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Oo獨自傷神oOo
-
2 # 東方國學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2018年10月30日)的作品共有十五部,其中十四部長篇被他自己總結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剩下一部短篇為《越女劍》。綜觀金庸的所有作品,從武俠小說的發展脈絡來說,個人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已經是頂峰,在他之後並無特別出彩的武俠小說家,更無與金庸的武俠小說寫作理念或文風相近的作品,所以談不上金庸對後來的武俠小說有影響。
但是,從讀者層面來看,金庸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畢竟“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個人認為,金庸及其武俠小說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金庸的武俠作品革新了新的武俠小說的形式。與民國時期的還珠樓主、王度廬等舊派武俠小說家偏重鬼神、劍仙、門派鬥爭等題材相比,金庸的作品明顯更有現代性,也更“真實”。比如《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讀者可以明確地知道郭靖這個人物一生的經歷,就像觀察一個身邊親近的朋友一樣,“郭靖”不再是傳奇。同時金庸的大部分作品(除《笑傲江湖》《俠客行》之外)都有明確的歷史時間,且有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出現,這使得郭靖、喬峰等俠客的存在有了真實的時空背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金庸寫出了真實的悲劇和人性。雖然金庸、古龍、梁羽生和溫瑞安並稱“武俠四大家”,但四者相比,在寫人寫清上,明顯還是金庸更勝一籌。比如《天龍八部》中蕭峰(喬峰)的選擇和糾結也常常令讀者覺得無能為力。再如寫楊過對小龍女的深情,讓楊過痴等16年不放棄,且以“黯然銷魂掌”作為證明。
最後,金庸的武俠作品還有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這為現代的寫作者提供了一個角度,即如何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念融匯貫通,然後塑造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並賦予讀者新的認識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角度。
金庸,滿族人,原名查良鏞,從政治正確的角度說,他一生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和民族融合事業。
從民族主義者的角度看,金庸十四部小說,一半是寫清朝,且為滿清洗地(電影功夫裡面的一句“警察,出來洗地了”,解釋一切)。我從不否認我是漢族的民族主義者,中國文化娛樂高地已經被滿族人佔據,並不斷的重新整理漢人的三觀,妄圖洗腦,所以我對滿族充滿了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