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待鹿車

    老子的“道”是指道路,最大的道是“恆道”指永恆之道即時間。時間是單向的運動用不停止,人和萬物在時間長河中是被動的隨波逐流。經過的時間是歷史,未經過的時間是未來。被動的人和萬物只能面對未來,只能感受時間的流逝。以人的角度看時間的撲面而來就是“反”,而人是向前的。漢語中把昨天的昨天稱為前天,把明天的明天稱為後天,就是這種對時間逆反運動的理解。

  • 2 # 李育鵬

    育鵬覺得起點和終點是不是在一點上,要看因緣而定。

    這個觀點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要看因緣。或者是一個手握成拳頭,是理解為手握成拳,還是拳握成手呢一樣的道理。

    所有的人和事,其實都是本自具足的,都在本來的存在。不分起始,不分先後。就像"一的一切、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

    陽明心學也給出了答案:知行合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 3 # 河東來

    物極必反,這是事物的普遍規律。

    就像吹氣球,越吹得大,氣球越漂亮,但大也有個極限,超過這個極限,氣球就要爆炸,這樣氣球反而就沒有了。

    就像人類族群的水資源,最初某個地方本來沒有水,我們挖一條人工河流,在正常的降水情況下,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人類優勢族群可以極大的繁榮昌盛,突然一下子降水大量增加,山洪爆發,居住於平原的優勢族群就被來了個“一鍋端”,仍然表現出“物極必反”的道理。

    就像射箭,弓弦崩得越緊,射程越遠,突然一個大力士超過彈簧係數拉弓,弓弦被拉斷了,近在咫尺的敵人瞬間功擊身旁,大力士也難免身死,這就反映出“過猶不及”的道理。

    反者道之動,通俗的意思就是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所遵循的“道”,也就是人們遵循的規律,就要發生變化。

    下面《道德經》還有一句話,叫“弱者道之用”,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在限度以下,我們追求的“道”,追求的事物某一方面的規律才會得到適用。

    這個實際上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有共通之處,為什麼牛頓發現了“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後來會發現自己的理論陷入無法完全自圓其說的怪圈,所以在神學領域去尋求答案,而只有與“相對論”發生碰撞,牛頓才會發現答案,而他作為普通人類,生命有限,當時是肯定等不到弄清楚的那一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在現在“浮躁”的社會,人們還能沉得下心感受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