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遊於方寸
-
2 # Stephy看世界
這是一個好玩的問題。
在唐朝的詩歌史上,李白以汪洋恣肆一般的狂野的浪漫主義精神,被稱為詩仙,而杜甫則以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對唐朝社會的深刻觀察,被稱為詩聖。這是唐朝詩歌的兩座高峰。一個彷彿天上的仙人,一個是地上的聖人,他們共同閃耀了唐詩的天空。
莊子在逍遙遊中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意思是說,至人已經忘記了自身的存在,神人忘記了偉大功績,而聖人,則是忘記了俗世間的名聲。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至人和神人比聖人高了一個層次,聖人是地上的凡人,不過,他們擁有高尚的道德,擁有對社會的巨大貢獻,這樣的人,被稱之為聖人。
聖人是儒家學派的人格理想的典範。像堯舜禹那樣的上古賢君,像孔子那樣的至聖先師,都被稱為聖人,而後來道教中那些擁有廣大的神通,擁有無邊的法力,可以長生不老的神仙,被稱為仙人。一個是地上的,一個是天上的,這就是仙人與聖人的不同。
李白字太白,據說是太白金星也就是長庚星託生而來,天然具有神仙的仙氣。李白的身上,也有仙風道骨的氣質。他學道學仙,在終南山隱居,他的文章,學習莊子的風格,他的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可以說是莊子和屈原的合體。
杜甫出身儒家的家族,他本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忠實粉絲。他的理想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就是要做官,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就是儒家的典型狀態。
一個是浪漫主義的仙人,一個是關注現實的聖人,二者沒有高低之分,不過是風格的不同罷了。
真正的高手,都善於從高維吸收能量!
人性最大的善,是不讓別人為難!
-
3 # 滹南故故生
聖人者,入世拯救斯民也。仙人者,逸世獨善其身也。
這樣簡單地一說,對於所謂“詩聖”、“詩仙”的稱呼也就好理解了。從李杜流傳下來的作品的整體上說。杜詩關心民瘼,鍼砭時弊,忠君憂國,陳言得失的內容佔比很大,如《北征》、《秋興八首》等一大批偉大作品,都是古典詩詞中現實主義流派的巔峰之作,無論從藝術水平還是創作數量的層面,都是無人企及的。
相比老杜沉鬱頓挫、渾厚悲壯的現實主義風格,青蓮更趨向於仙逸縹緲、恢巨集奇偉、想像豐富、瑰麗多彩的寫作風格。像《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月下獨酌》以及大量的歌詠祖國壯麗山河絕句等等,也都浪漫主義詩歌的翹楚,與偉大的屈原堪稱伯仲。
杜甫年輕時成長於中原地區,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李白則成長於“成渝”地區,他的世界觀有著“道教”思想的深深烙印。這對於二人的創作風格產生了巨大影響。
無論“詩聖”也好,“詩仙”也罷,李杜二人都是古代第一流的偉大詩人,他們是璀璨奪目的雙星,是詩歌藝術史上的無與倫比的雙峰。這是千百年來的主流觀點,所以我們今天不管怎麼稱呼他們,都不能厚比薄彼,有所抑揚。
-
4 # 棲俠鎮俠圈
李白是和酒和月亮活在一起的。杜甫是和百姓和官府作為活在一起的。
李白與杜甫在詩歌創作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及價值取向。我們可以從下列幾點來比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李白的詩,很多表現出求仙出世和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詩,很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
二、 風格:李白經常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抒發出熱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經常用剛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現對社會實況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於浪漫,杜甫偏向於寫實。
三、 擅長的體裁:兩人都能寫各種體裁的詩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詩和絕句寫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詩寫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兩座並峙的高峰。李白的詩更能表現盛唐文人意氣風發、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而杜甫的詩則更能反映國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李白天才放逸,詩歌自成一體,是天授的奇才;杜甫當世英才,詩歌兼備眾體,是人能的極致。李白的詩對於後代愛好豪放詩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詩人有深遠的影響。杜甫的詩對於後代關懷社會現實、重視詩法變化和字句鍛鍊的詩人影響更大。韓愈說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兩人都是中國偉大的詩人,兩人的詩,是各有長處的。
李白詩歌各具特色,風格多變,以“飄逸”二字難以概括其不同時期的風格。出蜀前後,李白遊奇覽勝,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詩歌“飄逸”的風格比較明顯;一入長安受到挫折,但他並未失去希望,詩風豪邁奔放、感情熾熱,反覆歌詠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長安之後,李白仕途坎坷,國事也日斷衰敗,蒼生水深火熱,詩風一步步接近現實,豪放之中充滿憂國憂民的沉鬱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時,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筆調抒發情懷,揭露現實,鞭撻社會,詩風明顯轉為悲壯。
杜甫的詩歌風格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逐漸在苦難中成形。杜甫深入社會並關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視寫實。他揹負著對國家和民族任務的沉重責任忠實描繪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感受。杜甫“沒飯不忘君”,藝術風格沉鬱頓挫。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詩派更是杜甫視為宗祖,他的影響力巨大。以上供參考。
-
5 # 西延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是因為思想流派的不同稱謂而已。
“儒家”入世,故稱“聖”;“道家”出世,本只是“隱者”,但受漢末“道教”的影響,煉丹長生,故稱“仙”;“佛教”修心,故稱“佛”。其實無論是“聖”、“仙”、“佛”都是各自流派的最高稱呼。
例如,河南的關林,在關公廟前就有一副很有意思的對聯: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
上聯是世俗的官職地位,下聯是三家流派的最高榮譽。其中“天尊”是道教的最高等級,但其實也只是“仙”而已。
而杜甫的詩是入世的現實主義,代表的是儒家,故而稱“詩聖”;
李白的詩瀰漫著尋仙修道,是道家的代表,所以稱為“詩仙”。
以上。
-
6 # 拾文者
杜甫之所以成為聖人而李白稱為仙人,其實這個不難理解,我們分別瞭解一下這兩個人生活的背景以及他們詩詞的詞風就知道對他們兩個的稱號絕不是空穴來風的。
一、關於李白
李白生於唐朝初年,那時候整個唐朝國力強盛,國泰民安,他所看到的幾乎都是一些欣欣向榮的景象,因此他寫的詩詞多豪放和浪漫。
加上他這個人爽朗大方,一生遊山玩水,放蕩不羈愛自由,除此之外李白也特別喜歡喝酒和舞劍,有“酒仙”的稱號,所以他不僅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我們後人所稱的詩仙。
我們可以來欣賞一下他的一首代表作《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單從這首詩是不是就能看出李白的一種豪放不羈愛自由的心態?其實,李白一生所寫的詩,大部分都是關於他遊山玩水的,而且李白這個人特別喜歡隱居,足以看出這個人有點像仙人一樣飄飄忽忽。
二、關於杜甫
而杜甫就不一樣了,杜甫所生活的時代剛好是唐朝末期,戰亂頻繁,朝政動盪不堪,他所看到的東西基本上都比較荒涼,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且他從小就是一個單親家庭,他的命運決定了杜甫可不像李白那樣瀟灑自在。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所寫的是大部分都反映了社會的現狀,也突出了晚唐時期那種民不聊生的狀態,而且他一生仕途不順,被貶多次,甚至到了最後窮困潦倒到住在破茅草屋,寫了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摘選一點):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一輩子寫的詩都飽含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感,他同情百姓疾苦,有惻隱之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一句詩足以看出他的心路歷程。
因此,杜甫最後被人冠之以詩聖的稱號,原因在此。
-
7 # 王莉de語文時光
杜甫被稱為“聖人”,李白被稱為“仙人”,是由他們各自的性格及其詩作所體現的特點決定的。
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有1400餘首詩歌留存於世。
杜甫個性比較穩健,當年追隨李白,見尋訪仙草煉丹修仙很不務實,便毅然辭別回家了。
人品即文品。體現在他的詩作上,我們發現杜甫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詩歌,都彰顯這悲壯深沉的氣質。《新唐書.杜甫傳》中說,無論是詩體、詩風還是詩藝,杜甫都稱得上是“千匯萬狀”,體裁多樣,風格多樣,別人有的他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元稹說杜詩是“集大成”者。後人學詩,往往以杜詩為範本,因為有規有矩。
唐代: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以杜甫這首名作為例,可見杜詩特點是沉鬱頓挫。在語調上感覺有些艱澀,那麼情感則體現為沉鬱厚重,字字落在實處。例如“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空間“萬里悲秋”,時間“百年多病,自然尾聯是落在實處。”杜甫的詩歌氣質內斂,但內容決不讓人感到僅僅表現為自我,而是始終“小我”見於“大我”之中,接地氣,與家,與國,與個人三者相融為一體。
2、李白及其詩作
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李白生性豪放,浪漫。他詩作,常常會踐越詩歌創作所需遵循的規範,不受束縛,不落窠臼。體現詩作上,往往大開大合,起落陡然,彷彿在風中飄舞,在雲裡悠盪。
行路難·其一
唐代: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首詩中,第一行還在描述面前美酒美食,珍貴稀有,結果第二行則突然是沒有食慾,扔下了筷子,第三行還在嘆息人生艱難,寸步難行,第四行卻又希望滿懷,第五行卻又反覆呼告:這路啊太難了,怎麼辦呀!第六行結束的時候卻來了一個翻盤:哈哈,乘風破浪的機會總是會有的,一定會揚帆順風橫渡滄海。這不活脫脫演繹了神仙飄行嗎?
-
8 # 沁冷墨
一提到李白,首先映入腦海裡的就是“詩聖”,之後就是青蓮居士謫仙人。所謂“謫仙”是指被貶入凡間的神仙,既然是神仙那就超凡脫俗,不然世事。而李白謫仙一詞究竟怎麼留下來的呢?還是多虧老杜的一首詩。
這首詩就是著名的《飲中八仙歌》,全文如下: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其中寫李白的就是最著名的那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多大的氣魄,就連泱泱天子都不放在眼裡,的確有仙人之姿。最後那句“酒中仙”更是表現李白狂放不羈,宛若仙人的氣質。
說完李白了,這首詩是“飲中八仙”,那另外七仙人是誰呢?
第一個是賀知章,賀知章喜歡飲酒,而他每次喝完酒就在馬上搖搖晃晃,頗有張果老之風。
第二個是汝陽王,汝陽王是李隆基的侄子,喜歡飲酒。據說有一次,他喝了三斗酒才進朝見天子。而“恨不移封向酒泉”更寫出了汝陽王嗜酒如命,恨不得去那酒泉當“酒泉王”。
第三個是左丞相李適之,這個左丞相不僅喜歡酒,還敢喝,他喝酒就像鯨魚吸水一樣。就憑這飲酒之豪邁,也稱得上是當世之“飲中仙人”。
下一個是齊國公崔宗之,崔宗之能不能喝酒不知道,反正他愛喝。而且喝起酒來沒數,每次不是喝到“白眼望青天”誓不罷休。
第五個仙人是開元進士蘇晉,蘇晉擔任禮部侍郎,修佛吃齋。佛家酒色財氣四大皆空,但這個禮部侍郎卻喜貪杯“逃禪”。
剩下兩個就是“草聖”張旭和布衣焦遂。在唐朝有三絕,李白的詩,裴旻的劍,還有就是草聖的狂草。張旭喜歡喝酒,每次喝的酩酊大醉大筆一揮就是一幅傳世的佳作。至於焦遂,酒量確實可見一斑,他喝酒五斗仍然高談闊論,實在讓人驚歎不已
-
9 # 宇文東耳
唐朝眾多的詩人就像是黑夜時原流星,照亮了整個大唐,也照亮了整個中華民族,即使是現在,穿越了上千年,那些詩人也依舊還是中國文化史,一顆熠熠生輝的明星。
在眾多的詩人中,最為著名的有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李商隱、杜牧等等,這些偉大的詩人,每個人都留下流芳千古的詩篇。從某些方面來說,正是他們的那些詩篇,成就了偉大的唐朝,試想要是沒有那些偉大的詩人,真的難以想象,唐朝還會不會如現在這樣,成為了人們魂牽夢繞的時代?
眾多的詩人中,尤其以李白和杜甫最為著名,兩個人的詩作代表著唐朝詩歌,最高的藝術成就,所以李白和杜甫也被後人一個稱為“詩仙”,一個稱為“詩聖”。可想而知,兩人的詩是有多麼的受歡迎。
李杜詩篇萬古傳,李白代表著中國古典詩詞的最高水平,李白就是詩詞領域的珠穆朗瑪峰。杜甫的詩詞成就可以比肩李白,除了李白之外沒有人可以超越杜甫。李白飄逸瀟灑被稱為詩仙,杜甫用詩詞來反映社會現實,憂國憂民,被稱為詩聖。李白和杜甫這兩位詩詞領域的高人還是很要好的朋友,這也是詩詞領域的一段佳話。
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詩聖呢?
杜甫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揭示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
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中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所以被後世尊為“詩聖”。
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他拿這些來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勵朋友。他表彰元結說,“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他對嚴武說,“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他對裴虯也說,“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
正是這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
當然,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實踐也是分不開的。杜甫出生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傳統的官僚世家,家庭給予杜甫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和務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
所以杜甫稱做官是他們家族的“素業”——世代相襲的職業,他的各種文化教養以及以後的種種行為都是在為追求仕途事業和為官行道相聯絡。杜甫寫下的詩篇很感人,反映了人們群眾生活的疾苦。
這個社會就是如此的現實,很多事情總是事與願違。杜甫想要為百姓做事情,想要建功立業,但是命運沒有給杜甫機會。
杜甫寫下了大量的詩篇,被稱為詩史,成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詞流傳到如今的有一千五百多首,他的詩反映了社會面貌。杜甫的詩詞給人的感覺很憂傷,“萬里悲秋常作客,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的詩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杜甫是人們難以跨越的詩詞高峰。
-
10 # 淺涼微微
杜甫為什麼可以稱為“聖人”而李白為什麼只能是個“仙人”呢?
杜甫只是在作詩方面被稱為“聖人”,李白也只是在作詩方面被稱為“仙人”,這裡的“詩聖”和“詩仙”也是大家根據他們作詩的風格內容以及所表達抒發的感情來給他們的稱號,就這方面來說,並沒有可比性,不能說“詩聖”比“詩仙”詩好、文好、情好。
杜甫被稱為“詩聖”,是因為他的詩,而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詩的內容很多描寫了安史之亂中人民生靈塗炭流離失所的悲慘事實,就像史書一樣(比如三吏三別)更多是記錄描述現實至於“詩聖”這個稱呼是儒家的尊稱,能稱的上“聖”的人,都是符合儒家思想,憂國憂民,具有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杜甫正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生顛沛流離,但始終抱有積極的入世熱情,忠君愛國,自身身處困境之中,猶不忘廣大人民,所以被稱為“詩聖”。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尤能體現他這種精神: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裡面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尤其能夠體現他的思想境界。
至於李白的“詩仙”之稱,他自幼輕財俠義,從小就有治國平天下的大志,但直到40歲依然未登仕途。42歲那年,他由朋友舉薦,應召入京,初進長安,即訪謁文壇名流賀知章,拿出《蜀道難》來請教。據說賀讀完十分驚歎,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稱他為“謫仙”,這是對他作詩本領的評價——不似凡人。除此之外,李白作詩極善於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詩作所具有的那種想落天外的意境給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這首《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比較能體現這種意境。
回覆列表
在成都的杜甫草堂裡,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對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是郭沫若撰寫的一幅對聯,這幅對聯生動地刻畫了杜甫作為詩人的現實主義創作方向和心繫天下,關懷黎民百姓價值取向。
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在這首詩裡,詩人敘述了自家茅屋遭遇暴風雨,屋頂茅草蓋被掀起,全家遭遇暴雨淋頭的事件,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憂慮不僅是自家的困苦,而是想到了天下所有的“寒士”,但願所有的寒士都能安居樂業,哪怕獨自受苦也心甘情願,這樣的胸襟,這樣的心懷,當然稱得上是聖人。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來自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後人之所以敬重稱頌他為“詩聖”,正因為他胸懷國事,心繫蒼生,不計個人得失的情懷。他的《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篇,都是現實主義佳作,因為他的詩歌如實記錄了當時的社會亂相、生活場景,後人還尊稱他為“詩史”。
再說李白。杜甫的詩風是現實主義,李白則是浪漫主義。其實李白也有一些關注民生的現實主義佳作,不過其光芒都被他那些充滿瑰麗奇想的浪漫主義詩篇的光輝所掩蓋了。正因為他的詩篇中有太多的奇思妙想,神來之筆,當時的詩人賀知章讀到李白的《蜀道難》一詩,一見面就稱他為“謫仙人”,兩人之間還有“金龜換酒”傳奇佳話,後來,當賀知章仙去的時候,李白曾寫詩祭奠,還追憶了這段往事:“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裡,也說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的“詩仙”,“酒仙”之稱,可見當時就傳開了。 李白詩寫得好,個性也矯矯不群,無掛無礙,尤其又喜歡求仙問道。自然而然是從裡到外的仙氣十足,連他的死,都被後人傳說為酒醉捉月而死,他的思想體系裡,儒家的濟世,道家的超逸,任俠的精神,三者並重,千載之下,仍然是令人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