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公元1274年,忽必烈在北韓建立徵東行省,徵發高麗船工、民夫三萬五千人,建造了九百艘大戰艦。當年十月,三萬大軍從北韓的合浦出發,浩浩蕩蕩遠征日本,歷史上對這次戰爭稱作‘文永之役’。
忽必烈第一次發動的攻日戰爭,目的還是相對比較明確:第一是透過高麗這些雜兵的消耗,以瞭解日本的真實國力。第二就是希望可以馴服日本,起碼在表面上要讓日本對自己的王朝臣服。
這支軍隊除了統帥忻都之外,跟蒙古人基本沒什麼關係。屯田軍是高麗人,女真軍是原金國的降兵,水軍當然也都是高麗人。這樣的軍隊組合,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1281年正月,忽必烈以遣日使臣杜世忠被殺為由,開始發動第二次的徵日之戰。
元朝的兩路軍先後抵達日本鷹島、平戶島一帶,晃盪了整整一個月,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八月一日,颶風大作,吹翻無數戰艦。擅長逃跑的江南軍統帥范文虎再次勝利逃亡,十多萬降元的宋軍士兵被直接拋棄,大部分江南新附軍被留下性命,但是成為了日本人的奴隸。
其他的四萬軍隊中,高麗軍士卒與水手二萬七千人、從東北就地徵召的兵士三千,還有一萬的蒙古軍隊。這支隊伍運氣比較好,最終回來的有一萬九千餘人,當然大部分都是蒙古兵。
在這次攻日的戰場上忽必烈挖了一個巨坑,埋掉了十萬江南軍,解決了江南地區的軍士力量隱患。
此戰之後,忽必烈還想發起第三次的徵日之戰。這個決定把江南人嚇得不輕。為了避免到日本去找颱風,已經被元朝收編的福建叛軍黃華再次發起十萬人的抗元起義。
最終,因為內部反對聲音太大,對外也在忙著與交趾作戰。忽必烈的第三次攻日之戰終於未能成行。
正如漢人趙良弼對蒙古首領說的,日本國土太小,又沒有什麼資源,還隔著一片海,蒙古打下日本一點好處也沒有,所以蒙古攻打日本,只是怕日本人,高麗人和漢人一起聯合起來反抗蒙古。二次征討的意義,就在於消耗和削弱地區勢力。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忽必烈第一次征討日本公元1274年,忽必烈在北韓建立徵東行省,徵發高麗船工、民夫三萬五千人,建造了九百艘大戰艦。當年十月,三萬大軍從北韓的合浦出發,浩浩蕩蕩遠征日本,歷史上對這次戰爭稱作‘文永之役’。
忽必烈第一次發動的攻日戰爭,目的還是相對比較明確:第一是透過高麗這些雜兵的消耗,以瞭解日本的真實國力。第二就是希望可以馴服日本,起碼在表面上要讓日本對自己的王朝臣服。
這支軍隊除了統帥忻都之外,跟蒙古人基本沒什麼關係。屯田軍是高麗人,女真軍是原金國的降兵,水軍當然也都是高麗人。這樣的軍隊組合,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忽必烈第二次征討日本1281年正月,忽必烈以遣日使臣杜世忠被殺為由,開始發動第二次的徵日之戰。
元朝的兩路軍先後抵達日本鷹島、平戶島一帶,晃盪了整整一個月,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八月一日,颶風大作,吹翻無數戰艦。擅長逃跑的江南軍統帥范文虎再次勝利逃亡,十多萬降元的宋軍士兵被直接拋棄,大部分江南新附軍被留下性命,但是成為了日本人的奴隸。
其他的四萬軍隊中,高麗軍士卒與水手二萬七千人、從東北就地徵召的兵士三千,還有一萬的蒙古軍隊。這支隊伍運氣比較好,最終回來的有一萬九千餘人,當然大部分都是蒙古兵。
在這次攻日的戰場上忽必烈挖了一個巨坑,埋掉了十萬江南軍,解決了江南地區的軍士力量隱患。
忽必烈第三次征討日本此戰之後,忽必烈還想發起第三次的徵日之戰。這個決定把江南人嚇得不輕。為了避免到日本去找颱風,已經被元朝收編的福建叛軍黃華再次發起十萬人的抗元起義。
最終,因為內部反對聲音太大,對外也在忙著與交趾作戰。忽必烈的第三次攻日之戰終於未能成行。
正如漢人趙良弼對蒙古首領說的,日本國土太小,又沒有什麼資源,還隔著一片海,蒙古打下日本一點好處也沒有,所以蒙古攻打日本,只是怕日本人,高麗人和漢人一起聯合起來反抗蒙古。二次征討的意義,就在於消耗和削弱地區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