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輝子

    我覺得《我不是藥神》的現實性體現在人物塑造和主題思想上。

    ①,影片真實的人物塑造體現現實性。

    白血病病人呂受益,因吃不起高價藥,找到了仿製藥的路子。他第一次出場時摘下口罩令人發笑的細節體現了他對生命的珍惜。從他開始的生病想死,到孩子出生想活下去,再到無藥可救屢次自殺,他一次又一次徘徊在生死邊緣,電影塑造了一個對未來憧憬、對生命渴望、又對生活絕望的鮮活人物形象。

    男主角程勇是個從為了利益而“走私”印度神藥到最終成為“藥神”的人物。電影主角不再是正統權威、大義凜然的大人物,而是打老婆、逛夜店、出口成髒、見錢眼開的小人物。這些與英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衝擊。

    週一圍飾演的警察顛覆了以往缺乏人情味的警察形象。一邊是冰冷嚴苛的法律制度,一邊是挽救生命的走私行為,在情與法的矛盾中,影片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警察形象。面對“權威公正”與“走私犯罪”,主創們大膽突破慣性思維,引人深思。

    ②,影片的主題思想體現現實性。

    利與愛:利益與愛心的矛盾是影片要表現的首要主題。程勇從開始的為了利益“走私”到最終為救人而賣藥,實現了利與愛的轉化。呂受益死後,程勇穿過呂受益家門外戴著口罩的病人時,群眾向他投來憎恨的目光;影片最後,病人摘下口罩表達對程勇的感激,最終對他投來愛的目光。

    情與法:情與法之間的矛盾貫穿始終。人性與法律面前如何做選擇?警察從一開始的嚴明公正到對死掉的黃毛痛哭流涕,他曾果斷有力地逮捕涉藥人員,卻在老奶奶拉手時放棄逮捕,他這是一種對內心的審視。世上沒有絕對的對錯,法律有能力規定行為的對錯,但不能判斷人性的對錯。

    善與惡:善與惡的矛盾也是影片的一大主題。為了利是惡,為了愛是善;救人是善,不救是惡。呂受益妻子拒絕程勇錢時,程勇穿過呂受益家門外的那些病人時,他是被譴責的,可做過好人就必須永遠做好人嗎?上警車時程勇說:“告訴小樹,他爸爸不是壞人。”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從來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為什麼不幫助人就會成壞人?

    所以《我不是藥神》不論在人物形象上還是在主題思想上,都充分體現了它的現實性。這是我的一點小的思想與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沒有接到監獄通知的情況下主動要求探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