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雅賊文抄
-
2 # 小魚遊歷史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回答,第一,《三國演義》空城計司馬懿為什麼不敢攻城?第二,諸葛亮又是如何看出的?
問題中,“如何”是第一問,“為什麼”是第二問,所以從兩個方面回答。
首先,《三國演義》空城計中,司馬懿為什麼不敢攻城?因諸葛亮在此空城中,所以司馬懿不想攻城,導致“不敢攻城”。魏明帝曹叡把司馬懿貶職後,司馬懿在魏國一直賦閒在家,不得重用,幸好諸葛亮又舉兵進犯魏國,魏明帝曹叡這才又使司馬懿復出抵禦諸葛亮,加封平西大都督,司馬懿立刻感恩戴德,對自己的復出喜出望外,同時司馬懿也明白,因為有了諸葛亮的進犯,間接的成就了自己的復出,以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定然會想到通過與諸葛亮的對抗中,逐漸鞏固自己在魏國軍中的地位,從而在魏國掌握實權,壯大實力。如果攻城後,要麼中諸葛亮之計,導致兵敗,此為不敢攻城因素;要麼很可能會擒住或殺害諸葛亮,而後,魏明帝曹叡便不會懼怕蜀國,而歷史中的“飛鳥盡良弓藏”不勝列舉,最後很可能對司馬懿在魏國掌權不利,甚至收回司馬懿的兵權,此為司馬懿不想攻城的因素。
所以無論司馬懿是不敢,還是不想,這就讓大家感覺到司馬懿“不敢攻城”的表面現象。
其次,諸葛亮又是如何看出的?《三國演義》的空城計中,諸葛亮也只是猜想司馬懿應該不會攻取他所在的西城,剛開始並未明顯看出,他在空城設計時,也不是很確定司馬懿會不會攻城,但是事發突然,諸葛亮幾乎以一座空城面對司馬懿15萬大軍,諸葛亮的身邊沒有武將,只有文官和2千多士兵,逃跑也是枉然,只能是冒險一試,使出空城計。當司馬懿兵臨城下時,諸葛亮在城上撫琴一曲,故作鎮定,然而還是因心慌導致琴絃崩斷,司馬懿見狀,本想攻城,但考慮到自己還不穩定的前程,還需要諸葛亮這個對手活著,決定馬上撤軍。看到司馬懿撤去大軍,至此,諸葛亮完全看出司馬懿為何“不敢攻城”,如果攻城,意味著司馬懿的大好前程和美好願望會過早斷送。
總之,《三國演義》空城計中,諸葛亮看到司馬懿兵臨空城下又撤兵後,看出司馬懿因自己在城中而“不敢攻城”。諸葛亮是無奈冒險設空城計,猜想司馬懿是想通過與自己的對抗中掌握軍權而“不敢攻城”,也是在司馬懿退兵後才確定其真實想法。
-
3 # 惟德是崇
“空城計”的情節見《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這一回,前半部分,敘寫了馬謖失街亭;後半部分,敘寫了“武侯彈琴退仲達”,即後人所說的“空城計”。
原著中是沒有“空城計”的字樣的,是後人根據故事情節的內容概括而成的。
諸葛亮一生處事謹慎,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這次,司馬懿面對如此空城,沒敢貿然攻城,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書中這樣寫道:“孔明傳令,教‘將錦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司馬懿見此情景,思考、判斷再三。最後這樣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諸葛亮之所以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敢設“空城計”,是他算定面對如此情形,司馬懿絕不敢進兵。司馬懿話中的“汝輩豈知”就是證據。
司馬懿之所以不敢攻城,是他覺得諸葛亮一生謹慎,絕對不會做冒險的事情。空城之中,必定有詐,我決不上你的當。所以,才下令“宜速退”。
依據司馬懿決不會冒險的個性,不攻城當是必然。
-
4 # 被自己打破的蛋
三國演義雖是小說。裡面有一定的文學渲染成分(三國曆史中真正用過空城計的是曹操和趙雲)。但這不能掩蓋羅老師的才情。就三國演義諸葛亮撒水彈琴的空城計來說,成功的原因大約有以下2點:1.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此時馬謖失街亭,北伐已經失敗,隴西三郡無險可守,只能組織軍民撤退,為了止損,諸葛亮穩坐西城彈了一曲鳳求凰。大家都知道。鳳是公的,凰是母的。 所以這肯定不是要同司馬懿搞基的意思。 鳳凰有著跟孔雀一樣的求偶習慣,就是鳳以開屏的好看程度來吸引凰。這是一種價值體現,人類社會同樣遵循這種規律。大約傳遞出來一種資訊是我的存在對你有價值,有英雄相惜的意思。戰爭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工攻城,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
2,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司馬懿性格多疑善忍,此時曹丕去世,他在朝廷受曹氏宗族的排擠和新帝曹睿的猜忌,所謂步步謹慎,如履薄冰。司馬懿本來還疑心有詐,但聽到這首曲子也明白這就是空城。如果此時除去諸葛亮,蜀國失去擎國支柱必然一蹶不振。就真成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了。所以司馬懿思慮再三才與諸葛亮達成共識,以多疑為幌子退兵了。
-
5 # 古樑鏞
《三國演義》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深受讀者喜愛,書中故事情節以東漢末年群雄逐鹿開始,直至魏、蜀、吳三家歸晉結束,《三國演義》不僅僅是一本歷史小說,更是一本軍事題材小說,在這本書中,兵法“三十六計”被全方位描述,其中諸葛亮的“空城計”更是被後人津津樂道。
諸葛亮劇照
突出諸葛亮出神入化的軍師才能縱觀《三國演義》中的頂級謀士,他們異於普通謀士的最大特點就是:知人心,識人性。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郭嘉、荀彧、賈詡、許攸等等,他們之所以能夠在關鍵時刻能冷靜的分析戰況,提出決定性計謀,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對於對手人心和人性的全面分析,諸葛亮更是此中高手,他不僅僅能夠準確分析對手的心理活動,更能辯識山川地理,提前在敵軍所過之處設伏,讓對手恐懼不已。
唐國強版諸葛亮設空城計劇照
諸葛亮空城計故事情節梗概
《三國演義》,空城計出自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話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重用馬謖鎮守軍事要地街亭,結果馬謖紙上談兵一意孤行,不採納王平的正確建議,導致街亭失守,街亭的失守直接威脅到諸葛亮北伐大軍糧草供給,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率軍退回漢中,面對司馬懿、曹真大軍,諸葛亮為了防止動亂,選擇分批退軍,當時他在西城,西城只有五千守軍,諸葛亮分一半押運糧草先行,所以說,司馬懿率大軍十五萬逼近西城,西城只有兩千五百名士兵守城,外加一班文官。
可以說,西城岌岌可危!
空城計劇照
面對這種險境,諸葛亮思慮片刻,決定施展“空城計”,他令守城將士大開城門,命二十名士兵扮作百姓,鎮靜自若的打掃街道,而他本人自己,則端坐於城樓之下,瑤琴之前,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諸葛亮面露笑意,遠遠凝視氣勢磅礴的十五萬魏軍,十指輕撫,一曲充滿肅殺之氣的“十面埋伏”盪漾於天地之間。
魏軍前鋒遠遠看到這個情況,心中忐忑不安,趕忙彙報給司馬懿,司馬懿心中輕蔑的一笑,暗思:“好你和諸葛亮,又在玩什麼花樣?”他親自前往陣前觀看,果然如士兵所報,西城城門大開,百姓鎮靜的打掃街道,對大軍壓境的魏軍不理不睬,諸葛亮面帶笑意只顧操琴,司馬懿心中一嘀咕,這不是明擺著“請君入甕”嗎?諸葛亮如此作為,城中肯定有埋伏,這次好不容易執掌兵權,建功立業,收復隴西幾個城池,萬不可輕易上諸葛亮的當,被他擊敗。
一念至此,司馬懿再看諸葛亮,心中更是恐慌,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
司馬懿、司馬昭劇照
司馬昭看到父親司馬懿命令退軍,一時間不解,他認為諸葛亮是故弄玄虛,結果司馬懿對此做了細緻分析。
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
所以說,諸葛亮和司馬懿空城計對決事件,司馬懿同樣是“知人性,識人性”的高手,奈何諸葛亮在這方面更加出神入化,技高一籌,司馬懿心中想什麼他早已知道,所以安然擺下空城計,不費一兵一卒,令司馬懿大軍遠去。
這就是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諸葛亮斷定司馬懿不敢攻城,正是他看準了司馬懿的心理活動。
-
6 # 帶你看歷史W
首先,空城計是假的,是三國演義杜撰的。
其次,先不說真假問題這是一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司馬懿主要就是用來牽制諸葛亮的諸葛亮在的話曹魏忌憚諸葛亮,要用司馬懿來牽制他,諸葛亮要是死了,沒有人跟司馬懿抗衡曹魏集團也沒有人可以摁得住他。所以如果他幹掉了諸葛亮,他的結局就是一個那就死。
他當時帶了15萬大軍,為何就不可以派出一小部分去打探一下虛實?其實是他和諸葛亮一次默契的配合而已,兩個人互相給對方一個臺階下而已,到底怎麼回事心裡都知道首先,空城計是假的,是三國演義杜撰的。
其次,先不說真假問題這是一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司馬懿主要就是用來牽制諸葛亮的諸葛亮在的話曹魏忌憚諸葛亮,要用司馬懿來牽制他,諸葛亮要是死了,沒有人跟司馬懿抗衡曹魏集團也沒有人可以摁得住他。所以如果他幹掉了諸葛亮,他的結局就是一個那就死。
他當時帶了15萬大軍,為何就不可以派出一小部分去打探一下虛實?其實是他和諸葛亮一次默契的配合而已,兩個人互相給對方一個臺階下而已,到底怎麼回事心裡都知道
-
7 # 七彩雲南小昆明昭通
個人認為在三國曆史上這些波雲詭譎、鬥智鬥勇的故事中,恐怕怎麼也不能讓人忽視的,就是那出精彩的空城計。故事發生在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時候,他命馬謖去守街亭重地,馬謖丟失街亭,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地追到了諸葛亮的隊伍。當時諸葛亮在西城,身邊只有兩千五百個士兵,和十五萬人馬相比較起來,微乎其微。眼看著司馬懿就要殺過來了,諸葛亮讓士兵扮作老百姓,不驚不慌地在城門清掃街道,他自己就坐在城樓上撫琴,旁邊跟著兩個小琴童。這個陣仗嚇退了司馬懿,因為他覺得孔明一生謹慎小心,此番這般城中一定有詐。
這個故事不用小編多講,大家也都能夠明白,司馬懿是中了孔明的圈套,被自己的疑心病給嚇退的。按照一貫的解釋來說,孔明這一計策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他對司馬懿太瞭解了,他知道司馬懿是個膽小、心思重的人,自己坐在城門上不動聲色地彈彈琴,就能夠讓他嚇到跑路。而司馬懿能夠中計,也是因為他對孔明太瞭解了,孔明這樣的人,幾時做過這樣的事情?他不會冒這個險,於是司馬懿就撤兵了。
這樣的解釋似乎能夠說得通,可是在當時的情勢下,馬謖失街亭是突發狀況,兵敗的諸葛亮是怎麼可能設下埋伏的?即使司馬懿的疑心病再重,他也不可能輕易就相信了孔明的這個陣仗。城裡只有兩千多人,對面來了十五萬人,自己還能好好坐在城門上撫琴,還能對著司馬懿安然微笑,孔明這心理素質也實在是太好了。看了這麼多年的空城計,也許關於空城計的解讀,還有另外的方式呢?
這還要從司馬懿在曹魏所面臨的處境說起,司馬懿這個人,從曹操一代開始,就被猜忌和懷疑,曹操父子不信任他,到了曹睿這位君主,對他更是各種防範和忌憚。可是沒辦法,諸葛亮打過來了,朝中除了司馬懿,沒人可以去和他對抗。於是司馬懿受到曹睿的重用,一大把年紀了還要跑去和孔明打仗。但打仗也是好的,總好過被曹睿給罷官,或者處死。而且司馬懿的身體好得很,不必擔心他會死在沙場上。
到了西城門口,司馬懿看著城上故作鎮靜的孔明,心裡想的是什麼呢?他想的不是這一出是真是假,他心裡已經明白,孔明不過是想勸退他而已。他想的是,如果孔明被自己抓住了,被自己殺掉了,那麼自己以後該怎麼辦?有一句成語是"鳥盡弓藏",也就是說鳥都被殺光了,他這把弓也就沒有什麼用處了。於是司馬懿猶豫了,他在權衡之中還是放走了孔明。孔明是他的敵人,是他的對手,又何嘗不是他用來制衡曹睿的人呢?有孔明在的一天,他司馬懿就一直有用。如果孔明不在了,他自己的處境怕是也要完蛋。
在影視劇中,空城計有了更新的解讀。還是馬謖失街亭那天,司馬懿站在西城門口,隔著空間和孔明有了一場神交。孔明跟說依依東望,望的是時間,是畢生的成就,而不是這一時的得失。這句話聽起來深奧,其實聯想一下司馬懿這一生的經歷,就會明白了許多。也就是說,司馬懿這個人所在意的不是什麼一時的榮辱,他在意的是熬到底、熬到最後,熬成那個最終取得勝利的人。如果他現在殺掉了孔明,那麼他的什麼畢生的時間和心願,可能也就沒有辦法達成了,他會成為一個被"弓藏"的人。在這樣的解讀之下,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這場"空城計",是兩個人心知肚明的事情,也是兩個人共同達成的一場默契。
很多人都對空城計的存在有所疑問,有人說當時司馬懿並不在西城,如何與諸葛亮一同上演這齣戲?不過小編卻覺得,空城計這個事情的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雖然演義中的故事會有所誇大或者歪曲,但是它對於我們理解歷史人物還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通過這麼一個故事,大家不僅瞭解了孔明的用兵之神,瞭解了司馬懿為人處世的性格,也透過這些關係,看到了司馬懿和他身後的曹魏,所錯綜複雜的關係和矛盾。司馬懿的確小心謹慎,不過他怕的不是城中的兵,而是自己城裡的王。大家覺得空城計應該怎樣被解讀呢?空城計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
8 # 望眼浮雲
關於空城計,我非常喜歡網劇《軍事聯盟》裡的解讀。
空城計,是典型的博弈論的問題。博弈雙方都需要考慮對方的想法,根據雙方的想法做出判斷。拿下一個諸葛亮,的確可以取得大勝,但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司馬懿不會不懂,他一個一生隱忍的人,如果這個時候鋒芒太露,而且幫助老闆解決了最大的心腹之患,你想想,老闆下一個要解決的人是誰啊?會不會是自己呢?與其說是諸葛亮看出司馬懿怕疑兵,不如說是諸葛亮認為擔心“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司馬懿,會留一手。不過這也是多種解讀中的一種,但是是一種更為貼合實際的一種,是更符合深謀遠慮的人所考慮的一種。
至於司馬懿攻城,會不會改寫歷史?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因為歷史上就沒有諸葛和司馬的空城計這一出。至於小說裡的歷史,大概率也不會改寫,因為最後還是會三家歸晉,雖然破城擒諸葛會把司馬懿暴露在一定的政治風險之中,但我還是會無限看好司馬。
-
9 # 真君解歷史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空城計是小說《三國演義》中最為出彩的篇章之一,雖然不是正史,但絲毫不影響人們對它的喜歡。我們今天就拿著它是個真事兒來看,討論一下:司馬懿真的看不出空城計嗎?還是他有什麼其他的隱情?
(司馬懿視角看空城~)
第一,即使城中有伏兵,司馬懿幾十萬大軍,衝進去能怎麼樣?就算諸葛亮挖了個大坑,幾千死人也能填滿了吧!剩下的士兵拿下城池不是分分鐘的事兒?
第二,如果怕無謂的傷亡,你派幾十個人去看看總可以吧?古代行軍打仗難道沒有偵察兵嗎?
第三,兵臨城下,諸葛亮一個人和兩個書童在城樓上彈琴,連個士兵都沒有,你一箭把他射下來行不行?
第四,行軍打仗,在兵臨城下之前,應該是對這座城的佈防做一定偵察的,此時諸葛亮守的是一座空城,之前肯定有大的行軍調動,司馬懿會不知道?
第五,古代攻城是有云梯的,你不敢進城,架個梯子上去看看總可以吧?
(司馬懿:你們還是太年輕~)
我們先看司馬懿的處境。
在外人看來,司馬懿可謂風光無限,是帶兵出征的大將軍,但在內行人看來,司馬懿的處境可謂危機四伏。此時的司馬懿功高蓋主,曹魏對他是很忌憚的!曹姓內部一直有人建議殺了他,或者圈禁起來!但是因為諸葛亮三番五次來攻打,而曹魏其他人難堪重任,只有司馬懿能擋住諸葛亮,所以才遲遲沒有動手。有了這一層關係,我們再來看空城計,就合情合理了。
(司馬懿在曹魏危機四伏~)
其實司馬懿對空城伏兵是有一點懷疑的,這從他撤軍時說的話能看出來“諸葛亮啊,諸葛亮,你是空城也罷,實城也罷,老夫今日是不上你的當了。”這句話說明,他並不肯定這是不是諸葛亮的計謀。但是他這麼說,也是大有用意!就是讓手下將士知道,自己是因為害怕城內有伏兵才撤軍的,並不是自己有什麼小心思~!
而且我們可以做個大膽的假設,司馬懿一直以來對諸葛亮只是防守,用時間耗死了諸葛亮。他真的那麼害怕諸葛亮嗎?魏軍戰鬥力比不上蜀軍?我想大概也有司馬懿的小心思在裡面吧。他儘量拖延時間,讓自己家族在曹魏內部漸漸站穩腳跟!等真正穩住了,就是他對蜀漢反攻的時候,而這時,也是諸葛亮風燭殘年,病入膏肓的時候。
-
10 # 牡丹梅花鑫森淼
諸葛亮用空城計,是馬謖失街亭之後的事。諸葛亮聽聞街亭、列柳城盡失,擔心蜀軍的歸路被切斷,諸葛亮為了做好退軍的準備,做了以下安排:
一,派關興、張苞各帶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交待關興和張苞,如果遇到魏兵,不能大舉進攻,只能鼓譟吶喊,用疑兵驚擾魏軍,魏軍必然退走,魏兵退走也不能追,之後投奔陽平關。
二,派張翼先領兵修理劍閣,以備歸路。
三,派馬岱、姜維斷後,先埋伏在山谷,待蜀軍退盡,才能收兵。
四,派心腹之人分路報知天水郡、南安郡、安定三郡官吏、軍民都退守漢中。
五,派心腹人到翼城縣搬取姜維老母,送去漢中。
六,派五千人馬搬運西城縣的糧草。
趙雲和鄧芝埋伏在箕穀道中。
就在諸葛亮做好退軍的準備,將領、兵馬都派出去的時候,司馬懿的十萬大軍分兩路殺奔諸葛亮所在的西城縣。
這時候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些文官和兩千五百人在身邊。諸葛亮來不及撤退,只好用空城計的險招。
司馬懿的大軍向西城縣逼近時,諸葛亮的所有安排,司馬懿還沒來得及知曉,他確實不知道西城縣的虛實。
司馬懿也不是衝動的人,他也很謹慎還有一些多疑,也不敢太冒險。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讓司馬懿不得不多加思索。諸葛亮也是謹慎的人,空城計是他不得以而為之,萬不得已的時候冒險之計。諸葛亮和司馬懿都瞭解對方的性格特點,都知道對方謹慎,司馬懿不敢料定諸葛亮在冒險、裝淡定。
在不瞭解對方虛實的狀態下,謹小慎微,對形勢誤判,在戰爭狀態下,經常發生。比如,姜維派夏侯霸攻打洮陽的時候,鄧艾讓司馬望在洮陽也擺出空城計,夏侯霸帶領軍馬進入洮陽,看見城上沒有一杆旌旗,四門大開,只有一些小老百姓。夏侯霸以為這是一座空城,大膽帶兵進入洮陽,結果中了埋伏,夏侯霸和他的五百多蜀軍死於洮陽城下。
司馬懿退軍之後,諸葛亮帶領軍民退守漢中。蜀軍退兵之後,司馬懿帶領軍馬再次來到西城,打聽到當時的真實情況,非常後悔。說明他當時確實不能肯定諸葛亮在西城縣是不是有埋伏,不知道西城縣的虛實。
諸葛亮之所以在西城縣設下空城計也是不得以而為之,一方面他料定司馬懿不知道他的部署,不知道西城縣的虛實,因為形勢變化太快,就算有細作,情況也來不及報告司馬懿。
另一方面,這次北伐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司馬懿之前被曹睿壓制,諸葛亮北伐節節勝利,曹魏沒有人是諸葛亮的對手,曹睿才不得不重新起用司馬懿。諸葛亮知道自己對於司馬懿意味著什麼,一旦諸葛亮被司馬懿打敗或者剿滅,曹魏對司馬懿也會下手,羽翼還不夠豐滿的司馬懿必定會被曹睿再次壓制。所以諸葛亮料定司馬懿不敢對他趕盡殺絕,聰明的人心照不宣。這就是知己知彼在戰爭中的作用。
回覆列表
在回答這道問答前,我想先說幾句閒白兒。
不知道是不是所謂的垂直度,我總是碰到關於“三國”的問題。說實話這些問題有時候著實讓我頭疼。雖然我本身也算是無知而無畏門外漢,但並不妨礙我對於一些問題還是能有著屬於自己的淺薄想法,反正提出來也是共同討論共同進步的過程,何樂而不為呢?
那麼之所以讓我頭疼,是因為有些問題的確是在混淆。因為《三國演義》只是本歷史小說,並不能代表歷史,但偏偏三國演義裡面的種種情節卻比歷史更讓人耳熟能詳,以訛傳訛下來很多人把演義裡面故事反倒當成了正史。
可是這並不代表《三國演義》沒有研究價值。事實上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流傳數百年,而且還在為人津津樂道,甚至在快餐文化橫行的當下還能有人塌下心去看,去讀,去理解,說明每本書都是有自己存在意義。因此,《三國演義》在不去追究是不是杜撰歷史的時候還是一本值得研究的好書。
《三國演義》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羅貫中。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一部《三國演義》足以讓他青史留名。但在《三國演義》的光環籠罩下,又有幾人知道羅老爺子還是個有志圖王心懷凌雲的謀士。命運多舛,讓羅老爺子志不能舒,只好把一腔熱血轉到了寫書上面來,沒想到一寫就是本名著。
從作者的背景不難看出《三國演義》中其實滿載著許多對當時的看法,還要一些作者對過去成敗的剖析和反思,甚至有些精彩橋段也可能都是作者是對自己某些經歷的假設或者是謀劃。
那麼這一切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情況下,不由得不讓人去研讀,去品味。在研讀中自然就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有的真的只是屬於口水題,有的卻是存在一定道理,如果一味的把基於《三國演義》的問題都歸於正史裡沒有,從而得出此題無意義的論點,實在是有些偏駁了。
說了一些不知所謂的話以後還是要回到問題上來的,畢竟我是來答題的。
這道題就是典型的看完《三國演義》以後提出來的疑問,因為空城計在正史中諸葛亮沒用過。至少,目前,沒證據表明諸葛亮曾經用過。
既然只是演義中的情節,那還是把所有目光都匯聚到小說上,然後靜下心來慢慢的思考。
空城計是怎麼回事,我這裡就不再不斷地重複,重複再重複了。能點進來的至少都應該知道,即使有不瞭解的也能去翻書,去百度。要是都不想的就看看別人的回答,想來大部分回答中都會有具體講述的。
三國演義空城計諸葛亮如何看出司馬懿為什麼不敢攻城?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說一本跟《三國演義》風馬牛不相干的書。這本書是本正經的小說,雖然也是敷衍在某些歷史上,但沒有人把它當成歷史小說去看,原因就是這本書講武講俠,是本武俠小說。
書的名字叫《鹿鼎記》,裡面的主人公叫韋小寶。這個人說他是混不吝也行,說他是滾刀肉也可,反正是個生於青樓長於青樓的小人物。但就是這麼個小人物在風雲際會的情況下竟然一路扶搖直上最後成了康熙御下大清王朝一品鹿鼎公。要是尋常人只怕殫心竭智才能坐好這個位置,但此公非但能當好此差,還能同時身兼數職,甚至在一些互相敵對的勢力中都能遊刃有餘。這裡當然有上天眷顧的成分,但還有個根本原因就是此公有項過人之處——會說謊。
說謊,似乎可以稱之為大眾技能了,每個人從小到大可以說或多或少都說過謊,但是說過不代表會說。在一般人的認知裡一個謊言的結尾都是另一個謊言的開始,最後謊言被戳穿很多時候不是被騙者主動去發現,而是自己圓不上了。韋小寶不是,他深諳說謊的精髓。韋小寶的謊話從某些程度上講可以說是真話,只有在關鍵的地方才會講一句假話。這種說謊方式可以說是非常高階了,因為它能讓每個人都在腦子裡形成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從而哪怕在未來真正觸碰到了真相,在相互印證下也會得出韋小寶沒說謊,或者韋小寶自己也是被矇蔽了的結論。
這點跟《三國演義》很像,羅老爺子也正是用的七分實三分虛的說謊方式讓數不清的讀者認為他筆下的才是真實的三國。
舉這個例子的道理,是什麼?很簡單,當一個人的潛意識裡面形成了對另外一個人的強烈認知以後,就會很難把它改變。就像韋小寶一口氣說了一百句話,其中九十九句是真的,那麼唯一的一句假的自然也變成真的了。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形成了真理瞬間。
同樣真理瞬間也適用在空城計中的司馬懿身上。在《三國演義》中羅老爺子成功的把諸葛亮塑造成了一個算無餘遺的絕世智者,這種算無餘遺來自於諸葛亮永遠的戰戰兢兢,永遠的如履薄冰。這個特點已經成為諸葛亮身上被烙印三分的顯著標志,讓過往的所有對手,包括司馬懿本人都深以為然。正是在這種強烈認知下,諸葛亮突然幹出件君子立於危牆之下的舉動必然會被過往所掩蓋,就像面對太陽看到的永遠是光明一樣。
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像司馬懿瞭解諸葛亮一樣,諸葛亮同樣也瞭解司馬懿。在諸葛亮的認知中司馬懿也是個謹慎的人,也許諸葛亮有著異乎尋常自信,他知道任何人站在他對面都會變得非常謹慎。所以諸葛亮可以說是在無數選擇中最終確定了一個絕對平和的方法,那就是城樓操琴。
這個又要牽扯一個心理學方面的說法。當年張三爺站在當陽橋頭獨擋曹操追兵,其實也是可以看成是個空城計。張飛這麼做是突出他的猛跟豪氣,還有就是他在趙雲之後,用一支生力軍的形象出現,然後再加上他身後的塵煙讓曹操認為有伏兵在後。當然,諸葛亮跟張飛不同,假如諸葛亮也是來到兩軍陣前直接面對司馬懿,只怕這個老對手就會直接派人過去了。畢竟諸葛亮屬於文官,而且就算想跑,兩條腿也跑不過四條腿。所以,諸葛亮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居高臨下”。
說起來天下三百六十行,凡是做買賣的櫃檯擺置都低,講究賣方親主顧。但凡是都有例外,有個行當叫當鋪,它的櫃檯就高,而且已經至少要高過當當的一頭。這裡面有很多原因,大部分跟現在的問答無關,也就不多說了,只說有關的一個,就是噹噹的人需要抬頭看掌櫃的,本身就會產生一種壓迫感,氣勢在還沒論價時就已經輸了。司馬懿在城樓下看諸葛亮也是這種效果。不光如此,一個在城樓上,一個在城樓下,雖然看上去離著不遠,但實際上諸葛亮已經人為的設定出一個心理障礙,或者說是個兩人的緩衝地帶。有句話叫當斷不斷,反為其亂。人在不經過思考出現的第一個反應可以叫直覺,但直覺往往是最直接的,而且有可能還是最有效的。可如果一個問題要是經過了大腦,無論是誰都會自覺不自覺的做出各種假設判斷,哪怕是莽撞如張飛也會有他自己的想法。假設越多人的選擇性就會越多,選擇性越多人反而就想不明白該如何做選擇了。換句話來講,司馬懿越是動腦子去推算,諸葛亮給他出的選擇題就越難解。而且這裡還要說明一點,就是諸葛亮把選擇的權利毫無保留的交給了司馬懿,那就意味著把所有壓力也轉給了自己的對手。司馬懿的難以抉擇也應了“權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
當然僅僅是讓司馬懿出現選擇綜合徵還是遠遠不夠的,諸葛亮不斷的在勝利的天平上給自己這邊新增砝碼。
首先諸葛亮讓對手看到的是自己的鎮定,這份鎮定就是通過操琴來體現出來的。諸葛亮儘可能的展現出自己的從容和悠閒,從而營造出一個異常平靜的氛圍。司馬懿身後是十五萬大軍,就算人可以管住自己不出聲,可馬怎麼著也得踢踢腿,喘口氣吧。所以說諸葛亮這邊越安靜就襯出司馬懿那邊越亂。在這個時候每個喘息都是對司馬懿的催促,要知道兩軍對壘到這個狀態,司馬懿從道理來講只有攻城一個選擇,但諸葛亮正因為掩藏,才會有無限個選擇。司馬懿不知道諸葛亮的選擇是什麼,正因為未知才會覺得可怕。
光這些諸葛亮還嫌不夠,他又給了司馬懿一份無形壓力,這個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壓力就是讓司馬懿看到平民在城門外打掃。大家都知道歷來打仗最忌諱的就是殺平民,因為平民一死人口就沒有了,而且也容易把平民推到敵對陣營中變成對方的兵。諸葛亮故意把平民展現到司馬懿面前,特意著重說明,你看,我這邊除了平民可就沒人了。作為一軍的統帥能沒有兵?這個任誰都會覺得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誰還會去上套?
空城計是不能單獨看的,它必須結合所有特定因素才能達到它的目的。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就是這個道理。諸葛亮正是把己方的諸多優勢,而且有心算無心,以無法對有法,做到這個份上司馬懿若還不退兵,那諸葛亮就枉被贊為“諸葛之智近似於妖”了。
以上就是演義中明面文字上分析出的原因,事實上現在流行的是另一種解讀,這個就是挾寇自重論。這兩天又看了看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裡面嚴嵩給胡宗憲寫信時說‘大明不能一日無東南,東南不能一日無胡汝珍,所以若要嚴家不倒,那麼必須胡汝珍不倒;若胡汝珍不倒,那倭寇不能盡除。’司馬懿對上諸葛亮就是說明其中道理。一旦諸葛亮死了,蜀漢必亡,蜀漢滅亡要是指日可待,司馬懿在曹魏說清了就是永無出頭之日,說重了就是身家性命只在朝廷的一念之間。有道是最瞭解一個人的不是他的親人,而是他的對手。諸葛亮作為司馬懿畢生大敵,同樣也明白他的處境。所以從一開始諸葛亮就篤定司馬懿不會殺進來,至於空城計不過是給到對手一個臺階,好讓他不至於丟了面子,失了軍威。也可以說,是兩個通過隔空對話聯手給當時的大都督曹真演了一場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