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黃扯點歷史

    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講。

    天子守國門

    明朝建立後,雖然將元朝統治者趕回草原上,變成了北元,但實際上,蒙古的威脅明沒有完全消除。靖難之役成功後,朱棣在南京登基稱帝,但此時北方經常受到蒙古殘餘勢力的侵襲,此外由於北平是朱棣的龍興之地,朱棣並不適應南京的氣候而更喜歡在北平居住,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平,改成京師。因地理位置上,大明首都京師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以及抵禦蒙古的長城,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天子居於險地,乃是大明王朝的自信與骨氣的體現。

    不稱臣納貢、不割地賠款、不和親

    中國歷史上每稱強盛的王朝,都首推漢唐,但這兩個王朝都曾經有過向周邊少數民族低頭的時候。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在白登城裡七天,最終靠陳平提出的夫人路線以及劉敬的和親之策,才保住了漢初幾十年的和平,此後和親成為常態,最有名的莫過於昭君出塞。而唐朝在建立之初,李淵曾在給突厥可汗的信中,用臣屬的語氣,後來也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的舉動。

    而有明一代,從來不曾有過一次稱臣、割地、和親的舉措。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瓦剌人要皇帝的贖金,明朝大臣乾脆重新立了一個皇帝,想要好處沒門,後來瓦剌兵臨北京城下,也是拒不遷都,死磕到底,不服來戰。蒙古人年年月月騷擾邊境,明朝除了戰還是戰,從來沒有送過去一個女人去換和平。即使後來農民起義加滿清叩關的內外交困的情景,也沒有向滿清低過頭,一直謀求收復關外失地,堪稱強硬無比。歷史評價漢朝說“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我覺得用在明朝身上更合適。

    君王死社稷

    歷史上末代皇帝為國家殉葬的並不多,甚至還有很多兵敗被俘後苟延殘喘,希求活命的君王。我印象中,自己主動赴死的只有商紂王、五代後唐李從珂以及明朝的崇禎皇帝,尤其以崇禎皇帝最為強硬,商紂王和李從珂是無路可逃,才決定自焚,而崇禎皇帝治下的大明至少還有半壁江山,但他拒絕遷都,在北京城裡死扛到城破,這才上吊自殺。作為曾經天下的主人,他選擇了尊嚴的死去,而不是狼狽的逃亡,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表現出的強硬態度,也最能代表這個國家的骨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服務員激勵的方式是什麼?績效考核方式是什麼?兩者會混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