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圖上的螞蚱
-
2 # 藍色楊宗海
孔子的人生宣言是什麼?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應該是孔子錚錚人生宣言。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正是社會激烈動盪的年代,諸侯爭霸,戰爭頻仍,禮樂崩壞。孔子“博學好禮”,提出恢復周禮、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並身體力行。在魯國執政三月期間,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然魯國國君並沒有繼續重用他,孔子感到自己的主張不能被魯君所接受,於是棄官去國,率眾弟子周遊列國,先後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險。因孔子主張的“仁”“禮”“德”思想與諸侯“霸道”思想不相符,故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始終未得重用。
公元前484年,68歲的孔子返回魯國,但他的初心始終未變。他一方面開創“私學”,授徒3000,賢者72人;另一方面,整理文化典籍,修訂六經,如:修《詩經》、《尚書》,定《禮記》、《樂》,序《周易》,作《春秋》等。
孔子生時,命運多舛。但無論在什麼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不能“奪”其志。他一生堅守理想矢志不渝,“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說到了,也做到了。雖然他的理想沒有實現,但他的思想不朽,他的精神永存。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意思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現實‘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表達了士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那種堅定信心和決絕勇氣,後世有無數的仁人志士繼承了這種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為了這份堅定的信念,他們寧願櫛風沐雨,就算是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這種精神,已經融入炎黃子孫的血脈裡,成為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