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鄂人查實
-
2 # 清瀮仙帝
真正的“禮樂時代”是夏商周三代時期,春秋戰國時“禮崩樂壞”的時代,即“禮樂”崩潰了。漢以後,隨著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禮樂”的基本精神得以恢復,在形式上已經不純正了。
功能上來說,“禮樂”是三代時期教育和政治的主要形態,那時的教育和政治是主要透過禮樂來實現的,或者說,“禮樂”是教育和政治的主要工具,整個三代時期是沒有書籍等,所以禮樂,之後秦漢便是準禮樂…
“禮樂”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陳寅恪說的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
“禮樂”在三代時期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它是當時教育和政治的主要形式。
夏商周三代時期是真正的“禮樂時代”,那時的教育和政治是主要透過禮樂來實現的,或者說,“禮樂”是教育和政治的主要工具。
整個三代時期,不存在書籍,也不存在文字化的政策檔案,由此也不存在以書籍為基礎的學習和教育。這個時期系統化的教育只能透過設計實踐性的禮儀來實現,透過讓人觀看和參與這些禮儀而實現教育。禮儀是透過兩種形式來實現對人的教育,一種形式是透過觀看,另一種形式是透過直接參與,但透過觀看才是主要的形式,因為禮儀的觀看者永遠比參與者多。《周易》64卦中的第20卦叫“觀卦”,這一卦的主旨就是談教育。“觀”有兩層含義,一層是觀看,兩一層則是展示讓別人觀看。在“觀卦”中,無論觀看,還是透過展示讓別人觀看,都是針對禮儀、“禮樂”而言,觀看禮儀就是學習,就是接受教育,展示而然別人觀看,就是提供教育。三代時期的政策釋出是和祭祀儀式繫結在一起的,政策的釋出是作為祭祀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存在的,釋出的場所也是在神廟裡。
歷經了春秋戰國之後,即歷經了“禮崩樂壞”之後,中國的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和政治形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禮樂”不再是教育和政治的主要形態和工具,書籍和學校成為教育的主要形態和工具,而文字化的政策檔案則成為政治的主要形態和工具。總而言之,“禮樂”被文字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