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勁秋曉楓

    其實這應該是他自嘲的一種說法罷了。

    由於北宋當時黨爭嚴重,新舊兩黨互相壓軋,空有滿腔才華,而沒有更好的施展之處。鬱郁不得志,他不僅自稱“閒人”,還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所以,發些小牢騷,情理之中,可以理解。

  • 2 # 紅寶夢

    蘇軾自稱為閒人,其實也是出於自嘲與無奈的心態。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他擅長文人畫,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自稱為閒人,真的是出於無奈與自嘲。因北宋新舊兩黨互相爭鬥,蘇軾空有滿腔才華,沒有好的施展之處。他只有懷才不遇,自命不凡,鬱郁不得志,所以,發些小牢騷,自稱閒人,這是可以理解的。

    蘇軾說自己是“閒人”是一種超脫。只有心胸闊達之人才能夠,坦然平靜的稱自己一聲閒人。

    因蘇軾真正把自己看成個閒人,才讓他隨遇而安,人閒心不閒,有很多時間創作,所以他才留給後人很多千古流傳的作品。

  • 3 # 拂心莫停手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行香子 蘇軾。

     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遊》即寫於此時。

    《記承天寺夜遊》中結尾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閒人是由何而得,又是如何有感而發?

    1、空有滿腹才華一心報效國家,卻報國無門,以閒人自嘲自視自警!

    2、“如吾兩人者,知音何其少”做個閒人,以閒人自居,以“雅人”自省!

    3、流放又被監視,看清官場黑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以閒人自居表達出傲人的氣節!

    4、“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以閒人自持。做到清心寡慾、淡泊名利,獨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蘇軾自稱“閒人”意為看清官場黑暗、看清楚世間百態之後的一種自省。

  • 4 # 視覺民俗

    (1)自己才華滿腹一心報國,結果現在卻流放至此報國無門,空留遺憾心有餘而力不足,什麼事都做不了,閒人一個。

    (2)喻示自己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內心有閒情雅緻不為俗務所累,以一顆平常心當然的看待周遭事物,此等閒人就是個雅人。

    (3)雖然是被流放軟禁加監視,但是也讓蘇軾遠離了官場,遠離了為名利而忙碌爭奪的人們,以閒人自居是與他們做對比,表達了自己心境的高潔,閒出一種境界。

    蘇軾自稱為閒人,其實也是出於無奈與自嘲,但是也只有像蘇軾這樣心胸闊達之人才能夠坦然平靜的稱自己一聲閒人。仕途多舛鬱郁不得志他有,寄情山水舒展胸襟他也有。蘇軾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就,他是真正把自己看成個閒人,才讓他得以隨遇而安,人閒心不閒,得以成就。

    蘇軾是享譽盛名的大文豪,有濟世之才一心報國,力主政治改革,但是由於他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政見相左,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純屬朝廷給他保留面子,實際上如同流放,時刻被人監視。《記承天寺夜遊》正是在那個時候寫的,閒人一說也是那個時候得來的。

  • 5 # 天真一笑

    中國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是立志從政的。讀書識字的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考取功名,踏入這個國家的權力機關,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我們今天眼裡的大詩人、大詞人,所有的文學大家。其實他們自己,在他們活著的時代,並沒有我們今天這麼重視他們自己的文學成就。

    比如李白,一輩子癲狂不羈,只因皇帝只欣賞他的詩,卻不欣賞他的執政能力。

    比如杜甫,一輩子憂愁困苦,只因仕途不利,被官場邊緣化。

    而蘇軾,在和同一時代的另一位文學大家,也是他一生的政治死敵的宰相王安石,懷有完全相左的執政理念,而被不斷打壓,在政治舞臺逐漸失去自己的位置,從而一生都為此耿耿於懷。

    在那個時代,只要你能識字,就已經可以說的上是精英了,更別提什麼飽讀詩書、著書論道的才子,那都是鳳毛麟角的人中英傑。

    能夠鑑賞詩詞、消費文學的人,比率比今天考上211重點大學的人還要低。所以文學藝術的流行程度和大眾影響力,絕不是今天寫幾篇文章就能成為公知大V被社會大眾供養和推崇的情況。

    所謂文學,在蘇軾所處的時代,只是精英統治階層的成員們,茶餘飯後的業餘愛好,絕對談不上一種可以稱為事業或理想的東西,甚至算不上是什麼正經事。在最高統治者們的眼中可以說就是個玩物,根本不入流。

    所以,這些文學大家們,在政治上的失意,在官場上的失敗,比起自己的業餘愛好在周圍少數精英圈子受到好評來說,對自我評價和自身心境的影響要大得多,可以說是決定因素。

    也正是因為如此,蘇軾才會覺得被不斷貶官,遠離政治中心的自己,已經失去“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事業和人生舞臺,那就沒有什麼可以算作正經事了。

    對他來說,能夠發揚個人志趣的全是遊山玩水、舞文弄墨這些閒事,可不就是個閒人嗎?

  • 6 # Zero2Hero

    蘇軾之所以稱自己為閒人,大抵有兩層意思:一個意思是被朝廷閒置不用之人;另外一個是自己經歷多次磨難,特別是經歷了“烏臺詩案”後被貶謫黃州後,不再執著於各種各樣的不公平,而是心態變得平和,變得恬淡,變得豁達,看開了很多的紛紛擾擾,本來幽憤鬱悶的心閒下來了,心閒了,也就靜下來了,靜下來了,也就發現很多美了,比如月色之美!

    而蘇軾自稱閒人大抵來自於他的短文“記承天寺夜遊”,文章原文很短: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篇優美的短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的第四個年頭,經歷了從蘇軾到蘇東坡,蘇軾已經從文學家蛻變為哲學家,作者透過描述與知己好友張懷民一起欣賞美妙月色的情景,表面上是自嘲自己和張懷民為清閒無事之人才睡不著而出來一起賞月,實際上表述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是作者和知己好友因為情趣高雅,懂得欣賞人間美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的就是作者的自我安慰的高雅情趣;另一個層面其實是表達蘇軾鬱郁不得志、有報國之心無報國之處的鬱悶之情。

    作者描述的“閒”有自嘲之意,也有不滿之意,因為蘇軾空有一身報國的才華,卻因政治鬥爭屢屢不得施展,屢遭遇貶謫陷害,特別是流落到荒涼之地黃州許久,其實他內心深處壓根兒不想當這個“閒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是人就覺得初戀是一生中最難忘的?為什麼啊?討厭死了?