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伍伯儀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王權日漸式微,分封的諸候國紛紛自行其事,彼此攻伐,征戰,謀求霸權。處在此生死悠關的十字路口,各國君王絞盡腦汁,尋找濟世經國良策,以求壯大國力。強國欲吞併弱國一統天下,弱國則想救國自保。因此,各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自然,天下的文人謀士就紛紛獻計獻策,周遊列國,向各國君王遊說,面授機宜。頓時,治國安邦,強國稱霸的方案,計謀滿天飛,公說公的理,婆說婆的理,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到了秦始皇吞併六國,一統天下之後,要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就需要統一政令,統一思想,實施一言堂,結果就獨尊一家學說,其它均視為異端邪說,予以取締。百家爭鳴就此消聲匿跡,代之是焚書坑士。

  • 2 # 湖漢山

    春秋戰國的百家齊放,百花爭鳴,是有政治土壤和經濟基礎的。

    政治土壤和經濟基礎:

    各國君主和士大夫階層,出於自身需要,都願意容納和資助各種社會團體,使得他們有經濟援助去學習交流和宣講。而諸子百家中,有很多社會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醫藥,農業,手工,軍事等門類,這些門類可以直接立竿見影的提高額改善國家的生產力水平。

    也是各個君王樂意接納和資助的。

    為什麼後世沒有這樣的情況呢?

    秦統一六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秦對大一統後做出的治國基調,全國應該一盤棋,不容許你搞特殊。說白了,就是要從思想上挖斷六國的氏族基礎,要知道,幾百年的浸潤洗禮,其影響還是很大的,秦權衡後,看到儒家可以很好的為皇帝服務,那就是你了,其它的都不要,書都燒了,人都殺了,簡單粗暴,符合當時秦的行事風格,一點都不違和。當然,實用的門類除外。

    也就是說,大一統後的中央集權,有了儒家作思想後盾就可以了。商周都是分封制,各個諸侯國定期朝貢就好了,經濟基礎也沒有那樣的需求。秦後,各個朝代的統治階層,都很認同儒家,也就沒有動力去資助不同的流派發展了。大一統,也成了後世的基本要求了。後世的東漢末年的戰亂,只到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雖然很多時候和春秋類似,但大家追求的都是大一統,即便一些漢族以外的民族入主中原,也因為文化迭代的關係,尊崇了儒家,也就是漢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元,清也是一樣,他們也都在儒家的影響範圍。

    民國,也算是一個小高潮,因為剛從封建君主專權下解放出來,再加之內憂外患,有識之士都在尋求救亡圖強的真理,但和春秋戰國時比起來,還是有很多限制的,因為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根植在民族血脈中,透析不淨了。

  • 3 # 筆目魚記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是大勢所趨,難以複製。

    春秋戰國時期,政局動盪,多方勢力競爭激烈。為使己方勢力迅速壯大,各勢力首腦廣招賢士,無數思想大家爭香斗豔,因各家不同出身、不同階層、不同代表勢力從而產生各種不同的思想,他們帶著自己不同主張遊走於各國之間,人人可以著書立傳、家家可以廣開言論,從而形成百家爭鳴之勢。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文化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湧現了許多影響至今的聖人,例如儒家的孔子,道家老子、莊子,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孫子,法家的韓非子等。這些人物都對中國歷史都產生了深淵的影響,在後來的兩千多年中居然沒有人能超越他們。

    2、秦國時期焚書坑儒,提倡法家思想,漢武帝時期,儒家學說開始盛行,其他學術從此被打入“冷宮”。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儒家學子對秦始皇不滿,秦始皇便下令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對中國古代文化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秦國是以法家思想為基礎的,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等人還制定了嚴酷的大秦律,全面廢除了儒家的一套學術,徹底告別儒家學說。

    因為在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幾乎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其他學說都成了不入流。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盛況就很難再出現,百家爭鳴的形成也失去了客觀上的條件。

    3、東漢時期儒學繼續盛行,唐朝盛世時期推崇道學,明清時期儒學再次恢復盛行,從此“百家齊放,百家爭鳴”之盛況便一去不復返,令人遺憾。

    東漢時期,佛教從天竺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但是佛教這時並沒有取代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始終牢牢處於中心地位。

    唐朝時期,因為唐朝天子姓李,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唐朝李淵就讓大臣編造了李淵一家是道家老子李耳後裔的傳說。隨即唐朝皇帝開始尊崇道家,這個時期道家與儒家的地位幾乎相等,但是也沒有出現百家爭鳴現象。

    北宋、南宋時期儒家的統治地位得到了加強,特別是朱熹等人提出的三綱五常的儒家學說又得到封建統治者的賞識,從此甚至在宋朝以後的科舉中都要用朱熹註釋的儒家的學說來做文章。這樣一來,儒家思想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書生們要科舉考試都得學儒家學說。這時百家爭鳴更是無從談起。

    明清時期,為了加強皇權也是大家推崇儒家學說,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文化盛況也是絕無可能出現的。

  • 4 # 小胖兒多多

    從周朝的分封制到春秋五霸崛起有一個脈絡,就是整個中原的實力逐漸從中心向四周擴散,中原的強國如鄭國,魯國,宋國,周天子直轄的領土等逐漸沒落,海邊的齊國,叢林的楚國,江南的吳越開始嶄露頭角。等到了戰國時期,這個特徵就更明顯,中心內陸曾經的富庶中心韓魏弱小,邊區放馬的秦國崛起,北部半遊牧半農耕的趙國(趙國早期疆域集中在內陸,後期逐漸向外圍擴張,最後趙武靈王修建長城和進行胡化的胡服騎射)崛起,以及更北部的燕國。

    也就是說後來戰國末期的秦楚燕趙齊都是曾經的苦寒地區。而在戰國統一之後,整個中國文明核心地區的疆界也就基本到此為止了,後來更偏遠的西藏,新疆,東北,漠北草原多了一些少數民族,這也是經過了封建王朝2000多年的發展才逐漸擴張的。

    總體來說戰國以後,整個中國的統治疆域已經達到了極限。而在周朝到春秋戰國的時間裡也發展了七八百年。

    所以可以這麼說,春秋戰國之所以能夠延續多國平衡的狀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現在的文明地區都處於當時的科技無法開墾的狀態,而隨著技術的提高,以及移民的增多,實力不斷增強,原來的苦寒地區變得可以耕種後,反倒後來居上超越了以前的強國。

    這個漫長的動態平衡過程,由於多個政治實體的存在,逐漸發展出了不同的文化。這是春秋戰國能夠百家爭鳴的基礎,不同的文化,多個平衡的政治實體在這些國家不同的碰撞和交流產生了各種思想體系。

    而在秦以後的亂世,不存在穩定的動態平衡。幾十年的時間就足以讓亂世進行幾十上百場的戰爭,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的戰爭十幾年就打完,像大家津津樂道的三國時代也是幾十年就幾乎走完了全部的過程,群雄割據迅速變成三國鼎立。等到後來的南北朝亂世和唐以後的五代十國時期,相比春秋戰國的政治實體都不夠穩定。這樣動盪以及迅速整合的過程很難有不同的文化出現。

    而中原穩定的時期又越來越長,明朝和清朝各自接近300年的統治時間再加上宋朝200年的時間,幾乎可以涵蓋中華文明的一半時間,再算上漢朝幾百年的江山和唐朝的時間,中原文化的絕大部分都在這幾個穩定又漫長的朝代之中,所以基本沒什麼文化上的巨大沖擊和革新,自然就談不上有什麼新思想了。

    就算對比來說,西方世界真正百花齊鳴的時間也只有希臘城邦時代和資產階級革命的文藝復興時期。前者處於文明的擴張期,後者處於大航海時代帶來的巨大財富以及多國劇烈的實力變化後。

    所以春秋戰國之後再沒有這種劇烈的文化思想革新也不奇怪。

  • 5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

    怎麼沒有再現?民國時期大師雲集,雖不至於如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但也和魏晉風度有一拼了。

    之所以題主認為後世“沒能再現”,是各種因素使然。

    首先,政治上,社會趨於穩定,主政者大一統思想遮天蔽日,不會容許有太多“異端”或“異己”大聲嚷嚷,讓上位者所推廣的價值觀受到衝擊,因為這樣會人心浮動,不利於社會穩定。

    民國時期情形也差不多。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群龍無首,雖然有名義上的民國政府,但總統寶座爭個不停,你方唱罷我登場,根本沒消停過,哪有時間過問思想文化界和民間輿論?

    事後,劉文典卻只是被拘留兩日便即釋放。老蔣特批示教育部“此人以後不得忝列教育界”,然而不久後,北大校長蔡元培就特聘劉文典為北大教授。

    那個教師想了想,面色陰沉的回答道:“我們現在每個老師都敢罵蔣介石,連學生和校工也都敢。”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 6 # 唐人小九

    百家爭鳴是指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局面。

    其中的主要流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等。

    之所以會在這一時期出現這一盛況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

    1、當時諸侯爭霸,各國都需要人才,這就有利於人才的湧現成長。

    2、經過春秋時期的戰亂,很多小國被兼併,這些小國的一些貴族淪為平民,把知識帶到了平民階層,改變了當時貴族掌握祭祀這一文化傳承的方式。

    3、戰亂導致的社會問題引起人們的思考,從而成長為各方面的人才。

    以上是出現百家爭鳴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後期沒有出現這一盛況,則和後續王權加強有很大關係了。

    夏時期,國王稱後,但是整個夏的版圖事由眾多方國部落組成的,夏的滅亡也是因為失去了方國部落的支援。

    商滅夏後,雖然取代了夏。但是當時的各方諸侯仍然是世襲,商朝有很多兄終弟及的繼承情況就是為了更好的維繫和方國之間的關係,所以商也沒有和後世一樣控制全國的。

    周封邦建國,分封的除了同姓,還有先代遺民,即使是同姓時間久了,聯絡也不就和普通的諸侯一樣了。所以才會有後來的周王權失落,諸侯爭霸。

    在以上的時間裡,文化是掌握在貴族手裡的,而平民階層上升到貴族也只是在春秋各國改革後才有了途徑的。在此之前文化精神的核心其實是還沒有形成的。

    直到秦漢,普通平民上升到貴族的途徑明確,而郡縣制也讓王權掌握在王族一族手中,整個社會的基調也就形成了。

    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魏晉時期因為士族門閥掌握政權,寒門階層沒有途徑上升,所以到了隋唐門閥解體後又有了一段文化燦爛的時期。

    不過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了後期,掌握文化的大多是儒生士人,所以即使再有文化碰撞,相對來說也是內部的碰撞。

    至於外來文化,例如佛教、近代西方文明等對於整體文化來說,只能說是借鑑了。

  • 7 # 歷史方位

    其實這個問題問得好,百家爭鳴這個事情對於大眾來說,似乎只有先秦時出現過。但是我個人認為百家爭鳴是各種思想的碰撞,是不同思想的交流,而百家爭鳴絕對不僅僅只有先秦出現過。舉幾個例子。

    宋朝:

    司馬光 他位居宰相,他說:“祖宗之法不能變”,自小聰穎,雖然有點小毛病,比方說小心眼,但文學功底沒的說,不相信看看《資治通鑑》。

    王安石說:“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他為統一思想,推行“新法”,他曾提出新的教育思想理論,並且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成功為大宋續命。

    還有蘇軾,蘇洵,蘇轍,柳永,歐陽修。

    再說說民國

    獨立自由陳寅恪,在人生最後幾十年吃盡苦頭卻仍能固守「獨立」和「自由」的信念。錚錚傲骨

    狂人魯班“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用犀利的語言喚醒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的魯班。

    哲學大師梁漱溟,不是所有人都能學習哲學的,學習哲學是需要天才的,自己也是走在學習的路上。

    愛國主義陶行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一生文學作品不提,單單就愛國的精神也是相當令人敬佩。

    還有晏陽初、竺可楨、梅貽琦、張伯苓、馬相伯、胡適、蔡元培等等

    對於現代也是有的,講三國廈門大學的易中天老師,浪漫的要死狂的要死華中師範大學的戴建業老師,北京師範大學的康震老師,總是提起“法外狂徒張三”羅翔老師,西北政法大學王政勳老師………這些人就是當代的百家發言人,只不過在這個大流量的時代,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慢慢品味。

  • 8 # 虛偽是真誠媽

    早上剛看了篇文章,選節一段話:當下的急迫支配著我們,這注定了長遠視角在歷史湍流中的脆弱。

    君主對人才的渴望,與如何能成為人材?

    姜太公釣魚的故事都家喻戶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爭奪人才的事情太多了,有射箭準的,有殺牛棒的等等。人才們為了實現報復,手段眾多。有殺妻的(吳起),有互相陷害的(孫龐鬥智)。

    如何讓君主知道自己呢,寫文章啊!

    文章好,就治國好嗎?對呀!

    那就搶人吧。有拿五羊皮換來的,有兵臨城下索要的,有先裝瘋賣傻再逃跑的。反正是花樣百出!

    既然“文章好,治國就好”許多學者就開門授徒,教授如何寫好文章。諸子百家紛紛登場。

    到了戰國高潮時期,治國之術不是主要的了。當務之急是需要軍事人材和謀士。

    陳勝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是人家讀書多的人還是佔優。陳勝們折騰了一下,還是沒有取得主導。

    世族大家們還是歷史的主角。

    氏族閥門又主導演繹了一番。直到東晉氏族閥門演繹的達到了高峰。把傻子立為皇帝,把瘋子立為皇后。有了八王之亂(到了南北朝五代十國)。

    隋朝文帝一琢磨,弄出來了科舉制。至此徹底改變了歷史,使各種階層有了進階的機會。力爭不遺落人材。

    歷史就是以人為本,各階層遞進演繹的過程。不重視人材或沒有合理的解決方案,都是不行的,會出現許多現象,促使其改變,再後來又有了軍校,講武堂。那是為了順應時代需求,爭取獲得有利地位的條件。黃埔軍校的招生簡章,也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文獻吧。

  • 9 # 睲木

    這跟社會形態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是社會處於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109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詰難,於是出現了思想領域裡“百家爭鳴”的局面。

    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髮展成學派。例如儒家的孔子,道家老子、莊子,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孫子,法家的韓非子等。這些人物都對中國歷史都產生了深淵的影響,在後來的兩千多年中居然沒有人能超越他們。

    為什麼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再也沒有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呢?這恐怕主要是國家大統一後執政的帝王們為了自身利益需要,在意識形態和精神層面強制實行統一的文化形態標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於儒家學子對秦始皇不滿,秦始皇認為儒家學子誹謗皇帝,製造謠言,於是就下令焚書坑儒。秦國是以法家思想為基礎的,所以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丞相李斯等人還制定了嚴酷的大秦律,全面廢除了儒家的那一套。

      秦朝暴政無道僅存15年滅亡以後,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劉邦與文景二帝都推崇道家黃老之術,這個時候道家得到很大的發展。到了漢武帝以後,由於諸侯王國漸強,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向漢武帝進諫,要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於儒家的思想有利於加強皇權,於是漢武帝就支援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儒家學說。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儒家學說開在中國佔據了統治地位,其他學說處於旁門左道的地位。所以,在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幾乎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其他學說都成了不入流。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盛況就很難再出現,百家爭鳴的形成也失去了客觀上的條件。

      後來的歷朝歷代除了東漢引進佛教,唐朝兼通道教外,宋、明清均以儒家統領。

    此後再也沒有呈現過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對中國古代文化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

  • 10 # 高山流水24494

    西周推翻殷商之後,重禮樂重教育,國家得到了休養生息,在寬鬆和穩定的環境下,各諸侯國都迅速發展,商業和經濟 得到極大豐富,各諸侯國主為了壯大自己的諸侯國和積累財富,也尊師重教,各諸侯國的交流也相當便利,為文化發展和傳播提供了條件。

    有發展就有競爭,加上週朝廷的日漸衰微,各諸侯國的崛起,興起了發展出路的爭論,各諸侯國的文人為自己諸侯國提出了各種建議和學說,為證明自己的正確,甚至遊說各諸侯國,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周朝廷的文人李耳得天獨厚,利用收集圖書之便,閱讀了大量古籍和各諸侯國的書籍,面對周朝的衰落和各諸侯國的崛起,深刻思考,寫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道德經),孔子也取長補短提出儒家思想,還有法家、墨家等等就形成了歷史上所說的諸子百家了,有需要就有市場,各諸侯國為了自保和擴大地盤,重用人才,什麼合縱連橫的軍事思想也層出不窮,不僅僅是文化本身,為了生產和戰爭的需要,科技也相當活躍,各種新式農具武器也極大提升。真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多年的發展和競爭,最後成全了秦國,但各諸侯國的觀念也在文化大發展中根深蒂固,秦朝為了更好的管理,為了統一度量衡,統一語言,統一意識,也是歷史的需要,選擇獨尊法家,才有了所謂的焚書坑儒,極大的打擊了文化的發展,形成了漫長的封建歷史。

    之後的各個朝代,都是高壓的政治集中制,百姓忙於朝廷更替的戰爭和外來文化的衝擊,一陣獨尊儒家,一陣獨尊道家,再沒有周朝八百年寬鬆的修養生息時期,只能在民間慢慢流傳和緩衝。即使偶爾出現暫時的繁榮,也是各種學說的融合和繼續。

  • 11 # 農民更瘋狂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之所以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盛況,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更與所在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狀況有著必然關係:

    1,政治因素:各諸侯國國君都是世襲制,周王朝不是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對諸侯沒有任免權,到西周後期,周王室權力日趨式微,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僅是名義上的盟主,很多諸侯國根本不把它放在眼裡。各諸侯國之間常年混戰,戰爭消耗和死亡率都讓民生艱難。

    3,思想文化因素:中國在秦漢以前,都沒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社會思想理論體系,沒有對當時社會形成文化專制,社會各階層言論自由。西周的滅亡,讓很多有識之士都能很自由的發表見解和宣傳自己的思想理論,而富國圖強、治理國家的深入研究也眾多諸侯所支援的,正是在有供給和也有需求的基礎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繁榮階段。各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百家”,他們競相宣傳自己思想理論(“爭鳴”),各流派都有值得學習的思想觀點和理念(“齊放”)。

    (前221年,春秋戰國結束,秦始皇為了加強思想統治,焚燬書籍、坑殺儒生的措施;

    前207年,秦滅,漢立。從漢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家思想成為社會正統思想,延續二千多年!)

    因為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此後中國再也沒有(不會)出現過任何一次文化如此繁榮的時代。

    悲哀!?

    探祕歷史事件,點評歷史人物,更多精彩與您分享!

  • 12 # 支支吾吾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文化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湧現了許多影響至今的聖人,例如儒家的孔子,道家老子、莊子,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孫子,法家的韓非子等。這些人物都對中國歷史都產生了深淵的影響,在後來的兩千多年中居然沒有人能超越他們。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於儒家學子對秦始皇不滿,秦始皇認為儒家學子誹謗皇帝,製造謠言,於是就下令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對中國古代文化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秦國是以法家思想為基礎的,所以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丞相李斯等人還制定了嚴酷的大秦律,全面廢除了儒家的那一套。

      

    秦朝由於無道滅亡以後,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劉邦與文景二帝都推崇道家黃老之術,這個時候道家得到很大的發展。到了漢武帝以後,由於諸侯王國的問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向漢武帝進諫,要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於儒家的思想有利於加強皇權,於是漢武帝就支援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儒家學說。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儒家學說開在中國佔據了統治地位,其他學說從此都處於旁門左道的地位。所以,在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幾乎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其他學說都成了不入流。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盛況就很難再出現,百家爭鳴的形成也失去了客觀上的條件。

      

    雖然東漢時期,佛教從天竺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但是佛教這時也沒有取代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始終牢牢處於中心地位。唐朝時期,由於由於唐朝天子姓李,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唐朝李淵就讓大臣編造了李淵一家是道家老子李耳後裔的傳說。所以唐朝皇帝特別尊崇道家,這個時期道家與儒家的地位幾乎相等,但是也沒有出現百家爭鳴。

      

    唐朝滅亡以後,到了北宋、南宋時期儒家的統治地位得到了加強,特別是朱熹等人提出的三綱五常的儒家學說又得到封建統治者的賞識,從此甚至在宋朝以後的科舉中都要用朱熹註釋的儒家的學說來做文章。這樣一來,儒家思想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書生們要科舉考試都得學儒家學說。這時百家爭鳴更是無從談起。

    明清時期,為了加強皇權也是大家推崇儒家學說,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文化盛況也是絕無可能出現的。

    所以出現百家爭鳴,是由當時的大環境催生出來的.當時,群雄並起,諸侯割據,客觀上為多種思想、多種文化的發生、演化、繁榮提供了客觀條件.從深層次上說,這也是由當時統治集團不同的政治需求、價值取向所決定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上百家爭鳴、軍事上諸侯爭霸,雖然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亂世”但是對促進中國歷史的程序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而後來的歷朝歷代,卻再也沒有呈現過春秋戰國時期那般百家爭鳴的局面,對中國古代文化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 13 # 曉看天下雲看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盛況出現,各路文人皆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其中最為突出的有法家、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等學術流派,這些學術流派互相批判鬥爭,吸收對方的優秀部分。但是春秋戰國之後變未曾出現這種局面了,這又有哪些原因呢?

    第一,政治上的分裂。周朝禮崩樂壞,周王不再有統領天下的威望,王室衰微。在這種情況下,各路諸侯,卿大夫自立為王,為了爭奪天下,他們開始廣招天下有識之士,此時對士的重視程度是極高的。在這時候有抱負的學識之士就開始活躍起來,但是由於他們有不同的主張,就出現了不同的學術流派。

    第二,社會經濟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為這些有識之士提供了契機。

    如果說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百家爭鳴盛況的出現創造了出現條件,但是我覺得其實受政治的影響更大,這也是後世為什麼沒有再出現一個百家爭鳴的盛況的原因。

    秦王朝建立之後,開始實行文化專制制度。文化的專制有利於天下的統一和管理,而這種制度後代一直延用,統治者為了控制人們的思想行為,不允許文化領域出現活躍。古代社會思想漸漸僵化,形成了以儒學為主要流派發展的文化氛圍。雖然其中也有別的文化發展,但是發展的程度都被統治者控制著。

    百家爭鳴盛況的出現其實更有利於文化的發展,就現代而言,不同的學術交織,文化領域才能夠繁榮長久的發展。

  • 14 # 星樹

    春秋戰國時期 我過處於一個動盪的年份 群雄割據 世界紛爭不息 急需要有一個辦法來應對當時的情況

    很多人開始積極的思考 當時的社會到底是怎麼了 為什麼會這樣 很多人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結果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百家齊放 百家爭鳴”各種各樣的想法 應運而生

    後世其實也出現了 我們的馬克思主義也是在類似的環境下被認可的 當時的情況也是各有各的說法 不過很少有人拿它跟春秋戰國時候相比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那就是後來我們的思想被限制在了儒家 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至此之後 其他不符合儒家的思想 提法 觀念 都被否定 否定的很厲害 至此 儒家完成了對中國思想上的統一

    直到後世近代的時候 我們的國家被西方的堅船利炮開啟 不得不面對現實之後 才有人開始反思儒家的思想 不過也沒有成功 洋務派認為應該“西學為體 中學為用”其實還是儒家的思路為思路 別的思想仍舊不被採納

    我們至今仍舊是儒家一家獨大 生活中的例子處處都是 比如“女德班”儒家的思想根深蒂固 其他的思想基本上沒有什麼生存空間 即便有 也很難流行起來 無法跟儒家較量一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藝術生非常好考大學,將來就業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