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瑪德教育
-
2 # 第一人稱講地理
第一是就是復讀,繼續攻讀再考。
第一是“半工半讀”,就是一邊工作養家餬口,一邊繼續攻讀,以待下屆再考。
第三是走捐納之途。即人們所說的賣官鬻爵,通常由政府條訂事例,定出價格,公開出售,併成為制度。如寫出《海國圖志》的魏源就是在連續參加會試落第之後,按例捐資得了個“內閣中書舍人候補”的職務。
第三是落榜生棄文從軍從政。左宗棠投筆從戎的一個著名例子。
第四是 “大挑”。“大挑”大挑是清朝乾隆年間制定下的一種科考制度,為的是讓已經有舉人身份但又沒有官職的人有一個晉升的機會。一般為三科(原為四科,嘉慶五年改三科)不中的舉人,由吏部據其形貌應對挑選,一等以知縣用,二等以教職用。每六年舉行一次,意在使舉人出身計程車人有較寬的出路。
第五,棄文商業。如鄭觀應童子試未中,即棄學從商,後成為有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
正科舉考試,應試者如過江之鯽,然而中榜者寥寥。以光緒九年應會試考生16000多人來看,只"賜陳冕等三百八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其錄取率約為1.9%,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98%的科舉考生都成落榜生。那麼,清代如此眾多的落榜生除了繼續攻讀再考外,還有哪些出路呢?第一種是"半工半讀",這是清代科舉落第者所通行的方式。一邊工作養家餬口,一邊繼續攻讀,以待下屆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