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oQO
-
2 # 育兒手帳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路的普及,知識的傳播越來越便捷,現在的父母育兒觀念與之前有明顯的提高。對文化知識展現出空前重視,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僅在學前年齡進行各種培養,上學後更是各種文化班,興趣班,即便是陪讀,在課堂上也是自己玩手機,孩子在學習,從來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感受。這種操之過急的育兒心態,其結果差強人意。要想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並不是讓他們不停的上課就可以的。教育的關鍵不是教給他們知識,而是教給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小時候就應該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其次是培養探索能力,想象力,然後是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其實這些能力孩子與生俱來就有的,只不過在成長過程中,被自以為是的大人不停的干擾,慢慢的被馴化成了大人想要的樣子。另者,大人要求的那些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卻要求孩子去做到,做好,其結果必然會讓人失望。所以,以身作則,大人們需要做好自己,孩子們自然會效仿。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自己就先成為那種人!
1、物質條件好,總想給孩子最好的
現在物質條件豐富,而且大部分家庭具備了更好經濟條件給孩子提供“好的東西”。家裡玩具一籮筐,零食從未斷鏈過,書籍也豐富多彩。只要是父母支付得起,就想給孩子提供最好的。但是父母認為貴的東西好的東西,未必是孩子需要的東西。
2、知道的多,焦慮的也多
網路上的各種育兒資訊鋪天蓋地,不少父母也從中學了不少育兒知識,可是隻是片面的理解或僵化的套用。知道的很多,卻更擔心自己的孩子失去一些可能性,由此產生了更多不必要的焦慮。面對諸多育兒資訊,缺乏甄別判斷;知道的更多了,也擔心失去更多可能性,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焦慮。
3、教育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在20世紀50年代有一個著名的“社會比較論”,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評估自己的需求,而我們自己的評價往往需要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基礎上。有了“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做父母的就更加不淡定了。比如:別人家的孩子學了英語課,會幾句英語了,我們家的孩子也得學,要不就落後了;價格飆升的"學區房,也正是教育焦慮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