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按照中國的傳統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但歷史上比較出名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像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康熙帝等,難道嫡長子都比較平庸嗎?

15

歷史

回覆列表
  • 1 # 詩泉虎詠

    不是長子素質平庸的問題,而是不如兄弟們厚黑。

    所謂長子如半父,一家二代中的老大往往吃苦多,心腸厚道,把兄弟們當孩子照顧,性命關頭往往顧念親情,婦人之仁,對兄弟下不了狠手。

    比如李建成,就是其中的典型。他文武雙全,性情仁厚,在追隨父親打天下的過程中披肝瀝膽,屢建功勳。尤其是在李世民先後慘敗給薛舉和劉黑闥的困局下,他主動請纓掛帥出征,成功扭轉頹勢,尤其是平定河北居功至偉,新舊唐書都無法篡改。

    但在被立為太子後,在與李世民的爭位宮鬥中,他政治上不夠狠辣的弱點就非常致命。在多次被兄弟抓把柄設計陷害的情況下,如利用500副盔甲栽贓太子謀反、自服藥酒裝中毒吐血嫁禍太子、借“太白金星”事件誣告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等。仍然心存僥倖,不肯聽從魏徵、王珪等謀士建議,優柔寡斷,沒能先下手為強,最終在玄武門之變中一敗塗地。

    其次,由於他是長子,深知創業艱難,在賞賜部屬時相對比較吝惜錢財,收買人心上不如兄弟大方。而且,馭下不嚴,情報工作非常滯後,不重視從秦王府下層著手安插臥底。結果,公開挖對方大將不成,反而被李世民倒打一耙,收買了玄武門守將、太子親信常何(也可能早就是釘子),還有太子府率更丞王晊。

    關鍵時刻,東宮決策情報全部被王晊密報給李世民,達到了以暗鬥明、攻其不備的效果。在李建成騎行至臨湖殿發現埋伏,與李元吉拼命突圍到玄武門時,慘遭常何下令關門打狗,二人無法與外邊上萬精銳東宮武士會合,裡邊甕中之鱉,宮外群龍無首,區域性陷入以寡敵眾,局勢徹底無法挽回。

    後來魏徵被擒,面對李世民“汝何敢間我兄弟?”的責問,回答意味深長:太子若聽吾言,何至有今日之禍?

    長子,是兄弟之首,習慣於我年長想得周全說了算,思維定式較其他兄弟更古板。遇事往往固執己見,不容易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而李世民恰好相反,故而成敗一目瞭然。

    總之,不是長子素質平庸。而是厚黑功夫與兄弟相比不到家,而古今成大事者,基本沒有仁厚長者,這就是政治的陰暗弔詭之處。

  • 2 # 白秋畫嘮

    這個可能是個錯覺把!世人都知道唐太宗,明成祖,這些都是非嫡長子,特別是唐太宗和明成祖兩個,以非嫡長子的身份奪政之後的成就之高,讓人難以往其項背!但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嫡長子身份的也不缺明君雄主!比如:

    1、秦始皇嬴政,他也有個弟弟――長安君成蟜,後來造反,流浪趙國!可以說秦始皇是,眾多嫡長子中雄才大略方面,最具有代表的人物,吞六國,一統天下,無人能比!

    嬴成蟜,嬴姓趙氏,名成蟜。生卒年失載,戰國末年秦國公子,秦莊襄王少子,秦王政(秦始皇)之弟,後在屯留叛秦降趙,史稱“成蟜之亂”,叛亂平定後,其部軍吏皆因連坐被斬首處死,屯留百姓被流放,嬴成蟜亡命到趙國,被授予封地饒。

    2、漢景帝,漢文帝長子,平定七國之亂,推行藩策,鞏固中央集權。與民休息開創“文景之治”。也算得上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

    班固: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10]

    3、漢武帝,漢武帝雖然不是長子,但他母親後來被封為皇后,因此也算嫡子。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是毋庸置疑的強!必須要列出來!他的豐功偉績就不用來說了,世人皆知!

    1、劉徹之母王氏被立為皇后,丁巳(前150年6月18日),劉徹被立為太子。

    2、《漢書》:“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121]

    4、曹丕,曹操的二兒子,是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文武雙全,三國時期的文學家、政治家!博覽群書,擊退鮮卑,統一北方。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59]

    5、朱高熾,朱棣長子,靖難之時鎮守北平,有萬軍抵擋李景隆的50萬大軍圍城,挫敗弟弟朱高洵的陰謀奪嫡,與民休息開創“仁宣之治”的盛世。不可不說我是雄才大略的好皇帝!

    《明史》贊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儘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41]

    6、朱瞻基,朱高熾長子!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停止用兵越南。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實行休養生息,和他父親一起開創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所以說也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特徵的皇帝!

    《明史》讚譽宣宗:“仁宗為太子,失愛於成誼。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20]

    最後所以說,是否有能力、是不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其實和是不是嫡長子,沒有絕對關係!不知道你意下如何?可否贊同!

  • 3 # 晉大夫

    為何以嫡長子身份登基的皇帝給人感覺比較平庸,少有雄才大略的呢?其實與其長篇大論談論歷史文化,倒不如說這是一個統計問題。何出此言呢?請看分解。

    首先明確一下,所謂嫡長子,就是說由正妻,或者說正房、正室、元配夫人所生的第一個兒子。由偏房或者妃、嬪、妾所生的長子,為庶子。

    從西周起,周天子繼承製度實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權力。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道統,為天下的大宗。

    西周以後的歷代大一統王朝,基本都遵循這一套宗法制,除了以少數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但遵循是遵循,實際情況有很多繼承者並不是嫡長子。

    有些人據此就說嫡長子制度其實是名存實亡,這就顯得太業餘了。

    為何嫡長子繼承大統的人不多呢?其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想要順利登基,嫡長子需要通過重重的考驗。

    這裡面首當其衝的就是,古代時候醫療衛生條件不好,即使在貴胄家族,幼年夭折或者英年早逝的情況也數不勝數。

    例如以清朝為例,據統計,清朝入關後的九個皇帝一共有146個孩子,但15歲之前就死去的有74人,超過半數。其中60位公主中有37人早夭。這個存活比率,可想而知。

    如果嫡長子身體健康,那麼恭喜他度過了自然選擇階段,接下來還得確保不因捲入權力鬥爭的漩渦而落馬。

    例如唐朝李淵長子李建成,李世民長子李承乾,清朝康熙長子愛新覺羅·胤礽(實為嫡次子,康熙嫡長子愛新覺羅·承祜2歲夭折)等,都在皇儲期間因犯大錯,被廢儲君之位。

    首先,歷史上稱得上雄才大略的皇帝,本來就很少,大概不出20個,在408個皇帝中大約佔4%。所以,大多數皇帝其實都是平庸的,與嫡出或者庶出無關。

    其次,每朝皇帝的嫡長子只有一個,非嫡長子卻有很多。

    例如嫡長子繼承大統的人數佔皇帝總數408箇中的40個,按照大約4%的優秀率算,只能出現1.6個雄才大略的皇帝。

    而非嫡長子繼承大統的人數為360個,按照大約4%的優秀率算,就能出現14.4個雄才大略的皇帝。

    這樣的統計結果,造成了人們“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是非嫡長子,而嫡長子大都平庸”的錯覺。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皇帝是否優秀,是否雄才大略,與是否嫡長子無關。簡單說,這只是一個統計學中最基本的“事件發生”的“概率”問題。

  • 4 # 舍我談歷史

    嫡長子繼承製度是中國皇帝繼承最常用的繼承製度。而頗為有意思的是在歷史上可以稱得上雄主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比如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九子或十子(史料記載有爭議),唐太宗是唐高祖的次子,明成祖是明太祖的第四子,康熙皇帝是順治皇帝的第三。似乎高成材的都是非嫡長子。這裡面有沒有什麼深層次原因呢?

    首先,這些位歷史上的成功帝王大部分情況下,嫡長子要麼不存在,要麼死於非命。漢景帝朝並沒有嫡長子,皇后沒有生子。唐高祖的長子建成死於玄武門之變。明成祖屬於

    奪侄子的皇位,此時其大哥朱標早已經去世。順治皇帝時期清朝還沒有實現嫡長子繼承製度,而且其長子屬於夭折。玄燁可以繼位的很大原因是因為當時流行天花,因為康熙得過天花所以安全,能確保皇位不會再次出現變更。可以說這幾位成為皇帝時,基於各自原因,嫡長子或者皇長子都不在了,或者乾脆就沒有嫡長子。他們的成功,真正和嫡長子對比的不多,實際上就是李世民一人,其餘的要麼沒有嫡長子,要麼嫡長子早死了。

    其次,嫡長子繼承皇位的並不是多少。雖然實現的嫡長子繼承製,但實際嫡長子繼位的並不多,就說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出了12位皇帝,唯一的嫡長子繼位,竟然是道光皇帝。明朝稍微多一下,但明朝出現了兩次旁系繼統的情況,還有出現了三次兄終弟及的情況,因此實際嫡長子繼位也不多。其他王朝這種局面也存在,純粹的嫡長子繼承肯定達不到半數。因此這些人的成功跟是不是嫡長子關係不是特別大,更多的是因為當時的內外環境。

    第三,嫡長子能夠成功繼承並且維護權力成本很高。嫡長子繼承一般在國家相對穩定的時候,並且內外權力爭奪沒有那麼嚴重。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因巫蠱之禍而起兵,後自殺,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因謀反被殺,歷史上類似的還有很多。嫡長子走出生就基本了未來儲君的地位,他在許多方面都容易引起皇室爭奪和後官爭鬥,更容易引起大臣和大家族的參與,甚至許多人聯合鬥敗皇太子。實際上就是許多人在公開挑戰公開的制度。而另外一點的原因也讓皇太子成為高危工作,因為他的繼位是建立在老皇帝也就是他父親去世的前提,誰都不想死,誰都想自己儘快接替位置,以免夜長夢多。這樣的情況,父子很容易產生矛盾,如果皇帝兒子少甚至獨苗情況下,還可以對付一下。如果兒子多,皇位的爭奪會非常激烈,因此實際上嫡長子上位更艱難。

    第四,嫡長子平穩繼位之後一把多守成。真正的在王朝形成階段,對外還有戰爭的情況下,皇位繼承人不太會給一個文弱書生,而更看重的是馬上皇帝。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時候,大部分是太平盛世。面對盛世,更多人考慮的是守成,而不是進取。這個有點類似於現在,真正輸不起的往往是強者,因為他輸了就喪失了既得利益。而弱的一方可能本來就什麼都沒有。這也可以叫光腳怕穿鞋的。嫡長子在繼承太平盛世之後,更多的是維持老父親的治國方略,沒有這些雄主這些的雄才大略和開拓思路。但坦白的說,守成思想沒有什麼不好的,漢武帝對外武力,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被指為虛假繁榮,明成祖組織鄭和下西洋非議也比較多,康雍乾盛世也被指水分過多。盛世有盛世的好處也有弊病,雄才大略,開疆闢土是能力,同時也消耗太大,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很難說平庸是個錯誤。

    幾位歷史上的雄主,能夠成功有他們成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也有個人能力的體現。造成嫡長子平庸的原因,更多的是,嫡長子都是守成之君,沒有歷史閃關點,顯得平庸。

  • 5 # 隔路男孩黃藥師

    是指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長子承繼的準則。始於商朝末,至周初正式建立。嫡長承繼制是指僅立嫡長子為承繼人的準則。狹義的嫡長承繼制指只是由正妻所生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承繼,這種準則由於條件的限制而未能長時間實施。後世多用廣義的嫡長承繼制,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正妻有兒子的話立她的兒子——嫡子,沒有兒子的話立年紀最大的妾所生的兒子——庶長子。嫡長承繼制始於商朝末,至周代立國而正式建立。此後延續兩千多年的各個朝代大多嚴厲遵從嫡長承繼制來制定承繼法,和選立儲君。

    為什麼歷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是因為:

    一、事情都被雄才大略的皇帝祖先做完了,何況既然有雄才大略皇帝在前,自己做點什麼事情都顯得微不足道。

    二、王朝初創,政局未穩,內政外交各方利益交織極端雜亂,靠嫡長子繼位而嫡長子又一起很有能力這種狀況是概率不大的,所以一般會矮子裡拔高個,選個能力強的。

  • 6 # 天晴愛睡覺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在不停表現!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甚至常常作死!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是宗法制社會,自從周朝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從此不管是百姓分家還是國家的皇位繼承嫡長子都是佔據先天有利地位的!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嫡長子作為穩穩的繼承人,一切求穩求平,根本不用過分奮鬥,過分表現,所以往往表現就很一般;甚至於,很多嫡長子常常作死,挑戰老爹的權威,最後被活活弄死!

  • 7 # 蘇峰情感詩

    嫡長子繼位制,可以避免爭儲引發戰亂,利於國家和平穩定,優勝劣汰會引發混亂,沒有竟爭就得到的皇位,缺乏危機意識和創新精神,

  • 8 # 漁樵之人W

    1.嫡長子大都是皇帝年輕的時候生的,這時候的皇帝還不夠成熟,這個“不夠成熟”影響到孩子,皇帝成年或晚年已經成熟了,這時得子,成熟的基因影響到孩子。所以一些年輕的皇子顯得有智慧。

    2.舊時代生孩子成活率低,夭折的早喪的是正常現象。明太祖長子朱標早喪、乾隆的長子永璉,12歲去世了。就是有才華,死了就沒有發繼承皇位了。

    3.如果長子平庸,次子或幼子有才,長子的皇位很容易被搶去。因為想這個位置的皇子是多個,在這個激烈的競爭中,有才的容易得手。唐太宗,明成祖就是這一類的。

  • 9 # 楊哥看世界Y

    因為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是打江山的皇帝,那時候因為打仗顛沛流離沒法好好培養長子,造反成功了安定下來了剛好後面的孩子有了學習的機會,所以說:學習很重要額

  • 10 # 尚茶居

    不是嫡長子平庸,這是個概率問題。

    嫡長子只此一人,他之外弟弟的都是非嫡長子,數量上非嫡長子遠遠佔優。

    所以讓你誤以為嫡長子平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廢墟中重建,伊拉克戰後經濟十年翻了八倍,算奇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