這些的根源就在制度的設計出了問題,還亂改制度。制度不好,誰來了都無法扭轉局面。
-
5 # 牛頭鷹0625
雖然歷史學對明朝滅亡的總結是明亡於萬曆,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萬曆朝不過是徹底表現出來而已,實際上明朝衰落得時間節點要大大提前。我個人的觀點,明朝滅亡的時間節點要向前推到洪武年間。對於王朝興衰的原因,我認為經濟衰退引發的社會矛盾越來越嚴重是佔了較大的比重的,因為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王朝興衰更替我們可以從經濟上看出。
-
6 # 小星看地圖
我想給大家談一下《萬曆十五年》,你就可以找到答案,萬曆十五年既不像編年體史書那樣依照時間的脈絡敘述一個王朝的興衰,也不像紀傳體史書那樣單獨介紹每個人物完整的一生,而是把歷史剖開一個橫截面,像紀錄片導演穿越過去一樣,把當時的一位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以一種群像式的敘事手法緩緩展開,從中折射出16世紀中國社會的大致面貌。
用黃仁宇的話來說,他們或是身敗,或是名裂,沒有一個能夠功德圓滿。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那些隱藏在歷史深處的癥結已經開始慢慢積累,直至無可逆轉
我們從萬曆皇帝開始吧。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古代的皇帝作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擁有著幾乎沒有邊界的權力,他們想做什麼都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因此,如今很多人的夢想都是回到古代當一個皇帝,享盡榮華富貴
然而從萬曆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事實並非如此,在古代如果想成為一個好皇帝,一個明君,不僅要勤勉於朝政,時刻關心國家和子民,更要受到無數的束縛和管制。萬曆皇帝
很多皇帝年輕時一腔熱血有著青春夢想,還能為國家殫精竭慮,可是到了年紀大一點,就感受到那種無力感。同時,也意識到手中的權力不僅不是萬能的,還會帶來無數的煩惱,於是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投入精力了,因此他們有些變成了昏君,有些變成了暴君。
年輕時代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顯然也是想做出一番大事業的,他三四時就能夠就開始讀書,稍大一點後便通讀各種聖賢經傳,至少在他的少年時期,小皇帝是很想成為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的。
而萬曆皇帝的老師,就是首輔張居正,萬曆唸書用的課本都是張居正親自編訂的,除了自己親自授課之外,張居正還挑選了五個主講經史的老師,兩個教書法的老師和一個助教。
毫無疑問,張居正是一個嚴格的老師,在他的叮囑下,小皇帝就像如今的小學生一樣,必須認真上課,複習做題,還要練習書法,背誦課文。如果背錯了字,張居正就會嚴厲批評。
下個片段為大家總結
-
7 # 史家經驗者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說的正是大明王朝。有人說,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封建王朝,從未和親,從未和談,從未投降,我大明鐵骨錚錚,那麼,明朝究竟是怎樣滅亡的呢?
首先咱們來說說明朝歷史吧,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那麼這個大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政權,也是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政權。鼎盛時期的大明朝曾威震東亞,揚威海外,北伐蒙古、南下西洋、東逐日本、西平烏斯藏,世界60%的白銀都流向中國,但如此強盛的大明朝卻說亡就亡了。那麼強盛的大明帝國因何而亡?
1、黨爭危害巨大。說起明朝的黨派之爭,有東林黨和閹黨。電影繡春刀精彩的描述了明朝的黨派之爭,危害重大,無數忠臣成為了黨爭的犧牲品,黨派之爭延伸無數惡果,導致官場腐敗橫行,民心渙散,所以,黨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以至於崇禎自縊前留下一句“諸臣誤我”的感嘆!
2、軍事力量。明朝的軍事力量強大,可謂堅城大炮,明朝鐵騎可以完敗滿清敵軍。但是,明朝農民起義嚴重,大明鐵騎內憂外患,一方面對付農民起義,另一方面對陣滿清十萬大軍,明朝的軍事捉襟見肘。
3、天災!明朝後期旱災嚴重,百姓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爆發勢不可擋,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其實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明朝的經濟問題,明朝通貨膨脹嚴重,白銀需求變大,但是朝廷無法滿足市場的白銀需求,底層人民日益貧困,導致階級矛盾加重,結合各種原因一併使明朝這一大帝國土崩瓦解!
為什麼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明末的經濟危機呢?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明朝無法適應經濟與生產力得需要,必然導致滅亡。所以,明朝的經濟危機明朝滅亡最致命的打擊!
-
8 # 跪射俑
明朝的衰落是從萬曆帝開始的,萬曆年間是明朝最後的輝煌,藉著張居正改革的餘力和近千萬白銀的財政基礎,萬曆打贏了萬曆三大徵,但是隨著萬曆本人開始消極怠工,日趨昏庸,明朝便因此徹底由盛轉衰。萬曆的很多舉措,比如任命礦稅太監、將鹽鐵專營權授予溺愛的福王,對於整個明朝的危害,不可估量。
一、萬曆三大徵耗盡了明朝的國庫。萬曆三大徵雖然看似風光,但實際上對明朝的財政有著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根據《明史》記載,寧夏用兵耗銀200餘萬兩,北韓戰役前後八年共耗費883萬5000兩,消耗大米數十萬斛,對播州用兵也耗費白銀300萬兩,前後共耗費白銀1300多萬兩,基本上耗盡了張居正留下的家底,正因為萬曆三大徵耗費如此之大,甚至有人認為明朝在北韓的戰役於戰術上成功,但於整體戰略得不償失。
明朝在萬曆三大徵之中所耗費的元氣實在是太大了,不管是財政還是精銳士卒都有很大的損傷,而且最重要的是,由於明朝軍費的耗費,直接使得遼東軍因為軍費不足而開始荒廢,之後的薩爾滸之戰中明軍之所以會如此不堪一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三大徵之後的財政匱乏,從那之後軍士的裝備因此陳舊不堪,這樣的情況又怎麼打勝仗呢。
二、萬曆任用礦稅太監,破壞國家制度和經濟。萬曆的另一個劣政就是任用礦稅太監,至於萬曆任用太監的原因,有人說是他貪圖享受,有人說是由於中央財政虧空,他不得已任用太監徵稅,但不管原因為何,其結果都是失敗的。這些礦稅太監缺乏監管,幾乎可以為所欲為,通常徵收上來的稅負,給萬曆的不足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進了他們自己的腰包。而且這些礦稅太監無惡不作,各地百姓和官員都深受其害,而萬曆似乎從未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而收上來的金銀並未用於吃緊的軍費,大部分都被用於萬曆個人的享受,入了萬曆皇帝的內庫。
三、萬曆出讓鹽鐵專營權,破壞國家財政之本。萬曆另一個巨大的劣政就是隨意出讓鹽鐵專營權,損害國家財政的根基,鹽鐵專營一直是中國古代的財政之源,通過對關鍵經濟資源的把控從而實現對社會的財政汲取,是國家財政的根本。這樣關乎國本的政策,萬曆居然因為溺愛福王,竟將河北的食鹽專營分給了福王,以至於一省的財政命脈,竟交給了一個不勞而獲的藩王,這無疑是國家財政的巨大損失。除了此例,萬曆還經常分給藩王大量土地,而這些藩王完全不交稅,這樣無疑進一步減少了國家的稅基。
四、沒有繼承張居正一條鞭法,使財政進一步惡化。萬曆另一個大失誤就是因為怨恨張居正而廢除了他的政策,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對於財政是巨大的利好,可以充盈國庫,但是萬曆竟然僅憑個人情緒就將其廢除,如果萬曆能有秦惠文王的智慧,殺商鞅而保留其政,明朝的命運也不會那麼慘。
五、處於小冰期,農業收到了很大的損失。這一點可能很少有人會了解到,但是我們卻不得不重視起來,因為小冰期的問題是非常嚴重的,對於以農業立國的明朝而言,因為氣候問題造成的糧食持續欠收,搞垮了稅收,同時也逼得百姓吃不上飯不得不為了生存而搞事情;對於外患的那些北方遊民來講,因為氣候問題他們也受到了影響,不得不加大入侵的力度來謀生,而這夥強盜就是後金,也就時後來的滿清。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萬曆帝的問題在於,他很能花錢但是不能掙錢,明朝的財政汲取能力沒有被充分挖掘,最富裕的商人和官僚地主、朱家宗室依然在徵稅範圍之外。一方面財政花銷擴大,一方面財政收入不斷減少,而明末最後之所以滅亡,實際上就是因為財政不足,沒錢發餉,沒錢救災。
-
9 # 崇哥影視大全
朱元璋在《祖訓》中明令,以後子孫做皇帝,不許立丞相,如有臣下膽敢奏請立丞相,立即凌遲,全家處死。
不僅如此,他還規定,宮中太監不得讀書識字。因為,文盲無法干政。
在朱元璋的設想中,天下是朱家的天下,是皇帝一人的天下。歷朝歷代對皇權威脅最大的,無外乎大權臣和大太監。他想一舉把這兩種潛在的勢力收拾掉,讓子孫繼位者一勞永逸。
獨裁的慾望是無窮的,獨裁的精力卻是有限的。廢除丞相後,朱元璋被朝廷內外的日常事務徹底淹沒。連他這麼打雞血的一個人,都頂不順了,只好設定四輔官來協助處理政事。他的後代更吃力。
朱棣在位時,正式出現了內閣。到仁、宣兩朝,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輔政,雖無丞相之名,但權力已經很重。
從明英宗到明武宗時期(1435—1521),宦官勢力抬頭,出現了好幾個大權閹。權閹與權臣,始終處在權力天平的兩端,此起彼伏。
至此,朱元璋的制度設計,完全“破功”。
不過,在皇帝、內閣、太監三種勢力中,皇權終歸是最後的贏家,也將是最後的輸家。
明朝非亡於崇禎,實亡於嘉靖。嘉靖朝45年的內閣權鬥,在整個明朝歷史上,是最為激烈的。
但這遠不是內閣爭鬥的終結。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確實守住了老朱家的皇權。明朝有過大權臣、大宦官,但前提都必須為皇帝服務,一旦對皇權的施展構成障礙,分分鐘就會被碾成渣兒。
在鬥爭哲學的影響下,嘉靖朝及以後的首輔,幾乎沒一個有好下場。
因為從首輔的產生來看,它就不是一個正常的遴選機制,全是靠搞掉前任才能上位。
這是皇帝想要的,一個權力制衡與內耗的內閣。唯有如此,皇帝才能在一片吵吵嚷嚷之中,獨攬大權。
鐵板一塊的內閣和文官集團,有利於提高決策和執行力,卻容易對皇權獨斷形成威脅。
當晚明的變局出現時,這套執行機制,以及內鬥風氣,嚴重拖垮了整個王朝。
紛擾的內閣,最終與明朝的氣數,一起走到歷史的盡頭。
-
10 # 煮酒論文史
明朝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在明朝中後期,它本身的政治制度的設計,經濟的發展,外圍的政治環境變化,這些導致明王朝走向衰落。
真正走上衰敗是從明英宗開始的,下面我從三個原因來闡述。
1、宦官專權,欺壓百姓
明朝從明英宗開始,政治走向衰退的原因就是宦官專政。宦官專政從明英宗時期的王振開始,武宗時期的劉瑾將其發展到了高潮時期,而後的魏忠賢與其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宦官掌握的大權實際源於黃帝賞賜給他們的經濟勢力,他們在皇帝面前侍奉,經常會得到金銀珠寶等之前的賞賜。拿到這些賞賜之後,他們往往會去置辦田地、房屋、奴役、家丁等,還經常藉著修建寺院的名義來侵奪人民的土地。所以說這些宦官才是擁有實際政治特權的大地主。
武宗時百姓都盛傳朝堂上有兩個皇帝,一個皇帝姓朱,另一個皇帝姓劉。姓朱的皇帝說的是武宗沒錯,劉皇帝指的便是大宦官劉瑾。據悉劉瑾干政的時候大臣們想遞奏摺的奏章都需要寫兩份,一份交給劉瑾過目之後,另一份才能交給武宗。除此之外,他還篡改法律,隨意增加科舉的名額,以至於宦官專權的形式到劉瑾專政時期達到了頂峰。
2、土地兼併日益嚴重。
土地兼併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到了明中期愈加嚴重。當時皇帝王公以及宦官購置的田地數量之多已經超越了前朝,數量暫且不說,這些人還隨意掠奪土地致使百姓們無家可歸、無地可種。
統治者以及王公大臣這樣做導致的後果就是朝廷掌握的土地數量越來越少,國庫的農稅收入也一年不如一年。許多百姓因為沒有土地可以耕種而被逼無奈的成為了佃戶,還有一些人因房屋土地被徵收而背井離鄉,遠赴他地。因為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明中期的土地問題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3、人口脫籍現象嚴重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明朝中期的土地兼併現象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下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國庫收入銳減,因此統治者們想盡辦法增加國庫收入,而增加稅負便是其中一條。明朝初期定了一些永遠不會交稅的田地,但到了明中期,這些田地也要被徵賦稅。
除此外,明朝統治者還要求將浙江等地區加派賦銀,無形中給當地人民製造了極大的恐慌。為了不受繁重賦役的操控,江浙地區的許多人民選擇將自己的土地捐給地主,自己成為受他們庇護的“黑戶”, 從而使得人口脫籍現象嚴重。
其實這三條社會矛盾是以遞進的方式存在的,宦官專政使得土地兼併的現象嚴重,土地兼併又讓賦稅變得更加繁重,最後導致大量人口脫籍。只能說明中期的統治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統治方式的錯誤,以至於給明朝的衰落埋下了定時炸彈。
回覆列表
明朝真正的衰落,應該是從明神宗時候開始的。
自張居正死後,明神宗就開始殆政了。在位期間有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重大事件,對外有北韓之役與薩爾滸之戰。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
由於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明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佈局而已。在東北,由於深受明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樑後期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勢力,致使明末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清朝入主中國。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到了明熹宗年間,明熹宗大量的啟用東林黨,更加加劇了東林黨的勢力。而後,魏忠賢乘機崛起,干預朝政,是為閹黨。
最後明思宗即位,雖然剷除了閹黨,但崇禎皇帝疑心重、且剛愎自用,竟殺了袁崇煥。最後落得個自縊煤山的下場。
明朝自此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