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些著名作家,像朱自清,徐志摩,老舍等等,寫散文是,有些形容詞或者動詞,讀起來很彆扭,在現在看來根本就沒有這樣的組合詞?該怎樣去理解?如果我們現代寫景,也可以這樣用詞嗎?朱自清寫《綠》,一個“多芒”我都不知道怎麼理解
4
回覆列表
  • 1 # 大悔憶智周

    首先,那個年代的作家和我們所處的時代不同,當時用白話文寫作的歷史不長,所以有文言、半文言詞語遺留。

    但是,實話說,文言文真的比白話文精警。

    其次,文學來源於生活,作家是寫生活而不是寫詞語,所以常常有方言土語出現。這樣更真實生動親切,富於生活氣息。第三,你所提到的作家所處的時代不是現在的資訊時代,文字交流不是那麼及時廣泛,所以風格統一的語言暫未出現,加上當年作家個性非常強烈,所以讓我們這個年代的讀者感到彆扭。

    其實呢,文學最怕的就是千篇一律整齊劃一,說美與可愛都來個美美噠萌萌噠,工廠生產出來的零件一樣,真的好嗎?

    我曾經寫過一首詩,哀嘆無論環境資源還是文學、愛情,都被科學一一打敗。

    科學萬能的信徒看了很是不爽。

    是的,科學技術讓物質空前豐富,讓人類空前享樂,同時也加速了資源的枯竭,加重了環境危機。

    人類的處境,其實非常嚴峻。

    文學邊緣化,作家語言失去地方色彩和個性,也是資訊時代所帶來的。

  • 2 # 詩書傳千古

    作家也是人不是神,他們的作品之所以發表,有的時候是因為他們的名號也未可知之。大多里面有些方言什麼的不奇怪。特別是老一輩作家們,他們的知識來源於私塾或者一些貴族學校,當時上起學的有多少?所以她們的作品裡出現這種狀況不奇怪。但是他們的文筆確實厲害,有的時候想起來,他們用的這些怪詞奇語確實有點特殊的意味!更能表達作者的願意!朋友你覺得呢!

  • 3 # 使用者64077389477

    謝謝網友的邀請:因為每個人的寫作風格都不盡相同,大多數人正常情況下,都會按照約定俗成的詞來寫作,力求讓更多的人看得明白,但是作家也是人,不排除出現筆誤的情況,如果他們的名氣比較大,編輯是不會做出輕易改動的,就這樣以訛傳訛的出現在作品中。

    文字的發展,會受到歷史和地域方言的侷限和影響,作品偶爾出現一些奇詞怪語也不足為奇,怎麼去理解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實人泡妞,都會遇到哪些尷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