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起名大師程中華

    老子《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覺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基本沒有人看透過。

    芻的本意是被割掉以後用來喂牲口的草,芻狗就是用草扎的狗,就是古代的一種祭祀用品,我覺得這裡芻狗就是祭祀用品的代稱。本句的正確含義是:天地是沒有仁愛之心的,視萬物為他的祭祀用品,就是她吃的食物。聖人是沒有仁愛之心的,視百姓為她的祭祀用品,就是為她修道而犧牲掉的百姓。

    人類萬物終究會為天地殉葬,天下百姓終究會成為聖人的犧牲品。其實,天地不仁,就是天地大仁,她為萬物提供了最後的歸宿;聖人不仁,就是聖人大仁,他為後人提供了最先的真理。

  • 2 # 行蹇

    芻就是草,芻狗就是草紮成的狗,是在祭奠天地和祖先時的祭品。連起來讀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天地沒有偏愛,公平地對待萬事萬物;聖人沒有私心,對百姓一視同仁。這個“仁”,就是“仁義禮智信”的仁,但是,既有尊卑,哪有“仁”或者眾生平等,在階層固化下,所謂的,“只有分工合作,沒有高低貴賤”之說,豈不是一句空話。

  • 3 # 哲學新意

    這裡為什麼要將芻狗作為必須的物件呢,為什麼不用石頭、泥土之類的呢,因為草狗就是我們祭祀的時候用來焚燒的一類東西,最終會被燒掉,也就是用過了就不再存在了,也就是說沒有其他的價值,這也就順應了自然規律,天地就是這個樣子的,對於百姓天地是沒什麼偏愛的,就讓老百姓們自生自滅,而不過多的去幹涉。

    天若有情天亦老,因此天地是沒有任何感情的,只遵循自然的規律。

  • 4 # ——流——

    把這句話裡面的“仁”解釋了,就好理解了。

    這裡面的“仁”指的是“偏愛”“偏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是:上天不偏私,把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偏私,把百姓一視同仁。

  • 5 # G廣視角

    出自《道德經》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芻狗是指用草紮成的狗,古代祭祀時所用,用完就拋棄,毫不惜之.

    天地、聖人沒有所謂仁恩之心,都是任其自然.天地生物,譬如草木,春生秋落,當生而榮,巳落則棄而不可再用,明春復生,也已不是此日之花葉;聖人於民,也是如此,今日之百姓,巳非昔日之百姓,明日之百姓,又非今日之百姓,這裡的百姓是指百官族姓、百官.所以以百官為芻狗,官府政教,不可因襲,古之政教,不能適用於當今,今之政教,也不能用於之後.這是老子反對復古之說.

  • 6 # Eagle義

    最完美解釋公平的含義,各司其職各謀其事,萬物不平為平,萬事不公為公,走狗不與飛鳥平,善行不與善飛公,百姓皆如此,不變其本,不改其質,勿施即為聖,聖人只講規律,不講要求,只看變化,不做干預,只說結果,不論過往。

  • 7 # 木正戰國

    “芻”的本意是草,“芻狗”即用草扎的狗,用以祭祀。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是,聖人不對百姓表露出自己的愛憎,在聖人眼中,百姓的存在應該與芻狗一樣,生於有,歸於無,近於道。

    芻狗的存在相對於萬物來說是短暫的,相對於百姓來說是卑賤的,可有可無的。和水一樣,利他無我,甘於卑賤。從道的角度來看,芻狗的存在狀態是虛靜守中,更接近於道。

    下文“橐籥(風箱)”與“芻狗”存在的狀態對應。天地的存在就像一個風箱,風箱是有,風箱內的空間是無,天地這個風箱的鼓動是自然的,不為證明風箱的存在,也不為證明空間的不存在,無我無慾,所以天長地久。人的存在也像一個風箱,不同的是,人這個風箱的鼓動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鼓動出的風是各種情緒和慾望,所以人不能長久。

  • 8 # HealthBAR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最簡單直觀的翻譯就是:天然災害時,世上萬物就被毀壞;人為禍亂時,社會民眾就被犧牲。

  • 9 # 0鐵馬冰河0

    甲骨文芻字的構造,一張大嘴裡面含著草(見下圖),指的是食草動物。古人常用牛馬狗等動物做祭祀之用,隨意奪其性命,所以芻狗的可以延伸理解為為低賤的意思。我自己的理解,不讚莫噴,謝謝。

  • 10 # 跛夢癟

    芻狗就是草、竹、木、紙等扎制的假狗、假豬、假牛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單從字面上講,它是意思是:聖人不仁慈,他們把老百姓看成那些草扎的牲畜。但據專家們,尤其研究道家學派的專家們的詮釋,這句話的實際含義並不是表面字意的簡單組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鍾書夫人楊絳為什麼稱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